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论论文-王文东

仁义论论文-王文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仁义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董仲舒,公羊学,春秋,仁义论

仁义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东[1](2015)在《董仲舒公羊学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仁与义在《春秋》中是针对天与王、人与我关系的范畴,《公羊传》是沟通孔孟和董仲舒的桥梁,在此之前孔孟发明仁义以论说王者之道和人、我关系及个体立身处世之道德准则、原则和规范,在此之后,董仲舒的今文公羊学将仁、义合论,从范畴内涵、哲学根据、实施对象和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并深化了仁义论,他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在于认为:仁是天的本质属性,仁取之于天,具有外在的超越性本源;首次明确提出仁的博爱原则;区分了仁与义,仁指向安人、爱人,义指向正我、修己。董仲舒的仁义论参与塑造和建立了西汉以仁义之道为核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教化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于中国传统主流社会的人伦道德、意识形态、礼法秩序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薛凯[2](2013)在《师卦中人的仁义——论周易中的战争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仁义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仁义和仁义的行为是现代周易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古代先哲总结战争胜利或者失败的过程中,战争背后中隐藏的仁义被逐渐的发掘出来,随着体现在师卦中师出有名、纪律严格、和攻心为上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对"仁义"概念产生伦理背景的分析、对师卦的卦爻辞的语言意义分析和卦爻辞中蕴含着的仁义而战的思考和综合,分析了"师卦"产生的伦理背景和仁义对当今社会的作用。最后提出了通过树立认识前提、自律的和谐节奏和公正的激励机制,这些对当今的个人还是集体乃至国家都有启示。(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02期)

张燕婴[3](2008)在《墨家“仁义”论功利特性的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功利的内容既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从墨家"仁义"论物质性功利和精神性功利的内容看,墨家的功利论虽从物质的角度切入,但其最终还是归结为精神上的功利。(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08年05期)

李孺义[4](2003)在《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先秦儒家“仁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是先秦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性话题之一。孔孟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当从人之“行”(实践)的内在特性来理解,而“仁义”就是人类实践的内在特性。“仁义”的命意涵潜在人的生命活动的自身肯定性中,其实质在于:人是依据本己的应然尺度而自我规定、自我支配的,所以,人原本就是自我立法的价值主体。然而,一个能够自我立法的价值主体,其必然具有不可析解、不可还原的自身完备性,而对价值主体的自身完备性的证明构成了儒家“人学本体论”的核心思想。(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田耕滋[5](1990)在《孔子仁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第一卷中的观点,周人在进入封建社会之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社会分化和社会对抗未能冲破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血缘躯壳。因而,社会的维系,就不采取法权形式,而是采取了改造原始社会遗存下来的习惯礼俗的“礼治”形式。同时,西周立国之初,出于“藩屏周”的政治需要,就利用血缘关系进行大封建,建立了宗法制的等级社会。这样,由于行“礼治”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西(本文来源于《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0年01期)

周桂钿[6](1987)在《董仲舒的“仁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儒家提出仁义学说,广泛传播,成为其他学派也比较关心的问题。经过互相影响,互相综合吸取,仁义学说不断发展。汉代董仲舒对仁义学说的发展也作过一定的贡献。为了叙述的方便,仁与义,先分别讲,后再合议。一、仁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认为仁的意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立,也要使别人立,自己要达,也要使别人达。就是说有好事就要想到别人,让别人也得到好处。与此相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洲》),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两方面也可以表述为“与人为善”和“害人之心不可有”,(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期刊1987年01期)

仁义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仁义是根植于每个人内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仁义和仁义的行为是现代周易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古代先哲总结战争胜利或者失败的过程中,战争背后中隐藏的仁义被逐渐的发掘出来,随着体现在师卦中师出有名、纪律严格、和攻心为上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对"仁义"概念产生伦理背景的分析、对师卦的卦爻辞的语言意义分析和卦爻辞中蕴含着的仁义而战的思考和综合,分析了"师卦"产生的伦理背景和仁义对当今社会的作用。最后提出了通过树立认识前提、自律的和谐节奏和公正的激励机制,这些对当今的个人还是集体乃至国家都有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仁义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东.董仲舒公羊学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2].薛凯.师卦中人的仁义——论周易中的战争艺术[J].青春岁月.2013

[3].张燕婴.墨家“仁义”论功利特性的再分析[J].齐鲁学刊.2008

[4].李孺义.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先秦儒家“仁义”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田耕滋.孔子仁义论[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6].周桂钿.董仲舒的“仁义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标签:;  ;  ;  ;  

仁义论论文-王文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