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间歇性冲刺训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冲刺间歇训练,骨骼肌耗氧,动脉闭塞法
间歇性冲刺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包大鹏,冷波,刘浩崇,刘也[1](2019)在《8周冲刺间歇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骨骼肌耗氧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冲刺间歇训练(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的训练模式为运动员在多组短时间全力冲刺之间穿插几分钟的积极性休息,是高强间歇训练众多模式中的一种。以往研究表明冲刺间歇训练能够有效提高间歇性场地项目的运动表现,已经普遍应用于多个场地间歇性球类项目(足球、篮球等),但在隔网对抗项目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提高运动表现的生理机制更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羽毛球运动员在8周冲刺间歇训练前后骨骼肌耗氧特征的比较,探讨冲刺间歇训练提高羽毛球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相关生理机制。研究方法:选取获得全国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甲A组前四名的女子羽毛球队运动员共16人(训练年限为:9.6±1.3年)。随机分成SIT组(N=8)和对照组(CON组)(N=8),所有受试者均身体健康,无影响运动的疾病。两组运动员分别进行不同模式的"2+1训练",共计8周训练。SIT组每周一、叁进行功率自行车蹬车训练,根据30秒Wingate实验测定的峰值功率(PP)强度全力蹬车30s、负荷重量为体重*0.075/kg,组之间间歇3-5min,共5组。每周五进行室内羽毛球场地的SIT多球训练,要求心率高于95%HRmax每组多球持续30s,组之间间歇3-5 min,每8组为一循环,共2个循环,循环之间间歇8min。CON组每周一、叁进行法特莱克变速跑等持续耐力训练,每周五进行室内羽毛球场地的常规多球训练,教练随机、连续发球,队员全力接球1min,组之间间歇3-5 min,每4组为一循环,共2个循环,循环之间间歇8min。8周训练前后对运动员进行骨骼肌耗氧量测试和递增负荷气体代谢分析测试。骨骼肌耗氧量测试则使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Spectroscopy,NIRS)技术中的动脉闭塞法,在运动员静息60秒后开始股动脉加压,加压至220毫米汞柱的时观察运动员的氧合血红蛋白(O2Hb)的变化并持续70秒,解压后继续观察O2Hb的变化情况并持续90秒,通过计算分析获得运动员的△O2Hb、骨骼肌耗氧量(m VO2)、O2Hb全恢复时间、半恢复时间、超量恢复时间和超量恢复量。递增负荷测试起始速度为6km/h,每分钟递增1km/h至16km/h后变为每分钟增加1.5%的坡度至力竭,并进行最大摄氧量(VO2max)、通气无氧阈(VT-VO2)、通气无氧阈占最大摄氧量百分比(VT/VO2max)等相关通气指标的计算。实验数据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数据的描述统计使用"平均数±标准差"(`x±s)的格式表示,实验前后数据比较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显着性水平定义为P<0.05。研究结果:1.骨骼肌耗氧量测试结果显示SIT组与CON组相比△O2Hb(训练前为4.8±0.5μm,训练后为4.4±0.5μm)和m VO2(训练前为0.62±0.06mlO2/min/100g,训练后为0.57±0.06mlO2/min/100g)显着下降,说明在相同负荷情况下,骨骼肌利用氧的效率有明显提高;O2Hb全恢复时间(训练前为9.99±1.9s,训练后为9.44±1.5s)显着减少,说明骨骼肌有氧恢复能力的提高;O2Hb超量恢复(训练前为4.79±0.5μm,训练后为5.19±0.6μm)显着增加(P<0.05),说明骨骼肌储备氧的能力提高,为骨骼肌下一次利用氧气做好更充足准备。2.SIT组与CON组相比VO2max的绝对值没有提高,但相对值(训练前42.5±2.9ml/kg/min,训练后46.2±2.9ml/kg/min)有显着性提高(P<0.05),这是因为最大摄氧量受先天遗传等因素的限制,能够通过训练改变的幅度不大,而受试者经过8周训练后体重普遍下降,使得VO2max的相对值提高,因此8周冲刺间歇训练并未提高羽毛球运动员摄取氧和运输氧的能力。3.SIT组与CON组相比VT-VO2(训练前为1940.1±112.8ml/min,训练后为2176.9±78.6ml/min)和VT/VO2max(训练前为75±4%,训练后为82±4%)均有显着性提高(P<0.05)。研究表明无氧酵解过程中动用糖原产生ATP的速率是氧化磷酸化时产生速度的18-19倍,VT-VO2和VT/VO2max的提高使运动强度低于无氧阈的比例增大,使机体更晚进入到无氧酵解状态,减缓糖原的消耗,使机体开始出现机能节省化趋势,在相同运动强度下增加运动持续时间,从而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结论冲刺间歇训练通过提高羽毛球运动员利用氧的能力,使机体在相同强度负荷下低于无氧阈强度的比例增加,骨骼肌耗氧量降低,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机能节省化趋势,并在冲刺间歇训练的高强度刺激下提高骨骼肌的疲劳恢复能力和氧储备能力,从而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史明政,刘泳,赵振东,谢维军[2](2019)在《不同方式冲刺间歇训练对优秀男子橄榄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方式(上肢vs下肢)冲刺间歇训练(SIT)对优秀橄榄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36名中国农业大学男子橄榄球运动员(均为运动健将)随机被分为上肢训练组(UT)、下肢训练组(LT)和常规训练对照组(RC)。RC组进行6周常规训练,UT组和LT组在RC组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上肢或下肢SIT(20 s全力蹬车后休息2 min,重复4次为1组,共完成2组,组间间歇4 min,2次/周)。于训练前以及末次训练后48 h,采用递增负荷运动实验、6×10 s高强度间歇冲刺实验(IHIS)分别测定不同肢体部位有氧以及间歇冲刺运动能力(所有测试均利用上肢和下肢各完成1次)。结果:训练后,1)UT组和RC组上肢递增负荷实验时的最大有氧功率(MAP)较训练前均显着增加(P<0.05),但UT组比RC组高8.5%(P<0.05);2)仅LT组上肢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时的通气阈功率(PVT)和VT/VO2max较训练前显着升高(P<0.05);3)仅LT组下肢完成第5和第6组IHIS实验时的平均功率输出(MPO)较训练前升高(P<0.05);4)仅LT组下肢IHIS后的血乳酸(BLa)较训练前降低(P<0.05);5)上肢间歇冲刺运动能力、下肢有氧运动能力以及身体成分等参数均较训练前无显着性改变(P>0.05)。结论:优秀男子橄榄球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融入不同方式SIT能够改善上肢有氧以及下肢间歇冲刺运动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郭成根,周爱国[3](2019)在《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普通健康人群最大摄氧量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短期冲刺间歇训练(Short-Term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对提高普通健康人群最大摄氧量(VO_(2max))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检索SIT对普通健康人群VO_(2max)影响的随机对照组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SIT对VO_(2max)的提升效果优于CON组,亚分组分析显示:与无干预组相比,2 10周干预,SIT对VO_(2max)的提升效果有显着作用;与中等强度有氧训练(ET)比较,2~4周与6~8周干预,SIT提升VO_(2max)的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周干预SIT优于ET组。结论:SIT可提高普通健康人群VO_(2max);相对于ET,SIT在2~4周与6~8周内干预效果相同,可作为替代训练,10周干预SIT干预效果优于ET,但由于相关研究较少且方法学质量评价较低,因此10周干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本文来源于《体育科研》期刊2019年01期)
刘也,冷波,刘浩崇,包大鹏[4](2018)在《8周冲刺间歇训练对优秀男子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8周冲刺间歇训练(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对优秀男子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6名北京体育大学羽毛球队男队员随机分成实验组(SIT组)8人,对照组(CG组)8人。SIT组每周进行2次功率自行车SIT训练和1次多球SIT训练(2+1模式),CG组每周进行2次一般体能训练和1次多球训练(2+1模式)。训练后基于每次训练的心率计算训练时间和训练冲量(TRIMP)。训练前、后分别测一次受试者的Yo-Yo间歇恢复测试2(Yo-Yo-IR2)、无氧功率,以及无氧功测试后的血乳酸值。结果:训练后,(1)SIT组在80%~90%HRmax区间和90%~100%HRmax区间的周训练时间和周训练TRIMP均明显高于CG组(P<0.05)。(2)SIT组YO-YO-IR2跑动距离从1083米增加到1217.5米,与CG组比有显着提高(P<0.01)。(3)与CG组相比,SIT组平均功率(MP)显着提高(P<0.05),SIT组达到峰值功率的时间(TTP)显着减少(P<0.05)。(4)SIT组的平均血乳酸峰值比训练前提高2.49 mmol/L,与CG组比有显着提高(P<0.05)。结论:8周SIT训练明显提高了优秀男子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张学领[5](2016)在《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肌氧含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运动员运动中肌氧含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科学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依据。将30名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EG,n=15名)和对照组(CG,n=15名)。CG运动员正常训练,EG在正常训练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冲刺间歇训练,实验周期为4周。分别于实验前后利用递增负荷实验测定有氧运动能力;30 s Wingate实验测定无氧运动能力;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IRS)监测高强度间歇运动实验中(反复5次30 s Wingate实验,间歇期4 min)股外侧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后,组内与实验前比较,EG受试者递增负荷实验时的最大摄氧量和最大有氧功率升高(P<0.05),1次Wingate实验时的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增加(P<0.05),间歇运动实验中氧合血红蛋白和氧合肌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和脱氧肌红蛋白以及组织氧合指数变化量的绝对值均显着性升高(P<0.05),血红蛋白总量无显着性改变(P>0.05);CG受试者所有指标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结果表明:短期冲刺间歇训练改善了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有氧、无氧运动能力以及间歇运动时外周骨骼肌的摄氧能力。(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漆正堂,郭维,张媛,丁树哲[6](2009)在《间歇性冲刺训练诱导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及Mfn2基因“转录节省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耐力训练和间歇性冲刺训练对骨骼肌Mfn1/2(线粒体融合蛋白)、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探讨不同训练方式下线粒体空间结构发生运动适应的动力学差异。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组(C,n=10)、耐力训练组(E,n=10)、间歇性冲刺训练组(S,n=10)。间歇性冲刺训练:每天9~10次10s极量强度(≥42m/min)的跑台运动,间歇时间30~60s;(本文来源于《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期刊2009-06-11)
间歇性冲刺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上肢vs下肢)冲刺间歇训练(SIT)对优秀橄榄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36名中国农业大学男子橄榄球运动员(均为运动健将)随机被分为上肢训练组(UT)、下肢训练组(LT)和常规训练对照组(RC)。RC组进行6周常规训练,UT组和LT组在RC组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上肢或下肢SIT(20 s全力蹬车后休息2 min,重复4次为1组,共完成2组,组间间歇4 min,2次/周)。于训练前以及末次训练后48 h,采用递增负荷运动实验、6×10 s高强度间歇冲刺实验(IHIS)分别测定不同肢体部位有氧以及间歇冲刺运动能力(所有测试均利用上肢和下肢各完成1次)。结果:训练后,1)UT组和RC组上肢递增负荷实验时的最大有氧功率(MAP)较训练前均显着增加(P<0.05),但UT组比RC组高8.5%(P<0.05);2)仅LT组上肢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时的通气阈功率(PVT)和VT/VO2max较训练前显着升高(P<0.05);3)仅LT组下肢完成第5和第6组IHIS实验时的平均功率输出(MPO)较训练前升高(P<0.05);4)仅LT组下肢IHIS后的血乳酸(BLa)较训练前降低(P<0.05);5)上肢间歇冲刺运动能力、下肢有氧运动能力以及身体成分等参数均较训练前无显着性改变(P>0.05)。结论:优秀男子橄榄球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融入不同方式SIT能够改善上肢有氧以及下肢间歇冲刺运动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间歇性冲刺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1].李倩,包大鹏,冷波,刘浩崇,刘也.8周冲刺间歇训练对羽毛球运动员骨骼肌耗氧特征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史明政,刘泳,赵振东,谢维军.不同方式冲刺间歇训练对优秀男子橄榄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19
[3].郭成根,周爱国.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普通健康人群最大摄氧量影响的Meta分析[J].体育科研.2019
[4].刘也,冷波,刘浩崇,包大鹏.8周冲刺间歇训练对优秀男子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
[5].张学领.短期冲刺间歇训练对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肌氧含量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6
[6].漆正堂,郭维,张媛,丁树哲.间歇性冲刺训练诱导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及Mfn2基因“转录节省化”[C].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