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源头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靖华,韩莹,刘树龙[1](2022)在《科创走廊的特点及建设机制研究——以“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国内外创新发展经验,很多全球知名创新区均呈现出"廊带"分布特征,科创走廊已成为多个城市跨区域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基于创新链视角,以"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为例,探究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科创走廊可视为一个包含核心节点和辅助节点的虚组织,且所有节点不是等量齐观的,核心节点具有核心功能;第二,若核心节点的功能弱化,科创走廊会呈现劣化趋势;第三,科创走廊的建设包含从知识资源的流动整合到创新孵化溢出,再到市场化应用的科创全链条过程,但目前该链条仍然存在资源流动障碍、创新孵化断裂与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要实现科创走廊中多主体良性互动,就要有一个核心主体发挥集聚扩散作用,即"高山起高峰,高峰带高原",从而实现科创走廊的协调发展。
温晗[2](2020)在《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三农”问题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吉林省特色现代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有较大提升。农业科研主体单位即涉农高校和农业类科学研究院、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在农业科技成果研发过程与推广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作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承担者责任深重。本文通过分析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厘清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问题,从而解决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稳定转化的优势提高转化效率,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吉林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基础上,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并归纳总结思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主要分类,具体研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找出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六类主要因素有:成果转化环境、经济水平、市场信息与政策、人才数量及意识、推广条件、年龄;从数据和内涵上看趋近一致。最后根据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针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三方提出了提高涉农高校与农业类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建议。
业绪华[3](2019)在《高校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苏的重大责任。本土优势决定了江苏高校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人才库、信息库、招才引智的"吸铁石"。高校存在人才培养与自创区需求脱节、原始创新与自创区发展错位、沟通机制与自创区一体化要求悬殊等不足,应通过结合产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实施产教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建立校区合作拓展创新源头,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强化服务意识等措施,提高服务自创区建设的水平与能力。
郭士晨[4](2019)在《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吉林省从中医药大省到中医药强省的转变,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吉林省经济支柱产业,将吉林省中医药事业更加完善。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www.cnki.com)、维普数据库以及相关外文文献数据库进行资料查阅,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和分析研究,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结构,针对吉林省中医药行业和事业现状,从创新、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供给分析研究,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撑。(2)深入访谈法。与致力于吉林省中医药发展部分专业人员进行探讨,主要围绕近年来吉林省中医药的发展,对所取得的成绩与所存在问题进行意见交流,通过咨询部分专家学者,分析吉林省中医药的发展规划,对吉林省中医药的发展做更深一层次的理解。通过咨询经济学领域的同仁,了解供给侧改革对于中医药整体行业的影响,探讨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中全要素改革的可行性与创新性。(3)统计分析法。本研究主要使用Excel2017,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吉林省医疗卫生服务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和《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运行简报》的数据整理以及分析,得出吉林省中医药行业与事业的相应问题,并参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提出针对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的供给侧改革策略。结果:吉林省在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中医药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与优质中医药资源加速流失、中医药发展支撑要素质量和水平滞后于时代要求、中医药“事业、行业、产业”治理落后于西医、中医医疗资源与需求存在差距等问题。结论:基于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理念,本文诠释中医药供给侧的特征、行为主体及均衡机制,反思中医药供给能力对其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因素。主要研究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以大健康为背景的中医药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中医药供给侧的经济结构、动力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为把吉林省建设成为中医药强省,研究吉林省如何提高中医药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加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研究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与举措,即研究在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大健康背景下,运用“互联网+”技术,如何调整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结构,完善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研究智库建设。结合吉林省中医药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当前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和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深化吉林省医疗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覃志威[5](2019)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科技创新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发展大局,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进程、脉络和规律基础上形成的,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科技创新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最新思想结晶。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一个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内涵深刻的科学体系。它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优秀传统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系统回答了在新时代我国如何夺取科技创新发展新胜利的重大问题。在科技创新地位方面,习近平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提升综合国力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科技创新方法方面,习近平创造性的提出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要求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此加速推进我国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在科技创新应用方面,习近平将科技创新应用到经济建设、绿色发展,军队建设和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解决了一系列关乎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难题。在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习近平指出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因此要强化科技人才培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且要重视科普工作,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在科技创新伦理方面,习近平指出科技创新要坚持安全底线,科研人员要恪守科研道德,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为人类造福。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表现出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忧患意识与坚定自信的统一、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指导我国加快迈向世界科技强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指南和实践纲领。
陈婧文[6](2019)在《TJ大学科技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每一名科研工作者都肩负“科技强国”历史使命,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一套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是高校科研管理事业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以TJ大学科技管理体系为基础,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等手段围绕科技管理体系建设进行调研,将调研结果结合工作经验对现阶段高校科研管理中出现问题进行总结,运用质量管理理论中TQM理论和PDCA循环理论进行科技管理体系设计,初步构建出高校科技管理体系模型。该高校科技管理体系模型包含了高校科技管理的矩阵式组织架构、高校科技管理制度顶层设计、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手册、高校科技管理程序文件、高校科技管理档案管理。同时,利用PDCA质量管理循环保证高校科技管理体系有序向好地自主完善。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TJ大学科技管理现状及问题,结合科研管理体系理论模型研究未来高校科技管理实施对策,力争为高水平“双一流”研究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完成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目标。
徐晓丹[7](2018)在《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带给国家的巨大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图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开展高校协同创新正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形势提出的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跨文化、跨领域、多主体参与的非线性创新组织模式,与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客观评价、有效激励,寻求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以促进高校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是国家面临的客观现实难题,也是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研究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网络理论等,采用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以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协同创新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路径,重点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机制和现实问题,在借鉴吸收国外协同创新制度设计、组织模式、运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共同治理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路径。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国家首批认定的14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的13家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具体分析这些自然形成的不同协同创新中心的利益述求以及影响协同创新利益配置的复杂因素,探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及其实现途径。本研究发现,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性,不仅是简单的政策构想和理论创新模式,而是长期以来人类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根本是体制机制创新。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协同创新进行利益配置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主要表现为重大任务承担能力和科研产出贡献度。面对高校协同创新这样一种由多元异质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组成的复杂性开放系统,建立健全具有合理的配置原则、科学的评价体系、理性的契约过程和完善的配套政策的利益配置机制成为必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需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
姚建年[8](2017)在《强化基础研究,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文中指出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他特别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杨宵玉[9](2016)在《依托产学研共建,加速秦皇岛企业内涵发展——以燕山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方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与高校研究生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领、规划和政策支持。燕山大学作为驻秦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与地方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张珊珊[10](2016)在《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变革不断深化,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不同于传统研发组织的新型研发机构。研发机构作为开展技术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新型研发机构是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研发组织的一种创新形式。与传统的科研机构相比,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地域、组织与技术的限制,新型研发机构在投资建设主体、管理运行机制和产权共享主体等方面都具有更高的创新性、灵活性与先进性。本研究以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对象,研究对研发机构上交给广东省科技厅的评定材料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了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现状、主要建设模式与其特点。同时,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选取了广东省四个有代表性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地分析探讨了这四个新型研发机构的目标定位、组织管理、运行机制、主要贡献、国际化进程和与高校的合作这六个方面的内容。随后,本研究对这四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相关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今后广东省甚至全国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及发展提供参考。最后,本研究通过高校职能的视角来分析探讨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为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二,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具有面向市场、围绕产业发展、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政产学研高度结合和走向国际化的特点;第三,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在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都具有较高的创新性;第四,通过案例研究表明,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成功经验在于其清晰的定位、高效的管理运行模式、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国际化的合作道路和与高校开展的深入合作;第五,为了推动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本文提出政府应该注重人才团队的引进、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和对欠发达地区研发机构的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应该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动作用,努力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制定有效机制,探寻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良性发展的新路径;第六,新型研发机构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为高校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新参考。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源头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源头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科创走廊的特点及建设机制研究——以“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创走廊的本质和特征 |
1.1 科创走廊的本质 |
1.2 科创走廊的空间特征 |
1.3 科创走廊与其他创新区域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2 从创新链视角分析科创走廊建设机制 |
3“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建设机制分析 |
3.1 高校作为知识源头推动地区创新创业发展 |
3.2 多元的创新孵化举措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
3.3 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
4 广深科创走廊建设机制分析 |
4.1 知识源头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
4.2 多元的创新孵化举措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
4.3 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
5 科创走廊的建设机制讨论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展望 |
(2)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技成果 |
2.1.2 农业科技成果 |
2.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科技转化的双创理论 |
2.2.2 供给与需求理论 |
2.2.3 技术创新理论 |
第三章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3.1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产出情况 |
3.2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
3.2.1 吉林省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情况 |
3.2.2 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
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 |
3.3.1 自身转化过程复杂 |
3.3.2 对环境具有选择性 |
3.3.3 转化周期长风险大 |
3.4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
3.4.1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
3.4.2 农业推广人员和农业科技转化媒介不够 |
3.4.3 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渠道不够畅通 |
3.4.4 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四章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选择 |
4.1 基于文献初步确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
4.1.1 基本情况 |
4.1.2 筛选原则 |
4.2 基于预调研选取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4.4 专家打分表的设计 |
4.5 影响因素赋值与处理 |
4.5.1 样本与数据的选择 |
4.5.2 调查方法 |
4.5.3 数据概况 |
第五章 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样表的设计与实施 |
5.2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因素分析 |
5.2.1 模型检验 |
5.2.2 主要因素归类分析 |
5.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3.1 研究假设 |
5.3.2 回归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6.2.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6.2.3 建立有效法律法规 |
6.2.4 加强企业科技宣传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调查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高校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高校服务苏南自创区的动力、基础与优势 |
1.1 江苏高校服务苏南自创区的动力 |
1.2 江苏高校服务苏南自创区的基础 |
1.3 江苏高校服务苏南自创区的优势 |
2 江苏高校服务苏南自创区的不足 |
2.1 高校人才培养与自创区需要脱节 |
2.2 高校原始创新与自创区发展错位 |
2.3 政产学沟通机制与自创区一体化要求悬殊 |
3 江苏高校服务苏南国家自创区的对策 |
3.1 围绕产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 |
3.2 产教互动融合,提高创新能力 |
3.3 校、区深化合作,拓展源头创新 |
3.4 政产学研合作,强化服务意识 |
(4)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中医药供给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 |
1.3.2 中医药供给侧改革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抓手 |
1.3.3 中医药供给侧改革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手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的概念 |
2.1.2 中医药供给侧改革与中医药综合改革、中医药医疗改革的区别 |
2.2 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
2.2.1 中医药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
2.2.2 中医药发展不平衡 |
2.2.3 研发创新水平滞后 |
2.2.4 中医药政策待完善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分析法 |
3.1.2 深入访谈法 |
3.1.3 统计分析法 |
3.2 技术路线图 |
第四部分 研究内容 |
4.1 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的优势 |
4.1.1 吉林省中医药材供给丰富,资源供给有支撑 |
4.1.2 吉林省中医药产业壮大,工业供给有效益 |
4.1.3 吉林省中医药培养有传承,人才供给有队伍 |
4.1.4 吉林省中医药政策扶持,政策供给有保障 |
4.1.5 吉林省中医药辐射广,服务供给有质量 |
4.2 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中医药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与优质中医药资源加速流失并存 |
4.2.2 中医药发展支撑要素质量和水平滞后于时代要求 |
4.2.3 中医药“事业、行业、产业”治理落后于西医 |
4.2.4 中医医疗资源与需求存在差距 |
4.3 促进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的建议 |
4.3.1 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的发展目标 |
4.3.2 促进要素升级,加强源头创新,增强中医药服务新能力 |
4.3.3 优化行业结构,更新中医服务,建立中医药服务新体系 |
4.3.4 提升机构作用,完善法规标准,增加中医药治理新手段 |
4.3.5 增强文化自信,顺应一带一路,推动中医药传播新方案 |
结语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与拟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拟创新点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国际背景 |
(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 |
(二)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进行激烈竞争 |
(三)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
二、国内背景 |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 |
(二)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新特征 |
(三)我国科技创新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 |
一、理论逻辑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 |
(三)中国优秀传统科技创新思想 |
二、历史逻辑 |
(一)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
(二)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科技创新发展 |
(三)中西科技创新历程的比较与反思 |
三、实践逻辑 |
(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实践探索 |
(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实践探索 |
(三)实践特点及经验总结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科技创新地位论 |
(一)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三)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
(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
二、科技创新方法论 |
(一)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 |
(二)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 |
(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
(四)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三、科技创新应用论 |
(一)支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
(二)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
(三)实施科技兴军战略 |
(四)加快完善社会治理 |
四、科技创新人才论 |
(一)强化科技人才培养 |
(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
五、科技创新伦理论 |
(一)坚持造福人类 |
(二)坚持安全底线 |
(三)恪守科研道德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
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继承性 |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创新性 |
(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二、忧患意识与坚定自信的统一 |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忧患意识 |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坚定自信 |
(三)忧患意识与坚定自信的辩证统一 |
三、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的统一 |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世界视野 |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中国特色 |
(三)世界视野与中国特色的辩证统一 |
四、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真理性 |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价值性 |
(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一、理论贡献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 |
(二)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新境界 |
二、实践价值 |
(一)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
(二)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保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TJ大学科技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走访调研法 |
1.3.4 专家咨询法 |
1.3.5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课题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科技管理体系 |
2.1.2 高校科技管理体系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TQM全面质量管理 |
2.2.2 PDCA循环理论 |
2.2.3 组织管理理论 |
第3章 TJ大学科技管理现状分析 |
3.1 TJ大学科技管理现状 |
3.1.1 发展沿革 |
3.1.2 科研管理基本状况 |
3.1.3 管理成效 |
3.2 TJ大学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
3.2.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2.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3 问题产生的基本成因 |
3.3.1 科技体制老化 |
3.3.2 政策落实滞后 |
3.3.3 专业管理队伍缺失 |
3.3.4 缺乏管理质量监控 |
第4章 TJ大学科技管理体系设计 |
4.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4.2 体系的基本内容 |
4.2.1 TJ大学科技管理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
4.2.2 建立TJ大学科技管理制度体系 |
4.2.3 建立TJ大学科技管理工作手册 |
4.2.4 建立TJ大学科技管理程序文件 |
4.2.5 建立TJ大学科技管理档案文件 |
4.3 体系的运行机制 |
4.3.1 运行机制 |
4.3.2 实例分析 |
4.4 体系建设目标 |
第5章 完善TJ大学科技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超前谋划布局,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5.1.1 提升源头创新能力 |
5.1.2 综合性学科战略布局 |
5.1.3 布局优化科技创新平台 |
5.1.4 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
5.2 强化支撑引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5.2.1 破解关键领域核心技术 |
5.2.2 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
5.2.3 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
5.2.4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
5.2.5 打造亿元级项目群 |
5.2.6 扩大科研国际影响力 |
5.2.7 提升文科科研能力与水平 |
5.3 深化改革攻坚,构建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
5.3.1 推进“放管服”改革 |
5.3.2 培育标志性成果持续产出 |
5.3.3 强化院系科技组织作用 |
5.3.4 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
5.3.5 高水平科研创新支撑一流人才培养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与贡献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7)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维度 |
一、顺应大科学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
三、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
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
第二节 理论和实践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咨政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一、研究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二章 回顾与反思: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
第一节 已有研究:多学科视域中的文献综述 |
一、协同 |
二、协同创新 |
三、利益配置机制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内容和技术路线 |
一、已有研究评述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四、系统分析法 |
五、调查访谈法 |
第三章 协同创新:宏观政策下的理想追求 |
第一节 范式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二、创新理论演进 |
三、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第二节 模式变迁:从体制壁垒到融合集成 |
一、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化 |
二、高校学科、科研、人才发展的网络化 |
三、高校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的典型案例 |
第三节 高校选择:从产学研合作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
一、协同创新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
二、协同创新为高校实现“进位赶超”提供历史机遇 |
三、高校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基础 |
第四章 现实困境: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析 |
第一节 厘清利益: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
一、利益相关者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聚焦利益:现实状况与理论诉求 |
一、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利益相关者 |
二、协同创新利益主体需求 |
三、协同创新利益冲突分析 |
四、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系统分析 |
第三节 协调利益:权力冲突的权利转向 |
一、利益相关者协调的逻辑起点 |
二、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演化 |
三、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构建 |
第五章 价值逻辑:应然的取向与规范性的理想 |
第一节 美国视角:协同创新发展历程及经验 |
一、美国协同创新发展历程 |
二、美国协同创新机制探析 |
第二节 欧盟借鉴: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
一、欧盟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历程 |
二、欧盟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特点 |
第三节 典型案例:借鉴思考为我所用 |
一、从美国I/UCRC看协同创新 |
二、协同创新的加拿大“NCE计划” |
第六章 共同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制度路径 |
第一节 “共治”观念:高校协同创新治理设计之“轨” |
一、理论范式:利益相关者与治理 |
二、分析维度:整合与互动 |
三、协同层面:战略、知识、组织 |
第二节 机制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之“钥” |
一、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素 |
二、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
第三节 体系框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 |
一、利益主体的协同机制 |
二、配置行为的优化机制 |
三、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 |
第七章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案例剖析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多元诉求之“要” |
一、B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与利益配置机制 |
二、八家协同创新中心有关利益配置机制分析(如表7-2所示) |
三、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实证研究 |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一个期待续写的“故事” |
一、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结论 |
二、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2013年国家首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
附录2: 2014年国家第二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
附录3: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研究项目调研提纲 |
附录4: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调研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强化基础研究,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
二、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 |
三、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
(9)依托产学研共建,加速秦皇岛企业内涵发展——以燕山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学研一体化离不开政府引领、规划和政策支持 |
二、燕山大学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中的工作实践 |
(一)大力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助推高端素质人才培养 |
(二)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夯实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基础 |
1. 由学院统筹安排、组织和选派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省级、校级实践基地的作用,密切配合企业需求,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给企业以技术支持。 |
2.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课题,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
3. 利用现有校内科研资源,在校内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同时孵化一批可供市场选择的新技术、新产品。 |
4. 由导师和研究生自行联系企业或部门,到经学院确认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
(三)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助推秦皇岛企业内涵提升 |
三、用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 |
(一)高校科技发展不与企业合作易成无源之水 |
(二)企业发展存在技术瓶颈 |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断想 |
四、结束语 |
(10)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
一、新型研发机构概念界定 |
二、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动因 |
(一)产生和发展的内因 |
(二)产生和发展的外因 |
(三)动因小结 |
三、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 |
(一)规模和结构 |
(二)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相关扶持政策 |
(三)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专项支持 |
四、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投资建设模式 |
(一)院校主体及其投入方式 |
(二)企业主体及其投入方式 |
(三)政府主体及其投入方式 |
五、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运行模式 |
(一)新型事业单位运行模式 |
(二)事业单位运行模式 |
(三)民办非企业运行模式 |
(四)企业运行模式 |
六、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特点 |
(一)面向市场,围绕地方发展需求 |
(二)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对接 |
(三)政产学研高度结合 |
(四)走向国际化 |
七、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案例研究及创新经验 |
一、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
(一)目标定位 |
(二)组织管理 |
(三)运行机制 |
(四)业务模式及其贡献 |
(五)国际化进程 |
(六)与高校的合作 |
(七)案例小结 |
二、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
(一)目标定位 |
(二)组织管理 |
(三)运行机制 |
(四)业务模式及其贡献 |
(五)国际化进程 |
(六)与高校的合作 |
(七)案例小结 |
三、广东东阳光药业研究院 |
(一)目标定位 |
(二)组织管理 |
(三)运行机制 |
(四)业务模式及其贡献 |
(五)国际化进程 |
(六)与高校的合作 |
(七)案例小结 |
四、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一)目标定位 |
(二)组织管理 |
(三)运行机制 |
(四)业务模式及其贡献 |
(五)国际化进程 |
(六)与高校的合作 |
(七)案例小结 |
五、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案例比较分析与经验总结 |
(一)清晰的目标定位 |
(二)高效的运作模式 |
(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
(四)创新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
(五)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
(六)与高校的深入合作 |
六、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人才问题及其对策 |
(二)科研经费问题及其对策 |
(三)欠发达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问题及其对策 |
七、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对高校的启示 |
一、大学的职能 |
(一)人才培养 |
(二)科学研究 |
(三)社会服务 |
二、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为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一)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机遇与挑战 |
(二)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机遇与挑战 |
(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机遇与挑战 |
三、高校参与新型研发机构的启示 |
(一)树立协同创新意识,建设协同创新平台 |
(二)以学科优势为基础,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
(三)广纳优秀人才,制定科学评价制度 |
四、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源头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创走廊的特点及建设机制研究——以“128号公路”创新廊道和广深科创走廊为例[J]. 李靖华,韩莹,刘树龙. 创新科技, 2022(01)
- [2]吉林省高校与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D]. 温晗.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3]高校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策略研究[J]. 业绪华. 中国高校科技, 2019(11)
- [4]吉林省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研究[D]. 郭士晨.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D]. 覃志威. 武汉大学, 2019(06)
- [6]TJ大学科技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陈婧文. 天津大学, 2019(06)
- [7]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D]. 徐晓丹. 厦门大学, 2018(06)
- [8]强化基础研究,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J]. 姚建年. 中国人大, 2017(21)
- [9]依托产学研共建,加速秦皇岛企业内涵发展——以燕山大学为例[J]. 杨宵玉. 大学教育, 2016(07)
- [10]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及其机制研究[D]. 张珊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