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殖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产养殖,水流,试验,图像粒子测速
增殖礁论文文献综述
李娇,张秀梅,关长涛,郑延璇,黄滨[1](2014)在《镂空方型增殖礁上升流特性的粒子图像测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对镂空方型增殖礁单体礁和组合礁的上升流流场特性进行分析,按照海区实测流速和礁区选址要求,设定5个不同的来流速度0.2、0.4、0.6、0.8、1.0 m/s,并计算出试验流速分别为0.045、0.090、0.135、0.180、0.225 m/s。结果表明:单体礁在任何一种迎流方式下,上升流的规模都随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大;而相同来流速度下,主视面90o迎流时,上升流规模最大;单体俯视面45o迎流时,上升流规模最小;礁体横向组合排列时,礁体间距在0.5L~1.0 L时所产生的上升流规模最大,礁体间的协同作用最强;礁体纵向组合排列时,在0.5L~1.5 L倍的间距时,礁体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形成的上升流规模最大。(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24期)
公丕海,李娇,关长涛,李梦杰,刘超[2](2014)在《莱州湾增殖礁附着牡蛎的固碳量试验与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莱州湾增殖型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取样调查,分析了礁体附着优势种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的季节变化及其随礁龄变化的差异,并对礁区的总固碳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增殖礁礁体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和总湿质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P<0.01),4月最低,12月最高.增殖礁礁龄对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影响显着(P<0.01),均随礁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莱州湾圆管型增殖礁5、4和3年礁龄的礁体附着牡蛎固碳量分别为17.61、16.33和10.45 kg·m-3.2009—2013年,莱州湾金城海域64.25 hm2海洋牧场圆管型增殖礁礁体上附着牡蛎总固碳量约为297.5 t C,相当于封存了1071 t CO2,而封存固定这些CO2所需费用约1.6×105~6.4×105美元.因此,增殖礁附着牡蛎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尹增强,陈勇,刘永虎,田涛,陈雷[3](2013)在《獐子岛海珍品增殖礁生态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海生态环境退化,渔业资源严重衰败,远洋渔业形势不容乐观,建设海洋牧场已成为解决海洋渔业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优化近海生态环境、修复渔业资源和提高水产品质量的作用。根据现场调查和社会调研数据,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计算了鱼礁对环境的优化程度;运用Ecopath模型分析了鱼礁区海珍品增殖礁生态系统的系统结构和能流状况,估算了海珍品生态容纳量;运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鱼礁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通过碳汇价值评估方法,估算了鱼礁的碳汇价值。结果表明獐子岛海珍品增殖礁的投放,优化了海洋环境,提高了海珍品生态容纳量和生物多样性,碳汇价值约为357.3万元。(本文来源于《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9-13)
崔勇,关长涛,万荣,谭杰,黄滨[4](2010)在《海珍品人工增殖礁模型对刺参聚集效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海珍品增殖的需要,进行了刺参人工鱼礁增殖实验研究。实验共分为3部分进行,即无模型礁与有模型礁的对照实验、同种材料5种形状模型礁以及两种不同材料的叁角形孔洞长方体礁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形状的模型礁投入到养殖实验池中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与不投放模型礁相比差异极显着;同为水泥制的5种模型礁投入后,圆管形模型礁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最高,与其他4种模型礁相比差异显着;两种不同材料的叁角孔模型礁投入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差异不显着,水泥制模型礁高于大理石制;利用石块投石造礁对刺参也具有一定的聚集效果。(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0年02期)
房元勇[5](2009)在《章鱼增殖礁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海洋渔业资源目前面临诸多问题。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鱼类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资源结构和组成严重恶化,以及渔业管理滞后等问题使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严重挑战。人工鱼礁建设,是已被世界上渔业发达国家证实的改善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增殖和保护渔业资源的有效途径,是农牧化渔业中生态环境优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围绕增殖和保护章鱼资源这一主题从章鱼生物学特征和资源状况、人工鱼礁诱鱼机理、鱼礁模型对短蛸和长蛸的诱集效果试验及章鱼增殖礁的实践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实验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上的尝试。本文主要由6章组成,前2章侧重于章鱼生物学和人工鱼礁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3、4章是人工鱼礁模型对短蛸和长蛸诱集效果的实验室研究,最后2章为章鱼增殖礁的实践研究和今后资源增殖方面的探讨。增殖章鱼资源首先要对其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等方面进行深入详细地了解,在第1章中本文对短蛸和长蛸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习性、渔业与资源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人工鱼礁增殖章鱼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人工鱼礁建设,首先要研究鱼类对人工鱼礁的行为反应,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第2章侧重于人工鱼礁诱集机理的研究,分析了鱼礁投放后对海区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人工鱼礁增殖章鱼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第3章采用鱼类行为学方法,观测了短蛸对同为PVC材质的3种形状的有孔和无孔模型礁以及对同为管状的3种不同材料的单体和迭加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各组内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PVC材质3种形状的模型礁放入后对短蛸的聚集效果均较好,与未投放模型礁时差异性显着,3种形状的PVC模型礁中,内部空间最大的正方体模型礁聚集率最大,每种形状的模型礁中有孔模型礁聚集率高于无孔;3种不同材料的管状模型礁放入后诱集效果均较明显,其中陶瓷材质的管状模型礁效果最好,每种材料的模型礁中3单体迭加后的聚集率明显高于单体,其中迭加后的陶瓷模型礁对短蛸的聚集率最高,达到39.3%。第4章同为模型礁对章鱼的诱集效果实验,是对上一实验的补充和扩展。实验观测了长蛸对同为PVC材质的3种形状的有孔模型礁和同为管状的2种不同材料的单体和迭加模型礁以及以上2种材料的迭加礁在3种光强范围内的行为反应,并对各组内模型礁的诱集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PVC材质3种形状的模型礁放入后对长蛸的聚集率均在18%以上,其中内部空间最大的正方体模型礁聚集率最大(29.8%);2种不同材料的管状模型礁放入后诱集效果均较明显,其中陶瓷材质的模型礁聚集率无论单体(21%)还是迭加(45.1%)均高于PVC单体(19%)和迭加(43.8%);在0~10lx、30~75lx和150~250lx3种范围光照强度下,PVC迭加模型礁的平均聚集率分别为39.3%、54.6%和60.6%,均低于陶瓷迭加模型礁在3种光强范围内的平均聚集率(分别为54%、68.3%、69.8%);实验中发现长蛸在鱼礁模型中有较强的领域行为,可能对鱼礁模型的诱集效果造成影响,并对此作了分析。根据模型礁对2种章鱼诱集效果的实验结果,以及章鱼的繁殖行为习性,设计开发了几种章鱼产卵礁,并在实验海区进行了现场投放实验,并对实验结果组了分析。最后1章从新型章鱼产卵礁的开发、人工藻场建设和人工鱼礁保护区等方面对章鱼资源增殖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章鱼资源增殖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6-02)
邹吉新,姜洪涛,刘雨新,辛晓东,于玲[6](2007)在《刺参增殖礁区增殖海藻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洋生态修复和渔业资源修复两大工程中,人工鱼礁建设是该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鱼礁从作用和功能可分为叁大类,即集鱼礁、海珍品增殖礁和休闲垂钓礁。鱼礁建成后,由于海流的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沉积和刺参的隐蔽。但由于刺参的食源很广,单靠自然沉积的饵料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移植和养殖各种藻类(本文来源于《齐鲁渔业》期刊2007年07期)
增殖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莱州湾增殖型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取样调查,分析了礁体附着优势种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的季节变化及其随礁龄变化的差异,并对礁区的总固碳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增殖礁礁体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和总湿质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P<0.01),4月最低,12月最高.增殖礁礁龄对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影响显着(P<0.01),均随礁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莱州湾圆管型增殖礁5、4和3年礁龄的礁体附着牡蛎固碳量分别为17.61、16.33和10.45 kg·m-3.2009—2013年,莱州湾金城海域64.25 hm2海洋牧场圆管型增殖礁礁体上附着牡蛎总固碳量约为297.5 t C,相当于封存了1071 t CO2,而封存固定这些CO2所需费用约1.6×105~6.4×105美元.因此,增殖礁附着牡蛎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殖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娇,张秀梅,关长涛,郑延璇,黄滨.镂空方型增殖礁上升流特性的粒子图像测速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4
[2].公丕海,李娇,关长涛,李梦杰,刘超.莱州湾增殖礁附着牡蛎的固碳量试验与估算[J].应用生态学报.2014
[3].尹增强,陈勇,刘永虎,田涛,陈雷.獐子岛海珍品增殖礁生态效果评价[C].海峡两岸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共同开发青年科学家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4].崔勇,关长涛,万荣,谭杰,黄滨.海珍品人工增殖礁模型对刺参聚集效果影响的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10
[5].房元勇.章鱼增殖礁的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6].邹吉新,姜洪涛,刘雨新,辛晓东,于玲.刺参增殖礁区增殖海藻的方法[J].齐鲁渔业.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