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温化瘀方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除温化瘀方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平舆县中医院妇科河南省驻马店463400

【摘要】目的:探讨除湿化瘀方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4例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03月至2018年09月,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给予除湿化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妇科千金片治疗,各47例,且对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症状及体征积分、白细胞介素2、C反应蛋白、TNF-α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白细胞介素2高于对照组,而C反应蛋白、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除湿化瘀方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的同时减轻炎症反应,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除温化瘀方;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好发育龄期女性,具有病程长、病情顽固难治、反复发作等特点,经调查发生该病发生率占妇科炎症的35%以上,若未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任其发展,能够诱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即为宫外孕、不孕及经期延长等,继而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痛苦,以往临床上选择采用西药治疗,以抗生素类药物为主,但是临床疗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且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风险,因此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1】;我院为了探讨除湿化瘀方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选取2017年03月至2018年09月收治的94例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见正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选取94例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03月至2018年09月,按照抽签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给予除湿化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妇科千金片治疗,各47例,且对两组治疗后的治疗效果、症状及体征积分、白细胞介素2、C反应蛋白、TNF-α进行观察及评估。

观察组平均年龄值(37.51±1.05)岁,年龄范围23-54岁;平均病程值(2.65±0.85)年,病程范围3个月-5年。

对照组平均年龄值(37.55±1.07)岁,年龄范围24-54岁;平均病程值(2.69±0.87)年,病程范围4个月-5年。

两组资料对比无差异,P值大于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方法--给予妇科千金片(国药准字Z43020027、2017080512、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剂量为6片,一天三次,疗程为14周。

观察组方法--给予除湿化瘀方治疗,药方中含有10g当归、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6g甘草、12g玄胡、12g川棟子、10g柴胡、10g枳实、15g赤白芍,清水煎服至300ml,一天一剂,分三次服用,疗程为14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且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症状及体征积分、白细胞介素2、C反应蛋白、TNF-α。

临床总有效率【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经妇科检查提示正常;有效--疼痛等症状逐渐减轻,妇科检查提逐渐好转;无效--仍存在明显疼痛,且呈加重趋势。

症状及体征积分【3】--评估内容包括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带下增加(1分),低热(1分),疲乏(1分),经期腹痛增加(1分)。

1.4统计学标准

本文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以P小于0.05表示对比数据存在差异。

2结果

2.1对比治疗效果

见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对比症状及体征积分

见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2.3炎性因子

见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经治疗后白细胞介素2高于对照组,而C反应蛋白、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同时也是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呈日益上升趋势,若是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不恰当能够引起慢性盆腔疼痛、异位妊娠及不孕症等并发症,继而对其生殖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负担【4】;以往临床上选择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疗效,但是容易形成耐药性,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性;中医将慢性盆腔炎纳入腹痛范畴中,典型临床表现在于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酸痛【5】;经调查发现发病原因与多次人流、饮食不调、盆腔手术、房事不洁等因素具有密切相关联系,因此实施治疗需从整体辨证入手,即在脾胃除湿的同时疏肝行气【6】;除湿化瘀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药方中含有当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利水渗湿、益脾和胃)、泽泻(抑制细菌、利水渗湿)、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玄胡(活血、行气、止痛)、川棟子(解郁止痛、疏肝和胃)、柴胡(镇痛、抗菌)、枳实(行气通滞)、赤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等多味中药;以上药物联合应用则可发挥止痛、行气化瘀、健脾除湿等功效,即通过改善微循环,以起到改变该类患者血液浓黏滞凝的作用,对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及组织的修复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还具备抑菌、杀菌及抗病毒等作用【7、8】。

总而言之,除湿化瘀方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的同时减轻炎症反应,值得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解月波.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5,31(11):23-24.

[2]王春环,李维民,刘秀云,等.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6,48(2):83-85.

[3]石志华,郭燕洁.中药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7,37(7):1279-1281.

[4]吴伟燕,汪惠芳,吕蓓.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抗生素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2及复发率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65-68.

[5]王楠,何金花,魏丽.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夹血瘀型慢性盆腔炎5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5):54-55.

[6]陈文斌,薛梅苓,单升高.化瘀利湿中药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0):180-181.

[7]纵艳艳,陈衍秋,胡赛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合并盆腔积液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6):1059-1060.

[8]孙晶,陈莹.妇炎宁汤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体内炎症细胞因子及粘连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729-1732.

标签:;  ;  ;  

除温化瘀方治疗脾虚湿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