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文学论文-严敏

中日古典文学论文-严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日古典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作品,狐,意象

中日古典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严敏[1](2017)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起狐,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它美丽动人的姿态、敏感多疑的性格和聪明狡黠的特点。在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和一些民间传说当中,狐本身就是诡计多端、变幻莫测及性感妖媚的典型代表。本文主要对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狐的意象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2期)

陈永岐[2](2017)在《中日古典文学中“梨花”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家们喜欢并欣赏梨花,歌咏梨花的作品也很多。中国人认为梨花是美的象征,用来比喻美人,歌颂其洁白。也用"梨花"表示惜春之情。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正如清少纳言所讲,日本人认为梨花扫兴,甚至用来形容丑女人的脸。但是,清少纳言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后,改变了以往的即成认识,认为梨花很好,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这表明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在吸收消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美的新发现。在汉语中,忌讳"梨"字,是因为与"离"谐音。在日语中,忌讳"梨",是因为与"无"的发音"nasi"谐音。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有相似之处,其特点是信仰语言的灵力,即是避讳某种语言,也就摆脱了某种不祥的遭遇。(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9期)

姜学梅[3](2017)在《中日古典文学中的“狐”意象——以《搜神记》和《今昔物语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学界围绕狐这一主题已着墨甚多,狐作为文学上的一种独特意象,是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的一种文学意象。本文将通过分析《搜神记》和《今昔物语集》本朝部中的狐意象,探求中日两国狐意象的异同及其原因,剖析中日两国民众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心理,使人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再(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26期)

齐娜[4](2017)在《中日古典文学中“露”意象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平安时期,遣唐使带回的大量中国古典文学典籍,给日本的古典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露"的意象出发,考察中日古典文学中"露"的异同。从中体会日本古代学者在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同时,又和日本的审美结合,创造出的独特日本文化。(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徐丽丽[5](2017)在《论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男”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绝大部分是以"女性"形象,具体说来是以"狐妻(或狐女)"为主要叙述对象展开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则是以自然界中的生态狐的形式登场,而只有极少一部分是以"男性"形象呈现出来的。然而,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搜集、研读及归纳整理之后又意外地发现受中国影响至深的日本狐信仰在"狐男"意象方面却与中国的狐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因此,笔者欲通过此文,以"狐男"意象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之上,逐一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徐丽丽,金香梅[6](2017)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狐恋故事的比较研究——以“大团圆”的人狐恋故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创作者本身,还是读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将结尾之处的"大团圆"看做是顺理成章的事,纵使作品中的情节如何跌宕,人物命运如何多舛,最终也多以"大团圆"的形式收尾。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大团圆"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结尾方式,具有一定的喜剧性质,但这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却并不多见。对于此种现象的产生,本文将分别从自然环境、审美意识和人文心理等方面进行剖析和阐述。(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01期)

韩亚楠[7](2016)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指表面的事物,更是在长期的文学渲染下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表达着特殊的情感态度。狐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狐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人类对这一动物特点的基本认识,也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的特征。因此,研究狐意象是分析比较中日古典文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6年11期)

陈锦清[8](2016)在《略论中日比较文学方法在日本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稿指出了在日本古典文学课程导入传中日比较文学方法的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主要通过分析目前日本古典文学的教学现状,并尝试利用中日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设计新型授课方式,以此探讨教学模式的新视角。(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30期)

刘畅[9](2016)在《中日古典文学中对“秋”的认知——以《诗经》与《万叶集》的比较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调查《诗经》和《万叶集》这两部作品中与"秋"相关的作品,概括《诗经》中关于秋之诗作的文学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根据和歌的感情基调对《万叶集》中的咏秋歌进行分类,进而提取具体例子以阐明古代日本人对于"秋"之情感的重要特征,从历史的角度推论古代日本人和古代中国人之文化观的差别,旨在加深对中日古典文化的理解。(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6年13期)

屠柳青[10](2016)在《中日古典文学中蛇形象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蛇信仰作为原始信仰之一,有其独特的光彩。在关于蛇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屡见不鲜,尤其在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本论文拟以唐代小说和平安说话所收录的蛇的故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比较法对其进行考察,从而探究中日古典文学中“蛇形象”的异同。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各章内容如下:序章中,通过对中日两国关于“蛇形象”先行研究的梳理概括,笔者发现唐代小说和平安说话中的“蛇形象”问题,尚有可研究的空间。因此,本论文选取《太平广记》所收录的唐代小说、平安文学中的《日本灵异记》和《今昔物语集》为考察对象,对这些作品中的“蛇形象”进行对比研究。第一章,首先把《太平广记》蛇卷(卷四五六——卷四五九)的文本分为风物志、异类婚姻谭、因果报应谭叁个方面。风物志中,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蛇怀有恐惧感,同时又将其神格化;异类婚姻谭中,蛇化身男子依靠色相和才气引诱人间女子,象征着淫欲和邪恶;因果报应谭中,蛇时而是知恩图报、惩治恶吏的使者,时而是危害人间、殃及四方的精怪。第二章,选取《日本灵异记》和《今昔物语集》中与蛇相关的故事,依照第一章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民间说话集、异类婚姻谭、因果报应谭叁个部分。在平安时期的民间说话集中,蛇的神性逐渐淡化,多以配角出现在“龙蛇传说”中;在异类婚姻谭中,蛇以粗暴急色、淫欲邪恶的形象登场;在因果报应谭中,蛇则意味着对贪婪、色欲、执念等触犯佛教十诫的惩罚。第叁章,笔者将对中日古典文学中的“蛇形象”展开对比研究。依据第一章和第二章的考察,发现中日古典文学中的“蛇形象”有以下共同之处:蛇曾被神格化,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神性越发淡薄;常以淫欲邪恶的异类形象出现,危害社会;据因果报应法则,人因恶行,变蛇身受苦。此外,中日“蛇形象”的不同之处也较为突出:中国的“蛇形象”呈现出“吉”与“凶”二元对立的鲜明特征,而平安说话集中的蛇多以配角出现,来衬托龙的报恩;异类婚姻谭中,中国的蛇均幻化成男子,以色相才气引诱女子,日本的蛇以本体现身,侵害人类;因果报应谭中,中国的蛇在惩恶扬善法则下,与人类一样,知孝悌、懂恩报,而日本的蛇仅作为佛法对人类恶行进行惩罚的一种象征。终章中,笔者对中日“蛇形象”的异同点进行归纳,并探究其形成原因。中日两国同处东亚,自古以来交流不断,加之日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受容,使得两国的“蛇形象”呈现出不少相似之处。但是,不同之处也颇为显着。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第一,中国人自古崇尚占卜,深信预兆,在长期混战中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且充满矛盾。因此,人们既神化蛇,又畏惧甚至厌恶蛇。这种观念反映在《太平广记》中便形成了“善”与“恶”二元对立的“蛇形象”。第二,异类婚姻谭中,《太平广记》中的蛇化为成男子,而《日本灵异记》和《今昔物语集》中的蛇大多以原形现身。这体现了中日文化的本质性差异。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推崇禁欲,蛇变人是儒家对性伦理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对人蛇异类婚姻中“性”的回避。第叁,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因此唐代小说中出现了“知孝悌、懂报恩”的蛇,而《日本灵异记》中尚未发现。尽管唐代小说和平安说话中都收录了许多因果报应的故事,但是,唐代小说中惩恶扬善的“蛇形象”远比平安说话中的更丰富、立体。这是因为唐代盛行儒释道的缘故。通过以上探讨,笔者认为:自汉代起,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千年不曾被动摇。虽说唐代儒释道,叁教并行,儒家思想作为主流,对文学的影响远远大于道教和佛教。而日本平安朝虽受中国文化影响,毕竟是有选择的模仿学习。它结合岛国的特性,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中日古典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家们喜欢并欣赏梨花,歌咏梨花的作品也很多。中国人认为梨花是美的象征,用来比喻美人,歌颂其洁白。也用"梨花"表示惜春之情。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正如清少纳言所讲,日本人认为梨花扫兴,甚至用来形容丑女人的脸。但是,清少纳言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后,改变了以往的即成认识,认为梨花很好,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这表明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在吸收消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美的新发现。在汉语中,忌讳"梨"字,是因为与"离"谐音。在日语中,忌讳"梨",是因为与"无"的发音"nasi"谐音。在这一点上,中日两国有相似之处,其特点是信仰语言的灵力,即是避讳某种语言,也就摆脱了某种不祥的遭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日古典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严敏.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J].北方文学.2017

[2].陈永岐.中日古典文学中“梨花”比较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7

[3].姜学梅.中日古典文学中的“狐”意象——以《搜神记》和《今昔物语集》为例[J].牡丹.2017

[4].齐娜.中日古典文学中“露”意象的比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

[5].徐丽丽.论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男”意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6].徐丽丽,金香梅.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狐恋故事的比较研究——以“大团圆”的人狐恋故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

[7].韩亚楠.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6

[8].陈锦清.略论中日比较文学方法在日本古典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丛刊.2016

[9].刘畅.中日古典文学中对“秋”的认知——以《诗经》与《万叶集》的比较为中心[J].科技视界.2016

[10].屠柳青.中日古典文学中蛇形象的对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中日古典文学论文-严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