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枣疯病植原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枣,枣疯病,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
枣疯病植原体论文文献综述
高瑞,王中堂,张琼,王洁,孙玉刚[1](2019)在《枣疯病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枣树上枣疯病(jujube witches’-broom,JWB)植原体的免疫膜蛋白基因(immunodominant membraneprotein,IMP)进行克隆、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JWB植原体免疫膜蛋白的功能奠定基础。JWB植原体侵染的枣树及健康枣树均采自山东省泰安市,并分别保存于无虫网室内。利用CTAB法提取健康和感病样品总DNA,于–20℃保存备用。根据已报道的JWB植原体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以健康植株总DNA和双蒸水为阴性对照。采用DNASTAR 6.0和MEGA7.0软件对所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其他组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网站http:∥genome.cbs.dtu.dk/services/TMHMM-2.0和http:∥genome.cbs.dtu.dk/services/SignalP-4.0对免疫膜蛋白基因的跨膜区和前导信号肽序列进行预测。通过对扩增片段的序列测定,确定了JWB植原体的imp基因扩增片段含有459个核苷酸,G+C的含量为28.76%,编码153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16.8kD,预测等电点为9.616。将JWB植原体的imp基因与已报道的AY、AP、ESFY、PD、CP、FD-C、CPh、OY、PYLR、SPWB、WX和WBD等12个属于不同亚组植原体分离物的imp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JWB植原体与同属于16Sr V组但不同亚组的FD-C植原体imp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48.1%),与属于16Sr I组的AY、OY、CPh、WBD植原体imp基因同源性较低(分别为34.1%、34.7%、30.2%和30.9%),说明不同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之间的差异非常大。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JWB与ESFY、PD、AP、PYLR和CP聚为一大簇,属于免疫主导膜蛋白中的类型1:免疫膜蛋白。JWB和FD-C同属于16Sr V组,其免疫主导膜蛋白属于同一类型免疫膜蛋白,而WBD、CPh、OY和AY同属于16Sr I组,其免疫主导膜蛋白也属于同一类型抗原膜蛋白,但其他组植原体imp基因和16Sr RNA的系统进化分析并没有相关性,这也说明imp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承受了寄主更大的选择压力。信号肽及跨膜区预测结果表明,JWB和FD-C植原体的IMP均无前导信号肽序列。JWB植原体IMP蛋白含有一个疏水跨膜区,在21~42位氨基酸存在有疏水跨膜结构,与JWB蛋白结构相似,FD-C植原体的IMP含有一个疏水跨膜区,在21~43位氨基酸存在有疏水跨膜结构。在蛋白结构上,两个蛋白C端为亲水基序,暴露在胞外,N端锚定在植原体细胞膜,无蛋白切割位点,同属于免疫主导膜蛋白中的类型1:免疫膜蛋白。(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葛宏,李继东,陈鹏,王会鱼,叶霞[2](2019)在《枣疯病植原体保存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枣疯病植原体组培苗保存体系,对比了不同外植体来源、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和质量浓度对枣疯病苗启动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和植株体内植原体是否能够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枝条水培芽比大田带病茎段启动培养成活率高,启动培养基中最适的生长调节剂组合为MS+KT 2.0 mg/L+NAA 0.1 mg/L,增殖培养基的最适组合为MS+6-BA 2.0 mg/L+NAA 0.3 mg/L,壮苗培养基为MS+KT 2.0 mg/L+NAA 0.3 mg/L,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对继代3~5次的组培病苗中植原体进行PCR检测表明,植原体稳定寄生在再生苗体内.建立的植原体组培苗保存体系,为开展枣疯病发生和防治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代丽珍,郭家洛,冯玉环,王龙,郝少东[3](2019)在《北京地区枣疯病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种类筛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查北京地区枣园感染枣疯病植原体的叶蝉种类,确定枣疯病植原体潜在介体昆虫,为预防和控制枣疯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扫网法和黄板诱集法,对昌平区流村镇流村、海淀区西北旺镇唐家岭村、朝阳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通州区永于路北京观光南瓜园4个地点枣树上叶蝉种类及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的叶蝉进行调查和分子检测分析。【结果】北京地区枣园枣树上有13种叶蝉发生,其中包括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 et Kuoh)、凹缘菱纹叶蝉(H.sellatus (Uhler))、小绿叶蝉(Empoasca spp.)、斑叶蝉(Erythroneura sp.)、横带叶蝉(Scaphoideus festivus Matsumura)、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新县长突叶蝉(Batracomorphus xinxianensis Cai et Shen)、红闪小叶蝉(Zygina sp.)、白边大叶蝉(Kolla paulula (Walker))、桃一点叶蝉(Singapora shinshana (Matsumura))、一点木叶蝉(Phlogotettix cyclops (Mulsant et Rey))、条沙叶蝉(Psammotettix striatus (Linnaeus))和窗耳叶蝉(Ledra auditura Walker)。通过对采集的叶蝉标本采用植原体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片突菱纹叶蝉(H.lamellatus)、凹缘菱纹叶蝉(H.sellatus)、大青叶蝉(C.viridis)、白边大叶蝉(K.paulula),均发现感染枣疯病植原体,感染率分别为1.4%、3.0%、7.4%、8.3%,其他叶蝉经检测未发现感染植原体。【结论】凹缘菱纹叶蝉(H.sellatus)、片突菱纹叶蝉(H.lamellatus)、大青叶蝉(C.viridis)、白边大叶蝉(K.paulula)可能为潜在的枣疯病植原体介体昆虫。(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正刚,佘小漫,汤亚飞,于琳,蓝国兵[4](2019)在《广东枣疯病植原体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原体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属柔膜菌纲、植原体属,没有细胞壁,专性寄生在植物的韧皮部筛管细胞内~([1])。枣疯病(Jujube witches' broom,JWB)是枣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对枣树种植产业具有毁灭性的危害。枣疯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从四川、重庆到河北、山东、山西和北京都有分布,而在华南地区暂无报道。(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文鑫,于少帅,林彩丽,王合,任争光[5](2018)在《在叁个枣园内用不同抗性品种枣树嫁接传病后枣疯植原体的PCR检测及分子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检测并掌握叁个枣园不同抗病枣树嫁接传病材料携带植原体状况分析植原体株系来源、同源性及遗传变异与品种抗性之间的关系。采集北京玉泉山枣树资源圃、北京昌平王家园枣园和河北唐县军城镇叁地枣园不同品种、不同抗性和不同症状与病级的枣树接穗和砧木组织样品提取总DNA,利用植原体16S rDNA、16S-23S间区序列(SR)、secY基因、secA基因、tuf基因、fusA-tuf基因间区、himA下游基因间区引物,进行植原体PCR检测并测定特异性PCR产物的序列,结合已报道的测序数据,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来源于玉泉山苗圃的枣树抗病品系的采穗树Z18、T27、T30、M11均未检测到植原体;而嫁接到发病砧木上的一直未表现症状的Z18和T30接穗用直接和巢式PCR均检测不到植原体的存在,表现出高度的抗感染能力,抗病接穗T27黄叶症状部位检测到植原体而花变叶部位则未检测到;表现花变叶、小叶丛枝等症状及无症的感病接穗与砧木样品包括冬枣、泗洪大枣等大多用直接PCR即检测到植原体,表明这些样品植原体浓度相对较高。16S rDNA及16S-23S间区序列(SR)分析结果证实叁地枣园所检测到的植原体皆属于榆树黄化16S rV-B亚组叁地枣园不同品种枣树接穗和砧木所测定的植原体SR、secY基因、secA基因、tuf基因片段序列均未发现核苷酸变异,而16S rDNA、himA与下游基因间区和fusA-tuf基因间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序列差异。基于himA与下游基因间区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北京玉泉山枣树资源圃、北京昌平王家园枣园和河北唐县军城镇叁地枣园的所有样品与OM-Y和AYWB植原体处于不同的进化支,大多玉泉山和军城镇样品与昌平样品被划分为两个进化支,而军城镇样品又与玉泉山样品各聚为不同的分支。对fusA-tuf基因间区分析显示玉泉山嫁接抗病T30接穗的感病襄汾圆枣砧木样品、感病冀抗1号接穗和昌平抗病Z17壶瓶枣样品、抗病50接穗与江苏泗洪、北京通州、江苏南京的枣疯病植原体样品在39bp位置都有一个A碱基的缺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不同枣树品种的抗病能力、寄主与病原的互作关系及病原群体遗传变异特性,指导抗病品系合理利用和病害防控。(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付冰,叶霞,王会鱼,陈鹏,李继东[6](2018)在《枣WRKY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对枣疯病植原体和激素处理的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枣WRKY转录因子对枣疯病植原体以及不同激素的响应,探讨WRKY基因在枣疯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枣WRKY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及枣与植原体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同源比对从NCBI数据库以及转录组数据库鉴定出枣假定WRKY转录因子,并利用SMART等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转录组分析中挑选出差异表达的6个基因,设计定量引物,验证其在灰枣枣疯病发病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情况;以‘蜂蜜罐’枣胚培苗为材料,外源施加0.1 mmol·L~(-1)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分析枣WRKY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确定了69个枣假定WRKY转录因子,重新命名为ZjWRKY1-69,可分为3个组GroupⅠ、GroupⅡ和GroupⅢ,GroupⅠ含有17个成员,GroupⅡ又可细分为Ⅱa、b、c、d、e 5个亚组,分别包含3、11、15、3、9个成员,GroupⅢ有11个成员;69个枣WRKY转录因子基因中,有43个ZjWRKY基因可以定位到11条染色体上,但在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7号染色体上没有ZjWRKY基因存在;大部分ZjWRKY蛋白都包含有WRKYGQK保守序列,有2个ZjWRKY蛋白(ZjWRKY23和ZjWRKY46,GroupⅡc)变异为WRKYGKK;GroupⅠ中的WRKY转录因子含有较多的保守基序(10个),且同一个组内WRKY蛋白的保守基序类型及个数相似。从枣疯病发生过程中枣叶片的转录组数据中检测到28个ZjWRKY转录因子基因的差异表达主要集中在嫁接后38~52周。枣疯病发病过程中ZjWRKY8、ZjWRKY52、ZjWRKY61、ZjWRKY69基因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上调)。SA处理后,ZjWRKY42和ZjWRKY52表达量显着升高;MeJA的积累诱导ZjWRKY42和ZjWRKY61的表达量发生较明显变化。【结论】初步确定了枣69个WRKY转录因子,分为3组;43个枣WRKY基因可以定位到11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7号染色体上尚没有发现WRKY基因的存在。枣疯病植原体侵染枣树后,诱导了ZjWRKY5、ZjWRKY8、ZjWRKY42、ZjWRKY52、ZjWRKY61基因的表达,SA和MeJA处理后分别使ZjWRKY42、ZjWRKY52和ZjWRKY42、ZjWRKY61表达量显着升高。(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董雅容[7](2018)在《几种植原体病害病原分子鉴定与枣疯植原体imp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原体是一类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原核致病菌,在植物韧皮部的筛管中专性寄生。植原体危害严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植原体危害的植物有近千种,对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及观赏型作物,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于植原体传播范围广,加强植原体的检测与鉴定就成为了防治该病害的基础。本实验主要以植原体病原为研究对象,对几种植原体病害进行调查与病原鉴定,并对枣疯植原体imp基因克隆。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20株具有丛枝、黄化及叶片病变的植物进行调查和取样,经过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鉴定,发现桑树丛枝(mulberry witches'broom,MWB)、槐树丛枝(Robinia pseudoacacia witches'broom,RpWB)、丝绵木丛枝(Euonymus bungeanus witches'broom,EbWB)、杏树卷叶(apricot leafroll)、红花槐丛枝(Robinia pseudoacacia cv.Honghuahuai witches'broom,RpWB-HHH和一品红丛枝(poinsettia branch-inducing,PoiB)样品均携带植原体,推断为植原体病害。2.利用16S rRNA基因及转运通道蛋白基因secY、延伸因子基因tuf和核糖体蛋白基因rp序列引物扩增桑树丛枝病原,将其测序序列进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比对。结果发现桑树丛枝与翠菊黄化组的16SrⅠ-B亚组典型成员的相似率为99.12%;与rpⅠ-B亚组、tufⅠ-B亚组和secYⅠ-B亚组桑树萎缩的相似性分别达到99.59%、99.08%和99.48%。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模拟RFLP分析发现桑树丛枝属于与16SrⅠ-B亚组、rpⅠ-B亚组、tufⅠ-B亚组和secYⅠ-B亚组的成员。3.使用16S rRNA、secY、rp、himA、tmkB和imp基因序列引物对枣疯病、槐树丛枝、丝绵木丛枝和红花槐丛枝4个植原体病害样品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构建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这4种植物的植原体16S rRNA基因序列都与16SrⅤ-B亚组处于同一分支;rp基因序列都与rpⅤ-C亚组成员接近;secY基因都与secYⅤ-C亚组接近;在himA和imp基因序列比对中,4种植原体都具有较高的相似率(大于95%),但是丝棉木丛枝植原体的tmkB基因序列与其他叁株植原体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相似率均在74%左右。4.对枣疯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imp进行了PCR扩增和克隆,对Imp蛋白的跨膜区进行了预测,构建了蛋白表达载体异源表达Imp蛋白,结果发现Imp具有一个跨膜区,完整的imp基因无法得到异源表达蛋白,去掉跨膜区后Imp蛋白得到表达。(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期刊2018-05-01)
刘玲雪,肖琦,杨淑珂,路兴波,高瑞[8](2017)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枣疯病植原体DNA》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CTAB法提取感染枣疯病的枣树叶片总DNA,再通过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从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利用枣树26S r DNA基因和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基因的特异引物,分别对富集纯化前后感病枣树叶片总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模板浓度为1 ng/μL时,富集后的总DNA模板扩增枣树26S r DNA的电泳条带亮度低于富集前,扩增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富集前。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模板浓度为1 ng/μL时,纯化后的枣疯病植原体DNA中26S r DNA相对纯化前的量为0.0638,而JWB相对纯化前的量为0.5035,这说明采用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有效地从感染枣疯病枣树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王圣洁,王胜坤,张文鑫,林彩丽,于少帅[9](2017)在《枣疯病植原体LAMP检测技术及其在抗病种质资源筛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枣疯病是枣树上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由于病原传播快,无有效的防治措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高效、精确的植原体分子诊断与检测技术,可以帮助预测病害发生情况、筛选优良的抗性种质资源、为枣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能够特异性检测和鉴定16SrV-B亚组植原体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实现16SrV-B组植原体的快速检测。并借助此快速检测技术,对以不同品系,不同传病方式以及不同表现症状的种质资源进行的抗病性测定,以期获得具有稳定的抗枣疯病植原体的枣树种质品系。以植原体tuf基因作为靶标,通过序列比对,设计了具有特异性的LAMP引物组。建立适用于16SrV-B亚组植原体的特异性LAMP检测体系。以16SrⅡ组、16SrV组、16SrXIX组植原体样品按照此检测体系进行反应,来验证其特异性;同时将稀释后的感病组织样品同步进行PCR和LAMP检测,以确定其检测灵敏度。以河北唐县军城、北京玉泉山苗圃和昌平流村3个枣树抗性资源保存与测定圃中共约80余个品系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嫁接传病或自然感染的显症株(枝)、疑似株、感染康复株、表观无症株及未感染枣树进行采样,采用PCR、巢式PCR和LAMP技术对表现丛枝、黄叶、卷叶、花叶、花变叶等症状及未显症株的共160份枝叶样品进行了植原体带菌情况检测。比较不同品系在病原菌入侵后所产生的症状表现,从中筛选出对枣疯病植原体具有稳定的抗性的种质资源。同时对在资源圃中通过嫁接传病第4年恢复开花和结果能力,但表现为畸形萎缩的病果(青果)的枣果组织进行诊断,确定植原体在果肉细胞中是否存在,并以此病果的种仁进行组培,确定枣疯病是否存在通过种子进行病原传播的可能。16SrVb-LAMP在恒温63℃条件下在30 min内完成扩增,通过在反应液中加入钙黄绿素肉眼判断为绿色为阳性结果,褐色为阴性结果,并且与用荧光定量设备进行判读扩增曲线的结果一致。在特异性方面,16SrVb-LAMP检测体系能检测出3种分别引起枣疯病、槐树丛枝、樱桃致死黄化病的16SrV-B亚组植原体,显示为阳性结果,健康对照和其他组包括16SrⅠ组、16SrⅡ组和16SrXIX组植原体,甚至于16SrV-H亚组重阳木丛枝也不能产生阳性结果,具有较强的特异性。相比于PCR检测,16SrVb-LAMP检测的灵敏度提高了约100倍;对于抗病资源圃的田间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普通PCR、巢式PCR和16SrVb-LAMP检测技术的植原体总体检出率分别为38.13%、61.25%和45%;其中3种方法皆检测到植原体的样品61份(包含丛枝小叶47份、黄叶7份、卷叶11份、花叶1份、无症4份),3种方法皆未检测到植原体的样品62份(包含无症34份、花叶8份、卷叶17份、黄叶9份)。检测结果与症状统计分析表明丛枝小叶症状与病原定殖、枣树感病性非常相关,单纯黄叶可能是寄主的抗病反应,而花叶则非植原体侵染所致;验证了不同品种枣树抗病性与其体内固有或诱导抗性对病菌生长和繁殖的抑制作用有关;揭示了在河北唐县军城开展的用感染植原体的病枝与病皮接种抗病品系JL24和壶瓶枣诱发了枣树长效的抗病免疫反应,并进一步肯定了在昌平抗性测定圃中从北京市古枣树单株筛选的抗病品系的持续抗病稳定性。对于病果(青果)进行的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在其果肉组织中确定了植原体的存在,但是以这些病枣树产果的种子(胚)进行的组织培养苗中均未检测出植原体。本研究首次以tuf基因作为靶标,建立了能同时检测3种16SrV-B亚组植原体的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具有高效、特异、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及成本较低等优点。借助以此检测技术,对抗病种质资源进行筛选,确定了不同抗性品系在植原体入侵后的抗性反应,同时确定了畸形萎缩病果的果肉中植原体的存在,但不能确定枣疯病能通过种子进行传病。(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5)
傅强[10](2017)在《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分离和枣ERFs表达特性及功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枣(Ziziphus jujuba Mill.)属鼠李科(Rhamnaceae)植物,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枣树的栽培过程中常伴随着病虫害的发生,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植原体侵染引起的枣疯病,堪称枣树的癌症。为研究植原体与寄主枣树的互作关系,我们尝试分离了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同时进行了枣树AP2/ERF转录因子基因的转录组表达差异分析,研究了ERF基因在枣树抵抗植原体侵染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脉冲电泳从感病枣组培苗中分离到了一条1600~2200 Kb的目的条带,检测为植原体DNA。2.对植原体侵染枣树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进行了测序,从转录组序列中鉴定了93个枣AP2/ERF转录因子,93个枣树AP2/ERF转录因子都含有保守AP2结构域,不均匀的分布在枣树的12条染色体上。3.对枣树中AP2/ERF转录因子基因在植原体侵入不同时期进行基因表达热图分析。结果显示ZjERF04、ZjERF20、ZjERF21、ZjERF11、ZjERF18、ZjERF22、ZjERF28、ZjERF62、ZjERF72和ZjERF109等基因在枣树发病期的表达量出现上调。对表达量上调的基因进行荧光定量鉴定,表明从植原体开始入侵到枣树发病的整个过程中ZjERF04、ZjERF20、ZjERF21、ZjERF11、ZjERF18、ZjERF22、ZjERF28和ZjERF62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升高。说明这几个基因在枣树抵御植原体侵染过程中可能发挥调控作用。4.用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处理枣胚培苗,荧光定量PCR检测ZjERF04、ZjERF20、ZjERF21、ZjERF11、ZjERF18、ZjERF22、ZjERF28、ZjERF62、ZjERF72和ZjERF109基因在处理不同时间的枣苗中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10个基因在水杨酸处理后表达量都出现了升高,只有ZjERF04、ZjERF20、ZjERF21和ZjERF22在茉莉酸甲酯处理后表达量出现升高,初步说明目的基因在枣树响应胁迫过程中起作用,但是参与调控的胁迫途径不一样。5.获得了转ZjERF11基因的抗性芽10个,转ZjERF18基因抗性芽15个。用H_2O_2处理ZjERF04、ZjERF11、ZjERF18基因瞬时表达的烟草叶片,结果显示ZjERF04表达的叶片中CAT和SOD活性在0~12 h都比对照高,这表明了ZjERF04可能是潜在的对生物胁迫有重要作用的功能基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枣疯病植原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建立枣疯病植原体组培苗保存体系,对比了不同外植体来源、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和质量浓度对枣疯病苗启动培养、继代培养、生根和植株体内植原体是否能够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休眠枝条水培芽比大田带病茎段启动培养成活率高,启动培养基中最适的生长调节剂组合为MS+KT 2.0 mg/L+NAA 0.1 mg/L,增殖培养基的最适组合为MS+6-BA 2.0 mg/L+NAA 0.3 mg/L,壮苗培养基为MS+KT 2.0 mg/L+NAA 0.3 mg/L,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5 mg/L.对继代3~5次的组培病苗中植原体进行PCR检测表明,植原体稳定寄生在再生苗体内.建立的植原体组培苗保存体系,为开展枣疯病发生和防治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枣疯病植原体论文参考文献
[1].高瑞,王中堂,张琼,王洁,孙玉刚.枣疯病植原体免疫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葛宏,李继东,陈鹏,王会鱼,叶霞.枣疯病植原体保存体系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代丽珍,郭家洛,冯玉环,王龙,郝少东.北京地区枣疯病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种类筛查[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9
[4].李正刚,佘小漫,汤亚飞,于琳,蓝国兵.广东枣疯病植原体的鉴定[J].植物病理学报.2019
[5].张文鑫,于少帅,林彩丽,王合,任争光.在叁个枣园内用不同抗性品种枣树嫁接传病后枣疯植原体的PCR检测及分子变异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付冰,叶霞,王会鱼,陈鹏,李继东.枣WRKY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对枣疯病植原体和激素处理的应答[J].林业科学.2018
[7].董雅容.几种植原体病害病原分子鉴定与枣疯植原体imp基因克隆[D].北京农学院.2018
[8].刘玲雪,肖琦,杨淑珂,路兴波,高瑞.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枣疯病植原体DNA[J].山东农业科学.2017
[9].王圣洁,王胜坤,张文鑫,林彩丽,于少帅.枣疯病植原体LAMP检测技术及其在抗病种质资源筛选中的应用[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
[10].傅强.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分离和枣ERFs表达特性及功能预测[D].河南农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