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穴脏腑相关论文-左海燕,万四妹,吴生兵,吴欣,王堃

经脉穴脏腑相关论文-左海燕,万四妹,吴生兵,吴欣,王堃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脉穴脏腑相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针灸,经脉脏腑相关,《难经》,《黄帝内经》

经脉穴脏腑相关论文文献综述

左海燕,万四妹,吴生兵,吴欣,王堃[1](2019)在《《难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挖掘经典古籍中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明确其相关内涵及演变,为针灸基础理论研究和针灸临床实践提供有益借鉴?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借助现代信息学方法,结合计算机、网络、及学术期刊电子版检索文献资料。结果:1.经脉脏腑相关:《难经》与《灵枢·经脉》篇所载手足阴经气绝证候一致,体现其与五脏关系密切;手厥阴心包经与心包、心、叁焦相关;手少阳叁焦经与叁焦、心包相关。《难经》十五络脉之名异于《灵枢·经脉》篇,有阴跷、阳跷之络而无督脉络、任脉络,在脏、腑相合的影响下,络脉与脏腑通过经脉间接联系,此外,部分络脉循行、病候、络穴主治反映该络脉与脏腑相关?《难经》首创奇经八脉理论系统,八脉中除带脉、维脉与脏腑的相关性不明确外,督、任、冲、跷脉与脑、肾、女子胞密切相关。2.穴位脏腑相关:《难经》根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推论井、荥、俞、经、合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但并不能代表此类穴位主治的客观反映;《难经》在《黄帝内经》所载原穴的基础上,补充"兑骨为少阴之原",提出"原气"概念,充实了原穴与脏腑相关的内涵;并阐发俞募穴的阴阳属性及主病机制,明确其与脏腑相关,为后世俞募配穴法及治脏取俞、治腑取募奠定了基础;"八会穴"首见于《难经》,由五腧穴、背俞穴、募穴、原穴等组成,因此八会穴与脏腑也存在不同程度相关?3.相关问题探讨:营卫循环、标本、根结、四街、四海、原气等内容是经脉脏腑联系的基础,心包、叁焦等脏腑概念的差异以及经络理论与脏腑理论的融合是经脉脏腑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1.《难经》所载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及特定穴理论,不仅丰富了经、穴与脏腑相关的内涵,而且对现代针灸临床有普遍指导意义。2.经脉、脏腑间的联系与营卫循环、标本、根结、四街、四海、原气等有关,脏腑概念的差异、经络理论与脏腑理论的融合是经脉脏腑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3.《难经》经脉脏腑相关内容部分源于《黄帝内经》,不同之处可能引自其它古医经,为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期刊2019-08-17)

张倩,周美启[2](2019)在《《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将《素问》《灵枢》中经脉脏腑有关的条文进行归纳,并根据脏腑与经脉、络脉、经别生理联系、病候表现、诊断及治疗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分析其中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特点、影响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哲学文化因素及《黄帝内经》之后的具有代表性的针灸学着作有关经脉脏腑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发挥等进行提炼和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中五脏与经脉的相关性具有较为坚实的实践基础,其来源于脉诊实践,手足脉均诊相应五脏之气,有关五脏生理脉象和病理脉象的记载也详细充实。在脉诊实践的基础上,对五脏的病候表现进行阐述,因此,五脏的病候表现与相应经脉较为一致,而其治疗也主要选择该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黄帝内经》中有关六腑的生理、病理表现及其治疗论述均不及五脏之充分、详尽、具体。《灵枢·经脉》虽然将六腑与六阳经建立了相应的联系,但并非直接联系,而主要是通过经别实现,因此六腑与阳经的联系密切程度较低,六阳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也与相应的六腑关系不大,其"是主所生病"均用"是主津所生病""是主血所生病""是主液所生病""是主筋所生病""是主脉所生病"表述,为邪气入侵所致的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发生的体表外经病,较少涉及内腑病症。尽管《灵枢·经脉》为了理论构建的需要,将手太阳经与小肠相配,手阳明经与大肠相配,手少阳经与叁焦相配,然而,因其缺乏相应临床实际支撑,也仅仅停留于文字。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受不同时期哲学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天六地五"学说、"天之十二"学说、"二十八宿"学说、叁阴叁阳学说、古代官制理论,其理论发生了更替、变革,甚至是出现与事实相背离的现象。结论: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4个维度而言,《黄帝内经》五脏的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框架体系具有完整性,而六腑的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框架体系不完整;《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受到当时哲学文化因素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期刊2019-08-17)

张倩,周美启[3](2019)在《试析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文化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受不同时期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天六地五"学说、"天之十二"学说、"二十八宿"学说、叁阴叁阳学说、古代官制理论,其理论发生了更替、变革,甚至是出现与事实相背离的现象。受"天六地五"学说影响,早期经络文献只记载十一脉,"天之十二"学说将经脉之数由十一发展为十二,十二经脉之外的联系之脉则归入络脉、奇经八脉范畴。叁阴叁阳理论是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重要因素,手叁阳经所主病候与大肠、小肠和叁焦无关,主治腧穴也位于下肢。受古代职官制度的影响,心为君主之官,心包代心受邪,将主治心脏病证的手厥阴脉与心包相配,手少阴脉独无腧。深入剖析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中的文化因素,剥离其中不符合临床实践的要素,对今后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针灸》期刊2019年05期)

朱伟,胡小珍,钟欢,佘畅,刘祎[4](2019)在《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足叁里穴区代谢组学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并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CAG大鼠模型代谢组学特征及生物标志物,探讨胃经穴位与胃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联系。方法: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通过MNNG联合乙醇灌胃、饥饱失常法复制CAG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大鼠胃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1H-NMR检测足叁里穴区及胃组织代谢物并分析所得数据。结果: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胃黏膜色苍白,黏膜层变薄,弹性减少,皱襞变平,黏液减少,有散在出血点,HE染色结果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大量主细胞坏死空泡样变化,大量纤维组织充填,并有诸多集中出血点,腺体结构紊乱减少,固有腺体出现萎缩。与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胃组织共有17个差异性代谢物,其中,乳酸、谷氨酰胺、谷胱甘肽、N-乙酰天门冬氨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肌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7个代谢物浓度显着升高,而亮氨酸、牛磺酸、N,N-二甲基甘氨酸、甜菜碱、丝氨酸、磷酸胆碱、乙酰磷酸胆碱、尿嘧啶、尿苷、苯丙氨酸10个代谢物浓度显着降低。模型组大鼠足叁里穴区组织中谷氨酰胺、琥珀酸、赖氨酸、富马酸、次黄嘌呤、一磷酸腺苷显着降低,而N-乙酰天门冬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磷酸胆碱/甘磷酸胆碱、酪氨酸、苯丙氨酸、黄嘌呤、肌苷显着升高。结论:代谢组学得出CAG模型大鼠足叁里穴区与胃组织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关联,可初步表明胃经穴位与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对特异性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倩,包永欣[5](2018)在《“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还原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经脉-脏腑相关"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沟通经络基础和临床的纽带,经脉理论是其中研究的突破口,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经脉理论,阐释经脉理论的内涵,对"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有着笔者独特的见解,为中医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将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应用于临床,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8年11期)

柳伟婷,张亮平,郑美凤[6](2018)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与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本文通过古代文献、实验观察、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描述经脉脏腑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赵京生[7](2018)在《上下内外:经脉脏腑相关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络联系机体上下内外的理论内涵,主要源于与反映以十二经脉四肢穴为主的针灸治疗经验;在经脉与脏腑理论融合过程中,这种联系的内在关系表达渐趋复杂,因而对经脉与脏腑关系的研究,需要从经脉理论自身特点,辨析经脉脏腑关系理论形式的"虚实"成分,以利本命题的科学价值发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命题理解和经脉理论演化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张维波,王燕平,李宏彦[8](2018)在《《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络和脏腑是中医的两大系统,在马王堆帛书时代只有初步融合,到了《内经》中已形成系统的经脉脏腑相关学说。对《灵枢·经脉》中经脉病候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最多的为循经病候,占一半以上,与经脉所属脏腑同名西医脏器相关的病候约10%,除此以外与所属中医脏腑相关的病候约占30%。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以脏器为主,且主要集中在胃与心两个脏器上,以针刺即时效应为指标的经脉脏器研究与神经节段有复杂的关系,表现为"多经司一脏",具有经脉的相关特异性。堵塞经脉的慢性实验提示经脉与中医脏腑病候存在相关性,用体表客观指标测量及数学分析,可验证经脉体表-体表相关规律,是未来经络研究的一个方向。脏器功能的稳态依赖于负反馈,脏器通过内脏躯体双投射神经和经络组织液通道的容积传输实现负反馈稳态调节。针刺远隔部位的穴位通过神经体液接力传递,开通经络负反馈渠道,实现针刺的双向调节,同时在向中枢的传递过程中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9](2018)在《《针刺研究》2018年“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专栏征稿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脉脏腑相关是针灸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手段的发展,经脉脏腑相关已成为针灸基础研究的热点。为此,本刊拟组织一批前沿性、高水平、原创性的论文,系统呈现"经脉脏腑相关研究"领域当前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思路。一、专栏主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经脉(穴)脏腑相关的理论文献研究;2.经脉(穴)脏腑相关的科学基础研究;(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10](2018)在《《针刺研究》2018年“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专栏征稿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脉脏腑相关是针灸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手段的发展,经脉脏腑相关已成为针灸基础研究的热点。为此,本刊拟组织一批前沿性、高水平、原创性的论文,系统呈现"经脉脏腑相关研究"领域当前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思路。一、专栏主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经脉(穴)脏腑相关的理论文献研究;(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经脉穴脏腑相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将《素问》《灵枢》中经脉脏腑有关的条文进行归纳,并根据脏腑与经脉、络脉、经别生理联系、病候表现、诊断及治疗四个维度进行分类,分析其中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特点、影响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哲学文化因素及《黄帝内经》之后的具有代表性的针灸学着作有关经脉脏腑相关内容的补充和发挥等进行提炼和总结。结果:《黄帝内经》中五脏与经脉的相关性具有较为坚实的实践基础,其来源于脉诊实践,手足脉均诊相应五脏之气,有关五脏生理脉象和病理脉象的记载也详细充实。在脉诊实践的基础上,对五脏的病候表现进行阐述,因此,五脏的病候表现与相应经脉较为一致,而其治疗也主要选择该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黄帝内经》中有关六腑的生理、病理表现及其治疗论述均不及五脏之充分、详尽、具体。《灵枢·经脉》虽然将六腑与六阳经建立了相应的联系,但并非直接联系,而主要是通过经别实现,因此六腑与阳经的联系密切程度较低,六阳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也与相应的六腑关系不大,其"是主所生病"均用"是主津所生病""是主血所生病""是主液所生病""是主筋所生病""是主脉所生病"表述,为邪气入侵所致的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发生的体表外经病,较少涉及内腑病症。尽管《灵枢·经脉》为了理论构建的需要,将手太阳经与小肠相配,手阳明经与大肠相配,手少阳经与叁焦相配,然而,因其缺乏相应临床实际支撑,也仅仅停留于文字。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受不同时期哲学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天六地五"学说、"天之十二"学说、"二十八宿"学说、叁阴叁阳学说、古代官制理论,其理论发生了更替、变革,甚至是出现与事实相背离的现象。结论: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4个维度而言,《黄帝内经》五脏的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框架体系具有完整性,而六腑的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框架体系不完整;《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受到当时哲学文化因素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脉穴脏腑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1].左海燕,万四妹,吴生兵,吴欣,王堃.《难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研究[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

[2].张倩,周美启.《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研究[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

[3].张倩,周美启.试析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文化因素[J].中国针灸.2019

[4].朱伟,胡小珍,钟欢,佘畅,刘祎.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足叁里穴区代谢组学特点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5].王倩,包永欣.“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还原与重构[J].时珍国医国药.2018

[6].柳伟婷,张亮平,郑美凤.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与思路[J].针刺研究.2018

[7].赵京生.上下内外:经脉脏腑相关探赜[J].针刺研究.2018

[8].张维波,王燕平,李宏彦.《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解析[J].针刺研究.2018

[9]..《针刺研究》2018年“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专栏征稿通知[J].针刺研究.2018

[10]..《针刺研究》2018年“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专栏征稿通知[J].针刺研究.2018

标签:;  ;  ;  ;  

经脉穴脏腑相关论文-左海燕,万四妹,吴生兵,吴欣,王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