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毁灭论文-任菲

艺术毁灭论文-任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艺术毁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自由意志,自杀

艺术毁灭论文文献综述

任菲[1](2018)在《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之毁灭的思想意涵和艺术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在艺术风格的第一时期所创作的唯一一篇悲剧。虽然主人公的肉身被摧毁,但是他们的意志咏叹的"存在主义"悲歌响彻云霄,挣脱了压迫人类自由心灵的枷锁。该剧作"最后的毁灭"作为中心,与其具有内在同构性的西方文学哲思为轴承,勾勒出一个意涵丰厚的圆轮。"偶然与必然,自杀之哲思,毁灭与涅盘"叁个切入点另辟蹊径,深挖本剧的内蕴。(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03期)

梁文道[2](2017)在《食物是一种毁灭的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偶尔我们会听到有些人在介绍一道菜的时候感叹:"太美了,它让人舍不得吃!"甚至他们还会说:"它漂亮得像艺术品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说这些话的人注重的其实是食物的色彩与造型,而他们所谓的艺术品自然是指视觉艺术。的确,这几年流行过一种"食物艺术",艺术家用各种方式把可以吃下去的东西变成不能吃的视觉媒介,除去食物最重要的功能和本质,使之(本文来源于《意林(原创版)》期刊2017年11期)

冯晗[3](2016)在《毁灭与重构——解析废墟艺术的文化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废墟艺术"的称谓来表达艺术史中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方式,旨在从文化含义出发,结合社会学与历史语境,对废墟文化的含义进行阐释,揭示出废墟艺术所蕴合道德沦丧的标志、对时间的指涉性、悲剧性和民族之殇四个方面的文化含义。(本文来源于《西北美术》期刊2016年02期)

徐健[4](2014)在《毁灭与创造——恐怖主义影响下的当代公共艺术创作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11"事件为标志开始,恐怖主义活动进入一个新阶段。恐怖主义毁灭了生活和艺术,但从另一方面刺激了我们的艺术独创性的精神得到了苏醒。公共艺术家使散布在公共空间的公共艺术品成为民众的精神堡垒,也使艺术成为一种猛烈回击恐怖主义的武器。但恐怖主义对公共艺术的影响是辩证的,由反抗恐怖主义带来的艺术成功会导致公共艺术家对于艺术形态上病态的迷恋。随着近年各地群体事件和城市低烈度冲突的频发也许会导致新的文化艺术恐怖主义出现。(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朱娜,陈爱敏[5](2013)在《《毁灭》的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诺塔奇的《毁灭》是一部反映战乱中刚果妇女悲惨生活的戏剧。其叙事技巧和结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戏剧艺术特色。刚果这个国家以及战争主题对和平年代的读者来说是陌生的,纳迪妈妈这个亦正亦邪的矛盾体让人说不出是爱还是恨,无法产生共鸣,而开放式的结局又让读者无法印证对结局的猜想,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这些艺术手段促使观众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战争作出理性的评判。(本文来源于《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夏天[6](2013)在《创造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我的艺术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女娲造人,《圣经》中的上帝创造亚当,均是由一团泥创造出一个人。由此,雕塑诞生了。绵延至今,后世的雕塑家们以各种硬质或软质材料,创造某种具象或抽象的立体造型,借以表达自己的观念或情感。雕塑的关键词,一直是"创造"。而出于个人性情,我对人与物的消逝有着莫名的复杂情感。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皮壳沧桑的古代文物,被拆掉的房子,被捅杀的城管,总能触发我的感叹与悲情。(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期刊2013年04期)

应黛玮[7](2013)在《通向毁灭的人性之冢——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的哥特情调和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阿芒提拉多的酒桶》是埃德加·爱伦·坡的经典恐怖小说之一。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及淬炼的语言充分彰显了19世纪初文学的哥特情调,即对死亡、恐怖、复仇的病态迷恋。本文以哥特小说主题、《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所蕴含的哥特式听觉及视觉艺术展开分析,探寻爱伦·坡笔下通向毁灭的人性之冢。(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胡玉翠[8](2012)在《议法捷耶夫《毁灭》中的艺术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法捷耶夫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社会背景给其创作文学作品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在法捷耶夫的着作中有着现实主义的描述,同时能够运用自己的笔进行细腻的人物心理分析,还能够将浪漫主义文学的写作手法统一起来,为创作文学作品奠定(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2年18期)

沈东[9](2012)在《艺术的生命要比人类长久——读《记忆的毁灭》》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总是会死的,艺术的生命要比人类持久。譬如,建筑师的寿命往往要比建筑短暂,在英国剑桥大学那种地方,动辄你就会靠在一面存在了800年的墙上。但是从无限的角度来看,所有事物都有烟消云散的一天。命运让建筑有不同的消亡方式,其中有一种是"战争"。美国一位建筑类杂志的编辑罗伯特·贝文选取了大量的实际例子,考察战争对建筑的毁灭。如你所知,战争背后总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底因,而在战争中与建筑一起遭到毁灭的,还有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集体记忆。希特勒曾经说:"今天谁还会谈起亚美尼亚人大屠(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2年08期)

张丽娜,武晨雨[10](2012)在《浅谈《名优之死》中爱与艺术的毁灭》一文中研究指出田汉的《名优之死》刘振声这一形象一直被一个固定的模式阐释着,那就是老艺术家痛恨自己悉心培养的徒弟被旧社会恶势力引诱而堕落,为了维护艺术坚决地与之斗争,最后悲愤而死。然而,刘振声的斗争不单单是为了艺术,剧作中其实存在两条线索,即刘振声为爱情和为艺术而与社会恶势力、压迫者的斗争。田汉《名优之死》以爱情和艺术的幻灭,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这两个冲突折射出田汉剧作的深深的感伤情绪,而当我们撩开感伤情绪的面纱,这种感伤也是一种抗争。(本文来源于《商品与质量》期刊2012年S2期)

艺术毁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偶尔我们会听到有些人在介绍一道菜的时候感叹:"太美了,它让人舍不得吃!"甚至他们还会说:"它漂亮得像艺术品一样!"在这种情况下,说这些话的人注重的其实是食物的色彩与造型,而他们所谓的艺术品自然是指视觉艺术。的确,这几年流行过一种"食物艺术",艺术家用各种方式把可以吃下去的东西变成不能吃的视觉媒介,除去食物最重要的功能和本质,使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艺术毁灭论文参考文献

[1].任菲.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最后之毁灭的思想意涵和艺术价值[J].长江丛刊.2018

[2].梁文道.食物是一种毁灭的艺术[J].意林(原创版).2017

[3].冯晗.毁灭与重构——解析废墟艺术的文化含义[J].西北美术.2016

[4].徐健.毁灭与创造——恐怖主义影响下的当代公共艺术创作及启示[J].艺术研究.2014

[5].朱娜,陈爱敏.《毁灭》的布莱希特戏剧艺术特色[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夏天.创造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我的艺术方法[J].中国艺术.2013

[7].应黛玮.通向毁灭的人性之冢——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的哥特情调和艺术[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

[8].胡玉翠.议法捷耶夫《毁灭》中的艺术思想[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

[9].沈东.艺术的生命要比人类长久——读《记忆的毁灭》[J].中华建设.2012

[10].张丽娜,武晨雨.浅谈《名优之死》中爱与艺术的毁灭[J].商品与质量.2012

标签:;  ;  ;  ;  

艺术毁灭论文-任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