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绵论文-季宇彬,陈琪通,程伟

南海海绵论文-季宇彬,陈琪通,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海海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扁板海绵,化学成分,结构鉴定,聚酮化合物

南海海绵论文文献综述

季宇彬,陈琪通,程伟[1](2019)在《中国南海海绵Plakortis sp.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海绵Plakortis sp.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硅胶、HPLC等色谱学方法对海洋动物Plakortis sp.海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旋光等光谱学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抗菌和抗HBV活性测试。结果共分离得到4个聚酮类化合物,结构确定为化合物1 6-desmethyl-6-ethyl-spongosoritin A、化合物2 6-desmethyl-6-ethyl-9,10-dihydrospongosoritin A、化合物3 methyl(2Z,6R,8S)-4,6-diethyl-3,6-3poxy-8-methyldodeca-2,4-dienoate、化合物4spongosoritin A。结论化合物1~4为该海绵特征聚酮类代谢产物,细胞毒、抗菌和抗HBV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无生长抑制作用,对HCT-8、MCF-7、SMMC-7和HepG-2这4种癌细胞基本无生长抑制作用,化合物1~3基本无抗HBV活性,但化合物4表现出强烈的抗HBV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9年02期)

潘增玉,康建功,程伟[2](2018)在《中国南海海绵Luf fariella sp.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海绵Luffariellasp.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C18反相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海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紫外、红外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文献理化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NF-κB抑制活性评价实验。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含α、β-不饱和γ–内酯环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确定为Hippolide H(1)、Hippolide F(2)、Hippolide G(3)、Hippolide E(4)、6Z-neomanoalide(5)、6E-neomanoalide(6)。在NF-κB抑制活性评价实验中,化合物1、4、6具有较好的NF-κB抑制活性。结论南海海绵Luffariellasp.可代谢具有NF-κB抑制活性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8年04期)

季宇彬,郑婷,尹姣定[3](2018)在《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asp.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Cinachyrellasp.海绵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紫外等解析化合物结构并结合文献中的数据对比鉴定所得化合物,并且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Cinachyrellasp.海绵中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喹啉-4-甲醛肟(1)、环(L-脯氨酸-L-缬氨酸)二肽(2)、环(L-脯氨酸-L-亮氨酸)二肽(3)、环(L-脯氨酸-L-异亮氨酸)二肽(4)、苯甲酸(5)、苯乙酸(6)、苯乙酰胺(7)、胸腺嘧啶(8)、尿嘧啶(9)、腺嘌呤核苷(10)、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1)、尿嘧啶苷(12))、3-吲哚甲醛(13)、吲哚乙酰胺(14)、吲哚-3-甲酸(15)。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抗菌活性测试中化合物2~4对6种细菌MIC值均大于64μg/mL,提示其抑菌活性较弱。(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8年02期)

张权[4](2018)在《一种中国南海软珊瑚和一种中国南海海绵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生物因其繁多的种类,复杂的生态环境成为了海洋天然产物的重要研究内容。海洋生物能够产生一些结构新颖、活性显着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寻找结构新颖、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本论文对豆荚软珊瑚属软珊瑚、Hyrtios erectus海绵两种来自中国南海海域的海洋生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科学的研究,对其中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筛选工作。豆英软珊瑚属软珊瑚采自广西北海市涠洲岛,Hyrtios erectus海绵采自海南西沙海域。通过硅胶柱层析、薄层色谱、凝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等光谱和波谱手段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从两种海洋生物中共分得80个化合物,其中有20个为新化合物。大部分为首次从该种或该属中分到的化合物。其中,从豆荚软珊瑚属软珊瑚乙醚相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58个化合物,其中18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名称分别为 lobophytrol A-N和lobophysterol A-D;从Hyrtios erectus海绵乙醚相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其中2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名称分别为 hyrtiosin F和hyrtiosin G。对豆英软珊瑚属软珊瑚中分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试。其中新化合物lobophysterol D对HT-29、SNU-398、Capan-1细胞具有弱细胞毒活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3-14)

田园[5](2017)在《一种南海海绵与两株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产物是自然界生物在经历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合成以及保留下来的结构特异的二次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具有生物活性多样性、化学结构多样性和类药性,临床上应用的大部分药物都直接或间接源自于天然产物。海绵和放线菌因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结构新颖且具有不同功能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而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为寻找高效低毒的药物或药物的先导化合物,我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多种海绵及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作为本课题组整体目标的一部分,本课题对一种南海西沙海绵Spongia pertusa Esper和实验室菌种库中保藏的两株放线菌Nocardia sp.LHW152404和Streptomyces sp.31005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西沙海绵Spongia pertusa Esper、放线菌Nocardia sp.LHW152404和Streptomyces sp.31005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共分离鉴定得到了46个化合物,新化合物2个,并对化合物进行了抗真菌活性评价,MIC值范围在6.25~50μg/m L。对采自南海西沙群岛附近海域的海绵Spongia pertusa Esper的石油醚层萃取物,运用减压正相柱色谱、中压正反相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纯化方法,共从其石油醚层萃取物中分离鉴定得到21个单体化合物A1~A21。运用UV、HRESIMS、ESIMS和一维/二维NMR等波谱技术,结合文献,确定了这21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A1为新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部分化合物对叁种受试菌株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qrophytes和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表现出程度不等的抑制活性。对放线菌Streptomyces sp.31005发酵产物,用溶剂分部萃取法及正反相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纯化方法,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B1~B12。运用HR/ESIMS和一维/二维NMR并结合文献报道,确定了这12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其中B2为新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部分化合物对叁种受试菌株表现出程度不等的抑制活性,MIC值范围在6.25~50μg/m L。对海绵Reniochalina sp.的共附生放线菌Nocardia sp.LHW152404发酵产物,用溶剂分部萃取法及ODS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U1~U13。本文通过运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采自中国南海西沙的海绵Spongia pertusa Esper和两株放线菌Nocardia sp.LHW152404和Streptomyces sp.31005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离,结构鉴定和抗真菌活性研究,并有了新的发现。研究结果揭示出海绵及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新颖多样的化学结构和抗真菌活性。揭示出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所具有的巨大药用研发潜力,为寻求发现天然活性产物积累了新的研究资料,奠定了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7-04-06)

袁莉,汤华,孙鹏,庄春林,王静[6](2016)在《中国南海海绵Iotrochot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海绵Iotrochotasp.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多种色谱手段,对海绵Iotrochotasp.的二氯甲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结合文献报道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6个化合物进行人高转移肝癌细胞(LM3)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包括4个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1-4)及2个酚类化合物(5、6),分别鉴定为:1 H-indole-3-carbaldehyde(1)、5-bromo-1 H-indole-3-carbaldehyde(2)、1 H-indole-3-hydroxyacetyl(3)、5-bromo-3-(hydroxylacetyl)-indole(4)、4-hydroxy-benzeneethanol(5)、3-hydroxy-benzeneethanol(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绵Iotrochota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4为C-5溴代吲哚生物碱,并对其NMR数据进行了报道。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3对LM3及HepG2细胞株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29.3及46.3μmol/L;其他化合物不显示抑制作用(IC50>50μmol/L)。(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6年04期)

孙婧媛[7](2015)在《中国南海海绵XSA24的环肽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核磁共振和色谱分析等方法对采自于中国南海的海绵XSA-24进行了分析,发现该种海绵与同属的来自于不同海域的海绵类似,都主要代谢一类溴代吡咯氨基咪唑型生物碱类结构。由于该种海绵在所处的海域中为优势物种,大量地存在着,所以为了更全面地从化学成分角度来阐明来源于本海域的该种海绵的特点,除了以上提到的这种类型的生物碱,我们主要目标性地着眼于该种海绵中的少量的环肽类成分。环肽类成分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其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近十年来仍然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我们以DAD-HPLC-MS分析定位为导向,通过SephadexLH-20凝胶柱色谱的方法从该种海绵中富集并分离得到了13个环肽类化合物,其中有5个为首次分离得到。在解析该类化合物结构时,主要通过核磁共振确定氨基酸片段类型及构象,通过核磁共振和二级质谱共同确定氨基酸连接序列,通过Marfey’s法来确定环肽的绝对构型。该类环肽类结构主要为环七肽和环八肽,并含有2-3个脯氨酸片段,由于该片段的存在,使得该环状结构在空间扭转力的作用下,空间构象存在着一定的变化。有的环肽类结构的构象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或者达到某一个平衡而共同存在着。(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期刊2015-11-06)

许娇娇,靳德军,王佳,祁菁,赵川[8](2015)在《中国南海海绵Haliclona sp.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采自中国广西涠洲岛海域海绵Haliclon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HPLC、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分析,并对照文献来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绵Haliclona sp.中分离的5个化合物,依次鉴定为孕甾烯醇酮(1),24-亚甲基胆甾醇(2),胆甾醇(3),苯丙酸(4),邻二苯甲酸丁酯(5)。结论:4,5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韩兵男,战凯璇,袁薇,丁立建,李玉山[9](2015)在《南海海绵及相关微生物的环肽化学及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海洋环肽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本文对采自我国南海的肾指海绵Reniochalina stalagmites,杯叶海绵来源的稍小链霉菌S10,Clathrina luteoculcitella海绵来源的黑孢真菌Nigrospora oryzae,及蓝藻Lyngbya cf.aestuarii做了深入系统的环肽化学及活性研究。方法:通过硅胶、LH-20凝胶、ODS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等手段,共分离得到近50个环肽类化合物,其中有近30个新环肽。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并结合文献对照,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及活性研究。结果:在针对肾指海绵环肽reniochalistatins的抗肿瘤活性实验中,发现reniochalistatin E对人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细胞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IC_(50)仅为4.97μM)。而从杯叶海绵来源的稍小链霉菌S10发酵物中分离得到的放线菌素M1能够选择性抑制RPMI-8226(IC_(50),46 nM),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WI-38的细胞毒性较低(IC_(50),745±99 nM)。蓝藻Lyngbya cf.aestuarii中分离得到的海兔毒素dolastatins环肽类化合物在免疫抑制及抗炎实验中表现出相当强活性。针对T细胞的Fas/Apo调控实验中,dolastatin A在nM级浓度下表现出上调Fas/Apo的活性,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先导药物特性。结论:由于环肽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内抗酶解能力和生物利用度,尤其是多脯氨酸环肽。因而阐明环肽作用机制,为靶向性药物设计提供可贵的分子模型和理论基础,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先导化合物库。(本文来源于《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7-24)

许娇娇,顾琼,王佳,赵川,段宏泉[10](2015)在《中国南海海绵Axinella sp.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海绵Axinell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分离纯化,并采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海绵Axinella sp.中分离的7个化合物,依次鉴定为debromohymenialdisine(1),hymenialdisine(2),aldisin(3),3-bromoaldisin(4),尼克酰胺(5),胸腺嘧啶(6),尿嘧啶(7)。结论:化合物1~4是海绵中特有的溴代吡咯烷型生物碱,化合物5,6,7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南海海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海绵Luffariellasp.的次生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C18反相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海绵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紫外、红外等波谱学技术,并结合文献理化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NF-κB抑制活性评价实验。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含α、β-不饱和γ–内酯环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确定为Hippolide H(1)、Hippolide F(2)、Hippolide G(3)、Hippolide E(4)、6Z-neomanoalide(5)、6E-neomanoalide(6)。在NF-κB抑制活性评价实验中,化合物1、4、6具有较好的NF-κB抑制活性。结论南海海绵Luffariellasp.可代谢具有NF-κB抑制活性的二倍半萜类化合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海海绵论文参考文献

[1].季宇彬,陈琪通,程伟.中国南海海绵Plakortissp.次生代谢产物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9

[2].潘增玉,康建功,程伟.中国南海海绵Luffariellasp.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8

[3].季宇彬,郑婷,尹姣定.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asp.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8

[4].张权.一种中国南海软珊瑚和一种中国南海海绵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8

[5].田园.一种南海海绵与两株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抗真菌活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7

[6].袁莉,汤华,孙鹏,庄春林,王静.中国南海海绵Iotrochotasp.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海洋药物.2016

[7].孙婧媛.中国南海海绵XSA24的环肽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C].2015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五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5

[8].许娇娇,靳德军,王佳,祁菁,赵川.中国南海海绵Haliclonasp.中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

[9].韩兵男,战凯璇,袁薇,丁立建,李玉山.南海海绵及相关微生物的环肽化学及活性研究[C].全国第二届海洋与陆地多糖多肽及天然创新药物研发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10].许娇娇,顾琼,王佳,赵川,段宏泉.中国南海海绵Axinellasp.中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

标签:;  ;  ;  ;  

南海海绵论文-季宇彬,陈琪通,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