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厦门沿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浮游病毒,浮游细菌,病毒裂解产物
厦门沿岸论文文献综述
纪建达[1](2016)在《厦门沿岸自然浮游细菌种群对于病毒裂解产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了厦门沿岸海区病毒裂解产物对于自然细菌群落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基于不同过滤方式收集的细菌、病毒种群和病毒裂解产物,通过室内模拟培养方式,结合流式细胞计数和总有机碳分析仪分析病毒、细菌丰度和有机碳含量等技术,研究浮游细菌在病毒裂解产物添加下的生长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去除原生生物捕食者的浮游细菌丰度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持续增加,特别是病毒裂解产物添加组中的细菌类群的增长程度明显,其丰度在5 d的培养时间内从2.76×105cells/cm3上升至1.90×106cells/cm3;而在无病毒裂解产物添加组中其丰度仅仅从3.0×105cells/cm3上升至1.39×106cells/cm3;相对于无病毒裂解产物添加组,培养周期内细菌丰度均值在病毒裂解产物添加组中的绝对增量约为3.64×105cells/cm3,这表明此研究海区的病毒裂解产物在模拟原位环境的培养体系中可快速地被环境中的其他细菌类群吸收、利用,并且在丰度上产生显着影响(p<0.05).结合病毒丰度变化以及细菌细胞裂解释放量、细胞碳含量的关系估算了收集来的病毒裂解产物在培养体系中释放的碳量大约为2.12~7.67μg/(dm3·d);它被浮游细菌用于丰度增长方面的贡献大约22.47%~81.25%.此外,在培养过程中,溶解有机碳的浓度在病毒裂解产物添加组中的变化相对于无病毒裂解产物添加组缓慢,但总体上两者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少,它们间的均值差值约为1.04μmol/dm3;结合对应的细菌丰度增量,估算出培养体系中浮游细菌碳含量大约为34.29fg/cell.上述结果揭示了厦门沿岸海域内病毒裂解产物在维持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生长繁殖方面的重要生态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门武,林静,王芬芬,尹明端[2](2016)在《基于~7Be、~(210)Pb和~(210)Po的厦门岛沿岸地区大气过程示踪研究及辐射剂量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测定了2015年1~7月厦门市大气气溶胶中的7Be、210Pb和210Po,利用多核素联合示踪研究了相关的大气过程.结果表明7Be和210Pb在1、3和4月份具有较高的活度水平和较大的活度变化范围,在6~7月份降低到相对较低的活度水平和一个相对较小的变化范围,不同的气团来源、对流混合及清除机制是其主要的控制因素.相对于7Be,7Be和210Pb同位素对对臭氧(O3)具有更好的相关关系.基于210Pb和210Po的数据计算出厦门市大气气溶胶停留时间为21~188 d,平均值为87 d.通过辐射剂量评估发现这3种放射性核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年待积有效剂量仅为5.31μSv,近似为天然辐射本底的千分之一.(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齐培松[3](2015)在《厦门饮用水源沿岸严禁采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齐培松)11月10日,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厦门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持续整治矿山采选行业,严控地下水超采。 《方案》指出,持续整治矿山采选行业,主要交通干线、流域干流、一级支流、饮(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5-12-07)
颜金培,陈立奇,林奇,张远辉,李忠[4](2014)在《厦门岛南部沿岸大气气溶胶成分谱分布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对厦门岛南部近岸大气气溶胶颗粒进行了实时在线分析,获得了大气气溶胶颗粒的粒径和化学组成的谱分布特性,并对大气气溶胶的浓度、组成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厦门近海大气气溶胶在测量范围内呈单峰分布,峰值粒径在0.6?m左右,且主要为亚微米级颗粒物;气溶胶中含NO-x、HSO-4、Cl-、NH+4和Na+等的颗粒数浓度具有明显的谱分布特性,含有NO--x、HSO4和NH+4的颗粒特征峰值在0.4~0.8μm之间。NO-x、HSO-4、Cl-和Na+颗粒数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第一次较高浓度的峰值发生在上午08:00~12:00之间;第二次较弱的浓度峰值发生在23:00~03:00点之间。气溶胶颗粒中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占有较大的比重,二者占总颗粒物的28.96%,且主要分布在小粒径段颗粒;生物质燃烧颗粒和二次气溶胶颗粒分别占总颗粒数的21.77%和17.68%,说明该地区大气细颗粒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二次气溶胶污染问题;海盐颗粒和粉尘颗粒主要集中分布在1.0~1.5μm的粒径段,其中海盐颗粒占总颗粒数的11.79%,说明海盐粒子对近海大气气溶胶的组成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省海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4-09-25)
颜金培,陈立奇,林奇,张远辉,李忠[5](2013)在《厦门岛南部沿岸大气气溶胶成分谱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对厦门岛南部沿岸大气气溶胶颗粒进行了实时在线分析,获得了大气气溶胶颗粒的粒径和化学组成的谱分布特性,并对大气气溶胶的浓度、组成及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厦门近海大气气溶胶在测量范围内呈单峰分布,峰值粒径在0.6μm左右,且主要为亚微米级颗粒物;含NOx、HSO-4、Cl-、NH+4和Na+等的气溶胶颗粒具有明显的谱分布特性,含有NOx、HSO-4和NH+4的颗粒特征峰值在0.4~0.8μm之间.含NOx、HSO-4、Cl-和Na+的细颗粒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第一次较高颗粒数峰值发生在上午08:00~12:00之间;第二次较弱的峰值发生在23:00~03:00点之间.气溶胶颗粒中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占有较大的比重,二者占总颗粒物的28.96%,且主要分布在小粒径段颗粒;生物质燃烧颗粒和二次气溶胶颗粒分别占总颗粒数的21.77%和17.68%,说明该地区大气细颗粒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二次气溶胶污染问题;海盐颗粒和粉尘颗粒主要集中分布在1.0~1.5μm的粒径段,其中海盐颗粒占总颗粒数的11.79%,说明海盐粒子对近海大气气溶胶的组成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先艳,妙星,吴福星,闫晨曦,刘文华[6](2012)在《厦门至珠江口间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分布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厦门海域和珠江口海域是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的2个重要分布区,但对这两地之间沿海白海豚的分布情况还缺乏了解.通过走访厦门至珠江口之间12个渔港码头或渔村的渔民,共获得有效问卷168份,探讨了厦门至珠江口之间沿海历史上和当今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渔民见过白海豚的比例越高;历史上(20~30a前),东山、汕头、甲子、汕尾和马宫等地沿海曾有较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如今,在东山湾和汕头海域还有中华白海豚的出没.通过进一步的截线抽样法调查,证实了汕头海域还有白海豚的分布,东山湾还有渔民观察到白海豚,但尚待进一步的证实.(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2年02期)
王翠,孙琪,姜尚[7](2012)在《基于无机氮浓度响应系数的厦门湾沿岸污水处理厂排放口选址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河口、陆架和海洋模式(ECOM),建立了厦门海域叁维变边界的物质输运模型,模拟了厦门海域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附近无机氮的响应系数场.结果表明,厦门市尾水排放口中,石渭头排放口响应系数明显小于其他排放口,其排放口中心点的响应系数仅为其他排放口的0.08~0.50;其次是澳头、海沧和筼筜排放口;而杏林、同安、集美以及翔安排放口的响应系数相对较大,说明该区域水动力条件较弱,污染物扩散缓慢,不是理想的排放口.建议将杏林排放口优化调整至海沧排放口,集美、同安、翔安排放口优化调整至澳头排放口进行排放.该研究可为厦门海域尾水排放口选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为厦门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2年01期)
张千,曾润颖[8](2011)在《厦门沿岸海域杂色鲍中产琼胶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琼胶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多糖降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经济价值日益凸显,从海洋生物中筛选琼胶酶菌株是获得琼胶酶的一种重要途径.从厦门沿岸海域养殖杂色鲍鱼体内分离得到5株产高效琼胶酶的菌株,其中最高的酶活力达到133.5 U/dm3.经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这5株菌株分别属于弧菌属(Vibrio)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 lteromonas).采用DNS法对这些菌株所产的琼胶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50℃,最适作用pH值为7.0;Na+可使A017菌株所产的琼胶酶酶活力提高5倍,Fe2+对A007、A008、A010、A021菌株所产的琼胶酶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1年02期)
蒋新花,谢仰杰,黄良敏,李军,张雅芝[9](2010)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软骨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2006—2007年福建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获物中软骨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资源密度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捕获软骨鱼类17种,隶属于5目9科9属,其中鲼形目最多,有9种.在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尖嘴和光,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9、11、6种;捕获的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12.31%;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0.92 kg/km2和210.56 ind/km2,夏季最高(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204.02 kg/km2和403.14 ind/km2);奈氏的资源密度最大,而尖嘴的栖息密度最大.在厦门沿岸海域,捕获软骨鱼类12种,优势种类有条纹斑竹鲨、尖头斜齿鲨和小眼,春、夏、秋、冬4个航次分别捕获软骨鱼类5、8、7、5种;捕获软骨鱼类占该海域鱼类总渔获量的30.18%;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22.56 kg/km2和592.78 ind/km2;平均资源密度冬季最高(为173.13 kg/km2),栖息密度则以秋季最高(为1 169.06 ind/km2);条纹斑竹鲨的资源密度和栖息密度均大于其他软骨鱼类.(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期刊2010年06期)
何丽斌,周宸,黄瑞芳,林琪[10](2010)在《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染色体核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鱼鳍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犬牙缰虾虎鱼(Amoya canin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50,臂数为NF=84,有8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髭缟虾虎鱼(Tridentiger barbatus)的染色体数目为2n=44,臂数为NF=68,有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6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10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其中犬牙缰虾虎鱼的染色体数目是文献中尚未报道的1类虾虎鱼染色体类型.(本文来源于《台湾海峡》期刊2010年04期)
厦门沿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测定了2015年1~7月厦门市大气气溶胶中的7Be、210Pb和210Po,利用多核素联合示踪研究了相关的大气过程.结果表明7Be和210Pb在1、3和4月份具有较高的活度水平和较大的活度变化范围,在6~7月份降低到相对较低的活度水平和一个相对较小的变化范围,不同的气团来源、对流混合及清除机制是其主要的控制因素.相对于7Be,7Be和210Pb同位素对对臭氧(O3)具有更好的相关关系.基于210Pb和210Po的数据计算出厦门市大气气溶胶停留时间为21~188 d,平均值为87 d.通过辐射剂量评估发现这3种放射性核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年待积有效剂量仅为5.31μSv,近似为天然辐射本底的千分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厦门沿岸论文参考文献
[1].纪建达.厦门沿岸自然浮游细菌种群对于病毒裂解产物的响应[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6
[2].门武,林静,王芬芬,尹明端.基于~7Be、~(210)Pb和~(210)Po的厦门岛沿岸地区大气过程示踪研究及辐射剂量评估[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6
[3].齐培松.厦门饮用水源沿岸严禁采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5
[4].颜金培,陈立奇,林奇,张远辉,李忠.厦门岛南部沿岸大气气溶胶成分谱分布特性[C].福建省海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场论文集.2014
[5].颜金培,陈立奇,林奇,张远辉,李忠.厦门岛南部沿岸大气气溶胶成分谱分布特征[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3
[6].王先艳,妙星,吴福星,闫晨曦,刘文华.厦门至珠江口间沿岸海域中华白海豚分布的调查研究[J].台湾海峡.2012
[7].王翠,孙琪,姜尚.基于无机氮浓度响应系数的厦门湾沿岸污水处理厂排放口选址优化[J].台湾海峡.2012
[8].张千,曾润颖.厦门沿岸海域杂色鲍中产琼胶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J].台湾海峡.2011
[9].蒋新花,谢仰杰,黄良敏,李军,张雅芝.闽江口及附近海域和厦门沿岸海域软骨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的时空分布[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本).2010
[10].何丽斌,周宸,黄瑞芳,林琪.厦门沿岸海域2种虾虎鱼染色体核型的比较[J].台湾海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