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吸收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开式吸收式热泵,潜热回收,传热传质,吸收器
吸收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乔春珍[1](2019)在《开式吸收式热泵及吸收器机理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热湿蒸汽的余热回收问题,整理分析传统冷凝式余热回收及开式吸收式热泵在热湿蒸汽余热回收领域的应用,并就两者在余热回收领域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同时深入解析了目前开式热泵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并对其重要部件——吸收器的吸收机理及强化传热传质研究进行了研究分析,对当前吸收器的设计原理及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10期)
公勤,李兆华,王玲,宋雅琦,康群[2](2019)在《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细胞超微结构的调控效应及其耐Cu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菠菜幼苗的耐Cu机理及赤霉素(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耐Cu机理的调控效应,比较了正常生长、Cu胁迫以及Cu与GA_3复合作用(700 mg·kg~(-1) Cu+0、3、5、10、20、40、60、80 mg·L~(-1) GA_3)3种条件下,菠菜幼苗生长量、氧化应激反应、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Cu2+积累、矿质元素吸收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生长相比(C1),700 mg·kg~(-1) Cu胁迫下(C2处理),幼苗叶部、根部的Cu含量显着增加(P<0.05),总鲜重和总干重分别下降了31.9%、40.9%,丙二醛(MDA)、O_2~-和H_2O_2含量增至对照的0.12、1.48、0.69倍,Ca、Mg含量减少,细胞器肿胀,核膜、核仁消失,而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55.4%、17.3%,N、P、K、Fe、Zn含量也有增加趋势,表明该植物具有较强的耐Cu性。与Cu胁迫相比(C2处理),喷施低于5mg·L~(-1)的GA_3时(T1、T2处理),幼苗的叶部Cu含量显着下降(P<0.05),根部Cu含量显着增加(P<0.05),O_2~-和H_2O_2含量显着减少(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植物生长量也显着增加(P<0.05);叶部N、K、Ca、Mg的含量平均增加了3.4%、84.4%、90.7%和130%,Zn含量平均减少了23.8%,根部P、K、Ca、Mg、Zn含量平均增加了46.4%、92.3%、17.8%、98.2%和39.9%,Fe含量平均减少了19.5%;叶部细胞内叶绿体肿胀现象基本消失,基粒片层堆迭紧密,均匀分布在叶绿体内部,液泡面积缩小,线粒体清晰可见。继续增加GA_3浓度时,菠菜幼苗叶部Cu含量降幅减少、根部Cu含量增幅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加剧,可溶性蛋白和矿质元素含量减少,生物量降低,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数量减少,结构模糊不清。综上所述,低于5 mg·L~(-1) GA_3能有效缓解Cu胁迫对菠菜幼苗的毒害作用,超过此浓度会导致Cu胁迫伤害加重。研究结果可为Cu污染地区蔬菜栽培管理和重金属耐性品种筛选提供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宇超,沙畅畅,王心妤,王文举[3](2019)在《基于光热转换的吸收材料与转换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驱动水蒸发作为一种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应用,由于其转换效率高,而且具有清洁水生产的工业潜力,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光热转换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吸收太阳能的光热材料,具有广泛的太阳能吸收光谱和高转换效率的光热材料正成为太阳能驱动清洁水生产领域的研究重点。总的来说,这种绿色可持续的太阳能驱动水蒸发技术可以作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在文中,我们将介绍不同太阳能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和转换机理,分析其光热转换材料的选择依据,并讨论了太阳能驱动的蒸发过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能源研究与利用》期刊2019年04期)
章佳窈,顾冬冬,杨莹,张红梅,陈洪宇[4](2019)在《选区激光熔化纯钨——粉末粒径对激光吸收的影响和扫描轨迹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基于线迹追踪的叁维激光吸收模型,用于描述选区激光熔化(SLM)成形纯钨粉末时激光束与粉末层的相互作用,研究了粉末粒径大小对粉末激光吸收率和吸收行为的影响。本文给出了激光吸收率、粉层吸收辐照度及其分布、激光扫描轨迹的表面形貌和几何特征(如接触角、宽度和高度,以及重熔深度)之间的内在关系。模拟结果表明,粉末层的吸收率大大超过单一的粉末颗粒或致密平板材料的吸收率。随着粉末粒径增加,粉末层吸收的激光能量减少。当粒径为5μm时,纯钨粉末层的吸收率最大达到0.6030。激光辐照度在粉床颗粒表面的分布与粒径大小、方位角和粉末在基板上的位置有关。当粒径从5μm增加到45μm时,粉末层中的最大辐照度从1.117×10~(–3)W·μm~(–2)降低到0.85×10~(–3)W·μm~(–2),并且位于中心辐照区域的辐照度分布轮廓逐渐收缩。对SLM纯钨扫描轨迹的表面形貌和横截面几何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验证了模拟的粉末激光吸收行为。该工作对线迹追踪模型预测SLM扫描轨迹润湿性和铺展性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获得优异的激光成形性能。(本文来源于《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4期)
刘程军,周建平,储锦超,杨增境[5](2019)在《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来自高新技术园区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溢出对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至关重要,而吸收能力在二者关系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构建相应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高新技术园区内45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利用逐级回归的方法,对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和企业创新绩效叁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以下结论: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均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着地正向作用;吸收能力不仅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直接的正向作用,也可以通过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间接调节作用,但是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要明显优于间接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吸收能力的这一调节效应在战略性新兴行业中显着。(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创新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马婷,申峻,盛清涛,王玉高,刘刚[6](2019)在《几种酯类溶剂对SO_2的吸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一种用于评价有机溶剂对SO_2吸收能力优劣的实验方法,并测定了四种酯类溶剂(包括磷酸叁乙酯(TEP)、乙酸乙酯(EAC)、碳酸丙烯酯(PC)及乙酸丁酯(BA))对SO_2的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四种酯类溶剂对SO_2均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TEP,EAC,PC,BA;通过光谱分析可知,酯类溶剂中的—P=O或者—C=O上的O原子吸引SO_2分子上的S原子的孤对电子,并发生p-π共轭,这是SO_2得以被吸收的主要原因。然而,对于乙酸丁酯而言,由于其较长的丁基侧链的空间位阻效应,使得SO_2的吸收量较低,SO_2在乙酸丁酯中主要是以游离状态存在,即乙酸丁酯对SO_2的吸收主要靠的是SO_2物理溶解。(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9年04期)
李辉[7](2019)在《光谱选择性太阳能吸收器的物理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革命至今,化石燃料的燃烧带来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逐渐升高,极端天气变得更加频繁,因此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太阳能作为一种存量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的清洁能源,受到了政府的极大重视。近年来提出的太阳能热光伏系统有望突破过去光伏系统的能量效率,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光谱选择性太阳能吸收器是宽带超构材料吸收器的一种,也是太阳能热光伏系统中的核心器件,更是提高太阳能热利用的重要一环。但由于目前提出的一些太阳能吸收器存在吸收带宽窄,吸收光谱选择性差,极化敏感,无法广角吸收等问题,导致性能指标不高,阻碍了其在太阳能热光伏系统中的实际运用。本论文以光谱选择性太阳能吸收器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一种基于渔网状光栅超构材料的太阳能吸收器和一种基于光子晶体超构材料的太阳能吸收器,并且阐述了相关的物理机理。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基于覆盖减反层的二维垂直串联渔网状光栅波谱选择性太阳能吸收器。使用CST软件计算仿真了该吸收器的光学性质和多种电磁共振吸收模式。在0.3-1.625 μm波长范围内,该吸收器有超过90%的吸收率,并且在0.3-1.53μm波段,该吸收器拥有超过94.7%的超高吸收率,并且该波段内的平均吸收率为98%。超过2.3 μm的中红外波段,该吸收器的发射率都低于20%,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在入射角为50度时,当入射波为TM极化波时,在0.3-1.5μm波段有超过94%的吸收率;当入射波为TE极化波时,在0.3-1.52μm波段有超过85%的吸收率,表现出较好的广角吸收特性。由于结构的高度对称性,该吸收器对极化不敏感。与其相关的吸波物理机理包括减反模、腔共振、磁极化。提出并数值计算了一种基于介质填充的覆盖减反层的膜耦合的二维金属光子晶体的高效太阳能吸收器。该太阳能吸收器与光偏振无关,在0.33到1.45μm波段,对光有超过95%的超高吸收率,并且在入射角50度以内,吸收率对入射角不敏感。在波长超过2.2μm的波段,热发射率都低于20%,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吸收选择性。该太阳能吸收器的光吸收性质主要是减反模,腔共振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的共同作用所决定。通过分析所提出太阳能吸收器的相关性能指标可以发现,其总太阳能光热转化效率非常接近理想的截断选择性太阳能吸收器,且比目前几种有代表性的太阳能吸收器要更加优秀。由于其极化无关性,角度不敏感性和宽带选择吸收,该吸收器非常有希望在现实中被运用到可再生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加热和太阳能发电。(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4)
赵宁宁[8](2019)在《Ce真菌侵染下玉米、蜈蚣草吸收As的差异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As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采用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联合修复As污染土壤已是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的优良菌株Claroideoglonmus etunicatum(Ce)能够促进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As的吸收同时抑制非富集植物玉米吸收As。为探明其生理机制,本文采用砂培盆栽试验,结合pH原位显色方法,研究Ce真菌侵染下玉米、蜈蚣草根际pH的变化,并利用原位收集法研究Ce真菌侵染下不同生长阶段玉米、蜈蚣草根系分泌有机酸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探讨菌根际微域环境对As生物有效性及吸收的影响。同时,研究Ce真菌侵染下不同生长阶段玉米、蜈蚣草不同部位的As形态转化与分布,探讨As由菌根向地上部迁移速率的差异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e真菌侵染能够显着强化蜈蚣草的As富集能力,同时抑制玉米吸收As。45天、60天、75天时,Ce真菌侵染下蜈蚣草根部和地上部As累积量分别显着增加1.88倍和3.75倍、2.14倍和1.72倍、1.64和2.16倍,而玉米茎部和叶部As累积量分别显着降低18.13%和20.70%、42.36%和36.35%、50.38%和32.32%。在3个生长阶段,Ce真菌侵染均显着提高了蜈蚣草As有效转运系数和降低了玉米As有效转运系数。2.Ce真菌侵染能够强化玉米根际区域酸化,增加玉米根尖和根系中部的质子分泌量,使根际pH降低,同时能够强化蜈蚣草根际碱化,增加根际OH-分泌量,使根际pH升高。与CK相比,于3 h、6 h、10 h、12 h时,Ce真菌侵染使玉米根尖和根系中部pH值分别降低0.24 unit、0.17 unit、0.11 unit、0.16 unit 和0.14 unit、0.18 unit、0.36 unit、0.37 unit;根尖和根系中部质子分泌量分别增加89.02%、58.22%、36.37%、62.30%和47.63%、72.98%、100.69%、104.64%。于2 h、4 h、6 h、8 h、10 h、12 h时,Ce真菌侵染分别升高蜈蚣草根际pH值0.12 unit、0.22 unit、0.22 unit、0.24 unit、0.39 unit、0.29 unit,根际OH-分泌量分别增加4.28%、5.81%、5.37%、5.45%、7.80%、4.79%。3.Ce真菌侵染显着增加玉米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而显着降低蜈蚣草根系分泌有机酸的数量。与CK相比,Ce真菌侵染下,45天时,玉米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植酸和柠檬酸,其次是草酸、苹果酸,其中,植酸、柠檬酸和草酸分泌量均显着提高;蜈蚣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主要为植酸和柠檬酸,其次是酒石酸、苹果酸,其中,酒石酸和柠檬酸的分泌量均显着降低。60天时,玉米、蜈蚣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均主要为植酸和柠檬酸,其次为苹果酸、酒石酸,其中,玉米植酸和柠檬酸分泌量均显着增加,蜈蚣草苹果酸和柠檬酸分泌量均显着降低。75天时,玉米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主要为植酸和酒石酸,其次为苹果酸、柠檬酸、草酸,其中,苹果酸和酒石酸分泌量均显着增加;蜈蚣草根系分泌的有机酸主要为植酸,其次为酒石酸、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其中,苹果酸、草酸和柠檬酸的分泌量均显着降低。4.Ce真菌侵染下,玉米根际pH与其根系分泌的酒石酸、草酸、植酸和柠檬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蜈蚣草根际pH与其根系分泌的酒石酸、草酸、植酸和柠檬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此外,玉米地上部As含量与根系分泌有机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蜈蚣草根部、地上部As含量与根系分泌有机酸含量呈显着负相关。5.Ce真菌侵染降低玉米体内As3+、As5+比例和As3+/As5+比例,减少了玉米对As地上部的转运,同时,升高蜈蚣草体内As3+、As5+比例,提高了蜈蚣草向地上部转运As的效率。45天时,Ce真菌侵染使玉米茎部和叶部As3+、As5+比例分别降低7.07%、0.82%和34.84%、8.81%,As3+/As5+比例分别降低6%、28.56%;60天时,玉米茎部和叶部As3+、As5+比例分别降低35.93%、42.32%和31.04%、27.16%,茎部As3+/As5+降低66.6707%;75天时,玉米茎部和叶部As3+、As5+比例分别降低55.85%、53.84%和 18.32%、27.95%,根部和叶部As3+/As5+比例分别降低10%、10.53%。45天、60天、75天时,Ce真菌侵染分别增加蜈蚣草地上部As3+比例7.73%、46.08%、20.17%。综上所述,Ce真菌侵染显着促进玉米根系有机酸的分泌,降低菌根际pH,使根际As生物有效性降低,抑制玉米对As的吸收,同时显着减少蜈蚣草根系有机酸的分泌,提高菌根际pH,使根际As生物有效性升高,促进蜈蚣草对As的吸收;Ce真菌侵染减少了玉米As3+/As5+比例,降低As由根部向地上部的转运,缓解了As对玉米的毒性,而增加了蜈蚣草As3+/As5+比例,提高As由根部向地上部转移速率,增强了蜈蚣草对As的吸收与转运。研究结果可丰富AM真菌在调控植物吸收重金属方面的机制,扩展AM真菌在植物修复特别是间套作修复实践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谢璐[9](2019)在《甘蔗高效吸收利用磷的根系形态及构型机理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我国南方土壤缺磷造成诸多作物生长受到影响,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战略作物,且其种植主要分布在南方酸性土壤范围内,受到低磷环境的限制,因此探究甘蔗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培育能高效吸收利用磷素的磷高效品种成为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研究获得的10个候选磷高效和磷低效甘蔗品种为材料,开展了磷高效的再筛选和确认,得出高效品种ROC22、福农40,低效品种Co285、Phil72-445,并通过营养液培养、根系观察室培养及盆栽培养等方式,进一步对其根系形态、根系动态生长规律、根系空间分布状态以及磷效率进行探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品种能够调节形态,如根长、根系总面积、根系总体积及侧根等的增加以适应胁迫;2、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品种能够通过改变根系构型的空间分布,即增加浅层根系密度,以获取更多的磷素,更好的适应胁迫机制;3、研究发现磷高效品种ROC22、福农40的磷高效性主要表现在根系部位,低磷胁迫下其根系较低效品种更为发达,磷积累量更多,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相对低效品种表现更优越。(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陈雪[10](2019)在《丛枝菌根真菌对水稻硒吸收、积累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硒(Selenium,Se)是人体所必需微量营养元素,水稻硒的生物强化被认为是一种能安全有效提高人体硒摄入量的方法。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AMF)能与水稻形成互惠共生体,对水稻矿质营养吸收有重要的影响。为探明不同AMF和不同形态硒肥对水稻Se的积累和Se的形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探讨叁种丛枝菌根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Fm)、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Glomus versiforrme(Gv)对水稻Se吸收转运的影响。此外,根据盆栽试验筛选出的硒吸收优势菌种Fm,利用RNA-Seq技术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研究Fm共生条件下共生水稻根部转录组的变化,探讨Fm对水稻生长及吸收转运Se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种AMF对水稻生长及Se吸收转运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Fm和Gv均显着促进水稻生长和吸收转运Se,且Fm作用效果最佳,而Ce对水稻生物量和Se积累量的影响均不显着。2、接种叁种AMF和加不同形态硒处理,显着影响土壤硒形态。与不接菌相比,接种Fm可以显着提高可溶态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的含量和所占的比例。3、接种Fm和Gv,显着提高土壤细菌群落分子多样性和丰富度;也影响着各类细菌的分布比例,与不加硒处理相比,加硒酸盐和亚硒酸盐显着提高Firmicutes相对丰度;与不接菌处理相比,接种Fm时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显着提高。4、水稻籽粒中硒形态主要为SeMet,占总硒的72.63~87.43%,而SeCys2只出现在外源添加硒酸钠和亚硒酸钠时不接菌的情况下,分别占9.36%和8.28%,说明在外源加硒时,水稻接种AM真菌可以改变水稻籽粒中硒的形态所占的比例。5、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与Ck相比,水稻接种Fm后,鉴别出2个硫转运蛋白SULTR1.2和SULTR3.5、3个磷酸盐转运蛋白OsPT2、OsPPT3和OsPH01.3、2个水通道蛋白NIP2.1和NIP3.2显着上调表达;此外,还鉴定与硫代谢相关的酶类胱硫醚-γ-合成酶发生显着上调表达;揭示了它们可能与水稻-Fm共生对硒的吸收与同化相关。通过对显着上调表达基因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α-亚麻酸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谷胱甘肽代谢、硫代谢等代谢途径与水稻响应Fm密切相关。6、与CK相比,水稻加亚硒酸钠处理后,鉴别出3个硫转运蛋白SULTR3.1,SULTR3.4和SULTR4.1,2个磷酸盐转运蛋白OsPPT3和MPT3,6个ABC转运蛋白显着上调表达,此外,还鉴定与硫代谢相关的酶类APS1、半胱氨酸合成酶发生显着上调表达,揭示了它们可能与水稻硒吸收和同化相关。通过对显着上调表达基因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谷胱甘肽代谢、α-亚麻酸代谢、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代谢途径与水稻响应硒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吸收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菠菜幼苗的耐Cu机理及赤霉素(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耐Cu机理的调控效应,比较了正常生长、Cu胁迫以及Cu与GA_3复合作用(700 mg·kg~(-1) Cu+0、3、5、10、20、40、60、80 mg·L~(-1) GA_3)3种条件下,菠菜幼苗生长量、氧化应激反应、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Cu2+积累、矿质元素吸收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生长相比(C1),700 mg·kg~(-1) Cu胁迫下(C2处理),幼苗叶部、根部的Cu含量显着增加(P<0.05),总鲜重和总干重分别下降了31.9%、40.9%,丙二醛(MDA)、O_2~-和H_2O_2含量增至对照的0.12、1.48、0.69倍,Ca、Mg含量减少,细胞器肿胀,核膜、核仁消失,而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55.4%、17.3%,N、P、K、Fe、Zn含量也有增加趋势,表明该植物具有较强的耐Cu性。与Cu胁迫相比(C2处理),喷施低于5mg·L~(-1)的GA_3时(T1、T2处理),幼苗的叶部Cu含量显着下降(P<0.05),根部Cu含量显着增加(P<0.05),O_2~-和H_2O_2含量显着减少(P<0.05),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植物生长量也显着增加(P<0.05);叶部N、K、Ca、Mg的含量平均增加了3.4%、84.4%、90.7%和130%,Zn含量平均减少了23.8%,根部P、K、Ca、Mg、Zn含量平均增加了46.4%、92.3%、17.8%、98.2%和39.9%,Fe含量平均减少了19.5%;叶部细胞内叶绿体肿胀现象基本消失,基粒片层堆迭紧密,均匀分布在叶绿体内部,液泡面积缩小,线粒体清晰可见。继续增加GA_3浓度时,菠菜幼苗叶部Cu含量降幅减少、根部Cu含量增幅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加剧,可溶性蛋白和矿质元素含量减少,生物量降低,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数量减少,结构模糊不清。综上所述,低于5 mg·L~(-1) GA_3能有效缓解Cu胁迫对菠菜幼苗的毒害作用,超过此浓度会导致Cu胁迫伤害加重。研究结果可为Cu污染地区蔬菜栽培管理和重金属耐性品种筛选提供试验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收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健,乔春珍.开式吸收式热泵及吸收器机理研究现状分析[J].节能.2019
[2].公勤,李兆华,王玲,宋雅琦,康群.GA_3对Cu胁迫下菠菜幼苗矿质元素吸收、细胞超微结构的调控效应及其耐Cu机理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3].陈宇超,沙畅畅,王心妤,王文举.基于光热转换的吸收材料与转换机理研究进展[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9
[4].章佳窈,顾冬冬,杨莹,张红梅,陈洪宇.选区激光熔化纯钨——粉末粒径对激光吸收的影响和扫描轨迹形成机理研究[J].Engineering.2019
[5].刘程军,周建平,储锦超,杨增境.吸收能力、知识溢出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来自高新技术园区的实证[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
[6].马婷,申峻,盛清涛,王玉高,刘刚.几种酯类溶剂对SO_2的吸收机理[J].煤炭转化.2019
[7].李辉.光谱选择性太阳能吸收器的物理机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8].赵宁宁.Ce真菌侵染下玉米、蜈蚣草吸收As的差异性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9
[9].谢璐.甘蔗高效吸收利用磷的根系形态及构型机理初探[D].广西大学.2019
[10].陈雪.丛枝菌根真菌对水稻硒吸收、积累的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