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岭隧道论文-林少忠

越岭隧道论文-林少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越岭隧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越岭隧道,掌子面,涌水,某高速公路

越岭隧道论文文献综述

林少忠[1](2019)在《某高速公路越岭隧道掌子面涌水原因分析及评价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掌子面涌水对隧道施工及后期运营安全均有较大威胁。文章对某高速公路越岭隧道掌子面涌水进行专项研究,探讨涌水原因及机理,提出治理措施,对类似工程的勘察、设计及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石碧波[2](2018)在《越岭隧道涌水量计算软件开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准确预测隧道涌水量,能科学指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降低工程风险、减小隧道病害,保护生态环境。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是准确计算隧道涌水量的前提条件。通过对铁四院越岭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总结和集成,精选19种实用可行、涵盖广、操作性强的计算方法,编制一套越岭隧道涌水量计算软件。研究结论:(1)软件将越岭隧道涌水量计算方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计算方法全面;(2)软件纳入了隧道主要涌水模型关键计算参数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了涌水量计算的精度;(3)软件对引用流量、含水层有效带厚度等中间计算参数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实现了连续、自动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精度;(4)该软件可在铁路、公路等交通工程隧道涌水量计算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王丽丽,梁庆国[3](2018)在《考虑入洞高程效应的越岭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越岭隧道在穿越沟谷时所遇到的入洞高程问题,以西部地区黄土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叁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设置了h=0,h=5m,h=10m,h=15m,h=30m共5种不同入洞高程的模型,探究了入洞高程影响下的坡面及隧道洞口段的动力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入洞高程的变化对隧道及坡面的动力响应有重要影响。坡面位移峰值与应力峰值随入洞高程的增大呈一阶线性减小的变化规律。隧道洞口段的动力放大效应明显,且放大效应受入洞高程变化的影响。洞口附近的坡面应力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隧道仰拱的加速度与位移响应表明:入洞高程越大,洞口放大效应段越短。因此,越岭隧道的抗震设计中应考虑隧道的入洞高程效应,根据入洞高程的变化,隧道的抗震设防长度和坡面重点加固区域应随之变化。(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2)

张修杰[4](2018)在《广东某越岭隧道浅埋涌水段综合勘察技术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越岭隧道浅埋涌水段为依托,探讨、研究综合勘察技术在勘察中的应用。合理应用了"资料收集与利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示踪试验)、取样试验、孔内电视、工程类比及内业综合计算对比分析"等综合勘察手段与方法,查明了某已通车的越岭隧道浅埋涌水段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越岭隧道浅埋段涌水治理提供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8年S1期)

武学仕[5](2017)在《高速铁路兰州至张掖叁四线越岭隧道选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高速铁路兰州至张掖叁四线乌鞘岭越岭地形地貌、不良地质、自然保护区等控制因素及相邻既有铁路情况,按照高速铁路"短、直、快"的选线原则之外,从工程地质、环保、经济、安全、工期等方面对地质条件复杂的乌鞘岭越岭方案进行研究,经多方案分析研究,沿既有铁路越岭隧道并行敷设,不但可满足高速铁路选线原则,还可以充分利用既有隧道斜井、竣工地质勘察资料及施工措施经验,解决乌鞘岭工程地质复杂选线问题。(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7年09期)

贺小勇[6](2017)在《西南典型岩溶越岭隧道涌水历程解析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十纵十横高铁网络”规划的不断推进,交通运输工程在其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角色。然而,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往往会受到自然条件因素的限制,因此,隧道工程应运而生,尤其在西南山区最为普遍。西南山区隧道工程中,地下水灾害十分常见。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隧道开挖过程中常常发生规模不等的涌水、突泥等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延误工期,同时还破坏了隧址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西南山区分布大量岩溶含水层,由于岩溶发育的不均一性等特点,使得该类地区隧道涌突水事故显得频繁且突然。因此对西南岩溶越岭隧道涌水问题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前人对岩溶隧道涌水量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大多是以隧道某状态下涌水量为研究对象,缺乏对隧道涌水历程的系统研究和涌水规律总结。本文以西南岩溶地区典型越岭隧道为研究对象,基于17条已建隧道涌水量动态变化(Q-T曲线)特征曲线资料,对西南地区典型岩溶隧道涌水历程特征进行分析与归纳,进一步总结涌水受控因素,归纳出典型涌水地质模式;最后,以西南在建岩溶越岭隧道工程为实例,结合数值模拟法的定量分析和隧道实际监测数据,综合论证隧道涌水曲线及论文总结的涌水地质模式的合理性。最终得出如下结论,在今后工程应用中可起到参考作用和研究意义。1、基于17条已建隧道工程涌水历程(Q-T曲线)实例,从隧道涌水直接补给来源和补给源与隧道涌水点间渗流通道贯通性两方面,划分隧道涌水Q-T曲线类型。其中,涌水补给来源包括降雨、地下水和混合型,渗流通道贯通性分为贯通、欠贯通和逐渐贯通。最终,将隧道涌水Q-T曲线分为七种类型:降雨补给-快涌型、降雨补给-缓涌型、地下水补给-直涌型、地下水补给-滞后型、混合补给-同步型、混合补给-滞后型、混合补给-混合型。2、各类型隧道涌水Q-T曲线特征各异,分析其形成机制可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类涌水历程受控因素:地质结构、岩溶形态结构、水文地质条件、隧道涌水直接来源、隧道相关作用。3、通过17条西南典型岩溶越岭隧道涌水历程实例解析,最终归纳总结了六种西南地区常见的隧道涌水地质模式,分别为:溶隙(裂隙)含水结构模式、岩溶管道含水结构模式、封闭溶腔含水结构模式、溶隙(裂隙)-岩溶管道含水结构模式、溶隙(裂隙)-溶腔含水结构模式、断裂-岩溶管道含水结构模式。4、以重庆在建歇马隧道掘进段为实例,运用数值模拟法和监测数据论证了本文总结出的隧道涌水地质模式和受控因素的合理性。基于对隧址区涌水受控因素的详细分析,得出隧道掘进段内地下水含水结构属于溶隙-溶腔含水结构模式和溶隙-岩溶管道含水结构模式,隧道直接揭露富水溶腔和小型暗河,涌水来源主要为溶腔水、浅部循环大烂池-五香庙暗河以及岩溶裂隙、溶孔含水层,隧道涌水与降雨相关性差。最终,判定歇马隧道掘进段内涌水Q-T曲线属于地下水补给-直涌型。基于叁维数值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模拟出隧道掘进段内涌水洪峰值滞后于地表降雨峰值295天;基于隧道进出口涌水量实时监测数据可知,隧道涌水峰值滞后于地表降雨4~6个月。因此,涌水与降雨相关性差,不直接接受其补给。结合隧道涌水直接接受地下水补给,且隧道直接揭露富水溶腔和暗河,可以判定隧道涌水Q-T曲线类型为地下水补给-直涌型。(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司涛[7](2017)在《综合性勘察技术在特长越岭隧道工程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长越岭隧道研究是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中梁山隧道,全长约4 316 m,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隧址区山高路陡、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穿越观音峡背斜,次级构造有白庙子断层(F3)以及在背斜轴部及附近相伴生或派生的小褶曲、小断层和破碎带等,存在石膏岩、煤层瓦斯、采空区、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岩溶、采空区突泥、涌水严重,石膏岩腐蚀性、膨胀性强烈,严重影响工程施工和结构安全。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大区域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钻探、原位测试、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与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为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并为工程建设节约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7年05期)

汪继锋[8](2016)在《越岭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预测隧道涌水量对隧道正常施工、降低隧道施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越岭隧道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多样的特点,本文从隧道分段涌水模式分析、计算方法选择、涌水量计算等几方面论述了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提出了涌水量计算流程,并总结出14种常见的地下水动力学法隧道涌水量计算图式。(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分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5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1)

尹士清[9](2016)在《向莆铁路戴云山越岭隧道群工程地质选线》一文中研究指出向莆铁路戴云山脉越岭隧道群沿线不良地质发育、地质构造复杂,线位选择的优劣对工程成败影响巨大,推荐地质条件最优的戴云山脉越岭隧道群线位是向莆铁路地质勘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叁维可视化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大面积地质调绘、高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技术为核心的工程地质综合选线贯穿于越岭隧道群工程地质勘察过程的不同阶段,持续不断的比选和优化越岭隧道群线位和隧址。推荐的戴云山越岭隧道群线位和隧址进出口,成功绕避了洞身各种不利构造和洞口不良地质体,隧道群工程地质条件整体良好,合理规避了各类工程风险,施工进展顺利、铁路运营状况良好,社会、环境、技术、经济效益显着。(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6年03期)

郭晓亮,高乐[10](2015)在《FLAC 3D在越岭隧道涌水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以往的隧道涌水分析中,通常未考虑隧道开挖对应力分布再平衡的影响,而应力集中段落往往节理裂隙发育,也是地下水运移的主要通道,易发生隧道涌水现象。本文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隧道开挖后的应力变化进行模拟,确定新的应力集中位置,判断开挖后可能涌水位置,为隧道涌水分析及工程措施选用提供设计依据。研究结论:(1)在采用物探方法确定隧道涌水高危段落的基础上,利用FLAC 3D软件对隧道开挖后应力重新分布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断层破碎带和褶皱背斜部分对隧道围岩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有很大影响;(2)通过隧道围岩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分析,确定了DK 121+070和DK 121+300段附近为隧道开挖后应力集中位置,可能发生突水、涌水灾害,数值模拟涌水位置与实际开挖后涌水位置吻合;(3)本研究成果为隧道涌水高危段落的划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隧道涌水量分析及工作措施选用提供了设计依据。(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越岭隧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准确预测隧道涌水量,能科学指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降低工程风险、减小隧道病害,保护生态环境。如何正确选择和应用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是准确计算隧道涌水量的前提条件。通过对铁四院越岭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总结和集成,精选19种实用可行、涵盖广、操作性强的计算方法,编制一套越岭隧道涌水量计算软件。研究结论:(1)软件将越岭隧道涌水量计算方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计算方法全面;(2)软件纳入了隧道主要涌水模型关键计算参数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了涌水量计算的精度;(3)软件对引用流量、含水层有效带厚度等中间计算参数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实现了连续、自动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和精度;(4)该软件可在铁路、公路等交通工程隧道涌水量计算中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越岭隧道论文参考文献

[1].林少忠.某高速公路越岭隧道掌子面涌水原因分析及评价建议[J].工程技术研究.2019

[2].石碧波.越岭隧道涌水量计算软件开发与应用[J].铁道工程学报.2018

[3].王丽丽,梁庆国.考虑入洞高程效应的越岭隧道洞口段动力响应分析[C].2018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4].张修杰.广东某越岭隧道浅埋涌水段综合勘察技术应用研究[J].路基工程.2018

[5].武学仕.高速铁路兰州至张掖叁四线越岭隧道选线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7

[6].贺小勇.西南典型岩溶越岭隧道涌水历程解析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7

[7].司涛.综合性勘察技术在特长越岭隧道工程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7

[8].汪继锋.越岭隧道涌水量预测计算方法[C].中国铁道学会铁道工程分会工程地质与路基专业委员会第25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6

[9].尹士清.向莆铁路戴云山越岭隧道群工程地质选线[J].铁道标准设计.2016

[10].郭晓亮,高乐.FLAC3D在越岭隧道涌水分析中的应用[J].铁道工程学报.2015

标签:;  ;  ;  ;  

越岭隧道论文-林少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