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阶段论文-涂彦坤,郑勇,赵毅杰,朱林正,黄琦

显微阶段论文-涂彦坤,郑勇,赵毅杰,朱林正,黄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显微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板状WC晶粒硬质合金,升温速率,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显微阶段论文文献综述

涂彦坤,郑勇,赵毅杰,朱林正,黄琦[1](2015)在《固相烧结阶段的升温速率对板状WC晶粒硬质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真空烧结工艺制备板状WC晶粒硬质合金,在800~1 200℃条件下以不同升温速率升温。采用XRD、SEM、EDS研究了固相烧结的升温速率对其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800~1 200℃温度区间内,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硬质合金的硬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均有所提高;其中,随着800~1 000℃的升温速率的降低,硬质合金最终烧结体的组织变得均匀,二维结构中硬质相的晶粒长厚比升高,材料硬度提高趋势较大;随着1 000~1 200℃的升温速率的降低,硬质相晶粒细化,粘结相中固溶合金元素含量增加,材料抗弯强度提高的幅度较明显;同时降低800~1 000℃和1 000~1 200℃的升温速率,可使裂纹长度减小,裂纹偏转增强,大幅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在800~1 200℃以2℃/min升温得到的烧结体可获得较均匀的显微组织,硬质相颗粒大部分呈板条状且颗粒长厚比较大,烧结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硬质合金》期刊2015年04期)

苏筱雨,袁芳芳,田静,黄大庄[2](2015)在《桑天牛卵啮小蜂各发育阶段虫态的显微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掌握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各虫态的发育情况,显微镜下观察桑天牛卵啮小蜂的胚后发育,并采集图像。桑天牛卵啮小蜂卵期只有1 d,寄生桑天牛卵2 d时可见初孵幼虫,体小透明,卵圆形,淡黄色;寄生3~5 d时,幼虫逐渐变长呈梭状;寄生6~10 d时,体中部膨大尾部渐尖,分节明显,共13节;寄生15 d时,体色逐渐变白,体内已呈黑色;20 d时开始化蛹。雌蛹体长1.80~3.70 mm,雄蛹体长1.60~2.80 mm,预蛹乳黄色,近椭圆形。寄生30 d时,腹部、头部均变黑,触角展开,即将羽化成蜂。(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5年04期)

马遗萍,郑勇,周伟,赵毅杰,沈裕峰[3](2014)在《固相烧结阶段保温参数对Ti(C,N)基金属陶瓷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真空烧结工艺制备了Ti(C,N)基金属陶瓷,液相出现前,在1 220~1 260℃进行了保温。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等研究了此阶段的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Ti(C,N)基金属陶瓷最终烧结体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220~1 260℃温度区间,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金属陶瓷最终烧结体的组织逐渐变得均匀,环形相包覆变得完整且环形相厚度增加,材料致密度和强度提高;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硬质相晶粒逐渐细化,粘结相中固溶合金元素含量增加,强度硬度均提高;当保温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时,环形相过度变厚,反而降低了材料的综合性能。经过1 240℃保温120min,并在1 400℃真空烧结60 min,金属陶瓷最终烧结体显微组织分布均匀,环形相厚度适中,致密度和力学性能较优异。(本文来源于《硬质合金》期刊2014年03期)

祝洪艳,白路,包海鹰[4](2013)在《乌天麻不同生长阶段及其花和茎杆的显微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乌天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白麻、箭麻和母麻的显微组织特征,及乌天麻的花和茎杆的显微粉末特征。方法采用徒手切片结合石蜡切片法研究白麻、箭麻和母麻的组织特征,粉末制片法研究乌天麻花和茎杆的粉末特征。结果白麻、箭麻和母麻均由下皮、皮层和中柱组织组成,白麻和箭麻显微结构相同,母麻和白麻、箭麻的维管束横切面有区别,白麻、箭麻和母麻相应结构的细胞体积逐渐增大;乌天麻花粉末制片可见非腺毛、螺纹导管、草酸钙针晶束及分泌道;乌天麻茎杆粉末制片可见表皮细胞、木栓细胞、草酸钙针晶束以及呈折射光的晶体。结论以上显微特征可作为乌天麻显微鉴别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3年10期)

赵云雷,彭松民,刘建军,蒋永芳,李大卓[5](2013)在《东秦岭东沟超大型钼矿床矿石显微组构成矿阶段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汝阳东沟钼矿床是近几年我国发现并探明的第六个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就矿石组构而言,结构方面以自形叶片状、鳞片状结构为主;构造方面以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成矿阶段共划分为5个:(1)黄铁矿-石英脉阶段;(2)辉钼矿-石英脉阶段;(3)辉钼矿-钾长石-石英脉阶段;(4)萤石-钾长石-石英脉阶段;(5)碳酸盐脉阶段。其中最强烈矿化作用应归属第(2)、(3)两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钼业》期刊2013年04期)

李雯瑞,梁宗锁,陈德育,鲁文静,吴媛婷[6](2013)在《不同发育阶段猪苓菌核显微结构和成分含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不同发育阶段猪苓菌丝、菌核显微结构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以卢氏县不同发育阶段的野生猪苓菌核为试验材料,用插片法和石蜡切片比较菌丝、菌核的显微结构;用超声提取和苯酚硫酸法测定菌丝菌核的多糖含量;用HPLC测定菌丝菌核的麦角甾醇含量。野生菌核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菌丝的分化程度增高且结构致密,表皮木质化,同时多糖和麦角甾醇含量逐渐增高;蜜环菌的侵染诱导了菌核防御结构的发生,菌丝木质化并产生隔离腔,也有利于多糖和麦角甾醇的累积;液体发酵培养的菌丝体,其多糖和麦角甾醇的含量均高于各阶段的野生菌核。(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曾谷清,程爱兰,易红,李茂玉,李国庆[7](2013)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纯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癌变各阶段组织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支气管上皮癌变进程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肺鳞癌早期诊断标志物,以人支气管上皮癌变各阶段组织为研究对象,先采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纯化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肺鳞癌组织,再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 LC-MS/MS)鉴定支气管上皮癌变进程中各阶段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共鉴定了1 036个蛋白质,筛选出102个与人支气管上皮癌变相关的差异蛋白质,在这些差异蛋白质中,有的在支气管上皮癌变过程中进行性上调,有的在支气管上皮癌变过程中进行性下调,有的呈阶段特异性改变.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蛋白质涉及代谢、细胞凋亡、增殖、分化、信号传导、转录、翻译、细胞黏附、免疫反应与发育等.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验证了其中2个差异蛋白(S100A9和CKB)的表达,证实了定量蛋白质组学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提示: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与支气管上皮癌变相关,并可成为肺鳞癌的早期诊断标志物,进一步研究差异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将有助于阐明支气管上皮的癌变机制,从而为肺鳞癌的早期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3年06期)

吕冬霞[8](2012)在《几种黏菌生活史中不同阶段的显微结构及发育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淡黄绒泡菌Physarum melleum、全白绒泡菌Physarum globuliferum隶属于绒泡菌目、绒泡菌科的绒泡菌属;垫形双皮菌Diderma effusum隶属于绒泡菌目、钙皮菌科的双皮菌属。这叁种黏菌属于内生孢子生活史类型。黏菌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良好材料。本实验以叁种黏菌为材料,通过无菌有饲培养,应用显微摄影摄像技术和组织切片技术进一步研究叁种黏菌的生活史,观察生活史中不同阶段的显微结构及发育规律。选取淡黄绒泡菌、全白绒泡菌和垫形双皮菌同类型的典型网脉各3条,高倍镜下连续观察368s内每种黏菌较粗网脉的原生质流动,比较叁种黏菌原生质向前、向后流动时间的差异,为研究黏菌原生质节律性往返运动提供量化指标;利用显微测微尺测算淡黄绒泡菌随原生质流动而移动的小囊泡的移动速度,为研究原生质流动速度提供新方法。采用多因子实验筛选影响叁种黏菌子实体和菌核发育的条件,并将原质团的状态和成熟度做为筛选子实体和菌核发育条件的内在指标,为研究黏菌个体发育,保证物种延续,同时也为黏菌生态学研究提供实验基础。应用组织切片技术,比较番红固绿双重染色法、苏木精染色法和番红-焦油紫-桔红叁重染色法对叁种黏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显微结构显示的差异,在显微水平上对做为主要分类依据的子实体及其发育过程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为黏菌分类学研究提供佐证。结果表明:淡黄绒泡菌游动胞呈小头长尾的蝌蚪状,通常以自身旋转或翻转的方式快速游动。全白绒泡菌游动胞呈蛹状,在前面突出部位观察到一个鞭毛,通常以自旋转或翻转的方式慢速游动,观察到两个游动胞融合形成的接合子。全白绒泡菌粘变形体产出率高于淡黄绒泡菌。二种黏菌的粘变形体都是依靠伪足爬行。淡黄绒泡菌粘变形体爬行速度快,伪足前缘钝圆,顶部具有透明胶体部分。全白绒泡菌粘变形体爬行速度慢,无透明胶体部分。淡黄绒泡菌、全白绒泡菌和垫形双皮菌的原质团都具有典型显型原质团的特征。全白绒泡菌原质团网脉具有较多的二级分支(在网脉上再次形成分支但未能形成通道)。淡黄绒泡菌主要是依靠原质团合并实现原质团的增长。原质团的网脉由流体部分和胶体部分组成,流体部分表现有节律性往返运动,胶体部分最终可以随着原生质流流走。叁种原质团的网脉中原生质向扇面前缘流动时间与向后流动时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同种黏菌同一网脉368s内原生质进行节律性往返运动,向前流动时间长,向后流动时间短;在368s内叁种黏菌同类网脉原生质向前流动时间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向后流动时间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叁种黏菌原生质向前流动时间无差异P>0.05,向后流动时间无差异P>0.05。在368s内淡黄绒泡菌、全白绒泡菌和垫形双皮菌典型网脉原生质分别有9种、11种和7种流动类型穿插出现,全白绒泡菌网脉分支最多,流动类型相对较多;垫形双皮菌网脉分支最少,流动类型相对较少。通过测微尺测得淡黄绒泡菌原质团中小囊泡的移动速度表明小囊泡移动速度与小囊泡直径呈负相关,小囊泡移动速度反映了原生质流动的速度。色素颗粒也随原生质流动而移动。原生质流动与物质运输相关。多因子分析表明原质团扇面完整浓厚(成熟)、饥饿、湿润、20-25℃是淡黄绒泡菌、全白绒泡菌和垫形双皮菌原质团子实体形成所必需的,光照是淡黄绒泡菌子实体形态构建所必需的,不是子实体成熟所必需的,湿润和干燥交替是子实体形成所必需的,即湿润是子实体形态构建所必需的,干燥是子实体成熟所必需的。长期培养的垫形双皮菌原质团不能形成子实体。叁种黏菌原质团形成子实体在形态上依次经过前缘聚集和网脉合并、半球圆形团堆、乳突、球圆(垫形)孢囊、成熟孢囊。淡黄绒泡菌、全白绒泡菌子实体为孢囊型,垫形双皮菌子实体为孢囊型至联囊体型。组织切片法结果显示淡黄绒泡菌、全白绒泡菌原质团形成子实体结构上依次经过半球圆形团堆的原始孢囊、囊被出现、球圆孢囊、原质团割裂、孢子前期、成熟孢子。番红固绿染色法是观察子实体形成结构变化的最佳组织切片染色方法。继代淡黄绒泡菌原质团(从旧琼脂块刚爬下来的原质团)是研究原质团形成子实体结构变化的良好材料。原质团扇面完整浓厚、干燥、黑暗、饥饿是继代淡黄绒泡菌原质团形成菌核所必需的,对温度要求范围较广泛(9-25℃),以上条件不能诱导全白绒泡菌和垫形双皮菌原原质团形成菌核。叁种黏菌原质团发育形成菌核所需外界条件存在差异,具有种的特性。培养淡黄绒泡菌原质团(经过一段时间喂饲的原质团)是筛选菌核发育条件的良好材料。淡黄绒泡菌菌核发育在形态上依次经过原质团聚缩、形成相连团块、团块分离(初始黄色菌核)、桔红色的菌核、暗褐色菌核。原质团浓厚皱缩、聚集是菌核发育的先决条件。黄色菌核能恢复形成有活力的原质团,而桔黄色和暗褐色菌核不能恢复形成原质团。组织切片法显示淡黄绒泡菌原质团发育形成菌核在结构上依次经过细胞质变浓、原质团割裂、内胞囊初期、2-5个内孢囊相连、成熟菌核。继代淡黄绒泡菌原质团是观察菌核发育结构变化的良好材料。番红-焦油紫-桔红叁重染色法是观察菌核发育结构变化的最佳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王晓丽[9](2011)在《全白绒泡菌生活史各阶段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实验选用的材料为绒泡菌目绒泡菌科绒泡菌属全白绒泡菌(Physarum mellrum)。全白绒泡菌为典型的显型原质团,可以不断地变形和流动,爬行在基物的表面摄取食物,又可以像真菌一样转化为孢子而度过不良环境。全白绒泡菌采用2%琼脂为培养基,喂饲无菌水和燕麦粉,在20℃以上温度下生长状况良好。全白绒泡菌极易被霉菌和线虫所污染,故通过转盘培养净化污染物。全白绒泡菌不易形成菌核,但可以形成子实体。通过对不同时期原质团和子实体的阶段性取材,一般为每15分钟取材一次,观察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同时将成熟的孢子萌发,逐步观察各阶段原生质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全白绒泡菌具有大且厚的扇形网状结构,其边缘明确,是胶粘性的半流动体。实验通过活体染色和显微摄影等方法,得出全白绒泡菌内含物主要为石灰质和游离细胞核;菌脉则为有节律的往返原生质流。通过干燥和饥饿诱导全白绒泡菌很难形成菌核,原质团经聚缩后干燥致死:然而,全白绒泡菌却很容易被诱导形成子实体。在饥饿和光照及非光照两种情况下,原质团均形成子实体,并无明显的区别。全白绒泡菌具有白色的柄,子实体的颜色从白色逐渐过渡到黑色,最后变成灰色。孢囊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个分开的孢囊,另一种是两叁个孢囊连接在一起的联囊体。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孢子,可以看出全白绒泡菌的孢子表面具有疣,内部原生质表面光滑,孢子间有孢丝,并具有特殊不确定的结构。将取自不同时期的原质团和子实体置于FAA中,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多种染色方法观察细胞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观察到从原质团的聚缩到形成子实体是孢子和孢囊的逐渐形成,内部也包含孢丝和内含物的形成。将成熟的孢子置于凹玻片中,滴加营养液,经过2-3天孢子开始萌发。经观察:萌发方式分为两种:“V”字形萌发和孔出萌发。前者为圆形的原生质,将孢子壁裂开“V”字形;后者转化为游动细胞或变形细胞。游动细胞呈肾形的,具鞭毛;粘变形体可伸出伪足摄食。在凹玻片里随着水分的多少逐渐由游动细胞转化为粘变形体。两个游动细胞或粘变形体结合形成合子,之后形成幼原质团,继续培养则成为显型原质团。将部分凹玻片火焰干燥处理,经品红溶液染色可观察原生质和粘变形体内的细胞核。本实验还包括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将新鲜原质团、细胞质骨架和菌脉微丝经吖啶橙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清晰地观察到绿色荧光的细胞核和菌脉微丝和红色荧光的细胞质骨架。本文从全白绒泡菌的生活史出发,应用体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等,观察全白绒泡菌整个生活史中各阶段细胞显微及超微结构,以期为黏菌细胞生物学提供一些佐证。(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邱云飞,杜文汉,王兵[10](2011)在《Sr/Si界面沉积SrTiO_3初始生长阶段的扫描遂道显微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工作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术(PLD)和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术(UHV-STM),研究了在Sr/Si(001)-(2×1)衬底表面上真空室温沉积几个单层SrTiO3薄膜的初始生长过程.经660℃退火处理后,Sr/Si衬底表面上形成了纳米岛状结构.经分析,这些纳米小岛为C49-TiSi2和C54-TiSi2.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退火,Sr/Si界面无法有效阻止SrTiO3薄膜与Si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显微阶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全面掌握桑天牛卵啮小蜂Aprostocetus prolixus各虫态的发育情况,显微镜下观察桑天牛卵啮小蜂的胚后发育,并采集图像。桑天牛卵啮小蜂卵期只有1 d,寄生桑天牛卵2 d时可见初孵幼虫,体小透明,卵圆形,淡黄色;寄生3~5 d时,幼虫逐渐变长呈梭状;寄生6~10 d时,体中部膨大尾部渐尖,分节明显,共13节;寄生15 d时,体色逐渐变白,体内已呈黑色;20 d时开始化蛹。雌蛹体长1.80~3.70 mm,雄蛹体长1.60~2.80 mm,预蛹乳黄色,近椭圆形。寄生30 d时,腹部、头部均变黑,触角展开,即将羽化成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微阶段论文参考文献

[1].涂彦坤,郑勇,赵毅杰,朱林正,黄琦.固相烧结阶段的升温速率对板状WC晶粒硬质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硬质合金.2015

[2].苏筱雨,袁芳芳,田静,黄大庄.桑天牛卵啮小蜂各发育阶段虫态的显微观察[J].中国森林病虫.2015

[3].马遗萍,郑勇,周伟,赵毅杰,沈裕峰.固相烧结阶段保温参数对Ti(C,N)基金属陶瓷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硬质合金.2014

[4].祝洪艳,白路,包海鹰.乌天麻不同生长阶段及其花和茎杆的显微特征[J].时珍国医国药.2013

[5].赵云雷,彭松民,刘建军,蒋永芳,李大卓.东秦岭东沟超大型钼矿床矿石显微组构成矿阶段划分[J].中国钼业.2013

[6].李雯瑞,梁宗锁,陈德育,鲁文静,吴媛婷.不同发育阶段猪苓菌核显微结构和成分含量的比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

[7].曾谷清,程爱兰,易红,李茂玉,李国庆.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纯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癌变各阶段组织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

[8].吕冬霞.几种黏菌生活史中不同阶段的显微结构及发育规律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

[9].王晓丽.全白绒泡菌生活史各阶段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10].邱云飞,杜文汉,王兵.Sr/Si界面沉积SrTiO_3初始生长阶段的扫描遂道显微术研究[J].物理学报.2011

标签:;  ;  ;  ;  

显微阶段论文-涂彦坤,郑勇,赵毅杰,朱林正,黄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