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穗病菌论文-司浩浩,段永红,孙毅,张欢欢,张旭

黑穗病菌论文-司浩浩,段永红,孙毅,张欢欢,张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穗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粱,丝黑穗病,SRAP标记,抗性基因

黑穗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司浩浩,段永红,孙毅,张欢欢,张旭[1](2019)在《高粱抗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SRAP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粱丝黑穗病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重要高粱病害,该病会对高粱穗部的结构造成破坏,导致高粱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为培育高粱抗丝黑穗病新品种,筛选与抗病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高粱感病品种叁尺叁与抗病品系961541为研究材料,以F2群体为定位群体,采用BSA方法筛选与抗丝黑穗病基因相关的SRAP标记。结果表明,感病亲本叁尺叁的发病率为37.5%,抗病亲本961541的发病率为0,F1的发病率为0;田间种植的F2群体共211株,其中,感病植株16株,抗病植株195株,发病率为7.58%,F2群体抗感植株比率接近15∶1(χ2值分别为0.027,0.406),推测4号生理小种受2对非等位基因控制;289对SRAP引物中有119对引物在亲本间表现差异,119对引物中有9对引物在抗感池间表现差异,抗池的条带与抗病材料961541带型一致,感池的条带与感病材料叁尺叁带型一样。经抗感单株验证,结果显示,仅有1对SRAP引物(Em4/Me6)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颖,汪莹,卢小雨,高瑞芳,章桂明[2](2019)在《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定量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是影响国际小麦贸易的一种世界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于1981将小麦印腥设定为零容忍级别,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类似的检疫条例。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各国(地区)制定和实施植物卫生措施的基础,本文系统介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定量风险评估包括进入、定殖、扩散及经济影响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9年06期)

卢小雨,秦誉嘉,汪莹,王颖,高瑞芳[3](2019)在《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 Mitra)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真菌,在我国尚未分布,主要危害小麦等作物。本研究在收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已知地理分布数据,以及筛选影响该病菌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的基础上,运用MaxEnt模型对该病菌在当前和未来场景下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当前的潜在地理分布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48%,其中,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下,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1.29%。2050年和2070年RCP8.5场景下,潜在地理分布区范围进一步扩大至63.24%和62.65%。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地制定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检疫和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9年06期)

李鸿博,谢雨彤,蔡伟俊,邓权清,陈健文[4](2019)在《甘蔗新品系对甘蔗黑穗病菌的抗性鉴定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及较有发展潜力的可再生生物质能源作物。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scitamineum引起的甘蔗黑穗病是我国经济为害性最严重的甘蔗病害,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采用浸渍接种和注射接种方法,对20个华南农业大学和湛江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育成的甘蔗新品系进行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浸渍接种鉴定的10个甘蔗新品系中,中抗(MR)或以上的有2个(13177-HR、13113-R),占20%,抗性水平为中感(MS)或以下有8个,占80%。经3个不同致病力菌株注射接种的10个甘蔗新品系中,对Ss16菌株达中抗(MR)或以上的有3个(A6-13111-HR、A6-13115-HR、A13-1396-R),占30%,中感(MS)或以下有7个,占70%;对Ss25菌株达中抗(MR)或以上的有1个(A6-13111-HR),占10%,中感(MS)或以下有9个,占90%;对Ss47菌株达中抗(MR)或以上的有2个(A3-1320-HR、A6-13111-MR),占20%,抗性水平为中感(MS)或以下有8个,占80%。【结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甘蔗新品系A6-13111和13117对甘蔗黑穗病具有较好的抗性。(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郭鹏,郭惠杰,郝焕焕,闫红飞,董立[5](2019)在《谷子粒黑穗病病菌萌发条件及其对生物杀菌剂敏感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明确谷子粒黑穗病病菌冬孢子萌发最适条件及对生物杀菌剂的敏感性,为谷子粒黑穗病的研究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悬滴法研究了温度、湿度、光照、pH及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的影响,并测定6种生物杀菌剂对谷子粒黑穗病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pH为7,4~8 h的光照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当相对湿度≥80%时,冬孢子才可萌发;甘氨酸、蛋白胨和尿素对冬孢子萌发无影响;硝酸钾、氯化铵和硫酸铵对冬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碳源对冬孢子萌发无影响。中生菌素、香菇多糖和丁子香酚对谷子粒黑穗病病菌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0.224 8、0.598 1μg/mL和1.560 1μg/mL;其次是乙蒜素和多抗霉素,EC50分别为42.971 6μg/mL和44.753 9μg/mL;宁南霉素的毒力最弱,EC50为2 914.965 0μg/mL。(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9期)

刘宗灵,兰仙软,周赛,李茹,陈保善[6](2019)在《甘蔗芽蜡质对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蔗黑穗病是由甘蔗黑穗病菌(Sporisorium scitoamineum)侵染甘蔗芽造成的一种真菌病害。笔者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在黑穗病高抗品种中蔗1号、6号和9号芽上的萌发率显着低于高感品种ROC22。本研究探究甘蔗芽蜡质对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了中蔗1号、6号、9号和ROC22芽上的蜡质成分及含量。结果显示,甘蔗芽蜡质的主要成分为十九烷、软脂酸、硬脂酸、二十五烷、二十七烷、二十九烷、二十六烷醇、二十八烷醇和二十八烷醛。4个甘蔗品种芽的蜡质总量无显着差别。其中中蔗1号、6号和9号的高级醇含量显着低于ROC22的高级醇含量。用二十六烷醇、二十八烷醇,二十八烷醛和二十七烷标准品对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进行萌发实验,发现经二十六烷醇、二十八烷醇和二十八烷醛处理的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的萌发率高于对照。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甘蔗芽的蜡质成分可能参与诱导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的萌发。(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0)

吴恩果,张大众,刘佳佳,刘元霞,高小丽[7](2019)在《糜子叶片内源激素及保护系酶对黑穗病菌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不同品种糜子叶片的内源激素及保护系酶对黑穗病菌胁迫的响应,本实验以4个不同抗性水平的糜子品种为材料,测定了各材料各时期顶叁叶的内源激素含量以及保护系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感染黑穗病菌后,各品种糜子叶片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降低,细胞分裂素、脱落酸、水杨酸、茉莉酸和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大部分时期,抗病品种糜子叶片的细胞分裂素、水杨酸和JA含量均显着高于感病品种,而生长素、赤霉素和脱落酸含量在抗、感品种间无显着差异。抗病品种糜子叶片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高于感病品种,而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感病品种。感病早期,抗病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感病品种,但在后期则显着低于感病品种。(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睿,杨湛端,沈万宽,樊丽娜,吴嘉云[8](2018)在《广西甘蔗黑穗病病菌致病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参考台湾所用的鉴别品种,采用鉴别寄主法对从广西甘蔗主产区采集并分离获得的18个甘蔗黑穗病病菌菌株,分别接种F134,NCo310,NCo376和ROC22 4个甘蔗品种,开展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甘蔗的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甘蔗的致病力也不同,广西蔗区甘蔗黑穗病病菌的致病力出现了变异;生理小种2是广西蔗区的优势小种,次要优势小种与生理小种1接近,但有明显区别,还出现了一些具有新致病力的菌株。这表明,在今后的甘蔗黑穗病防控工作中,除了继续加强监测该菌的致病力变异动态之外,还需要加强不同蔗区间甘蔗调种的检疫工作,防止蔗种转播病菌。(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8年11期)

王蕾,毛玉玲,许汉亮,李继虎,林明江[9](2019)在《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甘蔗黑穗病是一种主要的甘蔗病害,易造成甘蔗严重减产;鼠李糖脂是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可作为多种植物真菌病害的抑菌剂。【目的】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初步的抗菌机理。【方法】采用甘蔗黑穗病冬孢子萌发试验研究鼠李糖脂对甘蔗黑穗病冬孢子的抗菌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菌丝干重法对鼠李糖脂的体外抑菌试验进行检测;通过菌丝电导率的变化研究鼠李糖脂对甘蔗黑穗病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鼠李糖脂能显着抑制甘蔗黑穗病菌孢子萌发,其中2.0 g/L鼠李糖脂对甘蔗黑穗病冬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达45.03%。鼠李糖脂能显着抑制甘蔗黑穗病菌双核菌丝体、单胞菌a和单胞菌b的生长。鼠李糖脂能使甘蔗黑穗病单胞菌细胞膜透性增加,与对照相比,2.0 g/L鼠李糖脂处理甘蔗黑穗病双核菌丝体0.5min后电导率升高了约9倍,处理单胞菌a30min后电导率提高了94.23%;0.1g/L鼠李糖脂处理甘蔗黑穗病单胞菌b30min后电导率升高了54.49%,随着浓度的增加,各处理电导率升高显着。【结论】鼠李糖脂对甘蔗黑穗病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有望为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提供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宋奇琦,Pratiksha,SINGH,Rajesh,Kumar,SINGH,宋修鹏,李海碧[10](2019)在《基于iTRAQ技术的甘蔗受黑穗病菌侵染蛋白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黑穗病已成为影响甘蔗产量和含糖量的重要病害。为从蛋白质水平探讨甘蔗应答黑穗病菌的分子机制,本实验选用抗黑穗病品种桂糖29号和感黑穗病品种崖城71-374,处理组用浸渍法接种黑穗病菌,对照组用无菌水模拟接菌,在接种180 d后采取甘蔗叶片,使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桂糖29号中有定量信息蛋白1429个,差异表达蛋白290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153个,下调表达蛋白137个;崖城71-374中有定量信息蛋白1576个,差异表达蛋白125个,其中上调表达蛋白55个,下调表达蛋白70个。抗病品种桂糖29号中差异表达蛋白数多于感病品种崖城71-374,且桂糖29号在KEGG富集到的代谢通路也更多,可能被侵染后抗病品种的免疫调节机制更为复杂,涉及的调控通路网更广。经对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钙信号、苯丙烷类代谢、激素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及共有差异表达蛋白分析,发现光合作用通路、ROS、ABA、钙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2个品种中多为上调表达,且桂糖29号的上调表达蛋白数多于崖城71-374,可能参与甘蔗后期对黑穗病的应答。植物抗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功能与途径参与调控。在本实验中没有发现苯丙烷类代谢途径及一些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过氧化氢酶)、激素(生长素、乙烯、赤霉素)参与甘蔗的抗病过程,可能与采样时间有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黑穗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是影响国际小麦贸易的一种世界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于1981将小麦印腥设定为零容忍级别,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类似的检疫条例。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各国(地区)制定和实施植物卫生措施的基础,本文系统介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定量风险评估包括进入、定殖、扩散及经济影响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穗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司浩浩,段永红,孙毅,张欢欢,张旭.高粱抗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SRAP标记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9

[2].王颖,汪莹,卢小雨,高瑞芳,章桂明.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定量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19

[3].卢小雨,秦誉嘉,汪莹,王颖,高瑞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J].植物检疫.2019

[4].李鸿博,谢雨彤,蔡伟俊,邓权清,陈健文.甘蔗新品系对甘蔗黑穗病菌的抗性鉴定与评价[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郭鹏,郭惠杰,郝焕焕,闫红飞,董立.谷子粒黑穗病病菌萌发条件及其对生物杀菌剂敏感性测定[J].中国植保导刊.2019

[6].刘宗灵,兰仙软,周赛,李茹,陈保善.甘蔗芽蜡质对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吴恩果,张大众,刘佳佳,刘元霞,高小丽.糜子叶片内源激素及保护系酶对黑穗病菌胁迫的响应[J].植物生理学报.2019

[8].刘睿,杨湛端,沈万宽,樊丽娜,吴嘉云.广西甘蔗黑穗病病菌致病力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8

[9].王蕾,毛玉玲,许汉亮,李继虎,林明江.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9

[10].宋奇琦,Pratiksha,SINGH,Rajesh,Kumar,SINGH,宋修鹏,李海碧.基于iTRAQ技术的甘蔗受黑穗病菌侵染蛋白组分析[J].作物学报.2019

标签:;  ;  ;  ;  

黑穗病菌论文-司浩浩,段永红,孙毅,张欢欢,张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