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负荷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电机组,电热特性,调峰,热负荷分配
负荷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祝令凯,郑威,郭俊山,丁俊齐,郭盈[1](2019)在《热负荷分配在提升全厂调峰能力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的迅猛发展,电网的调峰需求日趋增加,而我国北方地区以热电机组为主,在采暖季需优先满足供热,调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加剧了调峰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从研究机组本身的电热特性出发,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机组间调峰能力的差异性,通过建立全厂调峰能力寻优模型,确定不同类型机组之间热负荷最佳分配方案,使得全厂总调峰能力最大。(本文来源于《电站系统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张扬,戚艳,吴磊[2](2019)在《公司两项科技项目通过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1月12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项目“城市配电网量测体系优化配置与关键特征参数辨识技术研究及示范”和“面向随机性电源的多元负荷主动响应及预测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验收。这两个项目由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牵头完成,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我国配电物联网建设(本文来源于《国家电网报》期刊2019-11-14)
卢杰,袁琼嘉[3](2019)在《不同负荷运动对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和小脑Orexin 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空间学习能力的影响和大鼠小脑Orexin A的表达情况,为体育科学和神经生物学的交叉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按国家标准啮类动物饲料喂养原则对36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进行分笼饲养,正常喂养3天,随后进行1天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以剔除定位航行偏差太大的大鼠,保障大鼠运动干预前的无差异化。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成对照组(C组,10只),中等负荷运动组(M组,13只)和过度负荷运动组(O组,13只)。对照组大鼠正常饮食和休息,不进行任何运动干预,中等负荷组和过度负荷组进行游泳运动训练,中等负荷组游泳运动8周,每周运动6天,第1天下水游10min,之后每天递增5min,至60min后不再递增。过度负荷组同样持续8周的游泳运动,第1天游泳10min,然后每天增加5min,到第3周末训练120min后,运动时间保持不变,从第4周开始,大鼠负自身体重1%,之后每周递增1%,到第8周负自身体重5%。运动建模实验进行8周,每天称量各组大鼠的体重,详细记录体重数据。进行7天Morris水迷宫实验,即定位航行测试,水迷宫四周设置线索提示,保持光线均匀且暗淡,大鼠首先从第一象限入水,自由游泳,探索到站台后有10s的停留时间。摄影机和计算机系统可以记录和跟踪大鼠的游泳轨迹。大鼠从每个象限入水后,找到平台所需的时间,即逃避潜伏期,目的是检测3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7天的定位航行实验结束后,将大鼠断头取血,用EP管存装,室温静置1小时,通过离心机分离血清,并分装至-20℃冰箱冷冻。取血之后,同时也开始进行小脑组织的分离。解剖剪齐耳缝分离脑颅骨,小心取出脑组织,用冰生理盐水漂洗,滤纸吸走多余的水分,转移脑组织于锡箔纸上并迅速分离小脑,用提前标记好的冻存管封装,最后投置到液氮罐中冻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睾酮指标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小脑OrexinA m RNA指标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检测大鼠小脑Orexin A免疫荧光强度等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大鼠体重8周的监测结果,从第1周到第8周,3组大鼠的平均体重均出现增长。每周体重结果显示:第1周和第2周,各组大鼠的平均体重没有显着差异(P>0.05);从第3周到第8周,M组和O组大鼠平均体重显着低于C组(P<0.01);在第3周和第4周,M组和O组大鼠平均体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从第5周到第6周,与M组相比,O组大鼠平均体重显着下降(P<0.05);从第7周到第8周,O组大鼠平均体重显着低于M组(P<0.01)。对大鼠进行7天定位航行实验,在第1天的水迷宫测试中,M组大鼠定位航行耗时最短,首先探索到平台,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低于C组(P<0.01),而O组与C组相比,第1天的逃避潜伏期没有明显差异(P>0.05)。从第2天起,C组和O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显着降低(P<0.01),这种平均逃避潜伏期持续性降低的现象持续到第3天;同时,第3天M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第1天和第2天出现明显降低(P<0.01);到第4天之后,叁组大鼠耗时趋于稳定,平均逃避潜伏期相差不大。Elisa实验测得血睾酮标准曲线方程为y=-0.087Ln(x)+0.204,测试结果显示,与C组和M组相比,O组血睾酮水平显着降低(P<0.01);M组血睾酮含量和C组相比未出现明显增加(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组小脑中OrexinA m RNA的表达显着高于C组(P<0.01);与C组相比,O组Orexin A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发现,小脑Orexin A蛋白主要分布在小脑神经细胞胞质中,并围绕着细胞核。与C组相比,M组小脑OrexinA的免疫荧光平均光密度显着增加(P<0.05),O组小脑中Orexin A的平均光密度没有出现显着降低(P>0.05)。研究结论:1、长期中等负荷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小脑中Orexin A表达,提高了大鼠空间学习能力。2、长期过度负荷运动训练虽然使小脑OrexinAmRNA表达下降,但Orexin A蛋白表达量未出现显着降低,大鼠空间学习能力未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刘恒源,邸世晶[4](2019)在《提高浅蹲纵跳能力即时影响的颈后蹲预刺激“负荷-蹲角-间歇时间”最佳组合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后激活增强效应(Post A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是指一些人在一次最大或者次最大的力量负荷刺激后,随后的爆发性活动的运动表现会出现即时性提高的一种现象。本研究旨在旨在通过实验从九种负荷-蹲角组合形式的颈后蹲预刺激练习中,找出哪些组合形式在练习后的第3分钟、6分钟、9分钟、12分钟四个时间点产生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于提高浅蹲纵跳能力效果明显,进而为颈后蹲预刺激练习融入到爆发力项目训练和比赛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并整理了大量有关"后激活增强效应"和"颈后蹲"的文献资料,掌握了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论文选题、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提供理论素材。测试法:测试受试者身高、体重、基础起跳高度(浅蹲纵跳摸高基础值减去站立摸高值)、膝角60度颈后蹲1RM、膝角90度颈后蹲1RM以及膝角120度颈后蹲1RM等指标(为保护受试者,各角度仅测出2RM或3RM或4RM,之后通过青年人1RM推算方程推算出受试者1RM值)。实验法:本实验10名受试者分别接受九种不同负荷-膝角组合的颈后蹲练习,并在练习后四个不同的时间点接受浅蹲纵跳摸高测试。研究结果:在本文设计的负荷75%1RM、85%1RM、95%1RM九种组合中,根据实验结果,只有"负荷95%1RM-膝角90°""负荷85%1RM-膝角120°""负荷95%1RM-膝角120°"叁种练习组合的效果影响具有显着性,其他六种组合对提高浅蹲纵跳能力效果不明显,在训练中不推荐使用,在此不再做深入分析。本部分重点分析这叁种组合与不同间歇时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探索负荷、膝角、间歇时间叁个变量的最佳匹配方案。完成"负荷95%1RM-膝角90°"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后,经过不同的间歇时间,浅蹲纵跳高度在总体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13)。但在四个间歇时间点上存在数值差异,第3分钟最低,第9分钟时达到峰值,第12分钟和第6分钟次之。此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较为一致(后激活增强效应最佳效果不会出现在预刺激后即刻或者12分钟以后),因此在选用此种组合时,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左右进行峰值测试。完成"负荷85%1RM-膝角120°"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后,四个间歇时间点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浅蹲纵跳高度在总体上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648)。但在四个间歇时间点上存在数值差异,第3分钟最低,第9分钟时达到峰值,第12分钟和第6分钟次之。因此建议在使用此组合练习时,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左右进行峰值测试。"负荷95%1RM-膝角120°"组合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后,四个间歇时间点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浅蹲纵跳高度在总体上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722)。但在四个间歇时间点上存在数值差异,第3分钟最低,第9分钟时达到峰值,第6分钟与第12分钟次之。因此,在采用此种组合练习时,建议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左右进行峰值测试。综上,在这叁种显着性提高组合的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后,经过不同的间歇时间,浅蹲纵跳高度在总体上虽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都在第9分钟时达到峰值。因此,在教练员和运动员选用这叁种组合颈后蹲预刺激练习发展浅蹲纵跳能力时,建议在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进行峰值测试。研究结论:(1)"负荷95%1RM-膝角90°""负荷85%1RM-膝角120°""负荷95%1RM-膝角120°"叁种组合的颈后蹲预刺激练习所引导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运动员浅蹲纵跳能力有显着性提高作用。这叁种组合的后激活增强效应达到峰值的间歇时间点集中在进行预刺激练习后第9分钟出现。(2)在负荷方面,在膝角和间歇时间相同的情况下,95%1RM的颈后蹲预刺激引导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浅蹲纵跳能力的促进效果最大,远远高于75%1RM和85%1RM,且依照负荷从小到大的排序促进效果依次递增。(3)在膝角方面,膝角120°的颈后蹲预刺激引导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浅蹲纵跳能力的促进效果最大,高于膝角90°,显着高于膝角60°,且依照膝角从小到大的排序促进效果依次递增。(4)在间歇时间方面,颈后蹲预刺激后9分钟时所引导的后激活增强效应对浅蹲纵跳能力的促进效果最大,高于刺激后第3分钟、6分钟、12分钟时。而且在刺激后9分钟前,依照由早到晚的排序,促进效果依次递增。(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孟志军,高炳宏,王玉新[5](2019)在《优秀赛艇运动员段静莉备战里约奥运会负荷结构与运动能力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段静莉在里约奥运会中赛艇比赛中获得女子单人艇第叁名,为中国赛艇队取得了一枚宝贵的铜牌,是中国赛艇乃至亚洲赛艇单人艇项目在奥运会上的突破。目前,关于优秀运动员多年的训练周期安排和运动能力的研究较少,在之前的奥运备战中,作者有机会全程统计记录优秀赛艇运动员里约周期的训练板块划分、训练负荷和运动能力变化,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回顾分析优秀赛艇运动员段静莉备战里约奥运会训练周期安排特征,结合3年训练负荷和运动能力变化,尝试探讨里约奥运备战的训练周期安排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以后我国赛艇项目重大比赛的备战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我国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段静莉为研究对象,身高180cm,体重80kg,出生于1989年3月,运动等级为国际健将。采用测功仪6km和递增负荷多级测试来评价段静莉的有氧能力,采用测功仪2km来评价段静莉的专项竞赛能力。采用的测功仪为美国CONCEPTⅡD型。在测功仪6km和2km测试前,在测功仪上以适应的速度进行准备活动15分钟,在正式测试前10分钟到测试用测功仪上进行适应和调试,调试后开始测试。多级递增负荷测试是在测功仪上进行测试,采用的测功仪为美国产CONCEPTⅡD型,在测试前,运动员进行简单的拉伸准备活动,在正式测试前5分钟到测功仪上进行适应和调试,调试后开始测试。负荷设置为四级测试,每级负荷为4分钟,每级间间歇30秒,采集乳酸浓度和心率。2014-2016年全程跟踪记录段静莉的训练负荷内容,以距离(km数)统计专项训练(水上、测功仪和跑步训练)的训练量。训练强度参照冯连世等提供的赛艇项目训练强度分级表进行强度分类统计,强度以测定训练过程中不同训练手段运动员的心率(heartrate,HR)和血乳酸(Bloodlacticacid,Bla)的变化为确定依据。训练强度百分比是每周每级强度的训练公里数占本周总训练公里数来表示。研究结果:1.度训练周期分为4个阶段:冬训、第一站世界杯、第二站世界杯和世锦赛(奥运会)。其中,冬训分为平原训练和高原训练阶段。总体来看,从2013年12月9日至2016年8月7日,叁年备战周期总进行了116周的训练,其中2014年度36周、2015年度38周、2016年度42周。每个训练板块的持续时间为5-13周,其中大部分为6-9周。2.从训练量上看,叁年共进行了116周的训练,总训练量达到21812公里,平均每周训练量为189公里。但是,2014-2016年训练周数逐渐增加,总训练量逐渐增加,但是周平均训练却逐渐下降(198-191-177km)。3.从训练强度上看,段静莉叁年有氧训练的比例较高,2014年占78%,2015年占86%,2016年占98%。2014年和2015年的主要区别是在氧利用2和氧利用1上,在2015年的训练中明显增加了氧利用1训练强度比例,也就是增加了高强度有氧能力的训练,同时无氧阈强度的比例下降。在2016年奥运会年,段静莉的训练强度比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主要集中在氧利用2强度训练,占98%。4.测功仪2km和6km的成绩变化呈现"V"型,而无氧阈功率和无氧阈心率呈现"W"型。从测功仪6km成绩上看,2014年和2016年成绩较好,2015年成绩较差。最好成绩出现在2015年12月26日,最差成绩出现在2015年4月1日。段静莉无氧阈功率和无氧阈心率在2015年3月6日达到最高,在2015年11月处于叁年以来最低水平,其中在奥运会前最后一次测试中无氧阈功率为267瓦特。段静莉测功仪2km最好成绩出现在2016年1月7日,为6:41.6,其中在奥运会前的最后一次(2016.3.21)测试成绩为6:47.4,也处于较好的赛前专项比赛能力。研究结论:1.优秀赛艇运动员段静莉备战里约周期每年度分为4个板块,训练负荷总量逐年增加,但周平均负荷量逐年下降。2.优秀赛艇运动员段静莉备战里约周期负荷强度呈现以有氧训练为主,有氧训练强度比例逐年增加的特点。3.优秀赛艇运动员段静莉备战里约周期专项有氧能力和竞赛能力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V"型特点,在奥运会年度达到了较高的运动能力水平,训练总量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似乎更紧密。4.大负荷量的有氧训练可能更适合段静莉备战重大比赛,但有氧训练中氧利用2和氧利用1的比例分配仍然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黄志强,袁田,邱希,代会莹,方伟[6](2019)在《二次跑台不同负荷组合试验评估心脏功能能力(F.C.)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心脏功能能力(Functional Capacity,F.C.)是指机体所能完成的最大强度活动的MET值,或指在没有出现或刚刚出现异常症状时所能达到的吸氧量水平的相应的MET值,主要用于评定心肺功能素质。递增负荷实验(GradedExerciseTesting:GXT)是用于测试F.C.最准确的的测量方法,需要受试者逐步加大运动强度,同时测定其吸氧量(VO2),并对判断是否到达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各种标准进行即时监控,直到测出个体可能达到的最大吸氧水平,或刚刚出现异常症状时的吸氧量,这种测量F.C.的方法是制定运动处方的主要方法。GXT测量准确但存在较大风险,且耗时、费力,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二次跑台测试简单且风险低,是许多非锻炼人群或身体状况较差的人群常采用的方法,但两次负荷组合如何选择缺乏现有的科学指导,也没有相应的研究实证给出具体样本负荷。本研究拟对二次跑台不同负荷进行组合,采用四种组合方案分别测试F.C.,并分别与GXT测评的F.C.进行相关分析,旨在探究二次跑台负荷试验评估F.C.的稳定性,提高测评F.C.方法的有效性,为制定合理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实践参考。研究方法:(1)实验对象:选取23名经常锻炼的非体育专业男性大学生志愿者为实验对象,年龄20.5±1.46y,身高173.5±3.41CM,体重68.9±4.15kg。(2)二次负荷组合方案:两次负荷组合原则上采用大负荷选择、小负荷选择、中间大跨度选择、中等跨度选择四种方式。设计四种组合方案,方案1(第一负荷:6.0km/h、第二负荷:8.0km/h)、方案2(第一负荷:12.0km/h、第二负荷:14.0km/h)、方案3(第一负荷:6.0km/h、第二负荷:13.0km/h)、方案4(第一负荷:7.0km/h、第二负荷:11.0km/h)。(3)二次跑台负荷测试:四个方案测试,各间隔一天。第一负荷运动3min,运动结束即刻记录心率,中间休息3-5分钟,然后进行第二负荷运动3min,记录运动结束即刻心率(Polar监控),应用公式MET=(S·0.2+3.5+G·S·0.9)/3.5计算二次负荷MET,S速度m/min,G坡度,均为0度。依据两次测量计算的MET、两次负荷测量的心率,通过公式F.C.=[(220-年龄)-HR1]/[(HR2-HR1)/(MET2-MET1)]+MET1计算心脏F.C.。(4)GXT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分适应练习和正式测试,戴上心肺面罩在跑台上进行适应性练习1-2次(MAX-Ⅱ心肺仪),依据适应情况制定适合的递增负荷等级。正式测试分两次(最大摄氧量稳定性测试),取两次平均值,五个等级(等级负荷依测试情况调整)分别为6.5km/h、8.5km/h、10.5km/h、12.5km/h、14.5km/h;每级3分钟,测量的最大摄氧量应用公式F.C.=VO2max(ml/min)/体重(kg)/3.5(ml/kg/min)进行计算。5)相关分析:方案1、2、3、4测试的F.C.值分别与GXT测试的F.C.值进行相关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1)二次跑台负荷方案1测试的F.C.值为14.42±1.77METs,方案2测试的F.C.值为11.28±1.56METs,方案3F.C.测试的值为12.87±2.03METs,方案4测试的F.C.值为13.10±1.64METs。(2)最大摄氧量稳定性测试,两次GXT测试VO2max分别为3168±217ml/min,3197±247ml/min,r=0.96(P<0.001),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取两次平均值计算F.C.为13.14±1.69METs。(3)以MET为单位,方案1、2、3、4测试的F.C.值分别与GXT测试的F.C.相关性检验,r1=0.77(P<0.05)、r2=0.67(P<0.05)、r3=0.87(P<0.01)、r4=0.94(P<0.001);配对样本t检验,方案1测试的F.C.-GXT测试的F.C.(P<0.05)、方案2测试的F.C.-GXT测试的F.C.(P<0.05)、方案3测试的F.C.-GXT测试的F.C.(P>0.05)、方案4测试的F.C.-GXT测试的F.C.(P>0.05)。研究结论:(1)GXT测量最大摄氧量,稳定性较好。(2)二次跑台负荷不同方案所测试的心脏功能能力F.C.不一致。第一负荷和第二负荷差距较小对心脏F.C.的测评存在较大误差,两个负荷都小时,F.C.值偏大,两个负荷都大时,F.C.值偏小。第一负荷和第二负荷差距较大对心脏F.C.的测评非常稳定。提示,不同负荷组合的二次跑台测试需要对两次负荷的差距进行规范,最大范围应保持在4-7km/h。(3)方案3和方案4测试的F.C.与GXT测试的心脏F.C.呈高度相关,且方案4优于方案3,表明方案3和方案4可以用于测评心脏F.C.,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提示,两级负荷差距应当适中,理想差距控制在4-5km/h。(4)方案1和方案2测试的F.C.与GXT测试的心脏F.C.存在显着差异,表明测评心脏F.C.存在较大误差,不宜作为测评心脏F.C.方案。(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富鸿[7](2019)在《中等负荷运动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生长相关蛋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建立中等负荷运动模型,探讨中等负荷运动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生长相关蛋白(GAP-43)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揭示体育运动干预大脑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机制提供有利帮助,进而为人们合理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32只4月龄健康SD大鼠(体重220±20克),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空白组(Control,C组,自然喂养)、中等负荷运动组(Normal Exercise,E组,进行游泳训练:1次/day,6 d/week。第1次游5min,此后每日增加5 min,至第2周末达60 min,维持该运动量5周。);C组分为:空白对照组(C0组)、空白对照+Morris水迷宫训练组(CM组);E组分为:中等负荷运动组(E0组)和中等负荷运动+Morris水迷宫训练组(EM组)。游泳训练结束后,C0组、E0组取材保存;CM组、EM组进行10天Morris水迷宫行为学训练和一次空间探索测试之后取海马保存。每组大鼠按照造模设计时间分别处死,断头取脑,3例迅速分离海马,装入冻存管内,液氮冻存,应用real-timePCR、Western-blotting定量分析GAP-43的基因表达情况。5例4%多聚甲醛固定保存,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的形态变化。研究结果:(1)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第一象限(站台所在象限)路程百分比与潜伏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0.427,P=0.000)和一致性。该指标随着水迷宫训练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大,CM组第3-10天与第1、2天相比,第5-10天与第3天相比均显着性增加(P<0.01),第5、6、7、10天与第4天相比显着性增加(P<0.01),第5天之后每天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EM组第3-10天与第1、2天相比,第4-10天与第3天相比均显着性增加(P<0.01);第4-10天与第3天相比非常显着性增加(P<0.01);第4天之后每天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显示,EM组较CM组较早形成空间记忆。表明,中等负荷运动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空间探索实验表明EM组的大鼠穿越站台的次数显着性多于CM组(P<0.05)。显示,EM组平均穿越次数显着性多于CM组,结果显示,中等负荷运动能够促进大鼠空间记忆的保持。(2)EM组海马组织,神经纤维排列整齐,细胞间质致密,细胞结构形态完整,提示长期中等负荷运动能改善大脑海马形态结构,从而更有利于海马执行自己的功能。(3)GAP-43基因检测:与C0组比较,E0组GAP-43基因m RNA表达显着性上调(P<0.01),与CM组相比,EM组GAP-43基因m RNA表达显着性上调(P<0.01);与C0组比较,E0组海马GAP-43蛋白表达显着性上调(P<0.01);与CM组比较,EM组海马GAP-43蛋白表达显着性上调(P<0.01);CM组与C0组海马GAP-43蛋白表达均显着性上调(P<0.01),表明,长期的体育锻炼可使脑内血流量增加、红细胞数目增多和血红蛋白含量增高,提高了脑组织细胞的供氧量,从而改善了海马组织形态结构;EM组与E0组比较GAP-43蛋白表达均显着性上调(P<0.01),表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形成与GAP-43的基因表达上调有关系,GAP-43在突触的联系和可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论:(1)第一象限路程百分比可以作为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有效指标。(2)中等负荷运动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形成和保持具有促进作用。(3)中等负荷运动上调了大鼠GAP-43的基因表达,基因的上调可能与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提高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黄文华[8](2019)在《不同负荷运动预适应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恢复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饮酒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同时相关疾病的增长率也在上升。短时间内过量的酒精摄入会导致急性酒精肝损伤,若恢复不佳或会进一步转变为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恶化为肝癌。而运动预适应对机体抗氧化系统的改善对急性酒精肝损伤恢复有着积极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确定不同负荷的运动预适应对大鼠短时间内大量饮酒导致的急性酒精肝损伤后恢复能力的独立和综合影响。研究方法:将7周龄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8只大鼠/组):完全安静对照组(C),对照+饮酒组(CA)、低强度运动+饮酒组(LA)、中强度运动+饮酒组(MA)和力竭强度运动+饮酒组(HA)。C组和CA组不进行跑台运动,LA组在跑步机上采用5°坡度,速度为15.2m/min最大摄氧量为58.40±1.7%时长60min的运动预适应训练;MA组采用10°坡度,速度为26.8m/min最大摄氧量为81.00±3.5%的60min跑台运动预适应训练。在为期八周(每周五天)的运动预适应训练内,自由采食饮水。八周的运动预适应训练后,连续进行五天的酒精灌胃处理:使用56度的白酒连续对CA组、LA组、MA组和HA组进行酒精灌胃,第一天按0.3ml/100g标准给大鼠进行酒精灌胃,第二天按0.5ml/100g标准,第叁到五天按0.8ml/100g标准进行灌胃。每天灌胃两次中间间隔一小时;C组采用相同灌胃方法,按相同灌胃标准灌服生理盐水。急性酒精肝损伤造模后,断食不断水24h后进行脱颈处死、采样:于右侧肝叶取肝脏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制作;离心分离血清。使用分光光度和TBA法计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氢(H2O2)、超氧化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CA组与C组相比,ALT(CA:445.17±40.65;C:56.43±4.23)、AST(CA:225.72±14.32;C:146.30±10.19)、MDA(CA:6.87±0.92;C:2.09±0.37)和H2O2/SOD(CA:14.60±5.65;C:7.18±3.86)显着升高(P<0.05),证明急性酒精肝损伤造模成功,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酒精对肝脏造成伤害。LA组与CA组比较,ALT(LA:340.47±24.54)和MDA(LA:2.69±0.42)显着降低(P<0.05),AST(200.64±13.52)略有下降,H2O2/SOD比值(LA:16.24±4.78)略有上升。MA组与CA相比,ALT(MA:170.44±12.37)、AST(MA:175.56±13.18)和MDA(MA:1.93±0.35)都显着降低(P<0.05),并且低于LA组,H2O2/SOD比值(MA:14.66±8.47)略有上升,但略低于LA组,低强度和中强度的运动训练预适应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着积极的恢复影响,并且在此运动负荷区间中,运动强度越高,肝脏的恢复和抗氧化抵御能力越强。HA组与CA组相比,ALT(HA:668.80±52.11)和AST(HA:334.40±24.86)显着上升(P<0.05),MDA(HA:5.74±0.88)略微下降但高于LA组和MA组,H2O2/SOD(HA:13.12±16.75)比值略有下降。长时间力竭负荷强度的运动训练不会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恢复和抗氧化能力有积极影响,甚至力竭运动对机体本身抗氧化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对酒精代谢的抗氧化能力不足以及膜损伤从而造成更消极的影响。叁个运动酒精实验组之间SOD的差异并不明显。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切片,C组肝小叶组织结构清晰,肝细胞索排列整齐,肝窦正常;CA组肝小叶结构模糊,肝细胞索紊乱,肝窦异常,可见点状坏死、气泡状异常,胞浆内出现弥漫脂滴。LA组、MA组和HA组同样出现类似情况,HA组最为严重,肝细胞广泛浑浊肿大。研究结论:低、中强度负荷的运动预适应能提高机体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恢复能力,并且在此负荷区间内,运动负荷越大,肝脏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抵御和恢复能力越强;力竭性运动预适应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呈消极影响;运动预适应提高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恢复能力可能与非酶促抗氧化系统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杨光,董增川,王雪薇,冯胜男,李冰[9](2019)在《考虑负荷均衡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以滦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加剧。在协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明确水资源的承载极限与承载状态是缓解水危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对负荷均衡的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引入协调发展度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均衡发展的程度进行度量,将其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目标计算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滦河流域。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滦河流域水资源承载状态大致呈现出好转的趋势;流域内部的唐山地区的承载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较差,需要引起注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0期)
陈振宇,黄莉,杨斌,杨世海,曹晓冬[10](2019)在《非侵入终端负荷辨识能力测评系统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非侵入终端辨识能力评价测试中缺少真实环境多样化模拟手段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模拟环境的检测系统。以非侵入终端的应用场景和核心辨识功能测试需求为基础,对系统进行了硬件环境、软件功能及测试方法的总体设计;以普适性调研手段分析电器应用规律,研究测试案例库构建方法,构建测试场景集;提出基于随机抽样和粒子群优化相结合的测试方案优化方法,提升测试场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最后以江苏需求侧管理技术实验室的非侵入终端检测平台的建设为例,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及验证。结果显示,系统可提升测试方案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经济性,满足非侵入终端批量测试需求。(本文来源于《电力需求侧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负荷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11月12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项目“城市配电网量测体系优化配置与关键特征参数辨识技术研究及示范”和“面向随机性电源的多元负荷主动响应及预测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验收。这两个项目由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牵头完成,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我国配电物联网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负荷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祝令凯,郑威,郭俊山,丁俊齐,郭盈.热负荷分配在提升全厂调峰能力的应用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19
[2].张扬,戚艳,吴磊.公司两项科技项目通过验收[N].国家电网报.2019
[3].卢杰,袁琼嘉.不同负荷运动对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和小脑OrexinA表达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刘恒源,邸世晶.提高浅蹲纵跳能力即时影响的颈后蹲预刺激“负荷-蹲角-间歇时间”最佳组合形式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孟志军,高炳宏,王玉新.优秀赛艇运动员段静莉备战里约奥运会负荷结构与运动能力的变化特征[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黄志强,袁田,邱希,代会莹,方伟.二次跑台不同负荷组合试验评估心脏功能能力(F.C.)稳定性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王富鸿.中等负荷运动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生长相关蛋白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黄文华.不同负荷运动预适应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恢复能力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杨光,董增川,王雪薇,冯胜男,李冰.考虑负荷均衡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以滦河流域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10].陈振宇,黄莉,杨斌,杨世海,曹晓冬.非侵入终端负荷辨识能力测评系统设计方法研究[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