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动生产力,科技创新,生产力基本要素,使用价值
劳动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孙烨,冯留建[1](2019)在《当代科技创新对劳动生产力基本要素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代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劳动生产力发展的新标准应包含使用价值的种类、质量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科技创新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劳动生产力基本要素带来显着影响,从而推动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根据科技创新对劳动生产力诸要素的作用,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教育、鼓励企业创新、推进"互联网+战略"、深化供给侧改革等可行战略路径实现新时代劳动生产力的持续提高。(本文来源于《兵团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邓晶,戴涛[2](2018)在《基于分解法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分析——以江苏省劳动生产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衡量其经济发展状况,但劳动生产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利用分解法将劳动生产率增长归因于纯生产率增长效应、丹尼森效应和鲍姆效应,以江苏省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产业对江苏省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各不相同;苏北劳动生产率增长对苏中、苏南的追赶效应明显。(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张纯成[3](2015)在《黄河文明南迁之鉴》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华文明直根系的黄河文明,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其核心区域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春秋战国到宋代是黄河文明的鼎盛时期。北宋时期,黄河文明在古都开封形成了文明中心。这里不仅是人文精华荟萃之地,而且是科学技术创造所在。不过,早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报》期刊2015-11-26)
陈明福[4](2015)在《创新农机推广方式 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机推广工作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关键环节,关乎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作的发展大局,是开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其中农机推广部门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农机推广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当中,也遇到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供广大农机推广工作者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期刊2015年22期)
陈士辉,王宏[5](2015)在《论马克思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的假定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一个普通的,但却是广泛应用的原理。长期以来,虽然对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但却没有多少实质性进展。实际上只有揭示马克思在推导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力关系时的理论假定前提,才能说清楚这个原理极其有限的适用性以及与现实的矛盾。(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朱解放[6](2015)在《论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指出,把握马克思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对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创造和商品价值的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张燕,高翔,张洪[7](2014)在《基于供养人口探讨中国农业劳动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的基本功能是养活人,故度量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标准之一是1个农业劳动力能够供养的人数。据此探讨的结果是,按每人每日2 600kcal能量标准,有数十年时间,中国农业或无法供养全体国民或仅能勉强供养而无富余,至近10多年才有能力按8﹕2能量搭配的要求满足国民的能量需要且有富余。在1952、1961、1969、1987、1991、2011年,1个中国农业劳动力分别可供养2.9、2.1、2.4、4.0、3.4、6.5个人。以能量搭配标准衡量,1997年前,受制于动物性农产品,1个农业劳动人口1975年以前只能供养不足0.5个人,1997年可供养4.0个人;1998年起,由植物性农产品决定,1个农业劳动人口1998、2011年可供养4.1、6.0个人;而几个发达国家2006年1个农业劳动力平均至少供养72人,要缩小与之的差距,中国需付出很大努力。但只要能在2011年的基础上,保持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均1.6%的增长率,就能实现至2020年60%城镇化率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2期)
朱解放[8](2014)在《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该理论在表述上的差异性,常常会产生认识上的误解。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4年01期)
何苗,丁棣[9](2013)在《农机户联合 助推劳动生产力的解放》一文中研究指出晋西北的内外长城之间,千里沃野之上,常年活跃着一支生机勃勃的农机队伍——大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有一个叫叁甲村的小村庄,全村人口530人,耕地254.6公顷,人均耕地0.48公顷。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政策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导报》期刊2013-12-23)
冯金华[10](2013)在《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不可能成正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的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有可能成正比。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他们在定义一个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和该部门所生产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时,分别使用了包含不同内容的劳动概念,特别是把复杂劳动看成只具有抽象劳动的属性而不具有具体劳动的属性,从而只能用于计算商品的价值量而不能用于计算劳动的生产力。实际上,在讨论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时,如果始终使用具有同样内容的劳动概念,则在任何条件下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都不可能成正比。(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3年08期)
劳动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可以衡量其经济发展状况,但劳动生产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利用分解法将劳动生产率增长归因于纯生产率增长效应、丹尼森效应和鲍姆效应,以江苏省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产业对江苏省劳动生产率增长贡献各不相同;苏北劳动生产率增长对苏中、苏南的追赶效应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1].孙烨,冯留建.当代科技创新对劳动生产力基本要素的作用机制[J].兵团党校学报.2019
[2].邓晶,戴涛.基于分解法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分析——以江苏省劳动生产力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8
[3].张纯成.黄河文明南迁之鉴[N].中国石油报.2015
[4].陈明福.创新农机推广方式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J].吉林农业.2015
[5].陈士辉,王宏.论马克思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关系的假定条件[J].当代经济研究.2015
[6].朱解放.论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J].商业经济研究.2015
[7].张燕,高翔,张洪.基于供养人口探讨中国农业劳动生产力[J].湖北农业科学.2014
[8].朱解放.马克思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理论探析[J].商业时代.2014
[9].何苗,丁棣.农机户联合助推劳动生产力的解放[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3
[10].冯金华.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不可能成正比[J].财经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