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造山带论文-王亚磊,谢群

中国西部造山带论文-王亚磊,谢群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西部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研单位,重大科学问题,项目设置,大地构造演化

中国西部造山带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磊,谢群[1](2015)在《地调科研单位聚焦西部找矿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地质所、中国地调局西安中心、中国地调局成都中心近日在西安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西部造山作用与成矿研讨会,就目前中国西部找矿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产学研用项目设置及一体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地质调查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5-05-07)

侯贺晟[2](2009)在《中国西部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方法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部发育着闻名世界的第叁极-青藏高原,亚洲巨大的沙漠盆地-塔里木盆地,中亚造山带的典型代表-天山造山带,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国西部雄伟壮观的构造地貌景观,也为人们研究高原形成、陆内变形与造山成盆等大陆动力学前沿科学提供了天然实验室。特别是这些地质过程仍在进行,可以用深部探测方法观测其正在进行的行为,理解其深部的动力背景,为预测和减轻地质灾害。创新发展大陆动力学理论提供基础依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是全球公认的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先锋技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造山带与盆地的深部结构,取得许多重大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地球科学发展。我国学者也自1992年以来,在中国西部造山带开始进行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试验。中国西部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区也是油气富集地区和天然地震灾害多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处于全球巨型油气聚集带-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是青藏高原内部海相地层保存最完整、最具油气远景的盆地。南天山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接合部位,是地震活动区,新近发现了克拉2和迪那2等油气田。近年来,在这些造山带内进行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正逐渐给我们展现出深藏于地球深处的矿藏构造与灾害的发生的深部背景。然而,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造山带地区进行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是挑战全球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深层地震勘探。一是复杂的地表条件,地表起伏落差大,新老地层交替出露,近地表结构复杂,低、降速层横向变化大;二是复杂的地下地质构造,上地壳隐伏断裂与逆冲构造发育,下地壳流体作用明显。由于这些地区地表条件和地下构造的复杂性,使地震波高频信息吸收衰减严重,低频干扰发育,获得深层反射的信息非常困难。在这类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不但勘探成本比常规地区高,并且往往有得不到资料的风险性。并且,由于地表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变化,引起地震波旅行时的不均匀延迟,带来了复杂的静校正问题。众所周知,静校正问题是山区地震资料处理的门槛,只有在有效解决静校正基础上才能使地震数据处理结果成像。地震波在地层中有一定的振幅、频率传播特性,通过对地震有效波和干扰波传播的特性分析,分析实际采集过程的难点,针对性地改进采集参数可以减少这种得不到资料的风险性。通过对复杂近地表结构的精细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静校正计算是目前解决复杂山区静校正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野外实践和室内理论分析,研究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在中国西部造山带应用时存在的问题,针对特定地质条件试验改善采集效果的技术方法,根据已有的和新采集的羌塘地震勘探资料以及最新采集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TT2007)数据为基础,进行实际资料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静校正应用研究。论文结合这两个地区的关键问题分两大部分内容展开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在野外采集实践基础上,对以往高原腹地羌塘盆地石油地震与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采集资料进行了干扰因素分析及相应的采集、处理对策研究。在对羌塘地区地震波场进行地表一致性自相关分析、吸收和衰减分析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采集资料的总体特征及干扰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压制规则干扰波的方法测试及应用。实践表明,羌塘盆地复杂的近地表结构是影响地震采集和处理的关键干扰因素。对近地表结构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山区地震数据的野外采集与室内去噪、静校正等处理工作,因而,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反演建立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利用两条衔接并横过羌塘中央隆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试验,揭示了羌塘中央隆起的表层结构特征。并在反演的近地表速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正演数值模拟,分析了勘探中的实际问题,如冻土层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进行了提高深地震反射资料信噪比方面的激发和接收参数的优化研究,在激发方面,分析了地震激发的一致性差异,正演分析了激发井深与频率的关系,接收方面,探讨了接收道距与规则干扰的压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集技术改进与处理参数优化的剖面,成像质量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改善。论文的第二部分,在野外采集实践基础上,针对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地震数据处理的静校正问题,进行了地表速度建模应用研究。在盆山结合的部位复杂的近地表地层中,地震射线并非垂直,当地形起伏落差较大,尤其是存在较大的横向速度变化时,会引起长、中、短波长的静校正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静校正的主客观因素及常规静校正方法在造山带地震资料处理的适用性,在对盆山结合部探测数据进行分段层析静校正处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TT2007线地形起伏落差大,横向速度变化大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层析反演速度结构精确求得的浮动面静校量和高程静校正量相结合的静校正处理技术流程。为使层析校正量更符合盆地巨厚的低速体、山地出露的基岩高速体以及结合部位横向变化的速度结构特征,采用了分线闭合处理,应用于常规速度分析与动校正,之后对CMP道集施加高程校正量。通过以上对两个地区采集方法技术与数据处理应用上的研究,得到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在这些地区应用的多方面新认识:(一)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近地表速度结构的建立及应用方面的研究结果(1)深地震反射数据的层析反演试验结果表明,羌塘中央隆起区二维地震测线层析射线密度随地下复杂构造的程度而变化,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与地表结构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高速层的厚度与地表出露岩性的年代呈负相关。(2)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速度结构在结合部存在明显的差别,对盆山结合带的静校正量计算采取分段层析反演建模,闭合处理,综合层析与高程方法的静校正流程,能够较好的解决天山与塔里木盆山结合带的静校正问题。(3)综合应用小折射调查结果和大炮记录数据层析反演的近地表结构,正演模拟野外放炮的研究,在逼近实际地表条件下进行采集模拟和理论分析,能够有效指导实际生产工作。这应是复杂山地改善地震采集难度的有效技术。(二)羌塘地区采集方面的研究结果与采集对策(1)理论分析与正演模拟表明,在冻土层中、或其下激发的深层有效波的波能量强于冻土层上激发,能减少由于冻土层对地震波传播的高速而导致地震波能量难以有效下传的影响。冻土层中的“冰”经钻化成水与土混为泥浆,可能会糊死钻头,可考虑在该区域使用大功率特型钻机成井以提高钻井效率。(2)正演模拟结果表明,激发井越深,地震记录频带则越宽,干扰波越弱,实际资料也验证浅井激发炮集受声波、面波干扰严重。以往激发井深单井未能超过12m,多数为双井组或多井组合,根据近年来试验结果,对于上地壳,单井激发井深>18m,能够取得比较好的资料。(3)羌塘地区规则干扰的频率低,一般在10Hz左右,当炮集上这些规则干扰的时间倾角大于50ms时,就会出现规则干扰的空间假频,对于这种野外记录,单纯通过f-k域滤波是难以压制,这种低频干扰严重时会影响深层反射成像,导致错误的构造解释。目前在羌塘地区试验的最小20m道距接收的炮集记录中,也出现空间假频。因此,在勘探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野外施工时仍尽量缩小道距,在采集阶段减少产生空间假频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09-06-16)

李荣社,徐学义,计文化[3](2008)在《对中国西部造山带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大陆研究的视角,认为大陆造山带地质研究是广义上的陆缘地质研究,阐述了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及其演化过程,提出造山带内时代相近的一组蛇绿混杂岩带是"古陆缘多岛弧盆格局"的残留,"古陆缘多岛弧盆构造系统"的基本残留形式在平面和剖面上都可能是"网结状"等认识。(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8年12期)

[4](2006)在《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2001CB409800)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编号2001CB409800),是国家科学技术部于2001年立项,2002年正式启动,研究时间为5年(2002年4月-2007年3月)。项目依托单位为新疆资源环境中心,首席科学家王京彬、高俊,下设10个课题(表1),来自新疆资源环境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教育部等系统的60多位专家参加了相关研究工作,属于多学科交叉渗透、多行业联合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区以我国西北部新疆及其毗邻地区为主,立足该区显生宙地质演化的特点,把造山作用与成矿作用研究有机结合,集中攻克古生代地壳双向增生造山过程、重要成矿系统大规模成矿机制和大型矿集区预测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中亚型造山-成矿理论框架,实现中亚型造山理论创新与成矿理论创新,发展基于中亚地区地质-自然景观特点的大型矿集区预测体系,为资源勘查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新疆及其毗邻地区,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是全球显生宙大陆地壳明显增生的地区之一。该项目以该区为主要研究地区,对于发展地球科学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实施以来,在造山作用与成矿作用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并于2004年6月顺利通过项目中期评估。本专辑就是这些阶段性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所包括的17篇论文,涉及地壳构造格架及其形成过程、古活动陆缘演化与成矿、后碰撞构造演化与成矿、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地壳演化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地质与成矿问题,其中关于蛇绿岩形成时代、地壳构造格架和构造区划、后碰撞构造阶段的划分、新生代造山过程、新疆北部铜矿和(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郑剑东[5](2005)在《中国西部造山带-高原-盆地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中生代以来发生了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一系列造山带-高原-盆地构造组合。板块构造的核心是弧沟盆系,即海沟-火山弧-弧后盆地构造体系。大陆构造的核心是山原盆系,即造山带-高原-沉积盆地构造体系。简要地说造山带、高原和盆地是大陆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元,也是研究大陆构造演化的窗口。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耦合发展是是大陆构造演化发展的关键,而造山带又是沉积盆地(本文来源于《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04-01)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徐国盛,王国芝[6](2003)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盘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7](2002)在《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项目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涂光炽院士、肖序常院士、何国琦教授、王京彬研究员、高俊研究员等为主要建议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国土资源部共同推荐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973项目 )“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已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 ,于 2 0(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02年01期)

刘雪亚,王荃[8](1995)在《中国西部北山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部北山山脉是四大古板块汇聚的地带。中国的北部与蒙古国接壤地域是西伯利亚古板块西南缘的古生代造山带,在中国一侧由乌珠尔嘎顺及雀儿山两个地体构成。北山造山带的主体是哈萨克斯坦古板块的东延部分,它由北山南、北两个优地斜带和马鬃山中间地块构成,计有5个地层地体。北山南麓自古玉门关、经安北到旧寺墩一带则是塔里木古板块北缘之库鲁克塔格地块的东延部分。北山造山带最早的板块运动始于中奥陶世,古洋盆封闭于石炭纪。北山造山带内各地体在早二迭世之前拼接为一整体。西伯利亚、哈萨克断坦、塔里木叁个古板块与中朝古板块之间由一走向 E—NE 的大型左旋走滑断层相隔,这条断裂的活动期主要在中生代后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8)》期刊1995-06-30)

中国西部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西部发育着闻名世界的第叁极-青藏高原,亚洲巨大的沙漠盆地-塔里木盆地,中亚造山带的典型代表-天山造山带,等等。这些构成了中国西部雄伟壮观的构造地貌景观,也为人们研究高原形成、陆内变形与造山成盆等大陆动力学前沿科学提供了天然实验室。特别是这些地质过程仍在进行,可以用深部探测方法观测其正在进行的行为,理解其深部的动力背景,为预测和减轻地质灾害。创新发展大陆动力学理论提供基础依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是全球公认的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先锋技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造山带与盆地的深部结构,取得许多重大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地球科学发展。我国学者也自1992年以来,在中国西部造山带开始进行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试验。中国西部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区也是油气富集地区和天然地震灾害多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处于全球巨型油气聚集带-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是青藏高原内部海相地层保存最完整、最具油气远景的盆地。南天山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接合部位,是地震活动区,新近发现了克拉2和迪那2等油气田。近年来,在这些造山带内进行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正逐渐给我们展现出深藏于地球深处的矿藏构造与灾害的发生的深部背景。然而,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造山带地区进行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是挑战全球的技术难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深层地震勘探。一是复杂的地表条件,地表起伏落差大,新老地层交替出露,近地表结构复杂,低、降速层横向变化大;二是复杂的地下地质构造,上地壳隐伏断裂与逆冲构造发育,下地壳流体作用明显。由于这些地区地表条件和地下构造的复杂性,使地震波高频信息吸收衰减严重,低频干扰发育,获得深层反射的信息非常困难。在这类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不但勘探成本比常规地区高,并且往往有得不到资料的风险性。并且,由于地表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变化,引起地震波旅行时的不均匀延迟,带来了复杂的静校正问题。众所周知,静校正问题是山区地震资料处理的门槛,只有在有效解决静校正基础上才能使地震数据处理结果成像。地震波在地层中有一定的振幅、频率传播特性,通过对地震有效波和干扰波传播的特性分析,分析实际采集过程的难点,针对性地改进采集参数可以减少这种得不到资料的风险性。通过对复杂近地表结构的精细建立,在此基础上进行静校正计算是目前解决复杂山区静校正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野外实践和室内理论分析,研究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在中国西部造山带应用时存在的问题,针对特定地质条件试验改善采集效果的技术方法,根据已有的和新采集的羌塘地震勘探资料以及最新采集的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部位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TT2007)数据为基础,进行实际资料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静校正应用研究。论文结合这两个地区的关键问题分两大部分内容展开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在野外采集实践基础上,对以往高原腹地羌塘盆地石油地震与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采集资料进行了干扰因素分析及相应的采集、处理对策研究。在对羌塘地区地震波场进行地表一致性自相关分析、吸收和衰减分析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采集资料的总体特征及干扰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压制规则干扰波的方法测试及应用。实践表明,羌塘盆地复杂的近地表结构是影响地震采集和处理的关键干扰因素。对近地表结构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山区地震数据的野外采集与室内去噪、静校正等处理工作,因而,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反演建立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利用两条衔接并横过羌塘中央隆起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数据,进行了初至波层析成像试验,揭示了羌塘中央隆起的表层结构特征。并在反演的近地表速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正演数值模拟,分析了勘探中的实际问题,如冻土层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进行了提高深地震反射资料信噪比方面的激发和接收参数的优化研究,在激发方面,分析了地震激发的一致性差异,正演分析了激发井深与频率的关系,接收方面,探讨了接收道距与规则干扰的压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集技术改进与处理参数优化的剖面,成像质量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改善。论文的第二部分,在野外采集实践基础上,针对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地带地震数据处理的静校正问题,进行了地表速度建模应用研究。在盆山结合的部位复杂的近地表地层中,地震射线并非垂直,当地形起伏落差较大,尤其是存在较大的横向速度变化时,会引起长、中、短波长的静校正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静校正的主客观因素及常规静校正方法在造山带地震资料处理的适用性,在对盆山结合部探测数据进行分段层析静校正处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TT2007线地形起伏落差大,横向速度变化大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层析反演速度结构精确求得的浮动面静校量和高程静校正量相结合的静校正处理技术流程。为使层析校正量更符合盆地巨厚的低速体、山地出露的基岩高速体以及结合部位横向变化的速度结构特征,采用了分线闭合处理,应用于常规速度分析与动校正,之后对CMP道集施加高程校正量。通过以上对两个地区采集方法技术与数据处理应用上的研究,得到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在这些地区应用的多方面新认识:(一)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近地表速度结构的建立及应用方面的研究结果(1)深地震反射数据的层析反演试验结果表明,羌塘中央隆起区二维地震测线层析射线密度随地下复杂构造的程度而变化,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与地表结构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高速层的厚度与地表出露岩性的年代呈负相关。(2)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速度结构在结合部存在明显的差别,对盆山结合带的静校正量计算采取分段层析反演建模,闭合处理,综合层析与高程方法的静校正流程,能够较好的解决天山与塔里木盆山结合带的静校正问题。(3)综合应用小折射调查结果和大炮记录数据层析反演的近地表结构,正演模拟野外放炮的研究,在逼近实际地表条件下进行采集模拟和理论分析,能够有效指导实际生产工作。这应是复杂山地改善地震采集难度的有效技术。(二)羌塘地区采集方面的研究结果与采集对策(1)理论分析与正演模拟表明,在冻土层中、或其下激发的深层有效波的波能量强于冻土层上激发,能减少由于冻土层对地震波传播的高速而导致地震波能量难以有效下传的影响。冻土层中的“冰”经钻化成水与土混为泥浆,可能会糊死钻头,可考虑在该区域使用大功率特型钻机成井以提高钻井效率。(2)正演模拟结果表明,激发井越深,地震记录频带则越宽,干扰波越弱,实际资料也验证浅井激发炮集受声波、面波干扰严重。以往激发井深单井未能超过12m,多数为双井组或多井组合,根据近年来试验结果,对于上地壳,单井激发井深>18m,能够取得比较好的资料。(3)羌塘地区规则干扰的频率低,一般在10Hz左右,当炮集上这些规则干扰的时间倾角大于50ms时,就会出现规则干扰的空间假频,对于这种野外记录,单纯通过f-k域滤波是难以压制,这种低频干扰严重时会影响深层反射成像,导致错误的构造解释。目前在羌塘地区试验的最小20m道距接收的炮集记录中,也出现空间假频。因此,在勘探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野外施工时仍尽量缩小道距,在采集阶段减少产生空间假频的可能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西部造山带论文参考文献

[1].王亚磊,谢群.地调科研单位聚焦西部找矿难题[N].中国矿业报.2015

[2].侯贺晟.中国西部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技术方法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

[3].李荣社,徐学义,计文化.对中国西部造山带地质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8

[4]..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2001CB409800)简介[J].地质学报.2006

[5].郑剑东.中国西部造山带-高原-盆地构造[C].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5

[6].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徐国盛,王国芝.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J].地质学报.2003

[7]..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项目启动[J].地质与勘探.2002

[8].刘雪亚,王荃.中国西部北山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及其演化[C].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8).1995

标签:;  ;  ;  ;  

中国西部造山带论文-王亚磊,谢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