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书法论文-肖先声

隐逸书法论文-肖先声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逸书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萧娴,女书家,隐逸

隐逸书法论文文献综述

肖先声[1](2018)在《萧娴书法作品中蕴藏的“隐逸”气息》一文中研究指出萧娴是中国近代书法史上最具特色的代表书家之一。她师法康有为,从魏碑中汲取影响,加上自己的学识修养,让她的书法极具鲜明的个性,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8年07期)

王奕丹[2](2018)在《元末隐逸书家在吴门地区的书法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末隐逸书家书风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类型,导致其书风转变的因素首先,是元末隐逸书家在吴门地区书法活动中形成的矛盾的隐逸人格对其审美观有所影响,并且直观反映在他们的书风上。此外是雅集活动群体的复杂性以及层次的多样性,拓宽了书家的交际圈,从而推动了书风的转变。并且书家们各自应酬策略的差异导致元末隐逸书家书风呈现多样性。笔者通过对元末隐逸书家在吴门地区的书法活动的归纳整理,来分析隐逸书家书风转变的原因,力求弥补元末隐逸书家书风研究的不足并对他们的书法审美价值予以肯定。(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8-03-09)

赵斌[3](2016)在《吴镇书法中的隐逸风尚》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元代书法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以赵孟俯、鲜于枢、邓文原为核心;后一时期以赵孟俯的学生如康里巎巎、张雨、虞集等为代表。他们虽艺术风格各异,成就也有高下之分,但基本上是步趋晋唐、师法古人,并注重功力的磨砺。经过他们的努力,元书坛呈现出一片清新雅(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报》期刊2016-12-16)

范功[4](2016)在《“隐逸人格”对元末隐士书家之书法风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书艺当随时代。元代特殊的社会政治氛围以及士人身份对书法家的生活和心态均有重要的影响,这直接左右了书风的变异。"隐逸人格"作为中国传统隐逸文化中文人的突出心理特征,是形成大多数元末隐士书家书法风格的深层文化心理原因。本文从元末隐士代表性书家杨维桢、倪瓒的书法入手,从传统士人"隐逸人格"构建这一角度解析隐逸文化对这一特定时期书法艺术审美风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范功[5](2015)在《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赵孟俯及其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谈论元代隐士书家,作为参照,难免会联系到赵孟俯及其书法。对于赵孟俯,其身后之褒贬乃至研究颇多,似乎他成了"问题书家"。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品书品上面。后世书论家如项穆、冯班、傅山等均持因人废书或因人贬书的观点。如明项穆云"骨气乃弱,酷似其人"~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②;清人冯班《钝吟书要》云"赵文敏为人少骨力,故字无雄浑之气"~③;清人傅山云"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④等等。(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5年12期)

范功[6](2007)在《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书法作为一种心态文化,其诸多方面都受制于本土文化的影响,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独特文化现象的隐逸文化也同样影响着书法艺术的发展。隐逸是一种针对仕宦而产生的概念与行为,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对士人阶层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都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中国主体文化的对应和补充,尽管隐逸文化是一种易生负面影响的非主流文化,但它却客观地促进了书法创作的繁荣、艺术表现特质的强化和审美风格上的突破。正是因为历代一批批以归隐羡隐的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隐士及准隐士借助书法审美实践去超越政治现实、追求人格精神之自由的过程中,在书法实践及观念上完成了“书为心画”的审美定位,从而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有了一个关键性的提升。元代隐逸文化是前朝隐逸文化的延续,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故呈现出新的特点,元末更是强化了诸项特征。这一时期隐逸文化的积极和消极的因素表现都很明显。以杨维桢、倪瓒为代表的元末隐士书家,他们的性格特征、文化心态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创作。对于他们,尽管影响其书学思想和书法实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本文认为元末的隐逸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以杨维桢、倪瓒为代表的元末大多数隐士书家在通过书法载体借助书法审美实践去超越政治现实的过程中,其书写功能、书写内容、书法审美倾向、书法交流等方面也无不受到隐逸文化或远或近的影响。在他们的艺术思想、书法表现上,仍然可以折射出元末隐逸文化留下的烙印,虽然这一研究也同时凸显出书法艺术在反映文化方面的自身局限。随着历史的推进,隐逸文化还将继续影响着明清书法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7-05-25)

管继平[7](2005)在《隐逸的“泰斗”——马一浮书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要说学人书法,马一浮先生无论于学于书,都不可不说。说学问,马先生可谓是中国现、当代史上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硕儒,他早岁游历美日诸国,精通英、法、德、日以及拉丁语,这在当时已属非常不易,后他又潜心(本文来源于《中国书画》期刊2005年08期)

徐清泉[8](2002)在《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提升与隐逸文化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书法”之所以能发展为“书法艺术”,是因为经历过一个不断增强其艺术审美性的境界提升过程。书画同源、重书崇书固然为此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一批批以归隐羡隐的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隐士及准隐士在其中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他们在借助书法审美实践去超脱政统现实、追求人格精神自由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更具艺术审美性的行书、草书和行草,并在操作上及观念上完成了“书——心画也”的审美定位,从而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有了一个关键性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固原师专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隐逸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元末隐逸书家书风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类型,导致其书风转变的因素首先,是元末隐逸书家在吴门地区书法活动中形成的矛盾的隐逸人格对其审美观有所影响,并且直观反映在他们的书风上。此外是雅集活动群体的复杂性以及层次的多样性,拓宽了书家的交际圈,从而推动了书风的转变。并且书家们各自应酬策略的差异导致元末隐逸书家书风呈现多样性。笔者通过对元末隐逸书家在吴门地区的书法活动的归纳整理,来分析隐逸书家书风转变的原因,力求弥补元末隐逸书家书风研究的不足并对他们的书法审美价值予以肯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逸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肖先声.萧娴书法作品中蕴藏的“隐逸”气息[J].艺海.2018

[2].王奕丹.元末隐逸书家在吴门地区的书法活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8

[3].赵斌.吴镇书法中的隐逸风尚[N].中国艺术报.2016

[4].范功.“隐逸人格”对元末隐士书家之书法风格的影响[J].文艺研究.2016

[5].范功.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赵孟俯及其书法[J].文艺评论.2015

[6].范功.从杨维桢、倪瓒看元末的书法与隐逸文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

[7].管继平.隐逸的“泰斗”——马一浮书法[J].中国书画.2005

[8].徐清泉.中国书法的艺术境界提升与隐逸文化的贡献[J].固原师专学报.2002

标签:;  ;  ;  

隐逸书法论文-肖先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