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部骨厚度论文-陈婷婷,胡荣党

腭部骨厚度论文-陈婷婷,胡荣党

导读:本文包含了腭部骨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腭,微种植体,锥形束CT

腭部骨厚度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婷,胡荣党[1](2017)在《青少年与成人腭部骨厚度的锥形束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与成人患者的腭部骨厚度,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青少年与成人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2017年收治的299例9~25岁健康的正畸治疗前患者的CBCT影像数据,依照年龄分为9~13岁、14~18岁、19~25岁叁组,导入Dolphin 3D Imaging 11.8软件重建,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0.0、4.0、8.0、12.0、16.0、20.0、24.0 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缝0.0、2.0、4.0、6.0、8.0 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35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使用SPSS软件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不同年龄段患者腭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3岁患者的腭部骨厚度明显较14~18岁、19~25岁两组的小。(2)除腭中缝区外,腭部骨厚度有向后方递减的趋势。(3)腭部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结论青少年与成人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建议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孙娜[2](2017)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的CBCT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CBCT数据,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患者上颂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水平腭部骨厚度及第一前磨牙水平皮质骨厚度,探索腭部骨厚度与垂直骨面型的关系,为种植支抗在腭部的植入位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015年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患者90例。纳入标准:1)年龄12-16岁;2)面部基本对称,无唇腭裂,无手术外伤史;3)上颌后牙段无阻生齿、牙列完整(智齿除外),无明显拥挤;4)牙周组织健康,无牙槽骨吸收;5)未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以CBCT(NewTom 5G,QR,Verona,Italy)扫描,并进行颅颂面叁维图像重建,同时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颅面部骨骼形态,以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大小作为分组标准,将病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3组,再以ANB角区分患者的矢状骨面型,其中高角组:30例(男15例、女15例;Ⅰ类骨面型10人,Ⅱ类骨面型13人,Ⅲ类骨面型7人);均角组:32例(男14例、女18例;Ⅰ类骨面型15人,Ⅱ类骨面型11人,Ⅲ类骨面型6人);低角组:28例(男13例、女15例;Ⅰ类骨面型11人,Ⅱ类骨面型7人,Ⅲ类骨面型10人)。分别收集各组患者的扫描图像导入MIMICS17.0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颂第二前磨牙、上颂第一磨牙水平腭部5个常用种植位点的骨厚度,即腭中缝处、腭中缝左、右侧3mm、6mm处骨厚度,以及第一前磨牙区域4个位点,腭中缝左、右侧3mm、6mm处的皮质骨厚度。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骨厚度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卡方检验比较叁组间性别、矢状骨面型分布的差异,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内不同位点腭部骨厚度、皮质骨厚度、叁组之间年龄、相同位点腭部骨厚度、皮质骨厚度的差异,均数两两比较用LSD法(最小显着差异法)。每组内不同性别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之间,年龄(F=1.20;P=0.356)、性别(χ2=0.48;P=0.97)、矢状骨面型(χ2=0.698;P=0.86)分布无明显差异。2)相同垂直骨面型腭部不同位点的骨厚度差异在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内前后方向上,自第一前磨牙至第一磨牙水平,腭中缝处骨厚度在高角组中逐渐减小(P<0.05),在其余两组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所有组中腭侧区3mm、6mm处测量值,在此方向上变化趋势一致,均逐渐减小(P<0.05)。在横向上,第一前磨牙水平腭部骨厚度自中缝处向侧方逐渐变大,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水平的骨厚度自中缝处向侧方逐渐变小(P<0.05),叁组内总体趋势一致。3)不同垂直骨面型腭部同一位点的骨厚度差异同一位点的腭部骨厚度各组之间在中缝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腭侧区,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角组骨厚度测量值最小,均角组的次之,低角组的最大。4)第一前磨牙水平腭部不同位点的骨皮质厚度差异在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内,腭侧区3mm与6mm处骨皮质厚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之间同一位点的皮质骨厚度高角组与均角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角组、均角组均明显小于低角组(P<0.05)。各测量位点中骨皮质最薄处位于高角组腭侧区6mm处,为1.81±0.38mm,而低角组中最小测量值是2.26 ±0.49mm。结论1)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在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水平的腭部骨厚度不同,其中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第一前磨牙水平的皮质骨厚度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2)在第一前磨牙水平腭侧区骨厚度大于腭部正中骨厚度。3)腭侧区骨厚度在矢状方向上自第一前磨牙至第一磨牙水平呈减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2)

黄俊徽[3](2017)在《不同骨面型成人患者腭部区域骨厚度的CB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测量成人患者腭部不同区域骨厚度,分析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患者腭部相同区域骨厚度差异及成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腭部相同区域骨厚度差异,为临床上腭部微种植体支抗钉植入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治疗前均角型成人患者共90例(年龄20~35岁),依据矢状骨面型分组:骨性Ⅰ类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骨性Ⅱ类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骨性Ⅲ类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选取成人骨性Ⅱ类患者共74例(年龄20~35岁),依据垂直骨面型分组:低角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均角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高角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进行CBCT扫描,应用Dolphin Imagine 11.5软件测量腭部左侧27个点位骨厚度值。所得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法两两比较。检验水准a=0.05,并根据分析结果绘制成人患者腭部区域骨厚度分布趋势。结果:1.成人患者腭部骨厚度在腭中缝区域从前份向后份呈逐渐增大(P﹤0.01),在腭侧区域及腭旁区域从前份向后份呈逐渐减小(P﹤0.01),在中份及后份区域从腭中缝区域向双侧区域逐渐减小(P﹤0.01),腭侧及腭旁前份区域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患者腭部相同区域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人骨性Ⅰ、Ⅱ类患者腭部相同区域骨厚度均大于成人骨性Ⅲ类患者(P﹤0.01)。成人骨性Ⅰ、Ⅱ类患者腭部相同区域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成人骨性Ⅰ类、Ⅱ类患者腭部安全区域位于腭中缝区中后份、腭侧区及腭旁区前份,成人骨性Ⅲ类患者腭部安全区域位于腭中缝区后份。4.成人骨性Ⅱ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组别腭部相同区域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成人患者腭部微种植体支抗钉植入的最理想部位是腭中缝中后份区域及腭侧、腭旁前份区域。骨性Ⅲ类患者腭部区域骨厚度较薄,有穿通鼻底的风险,建议选择长度较短的微种植体支抗钉。2.垂直骨面型并不是影响成人骨性Ⅱ类患者腭部区域骨厚度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刘恒朗[4](2015)在《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部位骨厚度和骨皮质密度的锥形束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测量腭部骨厚度和骨皮质密度,并分析腭部骨厚度和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方法:选取103例20-40岁成人(男49例、女54例)CBCT影像数据,测量腭部28个点位的骨厚度值。选取107例20-40岁成人(男51例、女56例)的CBCT影像数据,测量腭部28个点位的骨皮质密度,以亨斯菲尔德单位(Hounsfield units, HU)表示。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腭部不同部位间骨厚度、骨皮质密度的差异,t检验比较骨厚度、骨皮质密度的性别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腭部骨厚度与骨皮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1、骨厚度:各测量点位中腭部骨厚度最大值为(11.90±2.73)mm,最小值为(1.53±0.98)mm,其中21个测量点位的腭部骨厚度男女间差异显着(P<0.05)。除腭中缝区外,腭部骨厚度有向后方递减的趋势(P=0.000)。腭部微种植体植入安全区域位于腭中缝区及腭旁侧区前部。2、骨皮质密度:腭部各测量点位中骨皮质密度最大值为(976.24±138.66)HU,最小值为(460.45±183.33)HU,其中20个测量点位的骨皮质密度值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部骨皮质密度有由前向后递减的趋势(P=0.000)。腭前部中缝旁3 mm区域的骨皮质密度高于腭前部中缝区(P<0.05)。3、腭部骨厚度与骨皮质密度间没有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经CBCT获取了成人腭部骨厚度和骨皮质密度的分布规律,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部位的选择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潘桂芬,麦理想,蔡斌,姚宇,陈悦娜[5](2014)在《锥形束CT测量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腭部骨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测量青少年患者腭部不同区域骨厚度的差异,分析在腭部相同区域中Ⅰ、Ⅱ、Ⅲ类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腭种植支抗的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90例垂直骨面型为均角的12~16岁青少年患者,依照矢状骨面型分为Ⅰ、Ⅱ、Ⅲ类叁组,每组男女各15例,进行CBCT扫描。以切牙孔后缘与后鼻棘点连线作为水平基准平面,在切牙孔后4.0、8.0、12.0、16.0、20.0、24.0 mm冠状向截面上,距腭中线0.0、2.0、4.0、6.0 mm矢状向截面上,测量两基准线的24个交点的垂直骨厚度。结果 (1)腭部骨厚度在腭中缝处由前往后逐渐增加,在腭侧区及腭旁区由前往后逐渐减少(P<0.05);(2)腭部骨厚度在前份区域从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增加,在中份及后份区域由腭中缝往两侧逐渐减少(P<0.05);(3)在腭部的相同区域中,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腭中缝前份、腭中缝中份、腭中缝后份、腭侧区前份、腭旁区前份区域中,Ⅰ、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腭侧区中份、腭侧区后份、腭旁区中份、腭旁区后份区域中,仅Ⅱ类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大于Ⅲ类青少年患者。结论 (1)腭部微种植支抗的最佳植入部位为腭旁区前份;(2)在相同腭部植入区域中,Ⅲ类青少年患者骨厚度小,穿通鼻底风险更大,建议Ⅲ类青少年患者选择更短的腭种植支抗。(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4年02期)

邹晖,赖仁发,孔卫东,陈敏莹,林凤燕[6](2010)在《腭部种植体植入部位骨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腭部种植体植入的安全性。方法将34例18~35岁正畸患者的头颅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导入种植分析软件获得叁维重建图像,测量腭部20个感兴趣部位的骨厚度,计算长度3.0mm和6.0mm种植体的可植入率,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牙孔后3.0mm距腭中线6.0mm处骨厚度值最大,为(8.7±2.7)mm,分别有94.1%、73.5%的个体适合植入长度3.0mm、6.0mm的种植体。只有在P6D0处(P=0.035)和P12D0处(P=0.040),骨厚度测量值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腭部骨厚度变异大,腭正中区域适合植入短种植体,腭旁侧区域适合植入较长的种植体。(本文来源于《广东牙病防治》期刊2010年05期)

腭部骨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基于CBCT数据,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患者上颂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水平腭部骨厚度及第一前磨牙水平皮质骨厚度,探索腭部骨厚度与垂直骨面型的关系,为种植支抗在腭部的植入位点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2015年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青少年患者90例。纳入标准:1)年龄12-16岁;2)面部基本对称,无唇腭裂,无手术外伤史;3)上颌后牙段无阻生齿、牙列完整(智齿除外),无明显拥挤;4)牙周组织健康,无牙槽骨吸收;5)未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以CBCT(NewTom 5G,QR,Verona,Italy)扫描,并进行颅颂面叁维图像重建,同时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颅面部骨骼形态,以眶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MA)大小作为分组标准,将病例分为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3组,再以ANB角区分患者的矢状骨面型,其中高角组:30例(男15例、女15例;Ⅰ类骨面型10人,Ⅱ类骨面型13人,Ⅲ类骨面型7人);均角组:32例(男14例、女18例;Ⅰ类骨面型15人,Ⅱ类骨面型11人,Ⅲ类骨面型6人);低角组:28例(男13例、女15例;Ⅰ类骨面型11人,Ⅱ类骨面型7人,Ⅲ类骨面型10人)。分别收集各组患者的扫描图像导入MIMICS17.0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颂第二前磨牙、上颂第一磨牙水平腭部5个常用种植位点的骨厚度,即腭中缝处、腭中缝左、右侧3mm、6mm处骨厚度,以及第一前磨牙区域4个位点,腭中缝左、右侧3mm、6mm处的皮质骨厚度。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骨厚度用均数±标准差(X±SD)表示,卡方检验比较叁组间性别、矢状骨面型分布的差异,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内不同位点腭部骨厚度、皮质骨厚度、叁组之间年龄、相同位点腭部骨厚度、皮质骨厚度的差异,均数两两比较用LSD法(最小显着差异法)。每组内不同性别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高角组、均角组和低角组之间,年龄(F=1.20;P=0.356)、性别(χ2=0.48;P=0.97)、矢状骨面型(χ2=0.698;P=0.86)分布无明显差异。2)相同垂直骨面型腭部不同位点的骨厚度差异在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内前后方向上,自第一前磨牙至第一磨牙水平,腭中缝处骨厚度在高角组中逐渐减小(P<0.05),在其余两组中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所有组中腭侧区3mm、6mm处测量值,在此方向上变化趋势一致,均逐渐减小(P<0.05)。在横向上,第一前磨牙水平腭部骨厚度自中缝处向侧方逐渐变大,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水平的骨厚度自中缝处向侧方逐渐变小(P<0.05),叁组内总体趋势一致。3)不同垂直骨面型腭部同一位点的骨厚度差异同一位点的腭部骨厚度各组之间在中缝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腭侧区,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角组骨厚度测量值最小,均角组的次之,低角组的最大。4)第一前磨牙水平腭部不同位点的骨皮质厚度差异在同一垂直骨面型组内,腭侧区3mm与6mm处骨皮质厚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之间同一位点的皮质骨厚度高角组与均角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角组、均角组均明显小于低角组(P<0.05)。各测量位点中骨皮质最薄处位于高角组腭侧区6mm处,为1.81±0.38mm,而低角组中最小测量值是2.26 ±0.49mm。结论1)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在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水平的腭部骨厚度不同,其中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第一前磨牙水平的皮质骨厚度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2)在第一前磨牙水平腭侧区骨厚度大于腭部正中骨厚度。3)腭侧区骨厚度在矢状方向上自第一前磨牙至第一磨牙水平呈减小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腭部骨厚度论文参考文献

[1].陈婷婷,胡荣党.青少年与成人腭部骨厚度的锥形束CT研究[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2].孙娜.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腭部骨厚度的CBCT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黄俊徽.不同骨面型成人患者腭部区域骨厚度的CBCT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7

[4].刘恒朗.成人腭部微种植体植入部位骨厚度和骨皮质密度的锥形束CT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

[5].潘桂芬,麦理想,蔡斌,姚宇,陈悦娜.锥形束CT测量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腭部骨厚度[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4

[6].邹晖,赖仁发,孔卫东,陈敏莹,林凤燕.腭部种植体植入部位骨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10

标签:;  ;  ;  

腭部骨厚度论文-陈婷婷,胡荣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