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鳞茎堇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块茎堇菜,鳞茎堇菜,叶片形态,ITS序列
鳞茎堇菜论文文献综述
高婷[1](2017)在《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分类地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缘及其邻近地区的特有植物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由于其地理分布范围相近,形态结构相似,且具有相同且独特的繁育系统,而它们在叶片形态上又存在着的较为的明显差异,使得研究学者们对其分类地位的讨论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我国3个主要的数字化标本平台中的所有鳞茎和块茎堇菜的标本进行了叶形态的研究,并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居群做了形态学、ITS和psb A-trn H序列以及SSR分子标记分析,从形态差异和遗传变异程度方面综合分析评价,以明确块茎堇菜和鳞茎堇菜的分类地位。所得结果如下:1.基于叶片形态的堇菜标本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堇菜标本按叶形分为两部分,在各地区内或不同地区间叶片形态变异的比较得出:同种堇菜中相对稳定的反映叶片先端和基部形态的叶形参数△W、AL、BL以及LWR值在两种堇菜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居群水平上对同域分布两种堇菜的叶片形态研究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两种堇菜的叶形在居群内或种内不同居群间的分化不大,主要是种间的差异。因此,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叶片形态性状较为稳定,可用作其分类依据。鳞茎堇菜叶片为长圆状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浅心形;块茎堇菜叶片肾形,先端钝,基部心形。2.对不同地区的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11个个体的ITS序列和psb A-trn H序列进行测序,并采用邻接法分别构建了ITS序列和psb A-trn H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基本按种类聚为两支,而且属于同域分布的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也没有因为可能的杂交而聚在一起。基于ITS和psb A-trn H序列的部分堇菜属植物的系统发育表明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虽聚在一支,关系较近,但其遗传距离水平仍在种之上。而且它们与合生托叶组的其他类群聚于不同的分支中,虽然原有的分类研究多将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归于合生托叶组,本研究建议将它们从此组中移出另做处理。3.采用SSR分子标记分析6个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居群的居群遗传多样性,结果得出,块茎堇菜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程度高于鳞茎堇菜,居群间的分化程度则低于鳞茎堇菜。UPGMA聚类分析表明6个居群聚为两支,PCo A分析的结果类似,表明同域分布的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各自分为两组,种间界限明显。基于以上研究,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在叶片形态、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种间界限,基于ITS和psb A-trn H序列的系统发育结果也表明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有各自的分化方向。因此,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作为两个物种处理。(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孙文斌[2](2010)在《鳞茎堇菜小尺度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鳞茎堇菜( Viola bulbosa Maxim.)是青藏高原特有种,生长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寒草甸。其所具有的繁育方式极为特殊,包含异交、自交、克隆叁种方式。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1×1㎡的取样条件下研究了小尺度下鳞茎堇菜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目的在于了解小尺度下鳞茎堇菜遗传变异水平和克隆繁殖强度,为进一步探明其复杂的繁育系统与遗传结构的关系,为今后研究堇菜属植物的适应性进化提供理论基础,并为进一步揭示环境因素与遗传变异和克隆繁殖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鳞茎堇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在小尺度下鳞茎堇菜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743,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4181,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9.71%。居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叁个遗传多样性指数依次为h=0.1336,I=0.2042,PPB=45.92%。鳞茎堇菜闭锁花自交繁育可能是造成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的原因。不同尺度下,鳞茎堇菜遗传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2.鳞茎堇菜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Hs)为0.1336,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30,Nm为0.4746,表明鳞茎堇菜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3.对所有居群遗传多样性与海拔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甘南居群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尺度下鳞茎堇菜的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不显着,单一环境因素对小尺度遗传多样的影响不明显。4.对鳞茎堇菜克隆多样性的研究表明鳞茎堇菜存在丰富克隆多样性。平均克隆大小(NC)平均值为1.0550, Simpson指数(D)平均值为0.9493,不同基因型比率(PD)平均值为0.9961。12个鳞茎堇菜居群都为多克隆居群。12个居群内的基因型都为局限基因型,未发现广布基因型,居群间克隆多样性分化明显。5.对鳞茎堇菜克隆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居群间克隆多样性变化与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性并不显着,单一环境因素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鳞茎堇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鳞茎堇菜( Viola bulbosa Maxim.)是青藏高原特有种,生长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寒草甸。其所具有的繁育方式极为特殊,包含异交、自交、克隆叁种方式。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在1×1㎡的取样条件下研究了小尺度下鳞茎堇菜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目的在于了解小尺度下鳞茎堇菜遗传变异水平和克隆繁殖强度,为进一步探明其复杂的繁育系统与遗传结构的关系,为今后研究堇菜属植物的适应性进化提供理论基础,并为进一步揭示环境因素与遗传变异和克隆繁殖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鳞茎堇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在小尺度下鳞茎堇菜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743,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I)为0.4181,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9.71%。居群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叁个遗传多样性指数依次为h=0.1336,I=0.2042,PPB=45.92%。鳞茎堇菜闭锁花自交繁育可能是造成居群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的原因。不同尺度下,鳞茎堇菜遗传多样性没有明显差异。2.鳞茎堇菜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Hs)为0.1336,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30,Nm为0.4746,表明鳞茎堇菜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3.对所有居群遗传多样性与海拔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甘南居群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尺度下鳞茎堇菜的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不显着,单一环境因素对小尺度遗传多样的影响不明显。4.对鳞茎堇菜克隆多样性的研究表明鳞茎堇菜存在丰富克隆多样性。平均克隆大小(NC)平均值为1.0550, Simpson指数(D)平均值为0.9493,不同基因型比率(PD)平均值为0.9961。12个鳞茎堇菜居群都为多克隆居群。12个居群内的基因型都为局限基因型,未发现广布基因型,居群间克隆多样性分化明显。5.对鳞茎堇菜克隆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居群间克隆多样性变化与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性并不显着,单一环境因素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并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鳞茎堇菜论文参考文献
[1].高婷.鳞茎堇菜和块茎堇菜的分类地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2].孙文斌.鳞茎堇菜小尺度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