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小肠肿瘤论文-陈涛,赵艳玲,陈晓荣

原发性小肠肿瘤论文-陈涛,赵艳玲,陈晓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发性小肠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小肠原发性肿瘤,定位诊断

原发性小肠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赵艳玲,陈晓荣[1](2019)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定位诊断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低剂量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定位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5年2月到2017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小肠原发性肿瘤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MSCT低剂量扫描,记录定位诊断效果与诊断价值。结果:在45例患者中,MSCT低剂量扫描鉴别诊断为小肠癌15例,良性肿瘤30例,其中间质瘤22例,脂肪瘤8例;其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96.8%。病变肠壁和正常肠壁的k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取k值为2.00时,其鉴别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与AUC值分别为0.956、0.914和0.964。结论:MSCT低剂量扫描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应用可明确病变空间形态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有利于进行定位诊断,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彭莹莹,王方园,杨振弢,孟静岩[2](2019)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肠是消化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存在范围广、发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及可靠诊断方法,常导致该类疾病诊断困难、漏诊率高。近年来,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尽管目前各种肿瘤诊疗方法不断发展,但因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其诊断仍存在较大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随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仿真内镜和双气囊内镜、胶囊内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及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等检查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率。目前临床上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治疗一般包括手术、术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但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王辉,吴春晓,许玉花,孙静,王磊[3](2018)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自2008年3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本组72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包括腹部包块、肠梗阻、腹痛、消化道出血。小肠癌以肠梗阻及腹痛为主要症状,而小肠高危间质瘤以腹部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多见。良性或低危肿瘤(平滑肌瘤、低危间质瘤) 4例(5. 6%),恶性肿瘤68例(94. 4%);腔内生长54例(75. 0%),腔外生长15例(20. 8%),壁间生长3例(4. 2%);肿瘤淋巴结或远处转移21例(29. 1%)。本组72例患者中,术前拟诊为小肠肿瘤者46例(63. 9%),其中,确诊42例(58. 3%)。术中肿瘤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为93. 1%(67/72)。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以恶性为主,以腹部包块、肠梗阻、腹痛、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丁一鸣,张原,王雪梅,刘玉兰[4](2018)在《原发性小肠肿瘤142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特点和诊断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7年至2014年经手术和(或)病理确诊的1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中,良性肿瘤16例,以腺瘤最常见。恶性肿瘤126例,以腺癌最常见。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缺乏特异性使其难以早期被诊断,且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结论小肠肿瘤大部分为恶性肿瘤,需提高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警惕性,内镜检查和CT有助于小肠肿瘤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郜永顺,樊晓金,黄晶晶,张云飞,陈鹏[5](2018)在《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症状与病理类型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原发性小肠肿瘤病理类型的初步及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08/2017-02所有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19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类型特征.结果原发性小肠肿瘤不同的病理类型最常见临床症状不同.腹部包块是高危险度间质瘤患者(38/63)最常见症状,消化道出血是低中危险度间质瘤患者(35/60)最常见症状,腹痛是恶性淋巴瘤(25/32)、息肉(6/6)患者最常见症状,腹胀(3/5)是腺癌患者最常见症状.原发性小肠肿瘤初步确诊率为11.2%(22/197),其中90.91%(20/22)的患者为CT检查所明确.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不同病理类型最常见症状不同,结合不同病理类型肿瘤影像学表现特点,合理选择检查方式,可提高肿瘤病理类型初步及术前诊断率,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孙敏志,袁笑,曹伟,刘青[6](2018)在《1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小肠肿瘤中,临床表现有腹痛6例、肠道梗阻5例、消化道出血4例、贫血及乏力2例、腹部包块1例、发热1例,CT诊断及小肠内镜检查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腹痛是原发性小肠肿瘤的最常见症状,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和肠道梗阻。腹部多排螺旋CT、小肠内镜能够一定程度提高诊断率。(本文来源于《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3期)

黄臻,法良玲,史航[7](2018)在《12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发病部位进行总结,对其临床病理进行分类,为诊治方法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12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原发性小肠肿瘤的病理类型。结果:腺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间质瘤次之,腺癌是主要的恶性肿瘤类型,间质瘤是主要的良性肿瘤类型,且十二指肠成为主要病灶部位。结论:腺癌和间质瘤是原发性小肠肿瘤的高发肿瘤类型。通过联合对重诊断技术对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检查,能够为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同时,应将手术切除肿瘤作为原发性小肠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理类型合理选择术后辅助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史玉雪[8](2018)在《23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分析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初步探讨十二指肠腺癌及小肠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2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经病理学明确诊断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17年6月。分别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十二指肠腺癌及小肠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本组23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中,男性138例,女性99例,男女之比为1.4:1,发病年龄为20岁~81岁,平均年龄61.2岁。良性肿瘤37例(15.61%),最常见依次为腺瘤、增生性息肉、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恶性肿瘤140例(59.07%),其中腺癌最常见,其次为恶性淋巴瘤、神经内分泌癌和平滑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腺鳞癌和印戒细胞癌较为少见。良性.:恶性之比为1:3.8。另有小肠间质瘤(SIST)60例(25.32%),极低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的比例为0:15:10:35。小肠肿瘤最常起源于十二指肠,占61.18%(145/237),其余位于空回肠,占38.82%(92/237)。(2)小肠肿瘤常见临床表现有腹痛及腹胀不适、贫血、消化道出血、黄疸、消化道梗阻症状、腹部肿块等。术前诊断为小肠肿瘤有128例,诊断率为54%(128/237),但具体组织学类型仍需术后病理明确。其中诊断为十二指肠肿瘤105例(72%,105/145),空回肠肿瘤23例(25%,23/92),十二指肠肿瘤诊断率明显高于空回肠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42,P<0.001)。术前常见辅助检查手段有胃镜、超声内镜(EUS)、CT、MRI/MRCP、消化道钡剂造影、ERCP,此外还有PET-CT、胶囊内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3)237例小肠肿瘤患者中,105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行内镜下肿瘤切除术,5例行胃大部切除术,23例行姑息性减瘤术,8例行剖腹探查而未行肿瘤切除,55例行术后辅助治疗。在中位时间为84个月的随访中有178例随访完全。患者生存时间1~12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4%、66.6%和54.0%。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与单独手术治疗的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十二指肠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小肠间质瘤的预后与肿瘤直径、核分裂数目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的使用有关。结论:23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以腺癌最常见,其次是间质瘤、腺瘤、恶性淋巴瘤。早期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内镜检查是目前主要可定位和定性的检查手段,联合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格列卫的应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路丽娟,李雪,吴杰,张艳红,王瑞玲[9](2017)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它既是内分泌器官又是免疫器官,在维持人类正常生命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成为消化道的一个盲区。小肠肿瘤是罕见疾病且预后差,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小肠占全部肠道的75%,但是小肠肿瘤只占整个消化道疾病的5%。小肠恶性肿瘤中以腺(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7年10期)

连慧春[10](2017)在《小肠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良性小肠肿瘤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小肠部分切除术对原发性良性小肠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原发性良性小肠肿瘤患者30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在术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正常地完成手术,手术的平均用时为(72.8±5.3)min,手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75.3±8.5)ml。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平均分为(97.3±1.5)分。结论小肠部分切除术对原发性良性小肠肿瘤的治疗有着非常好的效果,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少,生活质量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21期)

原发性小肠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肠是消化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存在范围广、发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及可靠诊断方法,常导致该类疾病诊断困难、漏诊率高。近年来,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尽管目前各种肿瘤诊疗方法不断发展,但因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起病隐匿、临床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其诊断仍存在较大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随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仿真内镜和双气囊内镜、胶囊内镜、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及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等检查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率。目前临床上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治疗一般包括手术、术后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但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发性小肠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陈涛,赵艳玲,陈晓荣.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小肠原发性肿瘤的定位诊断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9

[2].彭莹莹,王方园,杨振弢,孟静岩.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治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9

[3].王辉,吴春晓,许玉花,孙静,王磊.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8

[4].丁一鸣,张原,王雪梅,刘玉兰.原发性小肠肿瘤142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5].郜永顺,樊晓金,黄晶晶,张云飞,陈鹏.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症状与病理类型相关性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

[6].孙敏志,袁笑,曹伟,刘青.15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

[7].黄臻,法良玲,史航.12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

[8].史玉雪.237例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分析[D].苏州大学.2018

[9].路丽娟,李雪,吴杰,张艳红,王瑞玲.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进展[J].北京医学.2017

[10].连慧春.小肠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良性小肠肿瘤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

标签:;  ;  ;  ;  

原发性小肠肿瘤论文-陈涛,赵艳玲,陈晓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