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辐照杀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波,稻谷品质,储粮害虫,缓苏
辐照杀虫论文文献综述
王胜录[1](2018)在《高功率微波辐照稻谷与缓苏杀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常见储粮害虫:米象、玉米象、杂拟谷盗、赤拟谷盗、锯谷盗、谷蠹各虫态为实验试虫,采用XOGZ-7 kW连续隧道式微波干燥线,将试虫与1 kg稻谷充分混合后,进行不同微波条件辐照处理,并引入稻谷缓苏操作工艺,测定微波处理后稻谷品质变化,综合进行响应面优化得出最佳微波杀虫保质实验参数。同时,本文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及华氏微量呼吸仪对微波处理后的试虫进行测试,探究试虫在微波辐照中的温度及呼吸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多种微波功率对稻谷中6种储粮害虫进行微波辐照处理,对其致死效果进行研究。6种试虫及其4种虫态均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的增大,死亡率显着提高。其中谷蠹、玉米象各虫态的致死敏感性为:成虫<蛹<幼虫<卵;米象各虫态的致死敏感性为:成虫<幼虫<蛹<卵;锯谷盗、赤拟谷盗、杂拟谷盗各虫态敏感性为:成虫<蛹<卵<幼虫。对6种试虫成虫进行混合微波处理后发现,当微波功率为4.0 kW、微波时长为40 s时,6种试虫死亡率均能超过50%。6种试虫成虫对微波辐照敏感顺序由低到高依次为:谷蠹<米象<玉米象<杂拟谷盗<赤拟谷<盗锯谷盗。(2)对稻谷中6中储粮害虫微波辐照处理后,引入稻谷缓苏操作,探究对6种试虫及其虫态的增进致死效果。不同微波加热温度及不同缓苏时间下对6种储粮害虫进行处理,延长缓苏时间,提高微波加热温度,均可显着提高试虫死亡率。试虫各虫态对40、45 ℃均有一定的耐热抗性,当实验中各试虫在55~60℃稻谷缓苏温度范围内时,死亡率陡然增高,延长缓苏时间可至完全死亡,该温度范围为防虫最有效范围。实验中试虫各虫态表现出耐热性略有不同:其中谷蠹、米象各虫态耐热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卵<幼虫<成虫<蛹;玉米象、锯谷盗、赤拟谷盗、杂拟谷盗各试虫虫态耐热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卵<幼虫<蛹<成虫。6种试虫中其卵均表现出较好的杀灭效果。(3)通过对稻谷进行微波辐照及缓苏操作,以微波功率、微波加热温度、缓苏时间为叁因素,研究稻谷样品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RVA谱特征值以及稻谷的显微结构。实验发现微波处理对稻谷出糙率影响不显着,微波加热温度会显着影响稻谷爆腰率及整精米率,使其爆腰率迅速升高,整精米率降低。但随着缓苏时间的延长可显着降低稻谷爆腰率并增高整精米率。其精米表面颜色L值、a值、b值均随着处理程度的加大而变化,即处理程度的加大使得大米表观颜色中黑色程度、红色程度、黄色程度加强。稻谷通过微波缓苏处理后,稻谷中霉菌含量显着降低,具有良好的灭霉效果。微波加热温度达到60 ℃及以上时,表面霉菌致死率均可达98%以上,并随着缓苏时间的延长最终可完全致死。微波处理可适当降低峰值粘度,增大衰减值,降低回生值,使得稻谷的食味品质提升,蒸煮后口感增强。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微波处理后的稻谷颗粒断面时发现,随着微波加热温度的增大,稻谷断面的淀粉分子排列不再紧密而有序,断层片区增多,断面沟壑裂纹增大,淀粉崩散现象明显,单粒淀粉量增高。而延长缓苏时间,增大微波功率可显着降低淀粉结构损伤。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经微波缓苏处理后,稻谷各品质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稻谷表面颜色a值与b值呈较大正相关(r=0.836,P<0.01);稻谷峰值粘度与衰减值呈较大正相关(r=0.872,P<0.01);稻谷整精米率与L值、峰值粘度呈极显着负相关(r=-0.483,P<0.01;r=-0.492,P<0.01)。(4)不同微波稻谷缓苏处理操作对试虫致死率及稻谷品质的响应面优化研究。通过分析试虫致死率,稻谷爆腰增率、食味值、脂肪酸值,米饭硬度响应指标,综合衡量微波稻谷处理对杀虫保质的满意度预期,并结合实际设备情况,得出微波缓苏操作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5.3 kW、微波加热温度59.8 ℃、缓苏时间2.34 h,此时期望函数值为最大0.85。同时经检验,以实际最佳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的期望值与回归模型预测无显着差异(P>0.05),优化结果可靠有效,符合预期。(5)通过TiX640型红外热成像仪及华勃式微量呼吸仪对微波处理后试虫红外热成像变化情况,以及试虫呼吸作用变化情况的研究。实验表明在微波加热过程中,试虫对电磁波能量的吸收远小于稻谷对其的吸收。且采用微波功率4kW,将试虫裸虫置于微波设备中直接处理与加入稻谷微波时试虫的平均温度没有显着区别(P>0.05)。而混入稻谷中试虫经微波处理后,杂拟谷盗及谷蠹均出现死亡,存活的试虫中,杂拟谷盗与谷蠹呼吸作用先升高,然后降低,最后陡然升高。而试虫裸虫经处理后未出现死亡,且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2种试虫呼吸作用逐渐升高。(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期刊2018-04-01)
顾贵强,杨萍,王德宁,冯敏,李澧[2](2014)在《板栗辐照杀虫防霉工艺剂量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新鲜板栗辐照杀虫防霉工艺及剂量,确定了各项技术指标,并就吸收剂量的确定依据进行了阐述。工艺规定:辐照加工前板栗应外壳完整,无破损、无霉烂、无病虫果、无杂质、无异味,水分含量应≤50%,包壳菌落总数应≤1×107CFU/g,包壳大肠菌群应≤1×103MPN/100 g,包壳霉菌应≤1×102CFU/g;辐照后的板栗应具有板栗原有的色泽、气味、组织形态,无虫蛀或活虫和虫卵、无霉变、无异味,菌落总数≤1×105CFU/g,大肠菌群≤30 MPN/100 g,霉菌≤50 CFU/g。板栗辐照杀虫的最低有效剂量为0.3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0.8 kGy;板栗辐照防霉最低有效剂量为1.0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4.0 kGy。(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冯敏,朱佳廷,李澧,李淑荣,杨萍[3](2014)在《花生辐照杀虫防霉工艺剂量确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散装花生为材料,经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照处理后在室温下贮藏,定期观察害虫侵染程度及霉菌感染程度。结果表明:未经辐照的花生贮存2个月开始生虫,贮存4个月害虫侵染率随贮存时间延长而提高,贮存6个月时害虫侵染率达58%~100%,经辐照处理的花生始终未受害虫侵染。未经辐照的花生贮存3个月后出现霉变,辐照剂量为0.3~0.5 kGy的花生贮存6个月后出现霉变,辐照剂量为1.0、4.0 kGy的花生在辐照后12个月内都未发生霉变。结合相关国际、国内标准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确定花生辐照杀虫的最低有效剂量为0.3 kGy,辐照防霉最低有效剂量为1.0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4.0 kGy。(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4年03期)
冯敏,朱佳廷,李澧,李淑荣,杨萍[4](2013)在《花生辐照杀虫防霉工艺剂量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散装花生为材料,经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照处理后在室温下贮藏,定期观察害虫侵染程度及霉菌感染程度。结果表明:未经辐照的花生贮存2个月开始生虫,贮存4个月害虫侵染率随贮存时间延长而提高,贮存6个月时害虫侵染率达58%~100%,经辐照处理的花生始终未受害虫侵染。未经辐照的花生贮存3个月后出现霉变,辐照剂量为0.3~0.5 kGy的花生贮存6个月后出现霉变,辐照剂量为1.0、4.0 kGy的花生在辐照后12个月内都未发生霉变。结合相关国际、国内标准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确定花生辐照杀虫的最低有效剂量为0.3 kGy,辐照防霉最低有效剂量为1.0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4.0 kGy。(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0期)
王德宁,冯敏,李澧,杨萍,顾贵强[5](2013)在《豆谷类及其制品辐照杀虫防霉剂量要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豆谷类及其制品辐照杀虫防霉工艺,阐述吸收剂量确定的依据。[方法]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和国际上有关辐照豆谷类及其制品杀虫防霉工艺规范中的规定,采用60Co-γ射线对豆谷类及其制品进行辐照杀虫防霉处理。[结果]试验得出,确定豆类、谷类辐照杀虫最低有效剂量为0.3 kGy,豆类、谷类及其制品类辐照防霉最低有效剂量为3.0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7.0 kGy。确定豆谷类及其制品辐照杀菌的适宜剂量范围为3.0~5.0 kGy。[结论]研究可为提高优质谷类及其制品卫生质量品质、规范辐照加工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7期)
严建民,朱佳廷,冯敏,李澧,杨萍[6](2012)在《麦类及面粉辐照杀虫防霉剂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和国际上有关辐照麦类及面粉杀虫防霉工艺规范中的规定,研究了麦类及面粉辐照杀虫防霉工艺,阐述了吸收剂量确定的依据。结果表明:麦类及面粉辐照杀虫、防霉的最低有效剂量分别为0.4、2.0 kGy,辐照杀虫、防霉的最高耐受剂量均为4.0 kGy;辐照产品箱中最小吸收剂量应不小于最低有效剂量,最大吸收剂量应不大于产品箱中的最高耐受剂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黄曼[7](2010)在《电子束辐照在线杀虫/菌效果及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CK是我国进口粮食重要的A类检疫对象,开展绿色储粮技术研究,保护环境并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电子束辐照杀虫/菌技术,不仅对我国进口粮食中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的检疫,而且对于储粮害虫非化学防治研究,特别对华南高温高湿地区的粮食储藏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在线动态杀虫/菌的效果并深入研究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线动态辐照杀虫效果研究中,系统在试验设计的两种剂量(0.3kGy、0.6kGy)下,电子束能有效的杀灭储粮害虫,鉴于辐照的生物化学效应,害虫不会当场全部致死而是在7d内逐步死去。谷蠹对辐照剂量的抵抗力最强,其次是米象和赤拟谷盗。0.3~0.6kGy剂量范围作为电子束动态辐照杀虫的参考剂量是实际可行的。0.6kGy辐照剂量对该试验所有虫种和虫卵均有致死能力。.在动态辐照杀菌的实验研究中,电子束辐照对储藏小麦的菌落总数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菌落总数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剂量辐照,对交、曲、镰、青、根霉菌属的抑制效果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不同的霉菌对电子束辐照的敏感性不同,依次为:交链霉属>曲霉属>镰刀菌属>青霉属>根霉属。本实验中,采用人工接种和模拟田间感染小麦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电子束辐照在线动态杀灭A类检疫病菌TCK的效果,发现电子束辐照对TCK冬孢子萌发有抑制和灭活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TCK孢子的萌发率有规律地下降,TCK孢子萌发数量减少、萌发不正常、中止生长直至完全中止萌发,反映出TCK对射线的敏感性。3.6kGy电子束辐照剂量可以有效抑制和灭活TCK冬孢子,4.0kGy动态辐照TCK致死率达到90%或以上,而4.4kGy已经无法浸染小麦。EB辐照小麦种子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经过0.5~5.1 kGy EB辐照抑制了小麦种子的萌发,辐照剂量越高,种子萌发抑制越严重,辐照剂量对活力指数的影响最为显着。种子水分基本不变、色泽、气味检测均正常。种子膜透性测定结果显示,电子束辐照能够导致种子损伤,增加膜透性。EB辐照剂量与降落数值呈负相关,尤其是辐照剂量高于4kGy后,样品面筋指数和降落数值发生明显变化。从粉质仪曲线图测定的面团流变学特性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剂量辐照水平样品的稳定时间和断裂时间等指标总体随着剂量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弱化度随着EB剂量变化也有所增加;吸水率和形成时间的变化并不十分明显,综合评价值略有减小。说明辐照剂量增加对面粉总体的品质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剂量越高影响越大。小麦经1.0kGy辐照后制得面包、馒头品质仍然正常,3.5 kGy以下辐照后品质发生轻微变化,但仍属于正常食用范围;剂量高于3.8 kGy后,食用品质加速变差。TPA图谱分析表明,馒头的硬度、粘附性、弹性、粘聚性、咀嚼度、回复性这些品质指标之间显着相关(P<0.01),而EB辐照剂量与馒头的硬度、粘附性、弹性、粘聚性、咀嚼度、回复性品质指标显着相关(P<0.05)。EB辐照能部分破损小麦面粉中的淀粉颗粒,破损淀粉含量随着辐照剂量增大而增加,DSC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使小麦淀粉的热性质受到较大影响;小麦淀粉分子量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后小麦淀粉分子量降低,且当辐照剂量达到4.4 kGy时,分子量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从而进一步阐释了经电子束辐照的小麦淀粉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进而影响加工制品变化的实质是,EB辐照引起了淀粉分子结构的改变的结果。通过SDS-PAGE电泳和RP-HPLC研究发现,电子束辐照对麦醇溶蛋白的分子量、各组份蛋白的比例等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但α/β醇溶蛋白亚基比例略微增大;辐照过的麦醇溶蛋白的园二色谱(CD)图谱峰发生了红移,吸收光值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大,这说明在本实验剂量条件下,醇溶蛋白大分子发生了部分降解,但影响不是很大。而对麦谷蛋白低分子量亚基含量下降有较大的影响,剂量越高影响越大。这可能是EB辐照导致麦谷蛋白LMW-GS亚基大量分解和聚合反应,生成了不溶性大分子以至电泳谱带上和RP-HPLC峰值中LMW-GS亚基含量降低。(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10-08)
单国尧,季萍,李莉莉,冯敏,林家彬[8](2009)在《稻米辐照杀虫防霉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和国际辐照稻米杀虫防霉工艺规范中的规定,研究了稻米辐照杀虫防霉工艺,确定了各项技术指标,并就吸收剂量的确定依据进行了阐述。工艺规定:辐照加工前稻米具有固有的色泽、气味和食味,无虫蛀与霉变,含水量应≤15%,菌落总数≤5000CFU/g,霉菌≤100CFU/g;辐照后稻米色泽、气味、食味不变,不得检出活虫与虫卵,菌落总数≤100CFU/g,霉菌≤10CFU/g。稻米辐照杀虫的最低有效剂量为0.4kGy,稻米辐照防霉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0kGy,辐照杀虫、防霉的最高耐受剂量为4.0kGy。辐照产品箱中最小吸收剂量应不小于最低有效剂量,最大吸收剂量应不大于产品箱中的最高耐受剂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梁广勤,李仰调,梁帆,黄伟明,郭权[9](2006)在《进境莲雾辐照杀虫处理试验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钴60(60Co)对进境莲雾进行辐照处理,600GY剂量对果实品质无影响,300GY剂量可将莲雾果实中橘小实蝇的卵及1、2和3龄幼虫杀死或成为无效个体。(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06年06期)
薄梅梅,徐浪,曹宏[10](2003)在《辐照杀虫延长牛皮糖货架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牛皮糖是扬州的地方传统特色食品,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与扬州的瓶装酱菜一样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声誉。近年随着牛皮糖的扩大生产和远销,每年“梅雨季节”后,因生虫、货架期短,常有大量牛皮糖被销毁,造成生产厂家经济损失,市场声誉受影响,迫使企业不敢与客户签订远销合同,更谈不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形成规模效应。一些企业不得不处于半停产状态。经调查。严重影响牛皮糖货架期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上海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辐照杀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新鲜板栗辐照杀虫防霉工艺及剂量,确定了各项技术指标,并就吸收剂量的确定依据进行了阐述。工艺规定:辐照加工前板栗应外壳完整,无破损、无霉烂、无病虫果、无杂质、无异味,水分含量应≤50%,包壳菌落总数应≤1×107CFU/g,包壳大肠菌群应≤1×103MPN/100 g,包壳霉菌应≤1×102CFU/g;辐照后的板栗应具有板栗原有的色泽、气味、组织形态,无虫蛀或活虫和虫卵、无霉变、无异味,菌落总数≤1×105CFU/g,大肠菌群≤30 MPN/100 g,霉菌≤50 CFU/g。板栗辐照杀虫的最低有效剂量为0.3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0.8 kGy;板栗辐照防霉最低有效剂量为1.0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4.0 kGy。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照杀虫论文参考文献
[1].王胜录.高功率微波辐照稻谷与缓苏杀虫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8
[2].顾贵强,杨萍,王德宁,冯敏,李澧.板栗辐照杀虫防霉工艺剂量要求[J].江苏农业科学.2014
[3].冯敏,朱佳廷,李澧,李淑荣,杨萍.花生辐照杀虫防霉工艺剂量确定(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4
[4].冯敏,朱佳廷,李澧,李淑荣,杨萍.花生辐照杀虫防霉工艺剂量确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3
[5].王德宁,冯敏,李澧,杨萍,顾贵强.豆谷类及其制品辐照杀虫防霉剂量要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6].严建民,朱佳廷,冯敏,李澧,杨萍.麦类及面粉辐照杀虫防霉剂量[J].江苏农业科学.2012
[7].黄曼.电子束辐照在线杀虫/菌效果及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8].单国尧,季萍,李莉莉,冯敏,林家彬.稻米辐照杀虫防霉工艺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
[9].梁广勤,李仰调,梁帆,黄伟明,郭权.进境莲雾辐照杀虫处理试验研究初报[J].植物检疫.2006
[10].薄梅梅,徐浪,曹宏.辐照杀虫延长牛皮糖货架期的实验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