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论文-宋彤彤,郭涛,章聚宝,吴鹏法,魏黎阳

竹叶椒论文-宋彤彤,郭涛,章聚宝,吴鹏法,魏黎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竹叶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竹叶椒,α-糖苷酶,生物碱,非竞争性抑制

竹叶椒论文文献综述

宋彤彤,郭涛,章聚宝,吴鹏法,魏黎阳[1](2019)在《竹叶椒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体外抑制模型方法评价竹叶椒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酵母菌来源、小鼠小肠来源)抑制作用,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分析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机制。结果显示,竹叶椒脂溶性生物碱和水溶性生物碱都对α-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竹叶椒脂溶性生物碱和水溶性生物碱对酵母来源α-葡萄糖苷酶IC50(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0.73±0.17) mg/mL、(2.74±0.28) mg/mL;脂溶性生物碱对小鼠小肠来源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为(1.94±0.13) mg/mL。动力学研究表明,竹叶椒生物碱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为典型的非竞争性抑制。竹叶椒生物碱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苏光耀,王奎武[2](2018)在《竹叶椒中酰胺类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竹叶椒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7E,9E)-N-isobutyl-6,11-dioxo-2,7,9-dodecatrienamide(1)、armatamide(2)、pellitorine(3)、lanyuamide I(4)、tetrahydro-bungeanool(5)、hydroxy-γ-isosanshool(6)、dihydrobungeanool(7)。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链状不饱和脂肪酸酰胺,命名为竹叶椒素,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14期)

王怡然[3](2018)在《竹叶椒不同部位的含量测定及其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生物碱类及木脂素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中,且是其主要药效活性成分。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系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其所含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木脂素、香豆素及挥发油等,具有镇痛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肝、驱虫及杀虫等药理活性。本文针对竹叶椒根、茎干和枝中的生物碱和木脂素成分进行评价,为后续资源的替代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对竹叶椒生物碱和木脂素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为竹叶椒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1.建立UFLC-MS/MS方法,使用Phenomenex Kinetex XB–C18 100A色谱柱(2.1mm×50 mm,2.6μm);流动相(A)0.1相甲酸水-(B)含0.1相甲酸乙腈;柱温40℃;流速0.45ml/min;洗脱梯度:0.00–0.50 min,2%B;0.51–5.00 min,40–75%B;5.01–6.00min,2%B;进样5μl。对竹叶椒药材中六个生物碱和四个木脂素成分(isodecaline(1),6–acetonyldihydrochelerythrine(2),N-Methylanhydrotetrahydroberber-rubine A(3),allocryptopine(4),dictamnine(5),escholidine perchlorate(6),planispine A(7),pinoresinol monomethyl ether(8),de–4'–o–methylyangambin(9)和eudesmin(10)),共十种活性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所建立的UFLC-MS/MS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竹叶椒超声波提取工艺;并对南宁产竹叶椒不同部位药材进行含量测定。2.建立UF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竹叶椒叁种活性成分含量,并对其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该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地测定大鼠口服竹叶椒提取物(1.4g/kg)后血浆中N-Methylanhydrotetrahydroberberrubine A,dictamnine和eudesmin的含量。3.采用与检测大鼠血浆中药物含量相同的UFLC-MS/MS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后,对大鼠口服竹叶椒提取物(1.4g/kg)后其心、肝、脾、胃、肾、脑和盲肠组织中N-Methylanhydrotetrahydroberberrubine A,dictamnine和eudesmin含量进行测定。结果:1.所建立的UFLC-MS/MS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得其精密度、准确性和稳定性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以正交实验法优化竹叶椒活性成分超声波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提取,料液比1:100w/v,超声提取10min。采用最优超声提取工艺,对南宁产竹叶椒由根至枝的共24个竹叶椒药材进行提取,以所建立的UFLC-MS/MS方法,对提取液中十种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得总生物碱和总木脂素成分在根中含量最高,在植株中段及枝端含量较低。2.由各化合物药代动力学参数可知,生物碱类化合物N-Methylanhydrotetrahy-droberberrubine A和dictamnine可快速吸收至体内,在0.29h达到C_(max)。而木脂素类成分eudesmin则具有较长T_(max)(T_(max)=2.5h)。3.所得组织分布结果显示胃部为其主要富集组织。结论:1.对竹叶椒根、茎和枝的生物碱和木脂素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根中所含有效成分含量明显高于植株其他部位,而中段附近和枝端的药材所含待测成分含量较低。2.生物碱和木脂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生物碱类化合物N-Methylanhydrotetr-ahydroberberrubine A和dictamnine在0.29h内达到C_(max),表明这两种生物碱口服后能迅速吸收至体内,木脂素类化合物eudesmin的T_(max)为2.5h。且N-Methylan-hydrotetrahydroberberrubine A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中有双峰现象,提示与肝肠循环密切相关。3.生物碱和木脂素的组织分布具有显着的在胃部富集的特征,胃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所选组织,与民间用于缓解胃部疼痛相关,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期刊2018-06-01)

路晓青,江念,黄志宝,冯翔,张新欣[4](2018)在《竹叶椒果实精油成分分析及功能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竹叶椒果精油的主要组成成分,以及对小鼠体内抗氧化、抗疲劳和促进睡眠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GC-MS对竹叶椒果实精油进行成分分析;用提取的竹叶椒果实精油为材料,采用干热熏香法和加湿熏香法两种熏香方式叁种剂量处理小鼠(低、中、高剂量精油浓度:1.25、2.5、3.75 m L/m3)。结果:通过分析鉴定出25种物质,主要为烯类物质和醇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有叁种,分别为桉叶油醇(36.19%)、萜品烯(21.31%)和3-蒈烯(8.45%)。两种方式的叁个剂量对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有提升作用,对丙二醛(MDA)含量有降低作用,和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均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抗疲劳试验中,竹叶椒果实精油两种处理方式对小负重游泳时间和爬杆时间均有增加作用,且中、高剂量效果显着(p<0.05);通过观测小鼠进食后2 h内的睡眠率发现,精油熏香处理可以增加小鼠睡眠率,且随着时间和剂量的增加效果更明显。从处理方式来看,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加湿熏蒸法各方面效果都比干热熏蒸法好。结论:竹叶椒果实精油在抗氧化、抗疲劳和增进睡眠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进行深入开发。(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18期)

宋彤彤[5](2018)在《花椒和竹叶椒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椒属植物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分布范围广,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花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种类多样并具有显着的生物活性。花椒和竹叶椒是花椒属中常见的两种药用植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从花椒和竹叶椒中分离得到生物碱,木脂素,酰胺及挥发油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学表明花椒和竹叶椒主要应用在心脑血管系统、抗炎镇痛、消化系统以及抑菌杀虫等方面的治疗。目前,花椒属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醇提物的中小极性部位,而对其大极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较少。本论文针对两种植物的大极性部位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结合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并利用质谱、一维和二维核磁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以期丰富天然产物化合物库,为后续的药理活性研究提供素材。本研究对花椒60%丙酮-水提取物进行提取分离,通过反复使用MCI、HW-40,C18-OPN等柱层析方法,分离得到并鉴定了28个化合物,分别是:2-苯乙基-6-O-β-D-葡萄糖苷(1)、熊果苷(2)、异丁基-O-β-D-葡萄糖苷(3)、3-甲氧基-苯乙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4)、(1′R,3′R,5′R,8′S)-二氢红花菜豆酸-O-β-D-吡喃葡萄糖苷(5)、苯乙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6)、苯基丙酸-O-β-D-吡喃葡萄糖苷(7)、4-O-β-D-glucopyranosylferulic acid(8)、苔黑酚葡糖甙(9)、3-甲氧基-5-羟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0)、3,5-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葡萄糖苷(11)、没食子儿茶素-(4α,8)-没食子儿茶素(12)、2-(4-Hydroxy-3-met hoxyph en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13)、紫丁香苷(14)、香豆酸-O-β-D-葡萄糖苷(15)、间苯叁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16)、3-O-阿魏酰奎尼酸(17)、ZP-amide C(18)、3,5-二羟基苯乙醇-3-O-β-吡喃葡萄糖苷(19)、色氨酸(20)、槲皮素-3-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21)、槲皮素-3-O-α-L-鼠李糖(22)、槲皮素-3-O-β-吡喃葡萄糖苷(23)、betulalbuside A(24)、1-hydroxylinaloyl-6-O-β-D-glucopyranoside(25)、5-咖啡酰奎宁酸(26)、鸟苷(27)、羟基酪醇(28)。其中化合物1、3、5-12、16、19是首次从芸香科中分离,化合物13、15是首次从花椒属中分离,化合物14、24、25是首次从花椒中分离。对竹叶椒水溶性部分进行提取分离,通过反复使用MCI、HW-40,C18-OPN等柱层析分离得到并鉴定5种化合物。它们分别是:(2Z,4E,1′S,2′R,4′S,6′R)-dihydrophaseic acid-4′-O-(6′′-O-syringic acid)-β-D-glucopyranoside(29)、(2Z,4E,1′S,2′R,4′S,6′R)-dihydrophaseic acid-4′-O-(6′′-O-vanillic acid)-β-D-glucopyranoside(30)、毛柳苷(31)、紫丁香苷(32)、松柏苷(33)。其中化合物29和30为新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2)

王怡然,李永辉,谭银丰,郭涛[6](2018)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竹叶椒中4种成分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竹叶椒中桉脂素、N-甲基脱水四氢小檗碱A、芝麻素和planispine A4种成分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36 nm。桉脂素在6.25~100μg·m L~(-1)(r=0.9996)范围内、N-甲基脱水四氢小檗碱A在6.25~100μg·m L~(-1)(r=0.9995)范围内、芝麻素在11.25~180μg·m L~(-1)(r=0.9995)范围内、planispine A在9.38~150μg·m L~(-1)(r=0.9998)范围内均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1%(RSD=1.47%)、101.34%(RSD=1.39%)、98.03%(RSD=1.97%)、100.39%(RSD=2.10%)。本方法简便、可靠、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竹叶椒多成分质量控制研究。(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张新欣[7](2017)在《竹叶椒果实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功能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竹叶椒的果实为材料对其精油提取工艺以及功能性进行了相应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取水蒸气蒸馏法,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竹叶椒果实精油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得出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蒸馏时间100 min,微波辅助时间2.0 min,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竹叶椒果实精油得率为4.01%。其中微波辅助时间对竹叶椒果实精油得率影响最大,其次为蒸馏时间。2.采用GC-MS对竹叶椒果实精油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分析鉴定出25种物质,主要为稀类物质和醇类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有叁种,分别为桉叶油醇(36.19%)、和萜品烯(21.31%)和3-蒈烯(8.45%)。3.选取了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3种革兰氏阴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胶质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革兰氏阳性细菌,以及酵母菌、根霉、米曲霉、曲霉、尖孢镰刀菌5种真菌研究竹叶椒果实精油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竹叶椒果实精油对细菌的抑制具有广谱性,且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制效果强于革兰氏阴性细菌,对真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4.用提取的竹叶椒果实精油为材料,采用两种熏香方式叁种剂量处理小鼠,结果表明两种方式的叁个剂量对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均有提升作用,对丙二醛(MDA)含量有降低效果,且随着剂量的增加都呈现良好的线性;中剂量和高剂量均达到显着性差异,说明在研究的剂量范围内,竹叶椒果实精油对小鼠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抗疲劳试验中,竹叶椒果实精油两种处理方式对小负重游泳时间和爬杆时间均有增加作用,且中剂量和高剂量效果显着,说明对小鼠抗疲劳有很好的效果。通过观测小鼠进食后2小时内的睡眠率可以发现,精油熏香处理可以增加小鼠睡眠率,且随着时间和剂量的增加效果更明显。从处理方式来看,在试验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在抗氧化效果、抗疲劳程度、增进睡眠方面加湿熏蒸法都比干热熏蒸法效果好。5.通过上述提取工艺和处理方式的结果,总结出竹叶椒果实精油的微波辅助熏香装置,针对广大社会人群,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条件温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期刊2017-06-30)

唐小凤[8](2016)在《竹叶椒的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re DC.)为芸香科(Rutaceae)花椒属(Zanthoxylum)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根、茎、叶、果实及种子均可入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经从竹叶椒中分离获得生物碱、木脂素、酰胺、黄酮类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竹叶椒具有镇痛抗炎、保肝、抗菌、抗氧化、杀虫驱蚊等活性。目前,竹叶椒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醇提物的石油醚、正己烷、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而对其水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另外,研究证实竹叶椒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是其抗炎镇痛的有效部位,该部位的生物碱类成分活性尤其显着。基于此,本研究选择竹叶椒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水萃取部位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单体化合物,为进一步的药理活性研究提供素材。本文对竹叶椒根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水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反复采用MCI,HW-40,C18,LH-20以及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得到57个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其中的51个化合物结构。它们分别为:4-hydroxy-2,6-dimethoxyphen-yl 1-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2-methoxy-4-hydroxylphenyl-1-O-?-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7R,8S)-guaiacylglycerol-8-O-β-D-glucopyranoside(3),异它乔糖甙(4),threo 1-(4-hydroxy-3-methoxy)-phenyl-1,2,3-propanetri(5),7-(3-hydroxy-5-methoxyphenyl)propane-7,8,9-triol(6),1-(4-Hydroxypheny-l)propane-1,2,3-triol(7),康迪辛碱(8),threo-3-methoxy-5-hydroxy-phenylpropanetriol-8-O-β-D-glucopyranoside(9),酪氨酸(10),thero-1-C-syringylglycerol(11),2-甲氧基对苯二酚-4-β-D-吡喃葡萄糖苷(12),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葡萄糖苷(13),3-甲基-4-羟基苯酚-1-O-α-L-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14),erythro-1-C-syringylglycer-ol(15),canthoside C(16),meliadanloside A(17),leonuriside A(18),xylocoside A(19),腺苷(20),3,5-二甲氧基肉桂醇-4-O-β-D-葡萄糖苷(21),3-hydroxy-2-{4-[(1E)-3-hydroxypro-p-1-en-1-yl]-2-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22),8'-hydroxyabscisic acidβ-D-glucoside(23),4'-dihydrophaseate sodium(24),coniferin(25),nikoenoside(26),对羟基苯乙醇-β-D-葡萄糖苷(27),鸟苷(28),绿原酸(29),psoralenoside(30),isopsoralenos-ide(31),香草酸(32),(7S,8R)-guaiacylglycerol-ferulic acid ether-7-O-β-D-glucopyranoside(33),isodecarine(34),(+)-pinoresinol-di-3,3-dimethylallyl ether(35),planispine A(36),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37),phillygenin(38),丁香树脂酚(39),de-4'-O-methylyyangambin(40),6-丙酮基二氢白屈菜红碱(41),白鲜碱(42),(-)辛夷脂素(43),(+)辛夷脂素(44),eudesmin(45),别隐品碱(46),两面针酮B(47),escholidine perchlorate(48),kobusin(49),1,2,3-trihydroxy-1-(3,4-methyenedioxyphenyl)propane(50),降白屈菜碱(51)。其中,2,9,33叁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1,3~7,11,14~17,19,22~24,26,27,30,31,38,48和50这22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芸香科植物中分离鉴定;12,20和28叁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花椒属植物中分离鉴定;8,10,13,21,25,29,35,37,41,46和47这十一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竹叶椒植物中分离鉴定。(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14)

梁利香,王海燕,陈利军[9](2015)在《霉变对河南野生竹叶椒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霉变对竹叶椒挥发油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风干和霉变竹叶椒中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结果:风干和霉变的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明显。结论:霉变对竹叶椒质量影响巨大。(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5年05期)

张丙云,苏丹,郭涛,章聚宝,潭素北[10](2015)在《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体外抑制模型评价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酵母菌来源、小鼠小肠来源)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研究α-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性质。结果: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酵母菌来源)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660±0.145)mg·m L-1,对小鼠小肠内α-葡萄糖苷酶半数抑制浓度(1.944±0.078)mg·m L-1,α-淀粉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185±0.132)mg·m L-1。动力学研究表明,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为典型非竞争性抑制。结论: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显着,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5年21期)

竹叶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竹叶椒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E,7E,9E)-N-isobutyl-6,11-dioxo-2,7,9-dodecatrienamide(1)、armatamide(2)、pellitorine(3)、lanyuamide I(4)、tetrahydro-bungeanool(5)、hydroxy-γ-isosanshool(6)、dihydrobungeanool(7)。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链状不饱和脂肪酸酰胺,命名为竹叶椒素,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竹叶椒论文参考文献

[1].宋彤彤,郭涛,章聚宝,吴鹏法,魏黎阳.竹叶椒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2].苏光耀,王奎武.竹叶椒中酰胺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8

[3].王怡然.竹叶椒不同部位的含量测定及其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海南医学院.2018

[4].路晓青,江念,黄志宝,冯翔,张新欣.竹叶椒果实精油成分分析及功能性评价[J].食品工业科技.2018

[5].宋彤彤.花椒和竹叶椒的化学成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

[6].王怡然,李永辉,谭银丰,郭涛.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竹叶椒中4种成分含量[J].广州化工.2018

[7].张新欣.竹叶椒果实精油的提取工艺及功能性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7

[8].唐小凤.竹叶椒的化学成分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

[9].梁利香,王海燕,陈利军.霉变对河南野生竹叶椒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15

[10].张丙云,苏丹,郭涛,章聚宝,潭素北.竹叶椒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5

标签:;  ;  ;  ;  

竹叶椒论文-宋彤彤,郭涛,章聚宝,吴鹏法,魏黎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