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认同意识论文-罗国芬

家庭认同意识论文-罗国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家庭认同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自我认同意识,《不一样的童年》,二手分析

家庭认同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罗国芬[1](2012)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研究:一项二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于安徽省四市九县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二手分析,结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与其实际居住情况不甚一致,这种不一致来源于出身家庭至上的价值观念及是否分家等现实制约。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往往与代养者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有所冲突,而"留守"处境中的居处复杂及认同歧异,其复杂程度不可小视。其警示意义在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措施,如果不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着手的话,也许其效应就要打不少折扣。(本文来源于《青年探索》期刊2012年01期)

汪婧[2](2008)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认同意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然而由于城乡分割体制的限制,数以千万计的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的决定。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本文从家庭认同意识角度,考察父母外出打工引起家庭变动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形态与他们意识层面家庭的差异。主要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认同意识的建构、家庭认同障碍对其家庭社会化的影响,以及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认同障碍的可能途径叁个方面进行探讨。本文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深度访谈法、文献法和观察法。基于对安徽省六安市丁集镇新河村民小组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深度访谈,考察家庭变动过程中孩子的家庭认同意识。当家庭发生变化时,孩子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在与原家庭和当前家庭的日常互动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主观感受。亲子分离后,孩子意识层面的家庭与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形态可能存在分歧。与父母分离前的亲子关系、孩子对亲子分离事件的看法以及留守期间的亲子互动是影响孩子对原家庭认同意识建构的主要因素;对当前家庭的熟悉程度、所得到的生活照顾以及孩子在当前家庭中的互动与体验是影响孩子对当前家庭认同意识建构的主要因素。当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家庭认同障碍时,家庭社会化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家庭认同障碍主要在情感社会化、家庭显性和隐性教育以及家庭权威的树立叁个方面影响其家庭社会化。为了将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本文从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提出了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认同障碍的可能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佘凌,罗国芬[3](2008)在《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语: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下,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乡农村,托付给他人代为照看,因此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中国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必然存在的问题,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自然实验"。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对于我们探讨家庭功能缺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探讨儿童在家庭功能缺失环境中的适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遗憾的是,很多研究明显的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同时研究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各个阶段,更关注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而对留守儿童内部存在的个体适应差异以及积极适应的个体方面却不曾涉足。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特意组织了本次"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专题。本期专题的五篇文章,主要从社会支持、生活适应和心理弹性等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考察。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期专题对影响留守儿童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的探讨,更有助于实现提高留守儿童适应能力、促进其积极适应生活,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我们这次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包括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在理论探索中,既有对现有研究的批判和反思(《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又有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引入(《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在实证研究中,既有传统心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又有新兴研究技术质性方法的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适应过程的质性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潘晓娟[4](1995)在《家庭意识和社会认同——浅谈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出现在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尽管新潮、并带有某种先锋与激进意味,然而她们却把挥霍与发泄心中的忧伤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课题。作者认为,她们内心潜意识中对家庭的渴望是造成她们苦闷忧伤的最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家庭认同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然而由于城乡分割体制的限制,数以千万计的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时,不得不做出与自己的孩子相分离的决定。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本文从家庭认同意识角度,考察父母外出打工引起家庭变动的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形态与他们意识层面家庭的差异。主要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认同意识的建构、家庭认同障碍对其家庭社会化的影响,以及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认同障碍的可能途径叁个方面进行探讨。本文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深度访谈法、文献法和观察法。基于对安徽省六安市丁集镇新河村民小组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深度访谈,考察家庭变动过程中孩子的家庭认同意识。当家庭发生变化时,孩子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在与原家庭和当前家庭的日常互动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主观感受。亲子分离后,孩子意识层面的家庭与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形态可能存在分歧。与父母分离前的亲子关系、孩子对亲子分离事件的看法以及留守期间的亲子互动是影响孩子对原家庭认同意识建构的主要因素;对当前家庭的熟悉程度、所得到的生活照顾以及孩子在当前家庭中的互动与体验是影响孩子对当前家庭认同意识建构的主要因素。当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家庭认同障碍时,家庭社会化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家庭认同障碍主要在情感社会化、家庭显性和隐性教育以及家庭权威的树立叁个方面影响其家庭社会化。为了将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本文从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提出了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认同障碍的可能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庭认同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研究:一项二手分析[J].青年探索.2012

[2].汪婧.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认同意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佘凌,罗国芬.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潘晓娟.家庭意识和社会认同——浅谈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

标签:;  ;  ;  ;  

家庭认同意识论文-罗国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