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31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的方法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显效26例(65%),好转11例(27.5%),无效3例(7.5%),总有效率92.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在控制感染,改善缺氧、改善心肺功能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肺心病;
肺心病是指肺病日久,由肺及心,或素罹心病,由心及肺,气血两干,肺心同病,临床以喘咳、咯痰、胸憋、心悸、紫绀、水肿等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肺心病中医学过去未独立命名,而属于肺胀、喘咳、痰饮、胸痹、心悸、水肿、血证等病证范畴[1]。对我院收治的肺心病患者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现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肺心病患者,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5±2.5岁。病程最短4年,最长17年,平均年龄6.5±3.5岁随机分两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治疗。中医辩证分型:外寒伏饮证16例,痰热壅肺证24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控制心衰、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失衡、支持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①外寒伏饮证温阳蠲饮。小青龙汤加减,处方麻黄10g,桂枝10g,白芍10g,五味子10g,干姜10g,细辛3g,半夏10g,炙甘草10g,苏子12g。若兼有热象,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以化饮兼以清热;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者,加入射干,以利咽下气;口唇发绀者,去白芍,加赤芍以增活血化瘀之力。中成药可用小青龙冲剂,每次13g,每日2~3次,温开水冲服。寒咳丸,每次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2]。②痰热壅肺证清热化痰。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处方组成:麻黄10g,杏仁9g,生石膏30g(先煎),瓜蒌30g,半夏10g,黄连10g,枳实10g,葶苈子10g,丹参15g,赤芍10g,炙甘草6g。痰热胶结,咯痰不利者,可加胆南星、海浮石;高热胸闷者,宜加金银花、鱼腥草;尿少肢肿者,加车前子、芦茅根以清热利水消肿。中成药选取清气化痰丸,每服9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干金化痰丸,每服6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1.3疗效标准显效:心慌、胸闷、咳嗽、气短、乏力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肺啰音消失或基本消失,功能改善达II级,血气分析基本正常;好转:心慌、胸闷、咳嗽、气短、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肺部啰音明显减少,心功能改善I级,血气分析结果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表现与指标均无改善。
2结果
经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显效26例(65%),好转11例(27.5%),无效3例(7.5%),总有效率92.5%。
3讨论
肺心病多由肺及心,因此与西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相关,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以中老年人发病为多,一般预后较差。
中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散见于肺胀、喘咳、痰饮、胸痹、心悸、水肿、血证等多种病证之中;但任何一个病证均不能与肺心病相等同;仅是在其不同阶段,或其中某些证候,反应了肺心病的临床特征,或隐含了肺心病的不同表现;而这些记述应该说是很丰富的。
肺心病,其病位在肺、心两脏,继可累及脾、肾、肝。一般初始多缘肺病,反复发作的久不愈,渐肺病及心,肺心同病,本虚标实,形成肺心病[2]。肺心病每见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不蒸化,致使水液停聚,为痰为饮,上逆于肺,喘咳益甚,心脉益损;水液留滞,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甚则水寒射肺,水气凌心,上迷心窍,神识昏蒙,谵语妄言,引动肝风,则会出现四肢抽搐,烦躁不安,等厥脱危候。总之,肺心病系由于人体正气虚损,卫外不固,外邪易侵,痰饮、瘀血、蕴热相因为病,虚实夹杂。
本病以喘促咳嗽、咯痰、心悸、发绀、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多素有久咳、哮喘、肺胀等慢性肺系疾病病史。喘咳系由久咳、哮喘演变而来,首分虚实。实喘则喘咳胸闷,咳老痰或黄粘而滞腻,咳出不易,甚则口唇发绀,张口抬肩,正如《灵枢·本神》所说:“实则喘喝,胸盈仰息”,《素问·大奇论》也说:“肺之壅,喘而两胺满”[4]。虚喘则喘咳短气,痰质清稀,咯出白色泡沫痰量少,动则益甚。此外痰稀的泡沫者多寒,痰黄粘难咯者多热。水肿有轻重之分。本病初期之水肿系肝失治节,不能通调水道,而影响到脾与肾,而非脾肾阳虚所致,故先有喘咳而后有水肿;病变后期水肿、畏寒、肢厥、脉沉细弱或结代,则涉及脾肾阳虚,水液泛滥,前者为轻,后者较重。口唇发绀,舌紫是瘀血的表现,发绀色浅,是病浅瘀血程度较轻,发绀色深绛,则表示病重瘀血程度较甚。本病本虚标实,喘促痰鸣,黄粘不易咯出,神昏烦躁,抽搐动风者,急则治标,当化痰清热,开窍熄风,活血化瘀;喘促气短,气不接续,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者,是正气虚衰,当补虚治本,温阳化饮,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病情缓解,应调理肺脾肾三脏,以固其本。
病邪的轻重和正气的强弱,是肺心病转归的基础;而治疗是否及时、得当,则是肺心病转归的重要依据。肺心病初起,正气尚强,病邪未甚,若治疗及时,治法得当,则病情会逐渐减轻,或有向愈之期。若患病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邪气日进,加之治疗失宜,则病情日重,甚则危及生命。外寒伏饮证,温阳蠲饮是为正治;若过用清热化痰之剂,戕伐阳气,则阳气式微,或转化为气阴两虚或阳虚水泛证,甚可见厥脱危候。痰热壅肺,痰热腑实或痰热动风证,清热化痰、通腑开窍、凉肝熄风是为大法,若治疗得宜,痰热清,腑通风熄,可转危为安;若认为寒饮内伏,妄投温燥,必助热煽风,危殆立至。气阴两虚、阳虚水泛诸证,正气已虚,不堪攻伐,若径犯虚虚之戒,或致厥脱;喘咳痰实,误投补益,则会“闭门留寇”。危重病候,若处置得宜,将息如法,如阳虚者,阳气来复;痰热者,热痰渐撤;厥脱者,厥回汗敛等,亦可由危向安,从重转轻,带病延年。
肺心病,属肺心俱病,本虚标实,一般肺、脾、肾俱虚,肺病及心,多发生于年高体衰者,久病不愈,正气渐衰,常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因此预后多属不良。如注意预防,调摄得宜,急性发作期积极治疗,缓解期扶正固本,可延缓病情进展。若不知调养,反复发作,渐次加重,或治失其宜,难免正气衰竭,阴阳离绝,生命危险。
参考文献:
[1]彭斌.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发型40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0(3):40-40
[2]张正桥.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3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16):127-128
[3]张安富,张祥,付云福,秦君.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36):132-133
[4]王贤.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70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7):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