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态——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

体育生态——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

一、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指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谭琳琳[2](2021)在《生态学视域下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自“全民健身”战略以来,马拉松赛事呈“井喷式”遍地开展,但江西省2015年在新余“仙女湖”才开始举办第一场马拉松赛事,相继而出的有:上饶国际马拉松赛、南昌国际马拉松赛、婺源国际马拉松赛、井冈山国际马拉松赛、大觉山半程国际马拉松赛、共青城马拉松赛等诸多马拉松赛事,它们的举办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以生态系统生态学视角,并结合体育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深入剖析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凝炼马拉松赛事举办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利于江西省马拉松赛事举办的组织形式、路径及保障手段,从而为促进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作为一种相对复杂的社会系统,是由各个组织要素相互链接、相互作用及其相互利用联系组成而成的,其中它的发展历程较短,最早一场马拉松赛事是在2015年举办,但是举办马拉松赛事是政府、社会、生态、赛事运营公司共同进行的产物;具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生态意义及人群意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江西省的发展及提升江西省的城市魅力。二,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生态组成结构包括有:赛事运营公司的工作人员、志愿者、裁判、政府、冠名商、赞助商、协会、参赛者、观众、媒体等众多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环节,并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而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生态功能结构主要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及文化功能。三,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体制的发展要求的运行理论,在运作上选择系统的工程方法,把运作的主体: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三大组织机构结合起来,从而对赛事构建起科学、专业、合理的运行机制。四,赛事模型是反映系统或事物的状态特点,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已形成为动态模型,主要表现为动态变化的表象,它涉及的动态方面有:赛事管理过程、赛事管理要素运行程序、赛事生态环境部分、赛事组织结构、模型呈现、赛事运行理论6大方面;目前,江西省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成功举办的国际型的马拉松赛事仅只有5个赛事,而当前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和赛事运行公司主导,极少协会参与其中,少了社会这一主要群体,制约着发展;赛事的举办程序包括具备办赛的资本、赛事规程、主办方承办方洽谈、成立赛事组委会、申报中国田径协会审核、发布赛事新闻发布会及开启网上报名、制作参赛服装、政府多方部门协调赛事细节、全力保障赛事举办顺利、提交赛事完赛报告10个的程序,缺一不可。五,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系统中存在着生态规律,包括生态位规律、食物链规律;其中生态位又由功能生态位、时空生态位和资源生态位构成完整的生态链,把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及社会功能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地形成生态位地发展规律;生态食物链规律是基于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工作交接、物质循环及利益传递将各种生态基础链接起来,各个程序环环相扣;现阶段呈现出发展期的过程,在食物链当中必然出现流动性不顺、缺乏群众效益、利益分配不恰当的问题。六,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在生态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赛事与自然环境不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矛盾,严重缺乏“社会群众”这一角色;在市场运行中江西省缺乏体制环境和经济环境,赛事的组织形式主要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及协会协助;但一个成熟发展的马拉松赛事的组织形式应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协会协力、中定协监督”。七,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组织生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赛事组织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相对应的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的赛事推广机构、未设立赛事风险管理体系、赛后组织评价工作不完整,并在组织管理中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促进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生态发展,必须以特有的生态规律为理论依据,运用目标的发展模式应该向赛事市场化运营、赛事组织形式、赛事民生化、专业化、生态化建设进行转型,使得在大众跑者与竞技跑者均衡发展,并以科学的政策保障,以完整的法制法规保证,以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及途径,最大程度地促进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奔着健康、有序、平衡、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前进,进而真正实现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生态发展。总之,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当前,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规律为原则,构建真正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平衡系统发展的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体系,从而实现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生态及可持续发展。

赵庆印[3](2021)在《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山东省体育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全民健身意识的逐步加强,我国正积极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服务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新经济增长点与新消费点。新时代,发展体育服务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体育服务型消费也日益成为人民转变生活方式,满足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服务业正朝着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而奋进。近年来,山东省体育服务业整体发展稳中向好,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短板,体育服务业外延范围广、产业融合度高、辐射效应强的业态优势,决定了其具有复杂系统性特征,因此从系统角度理清其内部结构要素与外部产业环境以及其间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对于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的良性发展将十分重要。本文立足产业生态系统理论,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系统逻辑分析法、专家调查访谈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综合相关体育服务业发展及产业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内涵特征、系统结构、驱动机制三个维度重点构建了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框架,并按照此理论分析范式,从系统内外角度更细致针对性的探究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的系统生态发展现状及问题,识别分析影响当前山东省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方式与效果,为促进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实现内外兼修、整体良好发展提供系统性、针对性的发展对策。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是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综合最优为主要目的,以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由体育服务业生产者、消费者及所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演化的共生系统。2.按照层级秩序,将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结构划分为产业内部系统与产业生态环境两个层面,系统的驱动机制可以细致理解为消费需求牵引、产业供给推动、生态环境辅助三个机制,并对其中系统要素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式进行分析阐述,从而创新构建出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框架。3.当前山东省体育服务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机遇期,优良的产业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快的产业发展进程,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且产业发展环境也不断改善,但其中也存在着整体产业规模还较小、产业结构尚未调整合理,供需机制尚未畅通、产业发展自生能力较弱的短板。4.运用定量研究的因子分析法,发现并提取制度建设创新与内部协作创新两个公共因子,实证结果表明制度建设创新因子为关键影响因素,主导了现阶段产业发展进程,而内部协作创新因子还没有完全发挥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说明当前山东省体育服务业发展对产业外部生态环境较为依赖,制度建设创新推动内部协作创新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5.山东省体育服务业要实现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既要完善产业生态环境中制度建设与创新,更需要加强系统内部主体要素间的协作配合,通过竞争机制与环境辅助引导作用来激发产业内部自生能力,提出完善产业结构、引导产业联动、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内部创新以及优化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策。

颜景飞,孙辉,张健,戴圣婷,刘振铎[4](2021)在《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脉络演进、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1994-2019年CNKI全文数据库中涉及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99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厘清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脉络演进及其前沿热点,探索未来研究走向。研究表明,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成果整体呈现逐年递增的特征,主要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研究脉络演进清晰,经历了起步、发展与深化三个阶段,各阶段研究主题、热点各异,与同时期的政策背景具有高相关度。现阶段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涉及体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群众体育和绿色奥运。研究前沿聚焦于四个方面内容: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体育产业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竞技体育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体育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研究等。未来研究应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绿色体育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体育运动生态环境建设,健全体育运动生态环境学科知识体系。强化区域间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孟玮[5](2020)在《健康视域下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 ——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园绿地作为能够为大众提供公平、廉价的健康福利的“保健医院”,构建其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健康服务功能,提升人居环境的健康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体系构建和指标重要性排序,并以兼具生态保健与运动健康特点的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定性与定量指标进行计算和等级划分,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为健康功能为导向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程度的提高提出优化发展策略。(1)总结国内外城市绿地服务功能的研究成果和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应用领域,归纳梳理出影响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的因素。(2)最终构建了1个目标层指标,6个准则层指标,15个要素层指标和40个指标层评价因子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层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准则层中健康功效感知(0.2663)和大众审美(0.2470)位列一二,然后依次是游憩行为、生态服务、配套设施、区位交通;要素层中排名靠前的评价指标为生理健康(0.1332)、植物景观(0.0988)、空气质量(0.0926)和游憩空间(0.0871);指标层中排名靠前的评价指标为空气清新、活动丰富度、增强机体免疫力、空间人性化和植物群落空间围合。建立40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并对最终的整体评判给出等级划分。(3)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整体得分为4.1996,属于优良水平,并对各层次评价指标进行结果分析。(4)对城市公园绿地提出了提升绿地美景度质量,促进游客健康体验感知;充分发挥绿地生态保健功能,提高公共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满足游客休闲游憩需求;构建多元化游憩活动空间,提升全民健康品质;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提供公共卫生预留空间5方面的优化发展策略,为类似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杜海龙[6](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陈纵[7](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赵天宇[8](2020)在《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体育节庆活动作为公众参与度较高的社会文化资源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发展体育节庆活动对于培育地方体育文化,提高全民健身运动水平,提升举办地的形象,扩大国内外品牌知名度,振兴地方经济等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体育节活动领域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与博弈。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亟待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变革体育节庆活动发展。从收集和整理有关体育节庆活动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的研究几乎空白。为此提出了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的生态化发展路径问题。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在分析山东体育节庆活动发展的现状与生态化发展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等,提出了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路径的运行措施和运行保障,并对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进行个案研究,旨在为山东省乃至全国体育节庆活动的生态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现阶段山东体育节庆活动发展出现生态化发展理念缺失、生态化发展文化缺失、生态化发展行为缺失和生态化发展责任缺失等现象。(2)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的生态化发展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根据;从我国社会及体育节庆活动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和绿色发展原则;将统筹兼顾发展体育节庆活动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效益,实现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平衡作为总体目标。(3)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的运行措施为建立“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的良性运作机制与形成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文化效益的协调合作机制;打造生态化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联动相关行业,提高整体效能。并通过节庆资源保障、服务体验保障、民众参与保障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为活动的生态化发展保驾护航。(4)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作为展示威海海钓资源、打造地方钓鱼品牌、促进海洋休闲经济发展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方式,目前在发展中存在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薄弱、当地民众和外地游客的参与度低、节庆活动市场的管理混乱、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缺乏精品和文化教育内涵等问题。(5)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生态化发展的的运行措施有:将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交由专业机构、企业、行业协会或者民间组织来筹办经营,本地政府着重牵头、搭建平台和创造良好环境,将钓鱼文化周交给市场,走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市场化运营的生态化发展道路;把“绿色”作为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发展的目标要求,开发设计绿色节庆产品;并开展生态化宣教活动,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主动充当威海特色海洋民俗文化建设的平台,促进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产业化、集群化发展。(6)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生态化发展的实施保障包括进一步整合威海的节庆资源,与威海市以外的涉海体育节庆活动进行关联;全面整合当地独有的海洋民俗人文资源,构建和创造富有特色、品种多样的节庆活动内容,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市场监管机制;钓鱼文化周的策划执行由专业运营管理团队负责,政府负责支持、协调与监督。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郭振,王松,阿柔娜,刘波[10](2020)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与生态环境研究述评》文中提出通过涉及领域、基础理论以及学科建构等方面对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与生态环境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旨在把握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与生态环境研究脉络,理清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与生态环境研究中达成的共识,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对后续研究加以展望。不足:(1)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缺乏相关学科理论支撑,也未能深入挖掘深层次的影响因素;(2)实证分析较为薄弱,趋向"点对点"式的针对性研究,但案例研究尚不成熟,缺乏广度和深度;(3)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质化研究,但逐渐转至质化与量化相结合,且偏重于量化研究的趋势。建议:(1)固本培元,厚植理论之基;(2)实践检验,付诸实证研究;(3)注重方法,加强量化研究;(4)提出体育生态(环境)学学科建构的未来愿景。

二、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生态学视域下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意义
        1.2.2 目的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
        1.3.1 特色
        1.3.2 创新
2 相关概念
    2.1 生态学视域下的相关理论概述
        2.1.1 生态文明建设
        2.1.2 生态及生态学
        2.1.3 生态学视域下的应用
    2.2 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相关理论概述
    2.3 文献综述
        2.3.1 马拉松赛事概念
        2.3.2 马拉松“热”的文化追溯
        2.3.3 马拉松赛事的发展研究
        2.3.4 马拉松赛事的推广与传播
        2.3.5 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2.3.6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在生态中孕育
    2.4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3 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
    3.3 组织理论
4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专家访谈法
        4.2.4 实地调研法
        4.2.5 逻辑分析法
5 讨论与分析
    5.1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宏观生态分析
        5.1.1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在生态中发展的历程
        5.1.2 江西省开展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生态意义
        5.1.3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生态结构
        5.1.4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生态运作理论及模型
    5.2 基于生态规律的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基于生态位规律的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发展的问题
        5.2.2 基于生态食物链规律的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发展的问题
        5.2.3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生态发展的路径与保障
    5.3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市场在生态系统的环境运行、生态组织形式和生态系统性分析
        5.3.1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市场在生态系统的环境运行分析
        5.3.2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运行的生态组织形式
        5.3.3 构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协会协力、中定协监督”生态系统性的形式
    5.4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组织生态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对策
        5.4.1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组织生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4.2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组织生态工作的优化对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的调查问卷表
附录二 关于“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对赛事举办地的生态影响”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山东省体育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体育服务业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生态系统的研究
        1.2.3 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研究方法应用的创新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体育服务业概念
    2.2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
        2.2.1 生态学及产业生态学
        2.2.2 产业生态系统概念及特征
        2.2.3 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视角
    2.3 系统科学理论
        2.3.1 系统及系统科学方法
        2.3.2 系统科学理论构成及原理
    2.4 小结
第3章 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框架构建
    3.1 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及特征
        3.1.1 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3.1.2 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3.2 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3.2.1 产业内部系统
        3.2.2 产业生态环境
    3.3 体育服务业生态系统的驱动机制分析
        3.3.1 消费需求驱动机制
        3.3.2 产业供给驱动机制
        3.3.3 生态环境驱动机制
    3.4 小结
第4章 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系统生态发展问题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系统生态发展现状及问题
        4.1.1 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系统生态发展现状
        4.1.2 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系统生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系统生态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2.1 指标选取
        4.2.2 数据来源
        4.2.3 因子分析过程
        4.2.4 实证结果分析总结
    4.3 小结
第5章 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系统生态发展对策
    5.1 完善体育服务业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协调发展效益
    5.2 引导体育服务业产业联动,助力产业生态共享融合
    5.3 培育体育服务业市场主体,发挥标杆企业带动效应
    5.4 推动体育服务业内部创新,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5.5 优化体育服务业生态环境,持续激发系统内部创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咨询列表
附录 B 第一轮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系统生态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专家咨询评议表
附录 C 第二轮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系统生态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专家咨询评议表
附录 D 山东省体育服务业系统生态发展现状及问题访谈提纲
致谢

(4)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脉络演进、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工具
2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特征、脉络及其热点
    2.1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特征
        2.1.1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成果数量特征
        2.1.2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科研机构特征
        2.1.3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核心作者特征
    2.2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脉络演进
    2.3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的前沿热点解析
        2.3.1 体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
        2.3.2 体育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
        2.3.3 竞技体育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
        2.3.4 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相关研究
3 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3.1 结论
    3.2 展望

(5)健康视域下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 ——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诱发人群健康问题
        1.1.2 健康城市绿地系统构建
        1.1.3 大众游憩保健意识增强
        1.1.4 城市公园绿地的健康效益显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6.1 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保健效应
        1.6.2 改善城市人群的健康效应
        1.6.3 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公园绿地
        2.1.2 城市保健型绿地
        2.1.3 保健型植物群落
        2.1.4 游憩适宜性
        2.1.5 健康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运动疗法
        2.2.2 注意力恢复理论
        2.2.3 压力缓解理论
        2.2.4 环境养生理论
        2.2.5 五感疗法
        2.2.5.1 景观视觉疗法
        2.2.5.2 景观听觉疗法
        2.2.5.3 芳香疗法
        2.2.5.4 景观触觉疗法
        2.2.5.5 景观味觉疗法
3 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的影响因素
    3.1 生态服务
        3.1.1 空气负离子
        3.1.1.1 空气负离子的概念
        3.1.1.2 空气负离子的功效
        3.1.2 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
        3.1.2.1 空气颗粒物
        3.1.2.2 城市公园绿地的空气净化作用
        3.1.3 植物精气
        3.1.3.1 植物精气的概念
        3.1.3.2 植物精气的功效
        3.1.4 声环境和视觉环境
        3.1.5 小气候
    3.2 大众审美
        3.2.1 植物景观
        3.2.1.1 植物群落物种特征
        3.2.1.2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2.1.3 植物群落外貌特征
        3.2.1.4 植物群落季相特征
        3.2.2 水体景观
        3.2.3 园路景观
        3.2.4 人文景观
    3.3 游憩行为
        3.3.1 游憩空间特性
        3.3.1.1 游憩空间安全性
        3.3.1.2 游憩空间私密性
        3.3.1.3 游憩空间开放性
        3.3.1.4 游憩空间人性化
        3.3.2 游憩活动
    3.4 配套设施
        3.4.1 游憩设施
        3.4.2 基础服务设施
    3.5 空间分布
        3.5.1 城市公园绿地的邻里效应
        3.5.2 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获得性
        3.5.3 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
    3.6 健康功效
        3.6.1 生理健康功效
        3.6.2 心理健康功效
        3.6.3 社会健康功效
4 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4.3 评价体系模型的构建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构建判断矩阵
        4.4.2 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4.4.3 评价指标总排序及结果分析
    4.5 评价等级的建立
        4.5.1 指标评价标准
        4.5.2 评价等级划分
    4.6 模糊综合评价法
5 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
    5.1 案例地概况与数据收集
        5.1.1 案例地概况
        5.1.2 数据收集
    5.2 模糊综合评价与分析
        5.2.1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5.2.2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2.3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5.2.4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5.2.5 最终等级评价结果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大众审美评价结果分析
        5.3.1.1 植物景观
        5.3.1.2 水体景观
        5.3.1.3 园路景观
        5.3.1.4 人文景观
        5.3.2 生态服务评价结果分析
        5.3.2.1 空气质量
        5.3.2.2 环境感知
        5.3.3 游憩行为评价结果分析
        5.3.3.1 游憩空间
        5.3.3.2 游憩活动
        5.3.4 配套设施评价结果分析
        5.3.4.1 游憩设施
        5.3.4.2 基础服务设施
        5.3.5 区位交通评价结果分析
        5.3.5.1 区位条件
        5.3.5.2 交通条件
        5.3.6 健康功效感知评价结果分析
        5.3.6.1 生理健康
        5.3.6.2 心理健康
        5.3.6.3 社会健康
6 优化发展策略
    6.1 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优势和不足
        6.1.1 优势
        6.1.2 不足
    6.2 发展策略
        6.2.1 提升绿地美景度质量,促进游客健康感知体验
        6.2.2 充分发挥绿地生态保健功能,提高公共健康服务水平
        6.2.3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满足游客休闲游憩需求
        6.2.4 构建多元化游憩活动空间,提升全民健康品质
        6.2.5 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提供公共卫生预留空间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体育节庆活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1.4.2 关于生态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1.4.3 小结
2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厘定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1.3 人地关系和谐论
    2.2 相关概念厘定
        2.2.1 体育节庆活动
        2.2.2 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发展现状概述
        3.1.1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基本情况
        3.1.2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地域分布情况
        3.1.3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时间分布情况
        3.1.4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类型分布情况
    3.2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条件
        3.2.1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的经济条件
        3.2.2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的社会条件
        3.2.3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的自然条件
    3.3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3.3.1 生态化发展的理念缺失
        3.3.2 生态化发展的文化缺失
        3.3.3 生态化发展的行为缺失
        3.3.4 生态化发展的责任缺失
    3.4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
        3.4.1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3.4.2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原则
        3.4.3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目标
        3.4.4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路径运行措施
        3.4.5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路径实施保障
    3.5 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路径的实证研究——以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为例
        3.5.1 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概述
        3.5.2 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5.3 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生态化发展目标
        3.5.4 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生态化发展路径运行措施
        3.5.5 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生态化发展路径实施保障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威海国际钓鱼文化周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与生态环境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体育与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
    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生态环境研究
    1.2 体育场馆设施生态环境研究
    1.3 体育运动中生态环境教育的研究
2 体育与生态环境基础理论的研究
    2.1 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
    2.2 环境伦理理论的研究
    2.3 系统理论的研究
3 体育生态学(环境学)学科建构的研究
    3.1 体育生态学(环境学)学科内涵的研究
    3.2 体育生态学(环境学)学科创建动因的研究
    3.3 体育生态学(环境学)学科建构的研究
4 小结

四、体育生态学——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生态学视域下江西(国际)马拉松赛事现状及对策研究[D]. 谭琳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山东省体育服务业发展研究[D]. 赵庆印.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4]我国体育运动生态环境研究:脉络演进、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J]. 颜景飞,孙辉,张健,戴圣婷,刘振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1(02)
  • [5]健康视域下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 ——以杭州城北体育公园为例[D]. 孟玮.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8)
  • [6]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山东体育节庆活动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D]. 赵天宇. 山东大学, 2020(09)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改革开放40年我国体育与生态环境研究述评[J]. 郭振,王松,阿柔娜,刘波. 体育学刊, 2020(04)

标签:;  ;  ;  ;  ;  

体育生态——绿色体育的理论基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