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围岩收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浅埋隧道,收敛率,围岩,收敛计
围岩收敛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斌,郝东,李远新,李书成,陈善玮[1](2019)在《黄土隧道不同埋深段围岩收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黄土V级围岩浅埋隧道围岩出现较大变形和坍塌的风险,保证安全施工,研究了黄土隧道不同埋深段围岩的收敛变形特性。通过高精度数显收敛计获取了五个不同埋深断面隧道开挖后20天的收敛数据,考虑了温度变化对数显收敛计钢尺读数的影响,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断面隧道收敛率和累积收敛值。结果表明:各量测断面的收敛率先降低后趋于稳定,收敛率存在负值现象,埋深越大,其出现的概率越大;随着隧道埋深增加,最大累积收敛值急剧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交通与运输》期刊2019年05期)
魏涛[2](2019)在《基于FBG智能格栅的巷道围岩收敛形态感知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煤矿巷道的围岩收敛感知问题,本文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FBG智能格栅的形态重构系统,探讨了该系统的感知原理,并测试了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提出了对传感器FBG进行金属化封装的技术工艺,在去涂覆层、粗化、敏化、活化等预处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光纤纤芯表面的化学镀铜和电镀锌,金属化工艺成形性和结合性良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基于高精度的FBG金属化封装,基于预弯构件的曲率传感原理,建立了理论模型,推导得出标距内曲率k与金属化FBG中心波长变化量?λ的数学关系模型,两者呈线性关系,其系数由格栅基体的本证力学参数决定。(2)开发构建了FBG智能格栅系统。研究确定了8号铁丝作为基体材料、正方栅格焊接和金属化FBG金属胶接的构建方式,并通过实验室试验验证了该系统曲率传感的有效性和精确性。试验表明二维格栅组件在不同曲率状态下的FBG波长漂移量与理论解基本保持一致,即曲率与FBG波长漂移量呈线性关系,拟合度精度较高。(3)开发了基于离散曲率信息的FBG智能格栅变形重构模型。以格栅起始点为支点,在FBG感知阵列的等标距划分基础上,以阵列区间离散曲率信息递推出下一标距点的空间坐标,从而实现整个格栅的形态重构。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基于二维和叁维格栅的重构法模型可行性和精度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重构后曲线形状与仿真所得变形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4)实验室测试了本文FBG智能格栅在巷道围岩收敛测量领域的适用性,模拟巷道断面形态和轴向收敛状态,分别实施了基于二维和叁维形态重构的FBG智能格栅的形态重构试验。结果表明,二维FBG智能格栅系统的实测位移曲线均与重构位移曲线实现了较好吻合;叁维状态下FBG格栅通过重构方法所得的形态云图与实测值吻合程度非常高,最大坐标轴向误差仅为10.2mm。证明了二维和叁维FBG智能格栅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可满足巷道断面形状和轴向收敛形态感知和监测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任鹏[3](2019)在《勐远隧道软弱围岩收敛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建铁路玉溪至磨憨线勐远隧道进口端地层岩性为泥岩夹砂岩,围岩结构面发育、较破碎,围岩遇水软化现象明显。此外,隧道埋深较小(30 m以下),隧道内施工易受地表降水影响,围岩软弱,沉降及收敛较明显,为安全、有效、快速组织施工,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试验了双层钢筋网片、拱顶及拱墙径向注浆、调整锁脚锚管等一整套施工方法,根据监控量测数据间接反馈试验效果,以变形持续时间、拱顶最大沉降量、拱墙最大收敛量叁个指标评判施工效果。结果显示,这些施工措施在抑制围岩变形方面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付志鹏,闫涛,汪树峰,周子荣,王浩林[4](2019)在《隧道围岩收敛变形动态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监控应力作用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以甬台温西湾隧道为例,通过应用JSS30A型数显收敛计等仪器对围岩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进行动态监测;基于监测结果,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特点和原因,可为隧道施工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浙江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韦乐[5](2018)在《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岭北TBM施工段围岩收敛监测与支护时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穿越秦岭造山带,因超长而跨越主要构造单元,因埋深大而面临高地应力条件,加之秦岭造山带的多期造山运动过程,因此隧洞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岭北TBM施工段属于千枚岩段,总长度16.59km,根据工程经验预计会发生围岩大变形。从整体上把握隧洞地质环境特征,对围岩进行收敛和围岩压力监测,分析其规律性,对围岩支护方式和时机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具有明显的工程应用价值。(1)梳理了围岩隧洞大变形机理和支护方式研究,秦岭造山带已建隧洞工程地质和围岩特性研究的主要成果。围岩大变形的成因主要来自围岩自承能力不足或膨胀岩石,刚柔联合支护是其主要支护方式,岭北TBM施工段围岩工程特性是围岩收敛和围岩压力表现的内在原因,传统的工程地质分析方法解释围岩工程特性难度较大,需要发展新的工程地质分析思路。(2)首次将以板块构造为核心的秦岭造山带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秦岭隧洞围岩地质环境研究中。考虑了隧洞围岩宏观构造特征、细观组构特征、变质程度的划分、是否发育流动构造等因素,在构造层次理论基础上,将隧洞围岩划分为8个区段,从根本上把握了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岭北TBM施工段围岩基本特性是:属于中层次构造,埋深大,属于高应力区。千枚岩面理与隧洞走向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有利于围岩稳定。千枚岩强度大,不易发生围岩大变形。局部节理发育带或涌水带围岩稳定性差,需加强支护或预支护。(3)选取若干典型断面进行围岩收敛和围岩压力监测,并恢复收敛损失。得到全收敛值。5号支洞最大水平收敛和拱顶相对沉降值分别为33.84mm和19.68mm。左右拱腰和拱顶压力监测最大值为0.31MPa、0.53MPa和0.43MPa.TBM主润k56+926.5处最大水平收敛和拱顶相对沉降值为53.68mm和6.09mm:TBM主洞k56+963.62处,最大水平收敛和拱顶沉降值为60.01mm和6.28mm。与《喷射混凝土技术规范》(GB50086-2001)的相对位移比较,围岩均处于稳定状态。采用工程类比法,判定监测段均未发生大变形。围岩未发生大变形的原因是:岩石属于较硬岩或坚硬岩,岩体相对完整,粒状矿物含量多,高应力下围岩发生弯折破坏,沿结构面未发生滑移。(4)岭北TBM施工段围岩破坏方式主要是拱顶脆性弯折破坏,主要位于本段南部隧洞。表现为TBM掘进后洞壁拱顶附近20~50cm厚度范围内围岩破碎,出现拱顶部位的围岩弯折内鼓破坏现象,掉块现象严重。分析其成因,认为是高地应力引起的拱顶附近因岩石抗拉强度不足发生的弯折破坏现象。因碎块体积小,数量多,建议采用钢筋排结合钢拱架支护技术,效果很好。本文提出了以板块构造为核心的秦岭造山带理论研究成果在秦岭隧洞围岩工程特性应用的具体实施方法,即通过一级决定因素和二级决定因素,层层逼近围岩工程特性的研究尺度,完成了大尺度、小比例尺、精度低的造山带理论研究成果向工程应用尺度的转化,具有创新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陈柳,李松磊,李英海,赵文超,范敏[6](2015)在《某硬岩隧硐围岩收敛变形特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奥法隧硐施工法的精髓就是允许围岩适度变形,对围岩初始应力部分释放,在产生大的变形前及时用柔性支护防护进行约束,形成承载环,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大大减少支护工作量,因此,对围岩的允许适度变形的把握在硐室设计和施工中就尤为重要。硐室施工过程中对岩体进行变形监测,分析得出围岩变形规律,对硐室的支护方案设计和支护时机把握起到积极作用。收敛变形是各种监测方式中最简单和最直接的方式,能直接反应出变形规律,也是目前隧硐施工中应用最广的一种监测方式。通过对硐室收敛变形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利用EXCEL软件分析变形量、变形速率与时间、掌子面推进距离之间的关系,寻找出围岩的收敛变形规律,指导硐室支护设计和施工。(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苏永华,付雄,肖旺[7](2015)在《围岩收敛曲线形态对地下结构稳定系数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代地下支护结构设计方法中缺乏物理意义明确的稳定性表征指标这一不完善之处,结合收敛-约束原理来开展研究.首先,通过选取基于Mohr-Coulomb失效准则的Kastner公式和Duncan公式进行围岩弹塑性分析从而构建围岩收敛曲线;分析各支护单元的力学特性并构建锚喷支护结构支护特征曲线;然后,根据收敛-约束原理和荷载原理导出支护结构的稳定系数,从而建立不同围岩收敛曲线的地下结构稳定性定量评价方法;最后,在各岩体力学参数相似的条件下,通过算例分析不同围岩收敛曲线之间的差异性,展示了不同模式的操作和运行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7期)
贠永峰,唐格[8](2015)在《隧道围岩收敛变形监测及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型数学软件Matlab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等数学处理,找出监控量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模式化为量测曲线和数学方程,使经过数学处理后的数据能有效反映围岩发展趋势及最终位移量。根据得到的岩性参数进行水平划分,得到各水平参数并进行正交组合进而得到试验方案。通过采用数值模拟软件Midas/GTS模拟各试验方案下围岩的最终位移量,由此得到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数据库。然后通过Matlab编制的岩性参数反演程序进行反分析,得出该段岩体的等效岩性参数。最后利用Midas/GTS正演计算,得到隧道在开挖支护后围岩的应力-应变分布和最终位移值,以此来评价围岩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5年03期)
张盼凤[9](2015)在《非圆形地下洞室围岩收敛曲线近似构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步展开,人们在地层中开挖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地下洞室、隧道和巷道等,而地下洞室开挖后其周边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和位移分布对于后期围岩支护结构的设计、施工以及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用来表征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应力和位移关系的弹塑性围岩收敛曲线(Ground Response Curve简称GRC)的研究成为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的重要环节。限于当前弹塑性力学发展水平,目前仅圆形洞室具有完整的围岩收敛曲线解析形式,非圆形洞室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值方法拟合。为提高非圆形洞室计算效率,拓展解析法的适用范围,有利于收敛-约束法在非圆形地下洞室支护设计中的应用,本文基于等代圆理论探讨了非圆形洞室近似解析围岩收敛曲线(GRC)的构建方法。首先,分别推演了不考虑塑性扩容的Karstner弹塑性围岩收敛曲线和Duncan-Fama弹塑性围岩收敛曲线的建立过程,并对现有的等代圆理论作了详细的归纳分析。其次,以直墙拱形洞室为例,采用数值方法求得非圆形洞室开挖后在不同支护阻力作用下洞周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和位移并绘制相应的围岩收敛曲线,与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基于各种等代圆方法建立的近似围岩收敛曲线(GRC)解析解做对比分析,揭示各等代圆方法的适用性。然后,按照研究直墙拱形洞室的方法,分别分析矩形和曲墙拱形洞室在求解近似围岩收敛曲线时最适用的等代圆方法,并分析跨高比、围岩级别及洞室埋深等因素对等代圆方法选用的影响。最后,引用工程实例对前文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验证,并开展非圆形洞室的模型试验研究,监测矩形洞室开挖后洞周围岩应力和位移,绘制相应围岩收敛曲线,与用本文方法求解得到的矩形洞室近似围岩收敛曲线(GRC)做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27)
冯永年[10](2015)在《宴家隧道围岩收敛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隧道围岩的收敛变形特征,基于宴家隧道典型断面开挖过程中的实测围岩收敛变形数据,建立了宴家隧道围岩收敛变形预测GM(l,l)灰色模型。结果表明:采用GM(l,l)灰色系统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围岩收敛短期数据的变化规律,是对围岩收敛进行短期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当添加实测的新数据,实时更新GM(1,1)模型后,可以提高运用GM(l,l)灰色系统模型预测围岩变形预测的时效性及预测精度,从而成为预测围岩变形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5年03期)
围岩收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煤矿巷道的围岩收敛感知问题,本文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FBG智能格栅的形态重构系统,探讨了该系统的感知原理,并测试了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提出了对传感器FBG进行金属化封装的技术工艺,在去涂覆层、粗化、敏化、活化等预处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光纤纤芯表面的化学镀铜和电镀锌,金属化工艺成形性和结合性良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基于高精度的FBG金属化封装,基于预弯构件的曲率传感原理,建立了理论模型,推导得出标距内曲率k与金属化FBG中心波长变化量?λ的数学关系模型,两者呈线性关系,其系数由格栅基体的本证力学参数决定。(2)开发构建了FBG智能格栅系统。研究确定了8号铁丝作为基体材料、正方栅格焊接和金属化FBG金属胶接的构建方式,并通过实验室试验验证了该系统曲率传感的有效性和精确性。试验表明二维格栅组件在不同曲率状态下的FBG波长漂移量与理论解基本保持一致,即曲率与FBG波长漂移量呈线性关系,拟合度精度较高。(3)开发了基于离散曲率信息的FBG智能格栅变形重构模型。以格栅起始点为支点,在FBG感知阵列的等标距划分基础上,以阵列区间离散曲率信息递推出下一标距点的空间坐标,从而实现整个格栅的形态重构。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基于二维和叁维格栅的重构法模型可行性和精度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重构后曲线形状与仿真所得变形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4)实验室测试了本文FBG智能格栅在巷道围岩收敛测量领域的适用性,模拟巷道断面形态和轴向收敛状态,分别实施了基于二维和叁维形态重构的FBG智能格栅的形态重构试验。结果表明,二维FBG智能格栅系统的实测位移曲线均与重构位移曲线实现了较好吻合;叁维状态下FBG格栅通过重构方法所得的形态云图与实测值吻合程度非常高,最大坐标轴向误差仅为10.2mm。证明了二维和叁维FBG智能格栅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可满足巷道断面形状和轴向收敛形态感知和监测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围岩收敛论文参考文献
[1].胡文斌,郝东,李远新,李书成,陈善玮.黄土隧道不同埋深段围岩收敛分析[J].交通与运输.2019
[2].魏涛.基于FBG智能格栅的巷道围岩收敛形态感知原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3].任鹏.勐远隧道软弱围岩收敛变形控制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19
[4].付志鹏,闫涛,汪树峰,周子荣,王浩林.隧道围岩收敛变形动态监测分析[J].浙江建筑.2019
[5].韦乐.引汉济渭秦岭隧洞岭北TBM施工段围岩收敛监测与支护时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6].陈柳,李松磊,李英海,赵文超,范敏.某硬岩隧硐围岩收敛变形特性分析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
[7].苏永华,付雄,肖旺.围岩收敛曲线形态对地下结构稳定系数影响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贠永峰,唐格.隧道围岩收敛变形监测及稳定性研究[J].中外公路.2015
[9].张盼凤.非圆形地下洞室围岩收敛曲线近似构建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5
[10].冯永年.宴家隧道围岩收敛灰色系统预测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