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备志论文-余远来

武备志论文-余远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武备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备志,茅元仪,明王朝,兵学

武备志论文文献综述

余远来[1](2017)在《《武备志》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传统兵学理论中,总有一些经典的思想贯古彻今、源远流长。在后人的着述引用和军事实践中,这些经典思想仍被奉为圭臬,得以赓续传承。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的《武备志》,其中不乏超越时空、精彩绝伦的不刊之论,如:“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此叁代之所以为有道(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报》期刊2017-05-18)

赵凤翔,关增建[2](2016)在《明末清初汉籍东传背景下的《武备志》入日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书籍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之间持续了上千年,汉籍东传日本则是和汉书籍交流的主体。《武备志》成书于1621年,是明末清初东传日本的一部重要的兵学着作,通过和汉史料的记载,特别是通过《西湖二集》中一条新史料的发掘,笔者认为,考证《武备志》东传日本的时间当在1628—1631年间,由江浙海商通过私人海上贸易的方式,经由琉球传入日本。本文的最后考察了和刻本《武备志》,并注意到清末和刻本《武备志》回流中国这一史实。(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谢祥皓[3](2016)在《《武备志》》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茅元仪撰。茅元仪,字芷生,号石民,又号东海波臣,梦阁主人等,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着名散文家茅坤之孙。元仪身处明衰、后金崛起之际,为振作明朝武备,寓居金陵,积十五年之讲求,广采历代兵书二千余种,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撰成《武备志》,于天启元年(1621)刻竣。《武备志》二百四十卷,总约二百万言。计分五门。(本文来源于《孙子研究》期刊2016年S1期)

万方[4](2016)在《中华兵书宝典——《武备志》》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兵书中篇幅最大、收罗最广、论述最为详尽的综合性军事着作当推晚明茅元仪所撰《武备志》。茅元仪(1594-1640)字止生,号石民,又署东海波臣、梦阁主人、半石址山公等,浙江吴兴人,祖父为着名学者茅坤。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喜读兵、农之书。明万历年间东北建州女真族崛起,随即建立后金政权,以‘七大恨'为口实兴师攻明,以致辽东战火迭起。茅元仪有感于此,汇集兵家、术数之书二千余种,历时十五年辑成《武备志》,自刊于天启元年(1621)。自此以知兵享誉于时。曾入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之幕,后随大学士孙承宗督师辽东,以战功(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6年08期)

乔娜[5](2016)在《《武备志》版本流传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备志》是明末茅元仪所辑综合性军事着作,在我国军事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启元年,茅氏自刻成书,其侄茅尚望在明末重订有崇祯抄本。清代,随着刻书业的发达,《武备志》先后出现过清初刻本、日本宽文刻本、清道光木活字本(叁种)等多种版本,不仅在国内流传较广,还远传海外多个国家。本文对《武备志》现存各种版本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订,进而比较了各版本的具体特征及其文字差异,并考察了其后世流传情况。(本文来源于《清史论丛》期刊2016年01期)

赵凤翔,关增建[6](2016)在《17—18世纪中日陆海观念研究——以中日两部兵书《武备志》和《海国兵谈》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621—1783年这一历史时期当中,庞大的明清帝国与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日益走向了陆国与海国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为躲避来自海洋的入侵,明清帝国统治者依托庞大的帝国版图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走上了闭关锁国之路;而相对孱弱的日本,则从德川幕府建立的锁国体制之下,逐渐酝酿出海防和海外扩张思想。茅元仪的《武备志》和被作者林子平称作日本武备志的《海国兵谈》,恰能够反映出中日之间的这种思想分歧对两国武备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二者对海防与边防的认知差异、对西洋火器的不同态度、对海贼与海寇的认识深度以及二者富国强兵之策的差别等诸多方面。(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李响[7](2014)在《茅元仪武备志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茅元仪是明末着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一生着述颇丰,尤以《武备志》为着名。《武备志》是中国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是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本文主要对前人关于《武备志》的研究做个总结。(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15期)

乔娜[8](2014)在《茅元仪《武备志》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备志》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兵书,被誉为中国古典兵学的百科全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文献学角度探讨了《武备志》的成书、版本、内容及其价值,进而考察其在中国兵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武备志》是晚明社会经世风气下的产物,它的编纂与茅元仪家世环境、生活经历和自身性格密切相关。其成书时间并非普遍认同的天启元年,而应在万历四十七年。在流传过程中,《武备志》形成了多种版本,除明天启元年刻本、莲溪草堂印本、日本宽文刻本、道光木活字本、清末刻本及清末湖南刻本外,还有明末抄本、清末广东刻本、清末湖南刻本之别本等行世。作为一部“述而不作”的军事类书,《武备志》的类目小序和批注部分集中体现了茅元仪的兵学见解。《武备志》在中国古代兵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前代综合性兵书的体例并有所创新,继而影响了后世兵书的编撰,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的价值表现在兵学、编纂学、史料学等多个方面。在肯定《武备志》价值的同时,也应注意其局限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14-04-01)

刘容[9](2013)在《《武备志》中武术内容的整理及其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术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这些形式一方面是以言传身教的动作技法流传下来,一方面则是以史料论着的形式被记载和收录在不同种类的历史文献中。通过对明代时期的一些军事论着和武术古籍等着作的整理分析,可以得知的是在明代时期中国的武术的技术体系已基本成型,而且明代中后期由于要抵御沿海的日本倭寇,中日武术出现了一定技术交流和理论借鉴等,表明了明代武术不仅在技术体系上趋于完备,而且在理论上同时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从古自今的历史发展中累积了丰富的,大量的武术知识理论,遗留下来了许多传统技艺、拳经、拳谱以及反映中国武术历史面貌的文献资料,着作和武术实物。对这些传统武术技艺的着作和文献资料的专门整理研究,将会使得武术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明朝前期不仅国家政治强盛,而且社会经济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中国武术在明代逐步进入了成熟期,形成了完整的中国武术的理论体系和武术文化体系,出现了大批的军事理论家和武术家为武术着书立说的现象,其中较为着名的有:俞大猷着《剑经》、戚继光着《纪效新书》、唐顺之着《武编》、程宗猷着《耕余剩技》、何良臣着《阵纪》、茅元仪着《武备志》等等。在整理明代的古籍资料的过程中,对比其他时期的古籍史料可以发现,明代的武术文献或是其它古籍中记载的武术内容,包括拳术,器械套路的图谱可以说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最为完整的证明。本研究的对象《武备志》是明代后期着名的军事家、理论家、文学家茅元仪查阅近二千类书籍,费十五年时间辑录而成的一部中国历史上种类最全,书目最多的军事百科全书。所记载的与武术有关篇章共9卷,从84卷到92卷,分别记载了弓、弩、剑、刀、枪、钯、牌、筅、棍、拳、比较等。大部分都附有插图,清晰的表现各自兵器制作和使用方法或拳法器械的实际用途以及练习方法。其中的有关武术的内容记录了许多明代及明代之前文献中所没有涉及的珍贵资料,这其中就包括有关武术的文献如:古时从中国流传入朝鲜,而后在国内却趋于失传的“朝鲜势法”,书中图文并茂的在功法、技术、习练情况上做了详细的介绍。另一个便是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中的拳法叁十二式,由于原本已经不知所踪,在流传的过程中各个时期不同版本均遗失了最后八式拳法,但是《武备志》中拳艺篇中却完整的记录了叁十二式拳法,动作演练生动形象,图诀俱全。提供的许多明代武术的珍贵资料线索,为后世研究明代武术提供了很全面的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明代武术史料的整理,系统全面的对《武备志》中的武术内容研究分析,可以从某一角度反应出的明代的大体概貌,尤其是中国武术在成熟时期的拳种、器械、功法和技术体系等方面的了解,对认识《武备志》中武术内容在明代至今的武术演进中有着理论上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首都体育学院》期刊2013-06-01)

赵娜[10](2013)在《茅元仪《武备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中叶后,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日益严峻,北部边疆不断遭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掳掠,东南沿海自嘉靖后“倭患”横行,屡禁不止。明政府内部朋党纷争,宦官专权,士地兼并日益加剧。常年战争耗费了明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繁重的赋税、徭役使人民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流民起义不断。明代严峻的政治、军事形势,大大激发了文人论兵的热情。文人入幕成为风尚,文官在政府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军队统帅,这一时期兵学着作大量产生,茅元仪的《武备志》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编纂的。全文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前叁章的内容,本文的第一章、第二章就是介绍茅元仪本人的相关情况及《武备志》诞生的时代背景。第叁章主要阐述《武备志》的文献价值。《武备志》的编排非常合理、有序,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所有领域,兵法、战略、练兵、布阵、军事后勤保障、占卜、方舆等全部收录在内。虽然四库馆臣认为其“狠杂不足观”,批评其在收录过程中不加选择,片面追求广博,但是该书在文献学方面的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它保留了很多后来亡佚的作品,为后人研究相关内容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下编从第四章到第八章,主要从《武备志》的五个大类整理概括其主要内容,并从中提炼出茅元仪的军事思想。茅元仪在每类之前都有一篇序言,考镜源流,概括主旨,说明其编纂思想。类之下分若干小类及细目,文中紧要处添加夹注,并标注微妙处、紧关处、纲目、隐微处等,文上有眉批,以此来表达作者的军事思想及其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第四章为《兵诀评》,主要分析比对茅元仪收录的九部兵书与其他注家的区别,根据他的眉批、夹注、所列纲目总结概括其军事思想。茅氏推崇《孙子》,认为此书是宋代《武经七书》的核心。“自古谈兵者,必首孙武子。……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强调战前准备工作,重视对百姓、十卒的教戒,认为治军的理想状态是“治众如治寡”,认为将帅应提高个人素养,尽量使战争速战速决等。第五章为《战略考》,通过茅元仪收录的历代典型战例分析他的军事理念。《战略考》的原则是“非略弗取”、“非奇弗取”,茅元仪将战例的范畴延伸到了政治、外交、军事各个领域。《战略考》部分收录的历朝战例繁多,集中体现了茅元仪的军事思想,如主张慎战,在有绝对把握胜利的情况下才可以出兵;主张速战速决,以免激化国内矛盾;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以己之长攻敌之短;重视人才,谋士的作用不可忽略。推崇“耕战”政策,认为“奉寒暑之时则天顺”。他还从历代战略中总结出御虏之策、江防之策、剿寇之策,对明末的军事形势有很强的针对性。第六章为《阵练制》,阵法和练兵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提升战斗力的根本方式。茅元仪在《阵练制》部分收录了大量的阵图,但其内容过于庞杂,虽然加入了历代学者的辩论,但茅元仪本人对其收录的阵法没有相关解释,暴露了他在阵法方面知识的匮乏,没有对阵法有一个客观深入的研究。第七章为《军资乘》,后勤保障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科技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后勤保障工作成为战争中最大的难题。《军资乘》部分概括了古代战争后勤的所有相关内容,十分全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为后人研究明代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军资乘》的序言、纲目编排,我们可以考察茅元仪的军事理念。《军资乘》部分主要包括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个类目。这一编排顺序,直接体现了茅元仪对后勤物资重要性的理解。第八章为《占度载》,“占卜”部分对现代战争而言意义不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可以起到战前动员的作用,不能全盘否定。本章重点考察“度”的部分,也就是古代的方舆学,现代的军事地理学。《占度载》涉及的方舆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了人口、赋税、边塞关隘、山川河流、镇戍将领等情况,几乎包罗了古代战争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它与历代方舆学着作不同,更侧重军事方面的内容,为其后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开创了先例,是体例上的一大进步。最后的结语概括总结《武备志》的各方面成就,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武备志》各部分所反应的茅元仪的军事思想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1)

武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书籍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之间持续了上千年,汉籍东传日本则是和汉书籍交流的主体。《武备志》成书于1621年,是明末清初东传日本的一部重要的兵学着作,通过和汉史料的记载,特别是通过《西湖二集》中一条新史料的发掘,笔者认为,考证《武备志》东传日本的时间当在1628—1631年间,由江浙海商通过私人海上贸易的方式,经由琉球传入日本。本文的最后考察了和刻本《武备志》,并注意到清末和刻本《武备志》回流中国这一史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武备志论文参考文献

[1].余远来.《武备志》引发的思考[N].解放军报.2017

[2].赵凤翔,关增建.明末清初汉籍东传背景下的《武备志》入日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3].谢祥皓.《武备志》[J].孙子研究.2016

[4].万方.中华兵书宝典——《武备志》[J].书屋.2016

[5].乔娜.《武备志》版本流传考[J].清史论丛.2016

[6].赵凤翔,关增建.17—18世纪中日陆海观念研究——以中日两部兵书《武备志》和《海国兵谈》为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7].李响.茅元仪武备志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4

[8].乔娜.茅元仪《武备志》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9].刘容.《武备志》中武术内容的整理及其价值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10].赵娜.茅元仪《武备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标签:;  ;  ;  ;  

武备志论文-余远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