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一代网络业务开放的相关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宋罗娜[1](2021)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随着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业务持续下降和产业上下游界限日渐模糊,电信运营商在产业价值链的优势地位,面临被管道化和低价值化的威胁。互联网OTT业务冲击、用户新增规模有限以及新兴市场进入壁垒高等现状,迫使电信运营商重新思考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策略。同时能源消耗与气候问题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对电信运营商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电信运营商必须进一步提升绿色创新能力、网络连接能力、平台与应用服务能力,推动自身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是电信运营商在产业生态中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互联网时代下电信运营商如何进行创新和能力提升,以满足用户日益丰富的信息技术服务需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现实问题,正处于探索之中。本文针对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基于产业协同和绿色创新文献研究,明确电信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及电信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之间共生关系,结合电信企业及其服务产品特征,构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双层博弈模型,包括生态位重叠竞争角度的演化博弈模型,生态位互补合作角度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为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基础服务和平台应用创新业务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2)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面向电信运营商未来网络架构与服务需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和谐、循环经济和可持续社会为目标,从系统、技术、设备和能源等层面分析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种电信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体系,包括具有多方位可持续特征的未来网络框架,网络性能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为电信运营商网络基础服务绿色发展提供参考。(3)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分析了物联网与区块链等技术在传统产业供应链中的应用情况,识别技术方案设计的关键因素并对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仿真,扩展了现有指标体系,提出了电信运营商垂直生态下的创新业务模式,构建了以电信运营商、传统企业和政府为代表的三方博弈模型,就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采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各方互动策略。为电信运营商在平台服务等创新业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4)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溯源管理方面的项目,针对电信运营商在农业场景下的业务发展现状,设计了一种电信运营商在垂直生态中的创新业务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结合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一种区块链的双链结构,包括记录交易数据的主链和记录物联网数据的子链,并在不同模拟场景中验证结构性能,为电信运营商提升创新业务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张明远[2](2021)在《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选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下传统的图书馆集成系统缺乏对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的有效管理,越来越难以满足高校图书馆不断变化的需求。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图书馆界推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一是对传统集成系统进行改进升级,二是引进新一代集成系统,三是开发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还在采用传统的以纸质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部分高校引进了新一代集成系统,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则处于研发阶段。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新系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做了选型分析的工作,希望能够为高校图书馆的选型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相关概念,回顾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发展历程,介绍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的开发理念。其次,对国内外集成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且对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传统集成系统和新一代集成系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主要从系统架构、统一资源管理、服务模式、开放接口、知识库和发现系统等方面对新一代集成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然后运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对国内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多个角度分析国内高校图书馆引入集成系统的特点、原因。通过对集成系统的比较分析和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发现国内高校选型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此之上提出高校图书馆进行集成系统选型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即技术先进性原则、功能适用性原则、系统开放性原则、经济可行性原则。同时,提出以下选型策略:加强系统选型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定位明确,基于学校类型选择;调研市场现状,避免盲目选择;基于本馆实际情况选择商业产品或开源产品;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强调用户参与。最后本文作出如下结论:高校图书馆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本馆的系统;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通过改进升级能够满足一部分高校的管理需求;应优先选择能够全面有效地管理所有图书馆馆藏资源,能够更好的向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的系统;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系统发展的方向。
赵玉宇,程光,刘旭辉,袁帅,唐路[3](2021)在《下一代网络处理器及应用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处理器作为能够完成路由查找、高速分组处理以及Qo S保障等主流业务的网络设备核心计算芯片,可以结合自身可编程性完成多样化分组处理需求,适配不同网络应用场景.面向超高带宽及智能化终端带来的网络环境转变,高性能可演进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设计是网络通信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融合不同芯片架构优势、高速服务特定业务,使得下一代网络处理器具备分组处理性能加速、动态配置硬件资源和服务应用智能化的特点.对利用新型可编程技术、面向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以及针对新型高性能业务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设计方案与现有研究进行分析比较,并对下一代网络处理器的工业化进程做了介绍;提出了高性能可演进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体系架构,通过软硬件协同分组处理流水线、多级缓存与分组调度、资源管理及编程接口等方面给出了架构设计细节,研制了原型系统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明确了自主可控的网络处理器体系架构的发展方向和智能化应用场景,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于长钺[4](202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它具有创新性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等特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突破口,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历史性交汇期,加快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构建全球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何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特征出发,深入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机理、剖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尚需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出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为抓手,通过评价,得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梳理并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以产业发展理论、经济演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扎根理论为基础,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掌握了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演进机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基本特征、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不同方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第三,构建了一种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基于扎根理论,采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对从CNKI数据库中检索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相关数据进行清洗、钻取、试探性质性分析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了包含60项指标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初始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最大信息系数MIC与欧氏距离相结合的K-means聚类算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的方法,该算法充分利用MIC能够较好处理高维数据的优点,以及欧氏距离能够准确定位聚类中心的特点,从两个方面对K-means算法进行了改进,一是聚类中心点选取,提出了以欧氏距离均值为中心的临时聚类中心选择方法,每次聚类时,选择与该临时中心欧氏距离最远的点作为新的聚类中心;二是聚类原则,采用MIC值代替欧氏距离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迭代次数、聚类正确率方面具有优势。通过该算法,探索建立了由40项指标组成的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沿用21项指标,新增19项指标;分别采用熵权法、时点权重法计算出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从全国、区域、省域、具体指标四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政府出台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上升趋势发展。(2)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3)区域排名变化整体变化不大。(4)要大力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性、渗透性和融合性作用。第四,构建并验证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关联矩阵结构分析和选择性编码,找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作为因变量,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分位数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量化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水平、金融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开放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较单一维度下传统线性回归、固定效应回归等模型,提高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的有效性、稳定性。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各因素的作用水平各不相同。从横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是产业起步的关键,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入发展,这些生产要素所能发挥的作用接近极限,而人力资本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则呈上升趋势。从纵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比人力资本水平的作用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期,人力资本水平的因素逐渐凸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熟期,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最重要推动要素。从地域来看,在东部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作用力日益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弱。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开放水平只有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时,才会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起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成长期也会有正向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第五,提出了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方法,并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利用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数据和计算得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在数据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阶数计算的基础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构建了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检验二者相互冲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动态均衡关系,两者相互促进,但两者的促进关系是非对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效应,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是短期效应;(2)两者的贡献度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大,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度比较小。第六,依据产业集群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鉴于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尚待深入且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应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依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本文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由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控制变量组成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性,两者之间依存性和集聚性现象明显。(2)从模型的对比效果发现,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要优于普通面板模型。由此得出,在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地区时,应该充分考虑空间因素,优先考虑周边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进而形成空间联动效应。第七,提出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依据所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对策及建议。总体而言,本文在理论研究方面,弥补了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在实践方面,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王慕雪[5](2020)在《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从物联网概念出现至今,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物联网的发展,发展物联网已成为落实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学习借鉴国外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物联网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The Internet of Things:Enabling Technologies,Platforms,and Use Cases)为翻译素材,重点对科技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物联网英语术语作为科技英语术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强、语义严谨等特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分为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和未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两类,继而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对已有规范译文的术语,重点是甄别行业领域,选取规范译文,并从缩略词、复合词和半技术词三个方面总结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术语翻译提供指导;对尚未有规范译文的术语,基于术语特征和已有术语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法、拆译组合法、不译法以及多种译法结合等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从事科技类文献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徐星[6](2020)在《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高清视频、虚拟现实以及物联网等各种高新网络应用和技术层出不穷,极大的改善了网民的生活体验,基本上实现了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思科白皮书预测在最近五年内,IP网络中的设备数量将飞速增长,达到地球总人口的三倍以上。据统计,截止2019年十月底,我国光纤接入(FTTH/O)用户已达4.16亿户,占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总数的92%。随着宽带服务向高速率迁移,3.7亿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能够实现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占总用户数的81.8%。宽带无源光网络作为连接骨干网和用户侧的桥梁,需要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更高的传输带宽和信号质量,以及更低延时的灵活资源调度算法,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用户数量和各式各样的网络业务。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展,无源光网络的高能耗问题愈加突出。实现宽带无源光网络的大容量、高节能以及低延时性能,将是首先被考虑到的关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大企业和学者的研究。星座成形作为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提升系统传输容量,改善信号传输质量,在光接入网中得到了热门的研究和应用。软件定义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网方式,可以对无源光网络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从而为日益复杂的网络架构提供高效的节能规划。同时,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网络业务的细颗粒度和低延时需求将成为制约网络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进行研究,最优化地实现网络带宽资源的调度,从而避免频繁的阻塞丢包和降低数据包在无源光网络中的传输时延。本论文在研究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网络传输容量的提升方案,通过结合星座成形中的几何成形和概率成形技术,对误比特率、光信噪比、接收机灵敏度等系统性能进行改善,有效提高了系统的传输容量。将软件定义网络的策略应用到无源光网络的控制层面,实现了网络的集中管理和传输波长的灵活调度,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能耗。充分考虑无源光网络的应用场景和特定流量特征,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动态灵活调度,对不同优先级用户带宽进行有效公平的自适应管理,实现了网络利用率的最优化,提高了网络的数据吞吐量,为业务数据流的低时延性能需求提供良好的传输平台。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在研究WDM-PON与星座成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该方案通过增加低能量值信号点的发射概率,使得星座图的能量集中度有了极大的提高,降低了对信号发射功率的要求,提高了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实验研究表明:在25公里PON的实验系统中,当误码率门限值为1*10-3时,16-9 CAP的概率成形信号相比于传统的16-CAP信号有了 2dB的光接收机灵敏度的改善,有效的提升了系统的传输容量和信号质量。2.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在研究OFDM-PON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通过对星座图中不同环上信号点的几何位置设计,信号点能够更加向内部汇聚,实现了星座品质因子的最大化。同时,优化星座中信号点概率分布模式,使得信号平均功率得到降低。通过系统平台的搭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 PON中不同符号速率和信息熵下的传输实验验证。实验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调制方案相比较,光接收机灵敏度在1*10-3的误比特率条件下有了 1.5 dB的提升,有效降低了系统发射功率。此方案所具有的低功耗、经济实现以及低计算复杂度等优势使得接入网中的各种应用场景能够在低成本下得到较大的传输容量和较高的信号质量。3.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在研究SDN基本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架构,动态对各种网络资源进行自适应地调度和供应,使得在光线路终端和光网络单元中可以实现流水线式的操作管理。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在节能性、链路速率、时隙分配和QoS性能之间动态实时进行权衡和裁决,实现接入网的全局性持续稳定高效运行。仿真研究表明:与传统无节能机制的光接入网相比较,该架构能够在保证QoS要求的情况下,降低多达75%的光线路终端收发机能耗。此外,该方案还能在确保平均包时延、抖动和数据吞吐量等性能的要求下,通过合理的链路速率和光收发机配置,实现高节能SD-TWDM-PON的持续高效运行。4.TWDM-PON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方案针对无源光网络的高效网络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低时延TWDM-PON动态带宽分配算法。通过对高优先级业务优化带宽分配,并结合轮询和用户预留机制,实现了高负载率下多达16%的网络利用率提升和35%的平均数据包时延降低。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型随机早期检测的自适应资源调度方案,通过对转发队列的门限值进行灵活调整,实时动态地降低了时延敏感性业务的阻塞率,确保了突发性流量能够得到有效公平的带宽分配。仿真研究表明:与传统网络相比,数据总吞吐量提升了 12%,网络数据包时延降低了多达33%,很好满足了物联网时代对光接入网中业务低时延性能的迫切需求。
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7](2018)在《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17)》文中研究表明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正加速推动互联网、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的竞争与融合。2017年,全国广电有线网络按照"融合广电、宽带广电、智慧广电、安全广电"的发展思路,抓住有限时间窗口,在平台、网络、终端、业务等方面展开多种技术实践,网络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宽带业务支撑多措并举,融合媒体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有所突破,智慧广电运营格局新貌初现,在媒体融合化、网络宽带化、业态智慧化和安全体系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于晓敏[8](2015)在《下一代网络中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的结构也日益改变,使得下一代网络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模式便成为目前课题研究的重点。由于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下一代网络的部署,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都是面向网元设备的,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则更加注重面向业务的网络管理模式。而且传统的网络管理模式在网络的管理上存在着局限性,因此,结合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特点及要求,研究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管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研究了下一代网络的发展特点和网络的管理模式,结合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SNMP协议,针对运营企业当前业务管理中VLAN数量不足的问题,引入QinQ技术,通过添加一层802.1Q标签,解决了VLAN不足的问题。但随之带来了网络结构变化的问题,于是,采用一种基于Web的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对运营企业的IP城域网中的VLAN管理模式进行改造,这种基于Web的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对运营企业目前的网络部署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论文最后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今后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方向。
梁朝霞[9](2010)在《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网络发展迅速,结构日趋复杂,近年来所采用的传统技术已无法满足通信网络的应用需求,因此在诸多领域引入了计算智能技术来解决复杂问题,如智能网应用、移动Agent实现分布式信息处理、主动网络实现网络拥塞控制等都是通信网络中计算智能技术的成功应用。特别是在未来网络融合中发展下一代网络(NGN)时,计算智能技术还将发挥巨大作用,并将为NGN许多目前仍不能攻克的难题提供有力的、高效的解决方法。本课题结合生物网络理论、智能Agent和下一代网络技术,设计出一种新颖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架构,并结合生物网络中间件原型,引入生物智能算法用于解决下一代网络的实际问题。首先,系统地阐述了下一代网络及业务发展进程以及研究内容,并介绍了通信领域中计算智能理论的成功应用,探讨了智能计算对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启示。其次,从生物网络系统抽象出生物网络结构,并结合下一代网络开放业务OSA/Parlay架构和分布式中间件Corba技术,提出一种新颖的生物智能业务平台,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智能化业务平台的基础模型,为深入研究智能计算理论在通信网络的应用提供了一条途径。然后,参考NGN仿真软件,在生物网络仿真平台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具有生物智能特性的OSA/Parlay业务平台原型系统,并扩展生物实体进行业务完整性管理的功能实现,为业务平台引入生物智能的动态平衡和整体稳定性机理,为业务提供动态负载平衡的智能控制。接着,进一步扩展了生物网络和生物实体的结构,发挥生物网络的特有功能和机制,为NGN网络提供可靠性感知、检测、评价和控制管理,提出下一代可靠性业务平台架构,从而有效地改善系统的响应和备份的性能。再接着,采用生物网络平台进行计算资源平衡和通信带宽平衡研究,对下一代网络负载平衡进行优化建模,生物实体通过探测SLEE底层容器获知环境信息和进行自调整,从而实现网络资源和带宽的合理利用。并且,基于生物仿真平台,建立了一个下一代网络组播树优化模型,并提出采用免疫激励算法进行求解,用于解决下一代网络组播的QoS路由优化。最后,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柳云平[10](2009)在《我国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文中认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是世界网络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电信业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的管制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的行为,影响着中国未来市场的走向。随着电信行业技术、经济方面近二十年来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正处于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施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后发优势,进行跨越式发展战略,电信和信息行业对我国的发展影响越来越深远、重要。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语音业务已经相当普及,语音作为基本需求已经得到较好的满足,而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业务极大地促进了网络资源和数据业务的发展,数据、多媒体成为了下一个发展阶段电信重点发展的对象。长远来说,升级到数据消费为主的电信网络成为必然趋势。当初的网络设计思想,基本上是一种网络服务于一种服务模式。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渐由以IP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来提供多种业务,并且业务的开发与网络层相分离,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开发多种业务。现存的各个网络进行技术改造以后逐渐会融入到统一的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中。下一代网络分为基础层和业务层进行管理。由于随时随地的服务,接入网逐渐引入多种形式,有Wi-Fi mesh, WiMAX,飞蜂窝,VDSL2, HSPA,LTE等多种形式,本地接入网的长期垄断特性将被打破,多种业务的开发将导致市场呈现越来越多的竞争性。随着我国电信2008年重组完成,三家全业务运营商使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强,3G牌照的发放和网络建设正在大规模进行。下一代网络的骨干核心网仍然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为了解决下一代网络中,新的管制难题,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进行了市场参与家数与市场效率的理论研究,将其应用于下一代网络的准入管制指导中,并提出了辅助下一代网络市场准入管制的措施。我们主张我国下一代网络中,核心网和部分基础设施接入网进行一致产权办法进行,解决由于网络外部性导致的市场竞争无效行为;在业务网新兴服务商的接入问题上采用分阶段抽租补偿管制办法,设立创业保险基金,以鼓励市场创新、保护运营商的合理收益。最后,文章就现阶段,我国通信市场面临的决策与体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文中的不足和继续研究的方向建议。
二、下一代网络业务开放的相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一代网络业务开放的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互联网下电信产业发展背景 |
1.1.2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需求 |
1.1.3 运营商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
1.1.4 研究意义 |
1.2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2.1 技术路线 |
1.2.2 研究内容 |
1.3 论文框架及章节安排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
2.1 相关理论 |
2.1.1 产业生态 |
2.1.2 可持续发展 |
2.1.3 创新生态系统 |
2.1.4 商业生态系统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产业生态系统研究 |
2.2.2 网络绿色发展研究 |
2.2.3 运营商可持续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运营商绿色技术创新行为研究 |
3.1 绿色创新需求与影响因素 |
3.1.1 产业协同与绿色创新 |
3.1.2 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3.1.3 收益函数构建 |
3.2 双层博弈模型构建与求解 |
3.2.1 演化博弈模型 |
3.2.2 讨价还价模型 |
3.3 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
3.3.1 同规模场景 |
3.3.2 不同规模场景 |
3.3.3 创新程度影响 |
3.3.4 协作因素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营商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评估研究 |
4.1 未来网络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 |
4.1.1 运营商视角下未来网络特点 |
4.1.2 运营商企业内绿色发展实践 |
4.2 未来网络可持续发展框架构建 |
4.2.1 需求分析 |
4.2.2 框架设计 |
4.2.3 应用场景 |
4.3 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分析 |
4.3.1 重叠竞争: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4.3.2 互补合作: 加强产业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
4.3.3 宽度扩展: 进入新兴业务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 |
4.4 网络性能评估体系与方法 |
4.4.1 综合评价体系 |
4.4.2 综合评价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技术赋能研究 |
5.1 供应链场景技术应用分析 |
5.1.1 区块链技术应用分析 |
5.1.2 物联网技术应用分析 |
5.1.3 供应链解决方案分析 |
5.2 可持续供应链技术方案分析 |
5.2.1 可持续供应链信息化挑战分析 |
5.2.2 可持续解决方案关键因素分析 |
5.2.3 可持续技术选型性能对比分析 |
5.3 供应链技术应用演化博弈分析 |
5.3.1 模型假设 |
5.3.2 模型构建 |
5.3.3 模型求解 |
5.3.4 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运营商垂直生态解决方案研究 |
6.1 农业供应链溯源项目分析 |
6.2 可持续供应链方案构建 |
6.3 供应链数据管理与优化 |
6.3.1 供应链数据管理 |
6.3.2 供应链数据价值创造 |
6.4 基于区块链的双链结构 |
6.4.1 结构框架 |
6.4.2 主链设计 |
6.4.3 子链设计 |
6.4.4 性能优化 |
6.4.5 仿真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未来展望 |
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选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数字时代与图书馆集成系统概述 |
2.1 数字时代概述 |
2.1.1 数字时代定义 |
2.1.2 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特征 |
2.1.3 数字时代大学图书馆功能定位 |
2.2 图书馆集成系统概述 |
2.2.1 图书馆集成系统定义 |
2.2.2 图书馆集成系统发展历程 |
2.3 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开发理念 |
2.3.1 云端化 |
2.3.2 开源和社区化 |
2.3.3 模块化和可扩展 |
第三章 图书馆集成系统比较分析 |
3.1 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 |
3.1.1 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简介 |
3.1.2 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比较分析 |
3.2 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 |
3.2.1 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简介 |
3.2.2 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比较分析 |
3.3 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 |
3.4 图书馆系统综合比较与评价分析 |
3.4.1 图书馆系统综合比较分析 |
3.4.2 图书馆系统综合评价分析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4.1 调查设计 |
4.1.1 调查样本 |
4.1.2 调查内容 |
4.2 我国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应用现状 |
4.2.1 传统图书馆集成系统应用现状 |
4.2.2 新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应用现状 |
4.2.3 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应用现状 |
4.3 应用现状分析 |
4.3.1 按系统类型分析 |
4.3.2 按地域分布分析 |
4.3.3 按开发机构分析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选型原则和选型策略 |
5.1 选型原则 |
5.1.1 技术先进性原则 |
5.1.2 功能适用性原则 |
5.1.3 系统开放性原则 |
5.1.4 经济可行性原则 |
5.2 选型策略 |
5.2.1 加强系统选型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
5.2.2 定位明确,基于学校类型选择 |
5.2.3 调研市场现状,避免盲目选择 |
5.2.4 基于本馆实际情况选择商业产品或开源产品 |
5.2.5 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强调用户参与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下一代网络处理器及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处理器基本概念 |
1.1 网络处理器基本架构 |
1.2 网络处理器发展以及挑战 |
2 利用新型可编程技术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 |
2.1 基于ASIC芯片的NGNP设计 |
2.2 FPGA加速辅助的NGNP设计 |
2.3 利用P4等高级语言的NGNP |
3 面向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 |
3.1 服务SDN的NGNP |
3.2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中的NGNP |
3.3 NGNP与Smart NIC的功能推拉 |
4 针对新型高性能业务的下一代网络处理器 |
4.1 精确网络测量 |
4.2 基于metadata的Qo S保障 |
4.3 NP的处理优化以及应用加速 |
5 下一代网络处理器的工业化及评测 |
5.1 网络处理器的工业化 |
5.2 部分主流网络处理器的性能评测 |
6 未来发展趋势 |
6.1 高性能可演进下一代网络处理器架构 |
6.2 软硬件协同分组处理流水线 |
6.3 多级缓存与分组调度 |
6.4 编程接口及进程实现 |
6.5 基于HPENP的在线智能测量及应用 |
6.6 HPENP原型系统构建与测试 |
7 总结 |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息产业 |
2.1.2 新一代信息技术 |
2.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2.1.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2 经济演化理论 |
2.2.3 技术创新理论 |
2.2.4 扎根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关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2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
2.3.3 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演进机理 |
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 |
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3.2.1 外部环境要求 |
3.2.2 产业覆盖面 |
3.2.3 产业联动效应 |
3.2.4 共性标准建设 |
3.3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3.3.1 产业规模 |
3.3.2 出口规模 |
3.3.3 产业布局 |
3.3.4 产业结构 |
3.3.5 固定资产 |
3.3.6 知识产权 |
3.4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4.1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必要性 |
3.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3.4.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分析 |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4.1.1 信息技术产业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4.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思路 |
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指标初始集构建 |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
4.2.4 评价指标说明 |
4.2.5 数据来源 |
4.3 指标权重计算 |
4.3.1 权重计算方法 |
4.3.2 权重计算步骤 |
4.3.3 权重结果分析 |
4.4 产业发展指数 |
4.4.1 静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
4.4.2 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
4.5 研究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
5.1 基于扎根理论的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
5.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
5.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
5.2 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 |
5.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1 检验假设 |
5.3.2 统计描述 |
5.3.3 模型构建 |
5.3.4 总体结果 |
5.3.5 分位数回归结论 |
5.3.6 不同区域回归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6.1 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
6.2 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 |
6.2.1 模型构建 |
6.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
6.2.3 数据平稳性检验 |
6.2.4 最优滞后阶数 |
6.2.5 GMM估计 |
6.2.6 稳定性检验 |
6.2.7 脉冲响应函数 |
6.2.8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
6.2.9 实证结论 |
6.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
6.3.1 基准分析 |
6.3.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6.3.3 模型构建 |
6.3.4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6.3.5 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
6.3.6 基于权重的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方法 |
6.3.7 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
7.2 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 |
7.3 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 |
7.4 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专利目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研究 |
(5)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
1.1 翻译任务介绍 |
1.2 翻译文本描述 |
1.3 翻译工具介绍 |
1.4 翻译过程设计 |
第二章 术语与物联网英语术语 |
2.1 术语及术语翻译方法 |
2.2 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 |
2.3 物联网英语术语翻译方法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
3.1.1 缩略词术语 |
3.1.2 术语中的复合词 |
3.1.3 术语中的半技术词 |
3.2 未规范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
3.2.1 直译法 |
3.2.2 拆译组合法 |
3.2.3 不译法 |
3.2.4 多种译法结合法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
4.1 翻译总结 |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术语表 |
附录2 原文 |
附录3 译文 |
致谢 |
(6)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宽带无源光网络研究现状 |
1.2.2 星座成形技术研究现状 |
1.2.3 软件定义无源光网络研究现状 |
1.2.4 无源光网络的低延时资源调度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宽带无源光网络系统原理及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无源光网络通信系统 |
2.2.1 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TDM-PON) |
2.2.2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WDM-PON) |
2.2.3 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OFDM-PON) |
2.3 IM/DD系统和CAP技术 |
2.3.1 IM/DD系统调制检测技术 |
2.3.2 CAP技术 |
2.4 星座成形技术 |
2.4.1 几何成形 |
2.4.2 概率成形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的星座成形扩容传输方案 |
3.1 引言 |
3.2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PS-WDM-PON扩容传输方案 |
3.2.1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概率成形信号映射原理 |
3.2.2 基于符号级标签和菱形调制的16-9 CAP WDM-PON传输系统实验研究 |
3.3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扩容传输方案 |
3.3.1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星形CAP-16/32几何和概率联合成形原理 |
3.3.2 基于星座结构优化的IM/DD OFDM-PON系统传输实验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 |
4.1 引言 |
4.2 OpenFlow南向协议 |
4.2.1 OpenFlow端口 |
4.2.2 OpenFlow流表 |
4.2.3 SDN控制器与交换机之间的消息类型 |
4.3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架构和算法 |
4.4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方案仿真 |
4.4.1 高节能效率的SD-TWDM-PON系统设计方案 |
4.4.2 网络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WDM-PON中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方案 |
5.1 引言 |
5.2 TWDM-PON中基于QoS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5.2.1 基于QoS的低时延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
5.2.2 TWDM-PON中的低时延资源调度仿真性能分析 |
5.3 TWDM-PON中基于改进型RED的自适应资源调度方案 |
5.3.1 基于改进型随机早期检测的自适应资源调度算法 |
5.3.2 TWDM-PON中算法仿真方案设计 |
5.3.3 网络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列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7)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17)(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环境与竞争态势 |
1.1政策环境 |
1.1.1强化文化宣传阵地 |
1.1.2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 |
1.2广电有线网络发展概况 |
1.3相关行业发展概况 |
1.3.1互联网相关服务业 |
1.3.2通讯行业 |
1.3.3电子信息制造业 |
1.3.4电视媒体行业 |
1.4竞争态势分析 |
1.4.1不利态势 |
1.4.2广电有线网络的机遇 |
2行业进展与技术应用 |
2.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
2.1.1全国广电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开始规模化建设 |
2.1.2接入网改技术出现新突破 |
2.1.3省级骨干传输网络全面升级扩容 |
2.1.4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试点范围扩大 |
2.1.5 IPv6试点应用起步 |
2.2宽带支撑多措并举 |
2.2.1整合多方资源, 提升内网化率 |
2.2.2以互联互通促进流量综合运营 |
2.2.3精细化管控支撑多策略市场运营 |
2.2.4围绕宽带主业全面打造宽带运营服务体系 |
2.3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
2.3.1构建开放能力融合业务云平台 |
2.3.2基础设施IT化和业务承载IP化成为发展趋势 |
2.3.3智能化终端快速规模应用 |
2.3.4技术融合推动多业态创新 |
2.3.5 4K、VR/AR、3D技术深化应用 |
2.4信息化服务能力拓展 |
2.4.1打造支撑社会信息化服务的专业体系 |
2.4.2发挥文化企业优势, 助力公共文化服务 |
2.4.3发挥网络传输覆盖优势, 广泛参与社会信息化建设 |
2.4.4发挥党网平台优势, 努力拓展智慧社会创新项目 |
2.5安全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
2.5.1圆满完成“十九大”重要保障期的安全保障工作 |
2.5.2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
2.5.3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安全防范体系正在建立 |
3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 |
3.1云计算持续快速发展 |
3.2大数据技术叠加人工智能迅速发展 |
3.3物联网技术持续演进 |
3.4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出现轻量化趋势 |
3.5 IPv6规模化部署行动加速 |
3.6 4K技术应用、内容生产提速 |
4后续举措与发展建议 |
4.1制定新时代下智慧广电有线网络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
4.2协同推进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 |
4.2.1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广电有线网络“云、管、端”技术升级 |
4.2.2加强智慧广电有线网络在不同领域的技术集成 |
4.2.3重点突破智慧广电关键技术 |
4.3加快智慧广电标准化建设, 建立全国资源共享体系 |
4.3.1加快智慧广电标准化体系建设 |
4.3.2用规划性标准破解标准化困局 |
4.3.3加强行业资源聚合, 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
4.4促进产业协同, 打造智慧广电产业链 |
4.4.1通过顶层设计形成台、网紧密联系的新格局 |
4.4.2打造具有强大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的广电有线网络产业链 |
4.5对接各项政策, 重塑广电有线网络发展新局面 |
(8)下一代网络中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下一代网络在外国的研究现状 |
1.2.2 下一代网络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
2.1 TMN管理体系 |
2.2 NGOSS体系结构 |
2.3 SNMP网络管理协议 |
2.3.1 SNMP研究进展 |
2.3.2 管理信息库(MIB) |
2.3.3 管理信息结构(SMI) |
2.3.4 网络管理者和网络管理代理 |
2.3.5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2.4 CMIP协议 |
2.5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 |
3.1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及对网络管理的要求 |
3.1.1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
3.1.2 网络管理的要求 |
3.2 下一代网络管理体系结构和模式的研究 |
3.2.1 网络管理的三种体系结构 |
3.2.2 基于管理者/代理的管理模式 |
3.2.3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模式 |
3.2.4 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模式 |
3.2.5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模式 |
3.2.6 综合网络管理 |
3.3 基于web的下一代网络管理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的IP城域网VLAN管理模式改造 |
4.1 现状与需求分析 |
4.2 QinQ技术 |
4.3 实施部署的思想 |
4.4 部署改造方案 |
4.4.1 改造流程 |
4.4.2 改造中遇到的问题 |
4.5 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实施 |
4.5.1 网络资源管理子系统 |
4.5.2 用户档案管理子系统 |
4.5.3 VLAN资源管理子系统 |
4.5.4 业务处理预案子系统 |
4.5.5 工单调度子系统 |
4.5.6 日志管理子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发展综述 |
2.1 引言 |
2.2 下一代电信网络技术 |
2.2.1 IMS网络技术 |
2.2.2 NGN业务平台 |
2.3 网络智能技术 |
2.3.1 智能网技术 |
2.3.2 主动网络技术 |
2.3.3 移动Agent技术 |
2.4 生物网络理论 |
2.4.1 生物网络系统研究 |
2.4.2 生物网络计算系统研究 |
2.5 下一代通信业务智能化发展趋势 |
2.6 小结 |
第3章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模型 |
3.1 引言 |
3.2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架构 |
3.2.1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的总体框架 |
3.3 业务能力实体及其特性 |
3.3.1 业务能力实体的通信特征 |
3.3.2 业务能力实体的生物特征 |
3.4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的特点 |
3.5 小结 |
第4章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原型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生物网络智能业务平台原型系统设计 |
4.3 生物实体设计 |
4.3.1 业务能力实体 |
4.3.2 业务调度实体 |
4.3.3 资源实体 |
4.3.4 生物实体的相互作用 |
4.4 生物网络智能平台BNCL消息交互机制 |
4.5 生物智能负载平衡 |
4.5.1 负载分配模型 |
4.5.2 系统结构和工作机制 |
4.5.3 负载控制性能评价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可靠性设计 |
5.1 引言 |
5.2 下一代网络的可靠性分析 |
5.3 基于生物网络的NGN可靠性设计 |
5.3.1 NGN平台基于生物网络的可靠性扩展 |
5.3.2 可靠性生物实体结构设计 |
5.3.3 应用分析 |
5.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5.4.1 仿真设计 |
5.4.2 结果和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资源和带宽均衡研究 |
6.1 引言 |
6.2 下一代网络负载平衡 |
6.3 负载均衡模型设计 |
6.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6.4.1 仿真设计 |
6.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6.5 小结 |
第7章 基于免疫进化的下一代网络组播树研究 |
7.1 引言 |
7.2 下一代网络组播问题分析 |
7.3 下一代网络组播树的优化模型 |
7.4 免疫算法 |
7.4.1 框架 |
7.4.2 编码和亲和力措施 |
7.4.3 克隆选择和超变异 |
7.4.4 交叉和变异操作 |
7.4.5 免疫消除和免疫记忆 |
7.5 仿真研究 |
7.6 小结 |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 |
(10)我国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下一代网络的背景 |
1.3 我国下一代网络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
1.4 论文的结构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论文的结构内容 |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下一代网络参考文献综述 |
2.1.1 下一代网络及原因 |
2.1.2 下一代网络的演进方式 |
2.2 相关理论研究、政策建议研究 |
2.2.1 相关理论研究 |
2.2.2 政策建议研究 |
第三章 下一代网络分析 |
3.1 下一代网络的定义 |
3.2 下一代网络的特点 |
3.3 下一代网络业务 |
3.3.1 NGN提供的业务类型 |
3.3.2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模型 |
3.3.3 NGN业务技术 |
3.4 运营商下一代网络的经济驱动原因分析 |
3.4.1 成本的考虑 |
3.4.2 业务的考虑 |
3.4.3 网络融合、演进的考虑 |
3.4.4 运营商自身的考虑 |
3.5 下一代网络不同维度的特征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分析 |
4.1 电信管制理论 |
4.1.1 电信管制的发展背景 |
4.1.2 电信管制原因 |
4.1.3 竞争条件下电信行业管制原因 |
4.1.4 管制的内容 |
4.2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发展回顾 |
4.2.1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发展概述 |
4.2.2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的主要发展阶段 |
4.3 中国电信行业管制改革评价 |
4.3.1 改革的初始目标基本实现 |
4.3.2 电信行业获得巨大发展 |
4.4 中国电信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1 资源浪费现象 |
4.4.2 网间互为壁垒现象 |
4.4.3 通过管制成本、收益比较提高管制效果 |
4.5 中国电信行业现有市场准入管制的主要内容 |
4.5.1 电信业务经营准入管制 |
4.5.2 电信码号资源管制 |
4.6 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分析 |
4.6.1 把握适度的市场准入管制 |
4.6.2 自然垄断理论 |
4.6.3 几家寡头垄断最优 |
4.7 小结 |
第五章 下一代网准入对策分析 |
5.1 管制理论的新发展 |
5.2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措施 |
5.2.1 一致产权原则 |
5.2.2 分阶段抽租补偿 |
5.2.3 保险合作基金鼓励进入的措施 |
5.2.4 可竞争原理对自然垄断的应用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下一代网络准入管制相关管制分析 |
6.1 现有互联互通、价格管制、普遍服务 |
6.1.1 现有互联互通 |
6.1.2 现有价格管制 |
6.1.3 现有普遍服务管制 |
6.2 下一代网络价格管制、互联互通、普遍服务的主要不同点 |
6.2.1 价格上限管制 |
6.2.2 互联互通管制 |
6.2.3 普遍服务 |
6.3 下一代网络管制下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利益的均衡 |
6.3.1 管制过程的博弈性与政府角色 |
6.3.2 管制的成本 |
6.3.3 下一代网络管制者、企业、消费者的关系 |
6.4 当前决策分析 |
6.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获得资助 |
后记 |
四、下一代网络业务开放的相关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产业生态研究[D]. 宋罗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集成系统选型分析[D]. 张明远. 河北大学, 2021(02)
- [3]下一代网络处理器及应用综述[J]. 赵玉宇,程光,刘旭辉,袁帅,唐路. 软件学报, 2021(02)
- [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长钺.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5]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慕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6]大容量宽带无源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徐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7]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17)[A]. 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 第17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暨第26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论文集, 2018
- [8]下一代网络中网络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D]. 于晓敏.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9]基于生物网络的下一代网络电信业务平台研究[D]. 梁朝霞. 东华大学, 2010(08)
- [10]我国下一代网络的市场准入管制[D]. 柳云平.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