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接触论文-李玲,云强强,李治强,蔡安江,段志善

混合接触论文-李玲,云强强,李治强,蔡安江,段志善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接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合面,混合润滑,分形理论,微凸体

混合接触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云强强,李治强,蔡安江,段志善[1](2019)在《考虑基体变形的混合润滑结合面接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表面基体变形对结合面接触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基体变形的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首先,通过单微凸体-基体系统模型分别求解微凸体和基体的接触刚度,利用不动点迭代法获得微凸体真实变形量;其次,基于分形理论建立结合面固体接触刚度模型,通过固体接触刚度获得液体介质的接触刚度。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基体变形、粗糙表面形貌以及润滑介质对结合面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真实接触面积一定时,通过新模型计算的法向载荷小于忽略基体变形的模型;在接触前期,结合面的接触刚度主要由液体介质接触刚度主导,随着真实接触面积的增加,液体接触刚度占总刚度的比率越来越小,最后转变为固体的接触刚度主导结合面的接触刚度。该模型为研究混合润滑状态下结合面的接触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9年05期)

张彩霞,任涛龙,张永超,苟强强,赵力[2](2019)在《HDX型混合动力接触网检修作业车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HDX型混合动力接触网检修作业车的用途、技术特点、性能参数和主要构成,并对其混合动力传动型式及运用工况等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来源于《铁道机车与动车》期刊2019年09期)

向龙,方宗德,关亚彬,胡升阳[3](2019)在《含安装误差斜齿轮接触应力混合分析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含安装误差的斜齿轮在进入和退出啮合阶段常发生边缘接触,使得齿面接触印痕呈现为一个不完整的接触椭圆面并使接触应力不遵循赫兹模型分布,给接触应力的精确求解造成困难。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混合赫兹、Winkler模型的齿面接触应力计算方法。以轴平面内含轴交角安装误差的斜齿轮为例,推导了该混合分析法计算过程并求解了轮齿在不同负载下不同啮合位置的最大接触应力及其变化规律,并与ANSYS有限元软件的计算数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分析法和ANSYS计算出的接触应力变化曲线吻合度较高,接触应力最大相对误差为6.78%,在发生边缘接触时接触应力增幅较大且应力曲线呈中凹变化规律,同时相较于ANSYS计算方法混合分析法可大幅降低计算耗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肖少兵[4](2019)在《点接触瞬态热混合润滑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在重载情况下运行,许多重载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载荷往往都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接触面上,导致非常大的工作压力和弹性变形。由于机械表面存在一定的粗糙度,接触界面处有些地方存在固体的直接接触(接触区),有些地方被润滑油隔开(流体区),往往把这种流体区和接触区共存的现象称为混合润滑。目前对于混合润滑的数值研究主要集中在恒温情况下,对于热混合润滑的研究较少,而重载情况下必然导致高温,因此考虑温度场的混合润滑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建立了热混合润滑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球轴承不同工况下的热混合润滑现象,并分析温度场对其润滑性能的影响。首先,研究固体表面温度场的计算方法,比较矩形近似法,Green函数法和线性插值叁种不同方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确定Green函数法适合用于混合润滑热分析。其次,结合表面温升方程,油膜温度方程和统一的Reynolds方程系统建立瞬态热混合润滑模型。数值分析得出热混合润滑的主要特征,研究热混合润滑瞬态过程中油膜压力,厚度及温度场的变化,分析温度场对润滑性能的影响。最后,将热混合润滑模型与角接触球轴承运动模型相结合,建立角接触球轴承热分析模型。研究轴承不同工况下的油膜压力,厚度及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轴承滚动体自旋速度,轴承接触角和吻合度等参数对其润滑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震[5](2019)在《基于不同界面接触状态的高性能微表处混合料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大部分省市公路大面积进入养护期,使得当期养护维修工作的任务异常艰巨与重要,而微表处作为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经济环保、能够快速恢复交通等突出优点,成为公路养护事业中不可替代的常用养护手段。但,目前,国内外在改善微表处与原路面间的层间性能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不同的界面接触状态,研究了高性能微表处材料的设计。包括ABAQUS有限元建模分析,斜剪实验及高性能微表混合料优化设计叁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具体研究如下:由ABAQUS有限元模拟分析可知,剪应力在接触面处达到最大值,不同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面层及以上结构层的受力特性影响很大,而对基层及以下影响较小,且越往下影响程度越低,最后趋于相同;并且接触状态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层间剪切阻力。由斜剪实验分析可知,界面接触状态对微表处混合料层间抗剪强度影响显着,随着接触状态的弱化,层间剪切强度显着降低。此外,矿料级配对层间剪切强度同样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微表处混合料的级配由细向粗变化,层间剪切强度首先增加然后减小,推荐采用MS-304的较粗级配可以得到较好层间抗剪强度的微表处混合料;剪切角对层间抗剪切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剪切角的增大,抗剪强度减小,且当界面接触条件差时,剪切角对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程度更严重。采用高性能微表处混合料后,对于叁种不同接触状态(连续、半连续、光滑接触)增强效果分别达到15.9%、20.8%、22.3%。它表明,无论接触状态如何,高性能微表处混合料都优于普通微表处混合料的层间剪切强度。且随着接触状态的恶化,这种增强作用就愈加显着。(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汪巨基,蒲伟,王家序,曹伟,任思[6](2019)在《混合润滑下弧齿锥齿轮啮合路径对传动及接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弧齿锥齿轮真实润滑状态下不同啮合路径对其传动误差、接触应力及摩擦力的影响,结合混合润滑分析方法,研究弧齿锥齿啮合过程中齿面摩擦系数的演变,并与传统经验公式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混合润滑摩擦与安装位置参数的弧齿锥齿传动接触模型,研究啮合路径对弧齿锥齿动态传动误差与接触压力的影响,进一步系统分析了不同啮合路径下弧齿锥齿齿面的摩擦力变化及趋势.研究表明:在弧齿锥齿啮入到啮出的过程中,齿面混合润滑摩擦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传统经验公式对弧齿锥齿轮节锥母线附近的摩擦系数预测误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齿面摩擦会导致接触压力的上升,且中部接触时弧齿锥齿传动误差优于大端接触和小端接触;受轴向分力变化的影响,齿面摩擦力与摩擦系数变化规律差异较大,在啮入到啮出过程中,齿面摩擦力出现两个峰值,在节点附近会呈现减小趋势.(本文来源于《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邵毅敏[7](2018)在《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与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装备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力学特性取决于系统接触界面法向接触刚度。基于粗糙表面形貌的Greenwood-Williamson统计模型描述与液体润滑界面的油膜共振模型和弹簧模型,推导了机械结构混合润滑粗糙界面固体接触刚度和液体润滑介质接触刚度,并实现粗糙微凸体固体接触刚度与液体润滑介质接触刚度的耦合,提出了一种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的计算模型,分析了接触界面形貌参数、润滑介质和接触基体材料属性对界面法向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润滑介质的声阻抗是影响液体接触刚度的主要因素,声阻抗增大时,液体接触刚度减小;接触基体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弹性模量是影响固体接触刚度的主要因素,界面粗糙度和弹性模量增大时,固体接触刚度增大。混合润滑粗糙界面接触刚度计算模型的提出,为机械结构润滑接触界面的刚度计算、性能预测与优化提供理论和实验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24期)

肖少兵,赵叁星[8](2018)在《点接触混合润滑闪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统一的Reynold方程系统,数值分析点接触混合润滑固体表面温度分布。采用瞬态移动点热源积分方法计算闪温,通过两表面温度平衡方程迭代确定热流分配系数,研究在不同卷吸速度和滑滚比情况下,光滑表面和非高斯随机粗糙表面点接触混合润滑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得出的两表面温差很小,符合实际情况;非高斯随机粗糙表面与光滑表面最大温升都在出口区,非高斯随机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温升更高;滑滚比一定时,卷吸速度越大两表面温升越大;卷吸速度一定时,滑滚比越大两表面温升越大。(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12期)

王超,孔俊超,王伟[9](2018)在《考虑软叁体接触的粗糙界面混合润滑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软叁体颗粒润滑是利用大量松散的固体软颗粒在界面中的承载和剪切行为实现特殊环境下界面的减摩,因此研究软颗粒介质摩擦界面在剪切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对软叁体颗粒润滑机理的分析以及润滑装置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将第叁体颗粒类比为流体,基于雷诺方程、黏度方程、Greenwood和Williamson接触模型(G-W模型)等建立了含大颗粒粗糙界面的混合润滑模型。该模型中摩擦副的总载荷及总摩擦力由流体、微凸体和大颗粒叁部分共同构成。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对上述物理模型进行求解分析,探究膜厚比、第叁体大颗粒的质量浓度、粒径以及试件的表面形貌、弹性模量对叁体接触界面的承载和摩擦力的影响情况,进而分析大颗粒粒径和接触表面粗糙度耦合时软叁体接触界面的力学性能。基于对所构建的软叁体接触界面混合润滑模型的研究可知:合理选择大颗粒质量浓度、粒径以及试件的表面形貌、弹性模量有助于提高承载、减小摩擦力,使得软叁体颗粒流具有更好的减摩润滑性能。(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周志成,赵叁星[10](2018)在《点接触乏油混合润滑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改进的统一Reynolds方程,对点接触乏油混合润滑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供油量、载荷、卷吸速度等对混合润滑性能的影响。分析时将润滑区域分为两部分,在压力区润滑油完全充满间隙,在空穴区润滑油部分充满间隙,这两区域的润滑特性都采用离散化的Reynolds方程求解;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算法求解弹性变形,采用GaussSeidal低松弛迭代逐行扫描法求解压力。结果表明:随着初始供油量的变化,润滑油油膜压力、油膜厚度以及部分油膜比例都会受到影响;速度对点接触乏油混合润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油膜厚度分布上,而载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压力分布上;随着载荷的升高,油膜压力将增大,而油膜厚度有轻微的减小,随着速度的升高润滑油油膜厚度减小。(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8年09期)

混合接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HDX型混合动力接触网检修作业车的用途、技术特点、性能参数和主要构成,并对其混合动力传动型式及运用工况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接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玲,云强强,李治强,蔡安江,段志善.考虑基体变形的混合润滑结合面接触特性[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9

[2].张彩霞,任涛龙,张永超,苟强强,赵力.HDX型混合动力接触网检修作业车的研制[J].铁道机车与动车.2019

[3].向龙,方宗德,关亚彬,胡升阳.含安装误差斜齿轮接触应力混合分析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9

[4].肖少兵.点接触瞬态热混合润滑数值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9

[5].王震.基于不同界面接触状态的高性能微表处混合料设计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6].汪巨基,蒲伟,王家序,曹伟,任思.混合润滑下弧齿锥齿轮啮合路径对传动及接触特性的影响[J].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2019

[7].肖会芳,孙韵韵,徐金梧,邵毅敏.混合润滑状态下粗糙界面法向接触刚度计算模型与特性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8].肖少兵,赵叁星.点接触混合润滑闪温分析[J].润滑与密封.2018

[9].王超,孔俊超,王伟.考虑软叁体接触的粗糙界面混合润滑模型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8

[10].周志成,赵叁星.点接触乏油混合润滑的数值模拟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8

标签:;  ;  ;  ;  

混合接触论文-李玲,云强强,李治强,蔡安江,段志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