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A师》:当代英雄威武亮相(论文文献综述)
杨忠蕊[1](2018)在《新世纪中国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新时代,特种兵题材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茁壮成长。随着特种兵题材电视剧收视率不断飙升,其知名度也在逐渐增长,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在梳理新世纪以来我国特种兵剧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从叙事策略的特色、人物塑造的手法、主旨意蕴的表达三个维度,对特种兵剧进行全景式的解剖。在每个分论点的论述中,立足于案例分析,基本上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元素逻辑结构,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和论证,使得论文的论证既从多个视角描述了特种兵剧发展的表象,又从多个层面揭示了其中的内在机理。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特种兵题材电视剧发展概况的归纳梳理,第二部分是对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分析,第三部分研讨了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角色塑造手法,第四部分对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和揭示。
于杰[2](2018)在《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7年2月,在原广电部电影局召开的故事片厂长会议上,影视界首次提出了“主旋律”这一概念。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主旋律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充。从国家层面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为方向”“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到融合大众文化,主旋律始终发挥着凝聚社会共识与维系社会精神纽带的作用;而以主旋律为内核的军旅影视剧在传播实践中也因此展现出变动的历史路径。这一变动可以概括为从“教化”式的传播到更加注重主旋律的有效传播。受众对于主旋律的接受与认同成为军旅影视剧创作的重要标准。基于对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历史路径的感性认识,本文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历史路径变迁的动因。媒介社会学认为,媒介内容作为因变量受到社会发展这一自变量的影响。从1987年至今,我国社会不论是在经济体制、社会文化还是媒介权力构成方面都经历了较大变动。因此,本文从国家发展、多元社会文化、媒介权力等因素着手,阐释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展现出的历史变化。在明晰这一历史变迁动因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重点分析近年来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的内容与传播策略,以此总结当下军旅影视剧有效传播主旋律的实践规律。内容策略方面,军旅影视剧的题材内容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真实感获得受众的共鸣;个性英雄的人物形象渐成军旅影视剧的创作方向;微观叙事与凸显的个人价值观渐渐取代宏观叙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军旅影视剧更需要以高超的艺术水准赢得受众。传播策略方面。面对媒介权力的变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构筑了军旅影视剧的融合传播渠道;利用社交媒体的即时性与便捷的互动性,打造线上线下的强互动关系为军旅影视剧赢得受众口碑提供便利;而采用营销传播的策略,注重一贯性传播是军旅影视剧传播策略更加专业化的表现。最后,本文从“主旋律”与“主旋律影视剧”方面对于当下主旋律的有效传播提出反思,并为主旋律的传播范式变革提出思考。即,以主旋律为传播内核的影视剧应该突出类型化影视剧本身的艺术审美特征,在传播实践中实现“主旋律影视剧”的隐退并以高超的艺术品质与注重市场化传播的结合实现“主旋律”的重塑。
史利洋[3](2016)在《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军队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队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软实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军队形象是人们认识军队的桥梁,也是军队获得支持的纽带。当今国际背景下,军队“软实力”在现代战争和军事力量的运用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军队形象的较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现实意义和军事价值。提升军队形象,打造军队软实力成为各国军队都为之努力的方向;媒介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依赖于媒介所塑造的“虚拟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军队的形象之争又演变为媒介塑造的力量之争。因此,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媒介时代,借助大众媒介塑造并传播军队形象,提升与展示军事软实力,已成为一项极具战略意义的课题。文化传播中,影视剧作为最有活力的意识形态手段,对军队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以和平年代为背景,以当代军队建设和军营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建构我军形象的重要载体。新世纪以来,当代军旅剧在题材、内容等方面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为塑造我军良好形象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军旅剧军队形象建构的解构性分析以及效果的研究,是对新形势下我军形象塑造的有益探索。本文从影视剧的军队形象塑造视角出发,选取了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这一承载军队形象的重要艺术样式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及发展脉络上的梳理,并论证了当代军旅剧作为受众感知军队形象的重要途径及塑造军队形象的重要手段对建构我军形象的重要意义;其次,本文重点基于军队形象建构的视角,从主题表现、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视听语言的运用等当代军旅剧艺术文本的主要构成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剖析;再次,对新世纪以来当代军旅剧建构的我军形象进行效果的评估;最后,本文就新世纪以来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些许问题进行探讨,对其未来的创作和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为当代军旅剧在未来更为全面、有效地建构我军形象提供些许依据。
文雯[4](2016)在《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承载和传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军旅题材电视剧扮演着主流价值坚守者、弘扬者和忧患意识宣讲者的身份,在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可谓是日益繁荣。刘猛作为国内为数不多集小说原创、编剧与导演于一身的军旅文艺工作者,现已将其军旅题材电视剧发展成了一个金字招牌,“我是特种兵”系列甚至被誉为“中国征兵宣传片”。因此,以刘猛多部军旅题材电视剧为对象,探讨出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色,进而为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也就成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所在。在对文本进行细读的基础上,本文从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发展、创作主题、叙事技巧及社会价值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从其创作发展看,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兴盛发展的大环境及刘猛自身兴趣的“专注区”,成为其开启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导因。在创作主题上,剧集围绕军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表达的特征,涵盖了“成长”“信仰”及“主旋律弘扬”等母题。在叙事技巧上,其既有对常规叙事手法的继承,又不乏富有自己个人特色的叙事烙印,注重运用各类真实元素强化军旅类型的表达,在叙事上营造出极强的现实感,同时依托互文性叙事手法,不断拓展叙事内容。从社会价值上看,剧集在大众文化消费中,提升了国家形象,除传递出国家精神力量、彰显国家意志之外,又在人民战争和大国防上表现出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虽然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繁荣,但是其文化输出力度却有所欠缺,军旅题材电视剧工作者应站在发展强军文化、繁荣国家文化的责任高度上,向文化输出的目标迈进。
高翔[5](2015)在《新世纪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审美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军旅题材电视剧在我国存在己久,在影视界也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实践结晶。在迄今日益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仍然处于中国艺术的主流地位,并以其特殊的审美特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着新的时代命题和语境,这对影视界特别是军旅文艺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军旅题材电视剧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大幅提高,其作品开始逐渐转向反思战争、探知人性的深度回归。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军旅题材电视剧开始向着创作紧密结合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新特点和军队建设的新情况,关注新形势下部队建设的新人新事新矛盾,积极反映部队的现实生活,着力塑造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焕发本质光彩的当代军人形象的方向发展,军旅剧在现实题材中一步步实现自我突围。在当今社会中,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种所蕴含的爱国主义、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等精神品质同样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和值得倡导的。新世纪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在和平年代的大背景下肩负起弘扬“主旋律”的职责,它以独特的审美价值彰显了时代精神,弘扬了社会正气,唱响了时代和弦。
蒋超[6](2015)在《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电视剧艺术走廊中,军旅题材电视剧始终处于举重若轻的地位。进入21世纪,随着宏观社会语境的变迁,军旅题材电视剧空前繁荣起来,表现出多元化、类型化的发展态势,抢占着电视荧屏的主阵地。它们在叙事观念、叙事表达以及审美取向上都展现出一些新的特质,成功塑造了一批革命英雄与时代楷模。在新世纪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军旅剧的叙事主题不再只是单一的表现国家意志,而是转为对战争、信仰、成长、爱情等主题的多样化阐释,战争主题有传统的民族性书写但也兼有批判与反思,信仰主题既指向崇高又凸显平凡士兵的价值,对成长的描述是青春的也是励志的,而爱情主题也开始从“佐料”走向了“正餐”。同时,新世纪军旅剧的叙事话语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变,英雄话语不断创新,传奇性英雄与平民化英雄同在;女性话语逐渐苏醒,女性英雄成为了军旅剧叙事的主体,并且具有温柔而独立的气质,拥有了完整的人格;政治话语方面也走向松动,开始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军人的正面形象不再受到党派、国家的严格限制。鉴于以上的叙事层面的创新,新世纪军旅剧发挥了弘扬社会主旋律的积极意义,对国家、社会、大众而言都起着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作用。但是,在市场化运作的影响下,对收视率的过度追求导致军旅剧作品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现象,此外军旅剧的制作数量庞大,作品质量难以保证,同质化、荒诞化的问题同样突出。因此,军旅剧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创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融合发展,平衡好价值导向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石小寒,石兴泽[7](2014)在《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文学的困境与突围》文中指出军事题材影视一直的是影视文学中十分重要的门类。建国初期,硝烟尚未散去,战争印记依然在目,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数次艰苦卓绝的大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受住了战火考验,成长为一支威武雄狮,战士亦被誉为"人民子弟兵""最可爱的人"。描写战争、歌颂英雄,成了那个时代文学的主旋律。新兴的影视(主要是电影)艺术将战争场面和英雄人物陆续搬上银幕,形象地再现了那个曾经的峥嵘岁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影视文学的发展和
钱立勇[8](2013)在《西方视野下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变迁与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军队国际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军队国际形象就是国际社会对一国军队较为稳定的看法。考察西方视野下中国军队国际形象流变的历程和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形象建构,对新形势下塑造和传播中国军队良好形象有所裨益。本文认为,军队国际形象与国家形象相近,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外交形象、公众形象和媒体形象。依据CIS理论,军队国际形象由相对应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视觉形象、行为形象和理念形象。良好的军队形象是军事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增强军事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军队国际形象往往并非一支军队客观状况的真实反映,它是国家间交往互动的产物,因而时常被有意或无意地歪曲和误读。制约我军国际形象建构的主要因素有: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秩序、“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际局势和中西方关系的变化,西方国家对中国军队先后经历了“恐惧”、“同情”、“妖魔化”和“正视”四个纵向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国际形象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建国后至70年代初,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军队是“红祸”、“政治狂热”和“好战分子”的形象;70年代末至1989年,是装备训练落后、学习西方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优势;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再度被“妖魔化”,因而“地区安全威胁”和“军力落后”的形象并存;21世纪初至今则是毁誉参半、捉摸不定、未来走向不明朗的大国军队。形成上述形象的重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在根深蒂固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形成了对中国军队的符号化认识。通过媒体框架、议程设置等理论考察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横向剖面,可以发现该形象的形成具有复制“元像”的趋势,形象的评价与军事实力的使用方式密切相关等特点。在目前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的建构过程中,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传播实力、国家利益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对我预设的负面形象通过长时间的强化业已根深蒂固,西方社会和舆论界已经形成了中国军队的固有观念,中国军队也因其反复“定位”,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军队的“另类”身份,加之由于透明度、互信交流不够等原因,使中国军队国际形象长期处于被动“他塑”的局面。本文认为,军队国际形象的目标定位是军队形象塑造的基石,建构中国军队良好国际形象,首先要确立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塑造和传播目标。新形势下,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建构,是一个涉及国家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也是科学确立近期、中期、远期战略目标的系统规划。它不仅需要我们树立适应现代传播发展特点的理念,还需要针对西方国家受众的特点,科学布局,合理推进,通过实施得力的公共外交,抓好体制设计、体系构建、文化交流、方式选择等,提高目标指向性和策略适用性,切实融入国际话语体系,逐步消除负面影响,促进中国军队国际形象根本好转。
周徐[9](2011)在《论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的英雄嬗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的力量来自形象的力量。英雄形象既是军旅小说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又是军旅小说欣赏的重要兴奋点,更是军旅小说这一文学品类得以存在与繁衍的根本价值所在。本文从英雄形象塑造这一理论视角介入军旅小说研究,力求通过对于新时期以来30年军旅小说英雄塑造的历时性梳理和共时性解析,揭示其在祛魅、消解、重构的三个阶段所呈现的样态类型、嬗变轨迹、人物特征,探讨价值与意义,反思局限与缺失。论文力求既以军人视角“同情之理解”,又以学人立场理性之分析,使研究“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情理交融,富有生命。以期为当代军旅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为当下人们所普遍存在的精神疲软与信仰缺失,提供值得参照的人物典范与正面价值,乃至一定意义上的生命启示与精神支撑。论文共分五部分。导论主要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综述、论文思路,并对军旅文学、军事文学、军旅小说等概念做了历史梳理与理论界定。上篇论述新时期军旅小说的英雄祛魅。新时期军旅小说在人性精神的大旗下,诉说着“英雄是人”、“军人是人”这一共同主题。以南线战争爆发为触媒,一股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热潮以惊涛拍岸之势席卷文坛。这其中,南线战争小说首先登场,无论是充满人性美与人情味的女性形象,还是带着痕伤与缺点的男性英雄,都传达出英雄形象由从神性回归人性的重要转变;国民党军队题材小说,超越了意识形态隔阂和阶段英雄窠臼,在还原曾经被妖魔化、概念化的国民党军人形象中,完成了由政治英雄理念向民族英雄理念的升华;以莫言的《红高粱》为代表的历史战争小说,独辟蹊径地将目光转向了民间战场,塑造出民间文化熏染下的,不受意识形态规训的民间英雄形象。在南线战争的炮声廖落之后,和平军旅小说异军突起,攻占了军旅文学的大片领地。这些小说以军人职业的为他性与人性的为已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英雄祛魅的基本理念,塑造了极左政治下诞生的荒诞英雄、在“英雄性”与“人性”中取舍的硬汉英雄,在理想与现实中抗争中的宿命英雄形象,将和平时期的军人形象描绘得深沉而厚重。军中的硬汉形象、复合的圆整人物、逆反的心理定势、萌芽的情爱意识、崇高的命运悲剧,成为新时期军旅小说英雄形象的基本特征。然而,由于强烈的“主题意向”造成了新时期军旅小说祛魅与赋魅的内在矛盾,最终新时期军旅小说的英雄祛魅只能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并且表现出“共性”对于“个性”的遮蔽、“英雄性”对于“人性”的挤压、“人性”对于“军人性”的消解的局限。中篇对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初期军旅小说的英雄消解展开论述。由于时代文化语境的巨大变化,这一时期的军旅小说创作面临着祛魅后的英雄危机。多数作品由对于军人牺牲奉献精神形而上的审美提升,转向对于军人在时代转型中的生存艰难与精神疲软的形而下的描摹。“农家军歌”小说与大院小说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二者分别在开掘农民军人的“劣根性”与描绘大院军人“醉太平”的图景中,消解了已化为军旅作家心理定势的“英雄情结”。“农家军歌”秉持“出身决定论”,在消解“农民性”之于农民军人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主义烘托的同时,记录下根深蒂固的“农民劣根性”对于农民军人无远弗界的腐蚀作用。大院小说则信奉“环境决定论”,塑造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熏染下不堪一击的大院军人形象。英雄消解的独特意义在于:以多维度的形象建构跳出了只照军人“正面像”的窠臼,以丰富的心理描写改变了重行为的人物塑造范式,以对情爱的欲望化言说还原了真实的人性。然而由于“农家军歌”与大院小说所表现出的批判理性的缺失、题材选择的失衡、文化场阈的错位与军人特性的忽视等局限,使得这一矫枉过正的小说潮流在昙花一现后逐渐式微。下篇论述90年代中晚期以来军旅小说的英雄重构。自90年代中晚期开始,战争题材——这一军旅文学的独有资源,重新得到重视和开掘。无论是南线战争小说、历史战争小说,还是瞄准未来之战的军队改革小说,都成为军旅小说突出重围的重要突破口。一大批沉甸甸的长篇军旅小说新鲜出炉,形成了继80年代以后军旅小说创作的新浪潮。现实题材军旅小说将重构英雄的视点转向对于军旅英雄边际价值的开掘,塑造了在战火中重生的时代哀兵、瞄准未来之战的新型军人、重塑军人精神的新酷兵王等一批时代军人形象;新革命历史小说以对于英雄成长史的展现替代革命历史的书写,塑造了独具魅力的父辈英雄、“无语”的紫色英雄和粗野的血性英雄形象。这些颇具新质的英雄人物以独具个性的形象塑造、细腻深邃的心路历程、放纵不羁的世俗情欲、霸道强悍的男权意识和荒诞悲怆的命运轨迹成为军旅英雄画廊中的独特存在。但是军旅小说在英雄重构中表现出的世俗化、模式化、理念化的局限,也在提醒着人们英雄重构的艰难。结语对于未来军旅小说的英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指出回归军旅与走向大众将会成为两条主要路向。
陈湘波[10](2011)在《论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军事题材影视作品都备受广大观众和影视剧创作者的青睐,作品中女性形象也随之越来越多,她们频频亮相给广大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享受和审美震撼。本文以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她们的的类型和特质、审美构建以及女性形象嬗变的原因与创作局限来审视中国新世纪以来的军事题材影视剧。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述了新世纪以来军事题材影视剧创作状况,综合评述了建国以来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一章系统阐述了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质。随着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日益增多,女性形象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基本可以分为传统型、知识型、奉献型、进取型、贞爱型、悲剧型六大类型。同时,这些作品中女性的内在素质发生了从缺位到凸现、从单一到丰富、从符号化到多元化等质的变化,女性的主体地位和自我力量逐渐增强。第二章着重探讨了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构建。在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主要通过戏剧冲突的设置、日常情境的创设、多种视角的审视和生活细节的叙写等审美追求来构建,从而塑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嬗变的原因及其创作的局限和反思。在这个文化转型的时代,由于大众的文化潮流、审美趣味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当然,目前军事题材影视剧在创作上面也存在女性形象缺乏灵魂,缺乏崇高感和缺少真实性等不尽人意之处,还要进行深刻的反思。结语部分论述了在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重新对女性形象进行定位,如何构建具有质朴美、崇高感、真善美的女性形象;并对塑造女性的新形象,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动和吸引观众进行了展望。
二、《DA师》:当代英雄威武亮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A师》:当代英雄威武亮相(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中国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章 特种兵题材电视剧概述 |
1.1 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定义和发展概况 |
1.1.1 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脉络 |
1.1.2 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概念界定和发展概况 |
1.2 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
1.2.1 题材初现——《霹雳彩虹》《陆军特战队》 |
1.2.2 取得关注——《我是特种兵》《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 |
1.2.3 发展成熟——《我是特种兵之霹雳火》《雪域雄鹰》《热血尖兵》 |
1.3 特种兵题材电视剧集中涌现的背景 |
1.3.1 军旅题材电视剧繁荣培养的审美趣味 |
1.3.2 新世纪受众群体产生的审美需求 |
1.3.3 国际国内军事发展形势带来的审美期待 |
第2章 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分析 |
2.1 模式化的叙事结构 |
2.1.1 私人生活与军队生活双线并行 |
2.1.2 悬念设置或激励事件推动发展 |
2.2 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叙事策略 |
2.2.1 神秘兵种的平常化 |
2.2.2 主要角色的传奇化 |
2.2.3 剧情与人物的喜剧化 |
2.3 真实又独特的视听语言表达 |
2.3.1 神秘化与奇观化兼具的画面语言 |
2.3.2 具有叙事性与感染力的声音语言 |
第3章 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角色塑造 |
3.1 惯性化的角色塑造 |
3.1.1 冷酷温柔的训练者 |
3.1.2 知人善用的领路人 |
3.1.3 草根励志的配角 |
3.2 与时俱进的角色演化 |
3.2.1 偶像化的主角设置 |
3.2.2 个性化的军人形象 |
3.2.3 人性化的反派角色 |
3.3 特征鲜明的女性形象 |
3.3.1 “花木兰”式女汉子形象 |
3.3.2 细腻感性的家庭女性形象 |
第4章 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的现实意义 |
4.1 和平年代下的军队形象宣传 |
4.1.1 展现神秘兵种 |
4.1.2 弘扬军队文化 |
4.1.3 彰显国家力量 |
4.2 对受众的正向引导 |
4.2.1 主流青年价值观的引导 |
4.2.2 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宣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主旋律 |
二、军旅影视剧 |
三、媒介社会学 |
第三节 研究文献综述 |
一、话语研究 |
二、新时期宣传引导研究 |
三、主旋律影视研究 |
四、军旅题材影视剧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学术创新 |
第一章 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的历史路径 |
第一节 主旋律诞生初期(1987-1992)——正统性的宣示 |
一、思想领域的融冰 |
二、多元化中突围 |
第二节 市场化探索时期(1993-2010)——主旋律的融合 |
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
二、主旋律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
第三节 自媒体赋权时代(2010-2017)——受众话语权的影响 |
一、主旋律传播过程中的“他者”影响 |
二、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新发展 |
三、路径转变——走向幕后的主旋律 |
第二章 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历史变迁的动因探究 |
第一节 国家发展动因 |
一、国家权力向市场的让渡 |
二、国家形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三、国际地位——综合国力的提升 |
第二节 社会文化动因 |
一、社会文化的多元结构 |
二、多元文化的社会基础 |
三、主旋律的认同作用——在多元文化中谋求共识 |
第三节 媒介权力动因 |
一、新媒体发展对旧有媒介权力的冲击 |
二、分众与掌握选择权的受众 |
三、受众权力对军旅影视剧创作的影响 |
第三章 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的内容策略分析 |
第一节 题材内容策略 |
一、创作背景依托真实事件 |
二、剧情、动作、场面——泛娱乐化的主旋律传播 |
第二节 人物形象策略 |
一、类型化英雄渐成主流 |
二、主旋律在英雄品质的传承中凸显 |
第三节 叙事手法策略 |
一、从家国主题到个人价值观的叙事策略 |
二、好莱坞影视叙事手法的影响 |
第四章 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的传播策略分析 |
第一节 渠道策略:融合传播建构传播新渠道 |
一、社交媒体引发舆论话题 |
二、主流媒体形成传播合力 |
第二节 互动策略:线上线下营造强互动关系 |
一、线上互动以情动人 |
二、线下互动以点带面 |
第三节 营销策略:整合资源传播品牌 |
一、互联网传播整合资源 |
二、一贯性传播建构品牌 |
结语 |
一、主旋律传播的“新宣传”转型思考 |
二、“主旋律影视剧”的隐退与“主旋律”的重塑 |
三、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研究的结论 |
附录: 军旅影视剧参考列表(部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军队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2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概述 |
2.1 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概念及分类 |
2.2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界定及发展历程 |
2.2.1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界定 |
2.2.2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
2.3 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与军队形象建构之关系 |
2.3.1 当代军旅剧是受众感知军队形象的重要途径 |
2.3.2 当代军旅剧是建构军队形象的重要手段 |
3 我军形象在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的建构 |
3.1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剧的主题表达 |
3.1.1 军队改革理念的凸显 |
3.1.2 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展现 |
3.1.3 主旋律的弘扬 |
3.1.4 和平时期军人价值的开掘 |
3.2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剧的军人形象塑造 |
3.2.1 时代军人形象的展现 |
3.2.2 年轻军人的成长蜕变 |
3.2.3 群像式英雄人物的塑造 |
3.3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剧的情节设置 |
3.3.1 模拟实战的军事演习 |
3.3.2 实战的正邪对抗 |
3.3.3 日常化严酷的训练 |
3.4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剧的视听语言 |
3.4.1 影像的助推 |
3.4.2 音乐的烘托 |
4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我军形象建构效果分析 |
4.1 “威武之师”的强军形象展现 |
4.2 “忠诚之师”与“文明之师”的形象延续 |
4.3 “和平之师”“正义之师”及“开放之师”的国际形象缺失 |
4.4 “人民子弟兵”的本色形象塑造有待加强 |
5 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军队形象建构的思考 |
5.1 警惕创作的类型化和模式化 |
5.2 处理好主旋律与娱乐性的关系 |
5.3 把握好艺术与真实的关系 |
5.4 当代军旅剧要“走出去”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作品 |
附录B:国产军旅题材电视剧与军队形象建构受众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研究 |
1.2.2 有关“刘猛”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军旅题材 |
1.4.2 军旅题材电视剧 |
第2章 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发展历程及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 |
2.1 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发展历程 |
2.1.1 以单本剧、短剧为主体的起步期(1980年代初到1986年) |
2.1.2 军队提供强大创作助力的发展期(1987年1992年) |
2.1.3 向长篇电视剧探索突破的繁荣期(1993年至1998年) |
2.1.4 主旋律与多元类型杂糅的兴盛期(1999年至今) |
2.2 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 |
2.2.1 以小说创作为主的积累期(2003年至2010年) |
2.2.2 风格渐显的系列剧创作期(2011年至今) |
第3章 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主题 |
3.1 聚焦大学生士兵成长蜕变 |
3.1.1 从桀骜不驯到成熟果敢的军营男子汉 |
3.1.2 从纤弱娇气到不让须眉的军中霸王花 |
3.2 讴歌隐蔽战线英雄 |
3.2.1 国与家的取舍 |
3.2.2 义与利的抉择 |
3.3 阐释军人与军队文化 |
3.3.1 作为民族之魂的军人 |
3.3.2 作为国家名片的军队 |
第4章 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技巧 |
4.1 对常规叙事手法的继承 |
4.1.1 激励事件使故事开始 |
4.1.2 文本与潜文本令故事动听 |
4.1.3 情节点的设置让故事转向 |
4.1.4 冲突法则塑造故事灵魂 |
4.2 “猛式”叙事的特色表现 |
4.2.1 叙事风格高度类型化 |
4.2.2 真实元素强化军旅表达 |
4.2.3 叙事营造极强的现实感 |
4.2.4 互文性拓展叙事内容 |
第5章 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的社会价值 |
5.1 着力彰显国家意志 |
5.1.1 国家主权不可侵犯 |
5.1.2 铭记历史不辱使命 |
5.2 形象折射国家防务观念 |
5.2.1 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
5.2.2 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国防 |
5.3 于大众文化消费中提升国家形象 |
5.3.1 国之精神力量载体 |
5.3.2 国之文化输出武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新世纪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2 新世纪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现状 |
2.1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主旋律” |
2.2 新世纪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热播 |
2.2.1 概况分析 |
2.2.2 原因分析 |
2.3 新世纪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困惑 |
2.3.1 脱离实际:大众传播的失真失效 |
2.3.2 题材模式化,人物同质化 |
3 当代军人形象塑造的定位分析 |
3.1 和平与发展:当代军人“新的使命” |
3.2 智慧与真实:剧中军人“新的形象” |
3.2.1 知识型军官 |
3.2.2“新兵蛋子” |
3.2.3 飒爽女兵 |
4 新世纪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 |
4.1 模拟战场的运用:以《突出重围》、《DA师》为例 |
4.1.1 展示军人风采,重树军旅雄风 |
4.1.2 激发民族情结,唤醒忧患意识 |
4.2 表现方式的多元:以《火蓝刀锋》、《第五空间》为例 |
4.2.1 视听语言 |
4.2.2 叙事主题 |
5 新世纪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展望 |
5.1 以提整民族精气神为出发点 |
5.2 增强军旅剧大众化的传播价值 |
5.3 进一步打造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新类型 |
5.4 最大限度地挖掘军旅剧传播的商业价值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参考电视剧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主题 |
第一节 关于战争:“正义”与“人性” |
一、爱国主义的正义书写 |
二、残酷战争的人性回归 |
第二节 关于信仰:“崇高”与“平凡” |
一、民族精神的想象共同体 |
二、普通军人的自我认同 |
第三节 关于成长:“青春”与“励志” |
一、痛并快乐着的青春 |
二、内心矛盾的血性坚守 |
第四节 关于爱情:“佐料”与“正餐” |
一、“男人帮”的佐料 |
二、绿色的爱情正餐 |
第二章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话语 |
第一节 英雄话语的创新 |
一、另类的传奇性英雄 |
二、鲜活的平民化英雄 |
第二节 女性话语的觉醒 |
一、成为主体的女性 |
二、温柔而独立的魅力 |
第三节 政治话语的松动 |
一、军人形象的集体礼赞 |
二、抗战历史的重新审视 |
第三章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意义与反思 |
第一节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的积极意义 |
一、国家层面:唤醒历史记忆,增强民族向心力 |
二、社会层面:传递主流价值,构筑和谐中国 |
三、个体层面:填补精神空缺,激发爱国情怀 |
第二节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的问题 |
一、泛娱乐化:大众文化的狂欢曲 |
二、同质化:过度的类型化生产 |
三、荒诞化:现实与虚构的脱节 |
第三节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的解决之道 |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二、以我为主,融合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文学的困境与突围(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8)西方视野下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变迁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概况 |
(二) 国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以及结构与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三) 结构与内容 |
第一章 军队国际形象的内涵阐释和理论解读 |
第一节 军队国际形象的基本内涵 |
一、军队国际形象的基本含义 |
二、军队国际形象的构成要素 |
三、军队国际形象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军队国际形象的建构 |
一、军队国际形象的塑造价值 |
二、本质主义视野下的军队国际形象 |
三、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军队国际形象 |
四、军队国际形象的建构过程 |
第三节 军队国际形象建构的制约因素 |
一、“国际社会”与“西方” |
二、“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 |
三、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 |
第二章 建国后西方视野下中国军队国际形象演变历程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初:“红祸”、“政治狂热”和“好战分子”的形象 |
一、“危险敌人”和“红祸”的形象 |
二、“好战分子”和“政治狂热”的形象 |
第二节 70年代初至1989年:装备训练落后、学习西方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优势 |
一、装备和训练落后但立志变革图强 |
二、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保持了自身优势 |
第三节 90年代初——21世纪初:再度被“妖魔化”,“地区安全威胁”和“军力落后”并存 |
一、“中国军事威胁论”出炉、扩散 |
二、“中国军力落后论”同时存在 |
三、专家学者的理性分析 |
第四节 21世纪初——至今:毁誉参半、捉摸不定、未来走向不明朗的大国军队 |
一、我军形象出现积极态势 |
二、负面评价仍占主导 |
三、专家学者相对客观的看法 |
小结 |
第三章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军队国际形象透视 |
第一节 “威胁国际社会和地区安全”的形象 |
一、“中国军事威胁论”在西方的成形、扩散 |
二、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的特点 |
第二节 “军费不透明、意图模糊”的形象 |
一、西方眼中的“中国军费论” |
二、中国军费的实际支出情况 |
第三节 抢险救灾“可靠救援力量”的形象 |
一、抢险救灾中的我军形象 |
二、救援行动中形象的另一面 |
第四节 “威胁台海和平与稳定”的形象 |
一、台海危机中的解放军 |
二、“台海军力失衡”中的解放军 |
第五节 镇压民主人权的“专制工具”形象 |
一、西方舆论漩涡中的“3·14”事件 |
二、西方媒体报导下的“7·5”事件 |
小结 |
第四章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军队国际形象成因剖析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差异和“冷战思维”固化 |
一、意识形态的影响 |
二、“冷战思维”的固化 |
第二节 西方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 |
一、媒体报导与国家利益 |
二、国家利益差异建构不同形象 |
第三节 中西方文化障碍难以逾越 |
一、“文化误读”客观存在 |
二、“文化误读”的不利影响 |
第四节 我方传媒实力不足和传播技巧不够 |
一、传媒实力不足 |
二、传播技巧不够 |
第五节 我方对“军事透明”理解和把握不力 |
一、“军事透明”问题缘于西方的战略试探 |
二、我方对“军事透明”理解和把握不力 |
第五章 建构西方视野下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目标和对策措施 |
第一节 建构西方视野下我军国际形象的基本目标 |
一、专业和技能突出的“威武之师”形象 |
二、服务民众和纪律严明的“文明之师”形象 |
三、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的“和平之师”形象 |
第二节 建构西方视野下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对策措施 |
一、更新思维观念,融入世界话语体系 |
二、着力构建全媒体、多渠道的战略传播体系 |
三、善于讲究舆论引导的策略技巧 |
四、加强军事外交活动中的形象塑造和传播 |
五、以非战争军事行动为牵引提升军队国际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论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的英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综述 |
二、论文思路与阶段划分 |
三、军事文学·军旅文学·军旅小说 |
上篇 英雄的祛魅 |
一、英雄理念的历史流变与英雄祛魅的文化语境 |
(一) 英雄理念的历史流变 |
(二) 卡里斯马英雄:英雄祛魅的逻辑起点 |
(三) 英雄祛魅的概念厘定与生成语境 |
二、战争小说的英雄祛魅 |
(一) 以南线战争为触媒的战争小说热潮 |
(二) 南线战争小说:从神性英雄到人性英雄 |
(三) 国民党军队题材小说:从政治英雄到民族英雄 |
(四) 历史战争小说:从正统英雄到民间英雄 |
三、和平军旅小说的英雄祛魅 |
(一) 和平军旅小说英雄祛魅的基本理念 |
(二) 极"左"政治中诞生的荒诞英雄 |
(三) 在"英雄性"与"人性"中取舍的硬汉英雄 |
(四) 在理想与现实中抗争的宿命英雄 |
四、英雄祛魅的人物特征 |
(一) 军中的硬汉形象 |
(二) 立体的"圆整人物" |
(三) 逆反的心理定势 |
(四) 萌芽的情爱意识 |
(五) 崇高的悲剧命运 |
五、未完成的祛魅 |
中篇 英雄的消解 |
一、祛魅后的英雄危机 |
二、"农家军歌"对于英雄的消解 |
(一) 逃离土地:入伍崇高意义的颠覆 |
(二) 别样军旅:传统农民军人形象的瓦解 |
(三) 回到原点:指向虚无的军旅人生 |
(四) 穿越世俗:匆忙变调的"后农家军歌" |
三、"大院小说"对于英雄的消解 |
(一) 堕入世俗:环境决定论下的英雄碎片 |
(二) 权力奇观:大院文化的官场解读 |
(三) 英雄何以"醉":英雄破碎的幻象追问 |
四、英雄消解的独特意义 |
(一) 以多维度的形象建构跳出了只照军人"正面像"的窠臼 |
(二) 以丰富的心理描写改变了重行为的人物塑造范式 |
(三) 以对情爱的欲望化言说还原了真实的人性 |
五、消解的缺失 |
(一) 批判理性的缺失 |
(二) 题材选择的失衡 |
(三) 文化场域的错位 |
(四) 军人特性的忽视 |
下篇 英雄的重构 |
一、军旅小说新浪潮的文化语境与基本特征 |
(一) 军旅小说新浪潮的文化语境 |
(二) 军旅小说新浪潮的基本特征 |
二、现实题材军旅小说的英雄突围 |
(一) 现实题材军旅小说英雄主题的历史性转向 |
(二) 南线战争小说:在战火中重生的时代哀兵 |
(三) 军队改革小说:瞄准未来之战的新型军人 |
(四) 网络军旅小说:重塑军人精神的新酷兵王 |
三、新革命历史小说的英雄重构 |
(一) 新革命历史小说概述 |
(二) 石钟山、邓一光笔下的父辈英雄 |
(三) 女性作家眼中的紫色英雄 |
(四) 都梁、徐贵祥笔下的血性英雄 |
四、英雄重构的人物特征 |
(一) 独具个性的形象塑造 |
(二) 细腻深邃的心路历程 |
(三) 不可扼制的生命爱欲 |
(四) 霸道强悍的男权意识 |
(五) 荒诞悲怆的命运轨迹 |
五、重构的艰难 |
(一) 世俗化 |
(二) 模式化 |
(三) 理念化 |
结语:回归军旅与走向大众 |
一、回归军旅 |
二、走向大众 |
本文论及的主要军旅小说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论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特质 |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基本类型 |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主要特质 |
第二章 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构建 |
第一节 戏剧冲突的设置 |
第二节 日常情境的创设 |
第三节 多种视角的审视 |
第四节 生活细节的叙写 |
第三章 女性形象嬗变的原因与创作的局限审思 |
第一节 女性形象嬗变的原因 |
第二节 创作局限及其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DA师》:当代英雄威武亮相(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中国特种兵题材电视剧研究[D]. 杨忠蕊. 吉林大学, 2018(01)
- [2]军旅影视剧传播主旋律研究[D]. 于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3]新世纪中国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军队形象建构研究[D]. 史利洋.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4]刘猛军旅题材电视剧研究[D]. 文雯. 湖南大学, 2016(03)
- [5]新世纪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审美特征研究[D]. 高翔. 重庆大学, 2015(06)
- [6]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叙事研究[D]. 蒋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7]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文学的困境与突围[J]. 石小寒,石兴泽. 文艺争鸣, 2014(09)
- [8]西方视野下中国军队国际形象的变迁与建构[D]. 钱立勇. 南京大学, 2013(01)
- [9]论新时期以来军旅小说的英雄嬗变[D]. 周徐. 山东大学, 2011(11)
- [10]论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D]. 陈湘波.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