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觉教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觉艺术,公共空间,政治意愿,艺术作品
视觉教养论文文献综述
傅无为,张博[1](2018)在《教养凝视 用视觉艺术夺回公共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在中国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可以看到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即公共空间的丧失。新媒体和技术带来了深刻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社会技能和政治意愿的形成不再(或者不再仅仅)发生在私人交往中,发生在我们城市的街道和广场,在为诸如当地的市政会议、议会或者政党会议的目的而建造的场所中;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完全数字化,因而无实体或无固定位置。通过虚拟化和全(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8年05期)
王新[2](2016)在《《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容简介近几年,视觉文化研究蔚然兴起,成为学术界的前沿热点。《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正是回应这一文化热点的产物。全书逻辑严密,框架完整,立足于缤纷图像,融通前沿理论,点出图像背后的"秘密"。一百多幅经典图片为书中相关理论提供了有力例证。名人推荐王新弟新着,如贯珠缀玉,篇篇晶莹可人,风情雅度,真美文也!(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16年07期)
王新[3](2015)在《神性——《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基于诸多中西方经典艺术作品,在中西文化比照的宏阔视野中,紧紧围绕"神性与视觉艺术"这一主题,自辟蹊径,深入阐析了基督教传统与佛教传统究竟如何为神赋形,详细比较了两大传统主神形象塑造差异及中西鬼形象差异,指出了另一传统即希腊神的人性形象塑造方式,探索了抽象艺术与神圣表征的隐秘联系,描述了通过艺术亲近神圣的两条途径,别开生面地揭示艺术境界与圣贤人格的等次关系,文章还以钟馗、骷髅、圣徒等形象个案为例,显明中西文化在文化——心理、生死观念、文明对话等宏大主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全文无论作品品读,还是观念彰明,都力求生动的体验与独到的见识。(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5年06期)
王新[4](2015)在《自然——《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基于诸多中西方经典艺术作品,在中西文化比照的宏阔视野中,紧紧围绕"自然与视觉艺术"这一主题,自辟蹊径,深入清理与阐析了披美缤纷的中西自然观念和中西桃花源原型,归纳了中国文雅传统对自然的圈养与改造,揭示了西方习以为常的自然静物背后的美学、政治、经济学,比较了中西方看待自然迥然相异的审美眼光以及中西绘画中自然风景审美风格差异,并探索了地方性自然-文化对开启艺术原生创发力的重要价值以及诸多现代国家究竟如何运用自然风景,来塑造国家形象与文化认同。全文无论作品品读,还是观念彰明,都力求生动的体验与独到的见识。(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5年03期)
胡晓宏[5](2014)在《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教养”理论——续论数字版《清明上河图》文化传播失误的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传播中国文化,新媒体在倚重工具技能的同时,需引入国际"视觉教养"的思维技能训练概念和现代理论;"美术""影视""设计"等传统专业技能,不是也无法取代"视觉教养";数字版《清明上河图》的传播错讹,正源自"技能"基础和结构的长期失衡,文章就"视觉教养"功能做续接讨论。(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4年12期)
王新[6](2014)在《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在"佛祖"温煦的目光里。这说明了古典图"像"的巨大力量。19世纪中期,随着照相机的发明、机械复制技术水平的提高,手制图像开始衰微,机械图像栩栩如生,光色缤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铺天盖地,已然覆盖我们原汁原味的素朴生活。照相机带来了逼真的图像,电影创造了逼真而运动有声的图像,电视蛮不讲理地把这些图像,送到了我们私密而温暖的客厅和卧室;而数字虚拟技术(本文来源于《公共艺术》期刊2014年06期)
戴晔[7](2008)在《视觉教养:对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印刷技术、影像技术、电子传播技术等的数字化和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进入“视觉化”、“图像化”时代。人们的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视觉性,人们也越来越青睐于视觉化的信息。视觉是人类的天赋,然而,吸收和阐释视觉信息的非凡能力,是相当晚近才习得的技能。因此,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视觉教养,受众才能更好地应对越来越纷繁的视觉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并获得审美经验。视觉教养理论是视觉传播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视觉教养主要包含叁大部分:观看并理解图像的能力、视觉表达能力和视觉批判能力。理解能力是表达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视觉批判能力是对前两个能力的综合运用和深化。本文着重于视觉理解能力的研究,把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分为叁个层次,即:再现、象征和抽象。同时,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视觉批判对于视觉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视觉教养研究的成果,最终应落实在教育上,本文最后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叁个方面,提出了简单的意见,权作抛砖引玉。(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3-01)
陈建中[8](2007)在《“读图时代”和“视觉教养”》一文中研究指出顾铮策展的《记录中国》摄影展,作为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巡回展来到了我所在的学校,顾铮也受邀来我校做相关讲座。适逢中国的一切都成为世界的热门话题,这个展览和顾铮的到访都恰到好处地推动了中国纪实摄影在美国公众中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摄影报》期刊2007-10-30)
盛希贵[9](2003)在《视觉教养理论与影像传播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据 2 0 0 3年 8月 2 7日《参考消息》报道 ,美国南加州大学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 ,一般人“视而能见”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 ,视力跟语言一样 ,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能力。美国男子迈克·梅 3岁时失明。 2 0 0 0年 3月 ,在失明 40年(本文来源于《国际新闻界》期刊2003年06期)
视觉教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容简介近几年,视觉文化研究蔚然兴起,成为学术界的前沿热点。《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正是回应这一文化热点的产物。全书逻辑严密,框架完整,立足于缤纷图像,融通前沿理论,点出图像背后的"秘密"。一百多幅经典图片为书中相关理论提供了有力例证。名人推荐王新弟新着,如贯珠缀玉,篇篇晶莹可人,风情雅度,真美文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觉教养论文参考文献
[1].傅无为,张博.教养凝视用视觉艺术夺回公共空间[J].新美术.2018
[2].王新.《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J].东方艺术.2016
[3].王新.神性——《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J].东吴学术.2015
[4].王新.自然——《见与不见: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J].东吴学术.2015
[5].胡晓宏.新媒体艺术与“视觉教养”理论——续论数字版《清明上河图》文化传播失误的成因[J].艺术教育.2014
[6].王新.读图时代的视觉教养[J].公共艺术.2014
[7].戴晔.视觉教养:对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D].同济大学.2008
[8].陈建中.“读图时代”和“视觉教养”[N].中国摄影报.2007
[9].盛希贵.视觉教养理论与影像传播实践[J].国际新闻界.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