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审美观论文-陈影

色彩审美观论文-陈影

导读:本文包含了色彩审美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传统色彩,五色观,颜色系统,审美观

色彩审美观论文文献综述

陈影[1](2018)在《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读《织色入史笺》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历经多次政权演变和朝代更迭的国家,从中华文明到现代社会,从独立分散到团结统一,从自给自足到都市生活,唯一不变的是色彩长久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的祖先并没有掌握严谨的科学知识,却依旧敏锐把握到色彩对人产生的影响,《织色入史笺》这本书即是从色彩的角(本文来源于《民艺》期刊2018年05期)

展彩琳[2](2017)在《佤族服饰色彩中的生态审美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服装色彩作为服饰中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凝结产物,佤族服饰中"尚黑"与"尚红",是对佤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体现。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对时下生态及生态和谐社会的建构起到一定指导和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徐晴,王珏[3](2012)在《《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物志》是一部涉及面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展现明代生活和艺术品鉴方面的着作。分析《长物志》中晚明造物色彩,解析其中所蕴含的造物审美观及文化,有助于加强我们对民族传统造物色彩审美文化的认识,对于我们现代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2年S1期)

常卓,苏利超[4](2012)在《刍议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中的“经”与“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清代服饰色彩的面貌与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经"与"权"的逻辑角度探讨其审美观的发展主线。将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的"经"与"权"概括为承袭礼制、顺应禁忌与因时制宜、打破禁忌。这两条主线("经"与"权")促进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及"螺旋式的上升",借此理清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的流变脉络。(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常卓[5](2012)在《论手捏戏文的服饰色彩特征与审美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惠山彩塑是中国民间艺苑中一种地域特色显着、风格手法独特、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手捏戏文是惠山彩塑的一大类,内容多以戏曲人物为主,因此而得名。其风格写实中不失夸张、细腻中常见率性,被公认为“惠山彩塑中最精华的部分”。手捏戏文服饰色彩是民间服饰色彩的可靠记录者,反映了民间文化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影响下的独具特色的审美观。首先,分别对叁个不同时间段——清末、近代、现代的手捏戏文服饰色彩进行统计整理,总结分析了各个时期内手捏戏文服饰色彩的表现特征,研究发现其经历了一个由相对单一素雅到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发展过程。本文进而归结出了造成不同时代色彩差异的原因。其次,从色彩元素、色彩结构、色彩功能叁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手捏戏文服饰色彩的符号化特征。在民俗文化共识的背景下,色彩元素与特定涵义的固定关联,构成了色彩元素的符号化特征。色彩元素之间的有机结构关系,使其作为媒介关联物的符号化涵义得到进一步的引申。在此基础上,手捏戏文服饰色彩通过色彩符号的内涵实现了它的重要功能。最后,手捏戏文的服饰色彩审美观在其流变历史中既有经承的一面又有权变的一面。本文将其概括为“经”与“权”,并从这两方面分别加以论述。“经”是引导并推动手捏戏文服饰色彩审美观发展的主导,而“权”是体现其本质一面的主流。审美观本身又是由社会化审美观和个性化审美观组成的二级系统。一件手捏戏文作品普遍整合着两个不同的语义层面,是历史的符号形式与现实的符号形式的统一。通过本次研究,将进一步明晰不同历史时期手捏戏文服饰的色彩特征,更加深入地把握其发展规律及审美形态特征。对于我们挖掘和弘扬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有着积极意义,亦有利于我们在现代色彩设计中继承和吸收传统用色精华,指导今天的色彩创新。(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5-01)

董振辉[6](2012)在《新疆地域色彩审美观成因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古称西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群山环抱,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区,地形地貌形态多样,类型众多,除海岸地貌外,各种大陆地貌都可以在新疆见到。新疆的地理概貌高低悬殊,自然景观变化多姿,不仅与内地各省区迥然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新疆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生存环境。(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2年08期)

孙晶[7](2012)在《“去饰取素”与谢灵运辞赋审美观的玄学色彩》一文中研究指出受魏晋玄学思潮影响,谢灵运在《山居赋序》中提出的"去饰取素"与其赋序中同时提到的"意实言表"、"遗迹索意"一样具有浓厚的玄学色彩,其内涵复杂微妙。总体风格上的"废张、左之艳辞"而取"朴素自然"是其表层含义;审美鉴赏上的"超越辞藻形式"而取"心境的素朴"是其深层含义。大谢归隐始宁而玄佛仙兼融的心灵世界又丰富了"去饰取素"的玄理内涵,也使《山居赋》的玄理指向有别于西晋以来的其他玄言赋。(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顾谦倩[8](2011)在《蒙古族传统色彩审美观与发展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传统色彩是社会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使得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和接受具有蒙古族民族性的特征。经过艰苦的艺术实践,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色彩装饰的技巧和经验,形成了极具民族特点的色彩装饰风格。这一类探索性的民间艺术研究,不仅对艺术语言本身有促进和推动作用,而且以其生动活泼的创造精神对广大的观众产生视觉和心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将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现代与传统结合的色彩风格。(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1年08期)

王维丽[9](2010)在《中国传统五色审美观对现代色彩设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中华民族与色彩的历史渊源中国不但是人类运用象征色彩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各民族中坚持使用色彩象征最长的国家。中国儒学的奠基人和创始者孔子在《论语》中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的字意就是瞎子、盲人。假如有人看不见任何物体及其色彩和形态的存在,此人必定是一位盲人。孔子这一唯物论的观点说明色彩是人类生(本文来源于《上海工艺美术》期刊2010年04期)

周云[10](2010)在《维吾尔色彩审美观中的黄色之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关于维吾尔色彩审美观中的黄色有几种不同的观点。较模糊,甚至相反的观点使得相关的色彩设计出现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并提出较明晰的观点。(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10年07期)

色彩审美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服装色彩作为服饰中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凝结产物,佤族服饰中"尚黑"与"尚红",是对佤族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体现。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对时下生态及生态和谐社会的建构起到一定指导和支撑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色彩审美观论文参考文献

[1].陈影.中国传统色彩审美观:读《织色入史笺》有感[J].民艺.2018

[2].展彩琳.佤族服饰色彩中的生态审美观[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3].徐晴,王珏.《长物志》器物色彩审美观论析[J].艺术百家.2012

[4].常卓,苏利超.刍议清代服饰色彩审美观中的“经”与“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5].常卓.论手捏戏文的服饰色彩特征与审美观[D].江南大学.2012

[6].董振辉.新疆地域色彩审美观成因浅析[J].大家.2012

[7].孙晶.“去饰取素”与谢灵运辞赋审美观的玄学色彩[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顾谦倩.蒙古族传统色彩审美观与发展趋势[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

[9].王维丽.中国传统五色审美观对现代色彩设计的影响[J].上海工艺美术.2010

[10].周云.维吾尔色彩审美观中的黄色之辨[J].装饰.2010

标签:;  ;  ;  ;  

色彩审美观论文-陈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