媒介可信度论文-高静娴

媒介可信度论文-高静娴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可信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体育,算法新闻,媒介可信度

媒介可信度论文文献综述

高静娴[1](2019)在《体育算法新闻的媒介可信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利用算法来产生新闻已经广泛运用到新闻编辑室里,在国外,《纽约时报》、《路透社》等都开始使用算法创作新闻,并且建立很多算法程序来帮助找到有价值的新闻,而在国内,腾讯、头条新闻也开始利用算法进行新闻报道,特别在体育新闻的领域,例如,2018年的世界杯比赛报道中,算法不仅帮助新闻媒体写了大量的赛事报道稿件,同时也制作了很多赛事视频集锦,大大减轻了体育新闻的负担。算法新闻不仅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比如特定的体育赛事)创作成千上万的新闻稿件,同时和新闻相比,算法新闻更加快速、低廉以及更少的错误出现。毫无疑问,算法新闻的发展会让新闻从业人员开始怀疑它是否会替代的工作,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在研究科技所来的内容的质量。因为算法新闻最开始是运用在体育新闻上,因此本研究从体育新闻入手,探讨机器写的体育新闻和写的体育新闻在用户中的可信度评价,并且研究影响体育算法新闻媒介可信度的因素有哪些。本研究采用量化问卷调查与准实验法,通过问卷收集用户对体育算法新闻媒介可信度的评价,然后用准实验来比较机器写的体育新闻和写的体育新闻的媒介可信度差异,从而得出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算法新闻总体可信度是高于新闻写作,但是,体育算法新闻的文章内容结构层面较弱,文章的连贯性、逻辑性相对比较生硬,对于复杂的事件,比如篮球比赛上发生斗殴事件等,需要人类思考、更贴近人类心理活动的新闻,或者需要一层层剖析的新闻事件,机器人暂时无法替代,依然需要来完成。在影响体育算法新闻可信度的部分,个体背景差异对体育算法新闻的媒介可信度影响明显。年龄、教育程度对体育算法新闻的媒介可信度有显着影响,学历越高,对体育算法新闻的评分越低,通过访问发现,学历高的人,越容易形成批判思维,对新闻的产生过程会有更多的疑虑,因此对算法新闻的可信度也就会降低,31-40岁的受众对体育算法新闻的可信度评分最高,同时,体育算法新闻的了解程度对媒介可信度影响明显,了解的群体对体育算法新闻的可信度评分更低。(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29)

林晓琼[2](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民营医院品牌网络传播方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开始将医院作为企业来运营,重视医院品牌传播和服务质量,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医疗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新媒体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医院品牌管理者的视线焦点。由于监管不全面,随着“魏则西事件”的爆发,患者对网络传播媒介上与医院品牌相关信息的传播的质疑声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网络营销传播方式具有受众广、传播速度快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医院管理者也不能就此放弃在互联网上的品牌传播。因此,思考如何合理利用网络传播方式,使医院品牌传播效果最大化成为了民营医院品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本文从媒介可信度的角度出发,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网络传播方式对民营医院品牌传播效果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将网络传播方式分为了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四个类别,引入媒介可信度这一概念对网络传播方式进行衡量。同时,将民营医院品牌传播效果分为了品牌传播认知效果和品牌传播行为效果。其中,品牌传播认知效果进一步划分为了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和品牌联想叁个维度,而品牌传播行为效果进一步划分为了患者行为和品牌忠诚两个维度。本文基于成熟的认知-行为相关理论研究,将品牌传播认知效果设为网络传播方式与品牌传播行为效果之间的中介变量,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上述的变量间的作用关系。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量表形成问卷内容,并以在民营医院就诊过的患者为调研对象收集数据,运用SPSS和AMOS分析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信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研究结论表明,第一,网络组织传播的媒介可信度最高,其次是网络人际传播;第二,网络人际传播对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和品牌联想均有正向的显着影响,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均对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有正向的直接影响;第叁,网络人际传播和网络组织传播对患者行为和品牌忠诚的影响是通过品牌传播认知效果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的。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启示与建议,并且详细阐述了本文在样本对象、研究模型、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赵恒煜[3](2018)在《西方网络媒介可信度研究综述——基于2000年—2014年的文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可信度研究是媒介效果领域的重要课题,西方国家大量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媒介调查机构都在媒介可信度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媒介可信度"都是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重点刊载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媒体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多元化推动了新一轮的媒介信度研究高潮。本文从媒介可信度研究的发展轨迹出发,围绕2000年至2014年关于媒介信度研究的西方重点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这一时期媒介可信度研究的主要领域、研究类别、理论贡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玉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张玉河[4](2017)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焦点访谈》的语境文化和可信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切合《焦点访谈》的改版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语境文化和公信力进行了个案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在当下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主流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以及在营造低语境文化前提下提升主流媒体中电视评论类节目传播影响力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5期)

顾明毅,王紫君[5](2017)在《“一致论”视角下搜索引擎竞价的媒介可信度——解读“魏则西事件”中的协调平衡传播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致论"体系是研究受众认知有效性的系列理论,秉承它的发展脉络,我们分析了网络传播的一致性,解析"魏则西事件"中协调平衡认知的传播影响模式,研究搜索网站的竞价排名引发争议的过程,在于其影响受众的感知可信度,提出确保传播信息的真实准确,建立和维护受众的感知可信度,是互联网商业信息传播过程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7年04期)

吴建[6](2016)在《媒介可信度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居民的大样本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省域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绝对可信度和相对可信度的评价方法,调查了居民对各类媒介可信度的评价情况。研究发现,电视是居民信任程度最高的媒介,居民对网络和手机的可信度评价较低。在影响媒介可信度的因素方面,本文发现除了报纸以外,其他五种媒介各自的使用时间均可以显着预测其可信度评价;而居民对六种媒介各自的依赖程度均可以显着预测其可信度。此外,本文还发现居民对国内新闻的可信度评价最高,对本地新闻的信任程度最低,相对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而言,居民最不信任手机短信和口头传播的小道消息。(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6年02期)

马超,吴建[7](2015)在《媒介可信度实态:川省例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省域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绝对可信度和相对可信度的评价方法,调查了居民对各类媒介可信度的评价情况。研究发现,电视是居民信任程度最高的媒介,居民对网络和手机的可信度评价较低。在媒介可信度的影响因素方面,发现除了报纸以外,其他五种媒介各自的使用时间均可以显着预测其可信度评价;而居民对六种媒介各自的依赖程度均可以显着预测其可信度。此外,还发现居民对国内新闻的可信度评价最高,对本地新闻的信任程度最低,相对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而言,居民最不信任手机短信和口头传播的小道消息。(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皇甫铮[8](2014)在《拟态环境、媒介可信度、社会信任缺失与突发性事件中的媒介恐慌——以“马航失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多的依靠网络媒介构造的"拟态环境"去感知周边的事物。当面对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认知是否会导致受众心理情绪的变换、网络媒介的参与是否会改变我们原有的"拟态环境"、网络媒介的过份渲染是否会带给我们媒介恐慌?本文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样本采集对象仅限大陆用户),旨在研究导致突发性事件媒介恐慌的若干可能性因素,对所获取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媒介可信度、拟态环境、社会信任缺失与媒介恐慌这四个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媒介可信度、拟态环境正向影响媒介恐慌,拟态环境、媒介恐慌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缺失,而媒介可信度并不能导致社会信任缺失,说明受众的消息来源依赖于媒介传播,媒介仍为受众主要接受信息传递的方式并保持足够的信任。(本文来源于《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第五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获奖论文集》期刊2014-11-15)

张一赫[9](2014)在《解析我国媒介新闻可信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媒介新闻可信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出我国媒介新闻的可信度。(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4年15期)

刘琼[10](2010)在《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信力概念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信力"概念混为一谈,这种情形直接影响到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本文在分别考察上述两概念的基础上,再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结论是,中国的"媒介公信力"与"媒介可信度"概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前者比后者指涉范围更广,且通常采用定量方法加以测量,而后者则同时采用思辨和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0年07期)

媒介可信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医疗行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开始将医院作为企业来运营,重视医院品牌传播和服务质量,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医疗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新媒体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医院品牌管理者的视线焦点。由于监管不全面,随着“魏则西事件”的爆发,患者对网络传播媒介上与医院品牌相关信息的传播的质疑声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网络营销传播方式具有受众广、传播速度快等不可替代的优势,医院管理者也不能就此放弃在互联网上的品牌传播。因此,思考如何合理利用网络传播方式,使医院品牌传播效果最大化成为了民营医院品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据此,本文从媒介可信度的角度出发,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网络传播方式对民营医院品牌传播效果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将网络传播方式分为了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四个类别,引入媒介可信度这一概念对网络传播方式进行衡量。同时,将民营医院品牌传播效果分为了品牌传播认知效果和品牌传播行为效果。其中,品牌传播认知效果进一步划分为了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和品牌联想叁个维度,而品牌传播行为效果进一步划分为了患者行为和品牌忠诚两个维度。本文基于成熟的认知-行为相关理论研究,将品牌传播认知效果设为网络传播方式与品牌传播行为效果之间的中介变量,并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上述的变量间的作用关系。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量表形成问卷内容,并以在民营医院就诊过的患者为调研对象收集数据,运用SPSS和AMOS分析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信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研究结论表明,第一,网络组织传播的媒介可信度最高,其次是网络人际传播;第二,网络人际传播对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和品牌联想均有正向的显着影响,网络组织传播和网络大众传播均对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有正向的直接影响;第叁,网络人际传播和网络组织传播对患者行为和品牌忠诚的影响是通过品牌传播认知效果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的。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启示与建议,并且详细阐述了本文在样本对象、研究模型、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局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可信度论文参考文献

[1].高静娴.体育算法新闻的媒介可信度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9

[2].林晓琼.新媒体环境下民营医院品牌网络传播方式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赵恒煜.西方网络媒介可信度研究综述——基于2000年—2014年的文献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

[4].张玉河.媒介融合背景下《焦点访谈》的语境文化和可信度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顾明毅,王紫君.“一致论”视角下搜索引擎竞价的媒介可信度——解读“魏则西事件”中的协调平衡传播模型[J].新闻爱好者.2017

[6].吴建.媒介可信度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居民的大样本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7].马超,吴建.媒介可信度实态:川省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5

[8].皇甫铮.拟态环境、媒介可信度、社会信任缺失与突发性事件中的媒介恐慌——以“马航失联”为例[C].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中国传播能力建设——第五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获奖论文集.2014

[9].张一赫.解析我国媒介新闻可信度[J].新闻传播.2014

[10].刘琼.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信力概念辨析[J].东南传播.2010

标签:;  ;  ;  

媒介可信度论文-高静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