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流浪乞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多维贫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城市流浪乞讨论文文献综述
胡萌萌,周晓露[1](2019)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多维贫困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面临生活贫困、无所依托、疾病困扰等现实的困难。在多维贫困视角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呈现出经济贫困、能力贫困、精神贫困和权利贫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作为关注弱势群体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在介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过程中存在资源性困境、合法性困境、价值观冲突以及伦理性困境等客观阻碍。破解这些阻碍需要联结政府、社会工作机构、社会民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救助,提升社会救助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09期)
田元媛[2](2019)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道路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流浪乞讨现象也依然存在于各个城市中,因此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迫切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能够切合实际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行乞原因,提出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意见与建议。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对逐步完善和健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有着重大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我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9年15期)
尹铎,蔡慕言,梁金多,朱竑,高权[3](2019)在《广州城市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与日常生活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州流浪乞讨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解读针对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政策与手段,分析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与生境协商。研究发现:在地方城市政策对流动性与公共秩序限制的双重压力下,在流浪乞讨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中,不仅有针对管治行动者而刻意为之的特殊营建,亦有基于程式化生活流程对自我身份认同的重塑与真情实感的展演。地方政府基于空间目标的救助与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实践存在着一种张力。研究关注了城市边缘群体日常生活对地理意义的主动塑造过程,对全面理解并规范管理中国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文丽[4](2018)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以安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决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救助制度起步晚,在各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通过对安阳市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救助治理主体局限、项目单一、资金缺乏、法律不完善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健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应在部门职责分工、救助多元化、拓宽资金渠道、工作人员职业培训等方面重点着力,从而更好地安置流浪乞讨人员,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30期)
常莹,徐丽敏[5](2018)在《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需求、现状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流浪乞讨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人口涌入城市,客观上导致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剧增。如何保障其基本生活,满足其基本需要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支持理论强调对个体主观支持网络、客观支持网络和对社会支持网络利用程度的关注,在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研究上具有其独有视角,可从根本上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支持建构。(本文来源于《黑河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李锋[6](2018)在《以精准救助破解城市流浪乞讨治理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流浪乞讨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少数群体,对待该群体的态度直接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虽然社会的进步有效地缩减了流浪乞讨者的规模,极大地改善了该群体的生活境遇,但流浪乞讨问题仍持续考验着城市治理能力。当前,流浪重复发生率居高不下、越轨性乞讨手段逐渐增多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8-29)
郭栋[7](2018)在《城市流浪乞讨基层行政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以符号互动为理论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市流浪乞讨基层行政治理面临着救助功能的偏差、规制功能的弱化和正当程序的背离叁重困境。救助功能的偏差源自职业乞讨者的大量滋长,其肇端于治理的规制功能的弱化;为了弥补规制功能的弱化,在特定时期又会反扑式地发生过度规制,体现为运动治理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正当程序的背离。所以分析治理困境的产生原因,要以规制功能弱化为切口。在相对人的立场上,悲情抗争加剧逆向标签化效应;在行政主体的立场上,"刻板成见"催生"塔西佗陷阱";在根本上,这是符号互动理论的产物。作为符号互动理论的制度承载,乞讨证制度的建立将有效解决救助功能偏差、规制功能弱化和正当程序背离这叁个问题,是撬动城市流浪乞讨行政治理体系优化变革的"阿基米德支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律评论》期刊2018年04期)
陈珏[8](2018)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日益繁荣、政府社会职能的不断完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我国相关制度的演变来看,从原有的强制性的收容遣送发展为现在的自愿性社会救助,其演变不仅体现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也体现了我国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关爱型救助模式在我国已实行了十几年,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生存保障。2014年5月1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落实,实现了更加人性化的救助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群体结构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政府部门作为救助主体,也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本文以公共管理的视角为出发点,实地走访区级救助管理站,对救助工作人员以及流浪人员进行调查访谈,对管理过程中的难点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的进行问题研究并提出对策,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也对新时代下其他区域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首先理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和救助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形成一定的考察依据和基础,其次通过对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当下自愿救助阶段的救助管理制度的特点及主要内容,然后结合上海市嘉定区救助管理站的实际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深入探讨和研究,对其面临的救助对象身份甄别问题、特殊救助对象的返家问题、主动救助工作的成效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从救助制度、救助主体、救助对象叁个方面提出改善对策,只有逐步完善政策法规,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长效救助机制;在实际的救助过程中,构建多元化的救助管理模式,推动政府联合救助管理模式,培育民间组织参与救助服务,建立慈善救助管理模式,加强宣传推广,大力引入社会公众力量参与救助;建立有效的甄别机制,对救助对象分类管理,实现个性化的救助服务,才能更好的解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思敏[9](2018)在《试论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也是城市管理者需要谨慎对待的群体。在之前的一系列工作中,都主要以维持社会秩序为目的,而忽略了他们的人权保障。自2003年孙某某事件发生后,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至今已跨越12个年头,虽然体现了我国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显着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制度运行中的问题,最后以法律思维提出相应对策,以弥补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8年12期)
何玮[10](2017)在《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及其救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中流浪乞讨人员的存在对于城市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会对城镇化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对2003年出台的《救助管理办法》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现行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进行研究;总结现今学术界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理论成果,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产生、形成、发展进行研究,并从这叁方面提出了对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建言献策。(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7年33期)
城市流浪乞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如今我国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流浪乞讨现象也依然存在于各个城市中,因此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迫切需要一个更加完善的能够切合实际的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管理模式。本文通过分析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行乞原因,提出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意见与建议。对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研究对逐步完善和健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有着重大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善我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流浪乞讨论文参考文献
[1].胡萌萌,周晓露.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多维贫困的视角[J].社会科学动态.2019
[2].田元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道路的探索[J].祖国.2019
[3].尹铎,蔡慕言,梁金多,朱竑,高权.广州城市流浪乞讨者的空间管治与日常生活实践[J].地理科学.2019
[4].张文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以安阳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
[5].常莹,徐丽敏.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需求、现状与反思[J].黑河学刊.2018
[6].李锋.以精准救助破解城市流浪乞讨治理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7].郭栋.城市流浪乞讨基层行政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以符号互动为理论基点[J].中国法律评论.2018
[8].陈珏.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9].李思敏.试论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制博览.2018
[10].何玮.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及其救助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