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乌托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爱朵露》,威廉·,吉布森,赛博朋克,后人类主义
主体乌托邦论文文献综述
李羽柠[1](2019)在《《爱朵露》:后人类视域下的主体、婚姻与乌托邦》一文中研究指出《爱朵露》是一部赛博朋克科幻作品,也是作家威廉·吉布森几乎唯一一部表现积极的乌托邦想象的作品,这样积极的社会关系构想在悲观厌世的、反乌托邦基调的赛博朋克实属罕见。小说通过刻画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后人类婚姻的生存狂想,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物质/心灵、真实/虚拟等二元对立的范畴,拷问人类本质的复杂性与模糊性。小说充溢着反叛的情绪与生成的欲望,以流行文化为试验场,绘制近未来信息科技图景,回应着当下后人类主义理论论题,展示技术与人类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似乎越来越被自身的创造物定义。本文指涉的后人类主义关涉的技术,特指使有机体与机械联结的新兴技术(如生物技术、控制论),也包括给生活方式和社群政治形态提出全新挑战的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互联网)。吉布森将这些技术隐喻化(人格化、性别化、政治化),从主体性、亲密关系和社群政治叁个层次考察人与技术的关系。本文正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引出本文的理论出发点,即后人类主义理论下人的定义的晃动,技术向西方传统自由人本主义的主体性等概念提出挑战,所谓完整的、自洽的、理性的主体性在当下显得欠缺适用性,而后人类的主体性显示为人类的肉身和信息的结合,人工智能“爱朵露”东英零涌现为赛博空间中的持续的信息流动,具有突破物质与身体局限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小说视其为“人类生活的全新方式”,然而,东英零并非沿着西方传统的柏拉图主义路径,意味着精神对身体的优先性、虚拟现实对现实的超越,反而东英零作为一种具身性的信息实体,表现对物质性/虚拟性、肉身/信息、现实/虚拟等二元性的并重与纠缠的关系;第二章:分析雷兹与东英零的“炼金术的婚姻”是什么,探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一情节挑战性别的刻板观念,通过将技术性别化将讨论带入伦理场域,东英零作为“非人”的象征或隐喻,通过“婚姻”实现个体或群体之间具体的联结和同盟,以此召唤一种尊重、容纳异质性因素的人机伦理和人的伦理;第叁章:吉布森对信息技术进行乌托邦编译,提出一个能抵抗消费主义、层级化并具有排斥性属性的乌托邦领域——“赛博城寨”,本文对此持批判态度,考察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抵抗领域的可能性,并对小说中的空间隐喻进行阅读与分析,进一步开释作品的社会批判意义。“城寨”作为去中心化、反层级化、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的隐喻,在号召反抗的同时也包含了吉布森闭塞的、怀旧的、反乌托邦的政治倾向,否定现实的变化,回避具体的政治议题。通过对小说的技术隐喻的阅读与分析,以及通过后人类主义理论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本文最终不仅为探寻一种人类与智能机器互益交融的美好可能性,也为慎重地思考技术带来的人与人的困境。本文立论的前景与目的皆指向对当下技术现实的关照与反思,希望以《爱朵露》的文本及后人类主义理论为管道,激活读者的想象力及对当下的关切,慎重地、灵活地应对技术带给人类的挑战与契机。(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杨子[2](2016)在《乌托邦剧场与主体性重建——对民间剧场艺术精神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非营利性剧场"下河迷仓"所孵化的民间剧社为案例,探讨面对消费主义定律对艺术创作个性的消弭,社会个体如何从自身的表演行动出发来寻求出路,如何在抵抗中进行主体性重建,从而探寻主流剧场空间之外"民间剧场"艺术精神的本质内涵。(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熊珊珊,刘晶晶[3](2016)在《解构“性转剧”中的女性主体乌托邦——以《巾帼大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以《巾帼大业》为例,对"性别转换剧"进行一定的文化研究和意义阐发,其次分析在消费主义时代,该类影像表达方式对女性主义表现的影响,并对女性主义如何在齐格蒙特·鲍曼所描绘的"第二现代"中发展作相应的阐述。(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4期)
Mass,Studies,Yong-Kwan,Kim,Kyungsub,Shin,Iwan,Baan[4](2013)在《多姆空间主体规划&多姆空间大楼 乌托邦式的姿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脉多姆是一家总部位于韩国的国际IT公司,主要以门户网站服务而广为人知。与大部分同行业竞争者通常将总部设定在大都市地区不同,在过去的8年中,多姆一直致力于重新选址,将公司迁往济州道(位于韩国南海岸的一个自治岛)内尚未开发的场地。济州道最富盛名的当属旅游业。近年来,济州道也大力扶持其他产业的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以技术为依托的工业综合体。(本文来源于《城市环境设计》期刊2013年11期)
张笑扬[5](2011)在《货币拜物教与符号乌托邦——后危机时代货币本质和主体价值审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工具,本是实现人类自我全面发展的手段。现代商品社会货币转化为最纯粹的量化手段和最有效的价值尺度,主导着一切社会关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不应单纯地对货币进行"工具理性"批判,而应重新审视货币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存在,促进货币符号的意义的转换更新,更积极地利用货币组织公共生活,在财富的坐标中找回自我,防范主体自身的"贬值",使人的发展走向全面、自由和多向度。(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杨培德[6](2011)在《主体间性的发展不是乌托邦——《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节选》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王朝国家向中华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理论话语与实践走上了一个新起点。1954年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就从国家话语层面明确宣布,单一华夏汉族国家的官方话语停止使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成为国家的政治主体,相应的各种主体权利得到承认。然而多民族(本文来源于《共识(2011春刊05)》期刊2011-05-01)
包向飞[7](2009)在《乌托邦和拓扑发生学——比较康德的主体和海德格尔的此-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比较了康德与海德格尔对主体的观点。文章通过对此二人的引述和论证展示出,虽然他们都承认主体的自发性,但是康德的主体的自发性是通过先验主体根本不在时空之中来保证的,而海德格尔的主体(此-在)的自发性却体现在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康德的主体是纯粹的,不属于感性的,是不可以对象化的;而海德格尔的此-在虽然也不可以对象化,但是由于此-在本身就是"时空发生",所以海德格尔的此-在并不是纯粹的。简单地说,康德的主体是乌托邦的,海德格尔的此-在是拓扑发生学的。(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09年04期)
华有杰[8](2009)在《虚构的极致:华兹华斯诗学中的主体乌托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主体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华兹华斯诗学中蕴涵的一种为人类的诗意栖居寻找理想王国的精神倾向,并把这种理想王国称为主体乌托邦。着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主体在其形成的叁个转折点中都为想象所迷惑,从而为自己构建一个以欲望为导向,由能指任意穿越,以超验的圆满自足为首要特征的拓扑空间结构。华兹华斯诗学中的主体乌托邦就是以该拓扑空间为内部构架,以自然观为核心,体现其最高追求的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王国。华兹华斯是一位伟大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起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一年的研究让笔者深信:华兹华斯的伟大之处在于,在一个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但诗性匮乏的时代中,他始终如一地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给予深沉的人文关怀,他坚持不懈地为人类的诗意栖居寻找一片精神层面的净土,追求一种虚构的最高境界,即其本人的主体乌托邦,而超验的圆满自足则是这种主体乌托邦的首要特征。综观我国的华兹华斯研究,尽管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囿于大量“不完满”(罗益民语)的解读,华兹华斯诗学中人类普遍主体性思想长期未得到深入挖掘和广泛认识,以致影响了对他的独特和伟大之处的全面评价。为了公正地评价华兹华斯,本人努力探索华兹华斯诗学中蕴含的主体乌托邦思想,因为这是正确解读华兹华斯的第一步。华兹华斯诗学的深层内涵是对主体乌托邦的不懈追求。华兹华斯诗学中主体乌托邦包含四个要素:自然观,语言观,想象观和情感观。本文旨在探讨华兹华斯如何构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主体乌托邦。为此,本文先系统分析居于华兹华斯主体乌托邦核心位置的自然观,然后探讨他为普遍主体乌托邦的确立而构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浪漫主义理想,接着讨论在华兹华斯诗学中想象观的独特含义,并阐明了情感在华兹华斯构建普遍主体乌托邦的过程中的特定内涵。基于此,作者认为,把华兹华斯定性为反动或消极浪漫主义诗人,或是简单称其为“自然诗人”的解读是“不完满的”。华兹华斯是为人类普遍主体性而战的英勇战士。(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25)
谭善明[9](2009)在《通向主体性审美救赎的乌托邦——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接受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接受者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在审美话语中向人们指示了一条通向美好彼岸的救赎之路。应当批判地看待他们关于接受者个性和主体性的论调,因为他们的努力并不能轻易地恢复完整的人性,毋宁说只是提供了主体性的乌托邦。(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陈艳玫[10](2008)在《“环境乌托邦”抑或改革路径?——自然体法律主体地位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法律上确立自然体的主体地位究竟是一种"环境乌托邦"式的幻想还是一条可行的改革路径,学者们由于学科界限、概念差异、路径分歧等形成了争论。文章透过争论背后基础理论的辨析和实证法的设想,提出选择阻力较小的环境公益诉讼模式还是颠覆性的拟制主体的模式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8年25期)
主体乌托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非营利性剧场"下河迷仓"所孵化的民间剧社为案例,探讨面对消费主义定律对艺术创作个性的消弭,社会个体如何从自身的表演行动出发来寻求出路,如何在抵抗中进行主体性重建,从而探寻主流剧场空间之外"民间剧场"艺术精神的本质内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乌托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羽柠.《爱朵露》:后人类视域下的主体、婚姻与乌托邦[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杨子.乌托邦剧场与主体性重建——对民间剧场艺术精神的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6
[3].熊珊珊,刘晶晶.解构“性转剧”中的女性主体乌托邦——以《巾帼大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
[4].Mass,Studies,Yong-Kwan,Kim,Kyungsub,Shin,Iwan,Baan.多姆空间主体规划&多姆空间大楼乌托邦式的姿态[J].城市环境设计.2013
[5].张笑扬.货币拜物教与符号乌托邦——后危机时代货币本质和主体价值审思[J].广西社会科学.2011
[6].杨培德.主体间性的发展不是乌托邦——《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视角反思发展话语》节选[C].共识(2011春刊05).2011
[7].包向飞.乌托邦和拓扑发生学——比较康德的主体和海德格尔的此-在[J].现代哲学.2009
[8].华有杰.虚构的极致:华兹华斯诗学中的主体乌托邦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9
[9].谭善明.通向主体性审美救赎的乌托邦——试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接受者[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0].陈艳玫.“环境乌托邦”抑或改革路径?——自然体法律主体地位探索[J].法制与社会.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