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殖民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质主义的民族性,逆写,混杂性
后殖民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雷礼[1](2018)在《后殖民视域下严歌苓《寄居者》中的两套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严歌苓小说《寄居者》展现了二十世纪初的上海多民族共存的状态。小说文本中存在两套话语体系,一套是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它将各民族形象定型化,并基于此在各民族间形成森严的等级;另一套是混杂性话语,它通过杰克布形象的混杂性解构了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贴在犹太人身上的"标签",还原各民族特征本身暧昧,模糊,冲突的真实状态。同时,揭穿建立在本质主义的民族性话语之上的所谓迫害正义的骗局。(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8年10期)
王玉括[2](2018)在《对话麦尔维尔研究 反思后殖民主义话语——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杨金才教授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注重与中美麦尔维尔研究学术史的对话,不仅关注文本,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塑造等进行了分析,也特别重视文本的意识形态特征,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话语,对不同文类进行新的解读,比较全面地阐释了麦尔维尔的多部作品,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文化立场。(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3期)
王明湖[3](2017)在《殖民话语权的颠覆:《野草在歌唱》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具有丰富的内涵寓意,小说描写了种族和阶级的不平等关系。自小说问世以来倍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评论家分别从女权主义,生态主义,女性生态主义等不同角度对小说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小说中所揭示的白人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压榨和剥削以及来自被殖民者的反抗进行深入的剖析,旨在揭露殖民统治的本性以及其建构的殖民话语权的最终消解。(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3期)
罗显勇[4](2017)在《青春叙事、后殖民话语与“现代中国”的想象——台湾导演黄朝亮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导演黄朝亮将台湾电影一贯的幽默、轻松、机智的风格注入到他的电影中,或者在青春叙事中凸显台湾本土风情,或者在略带喜剧的故事题材中刻画台湾本土人的形象;在一种后殖民话语体系中,黄朝亮的电影更强调台湾人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对民族性、主体性的坚守;他的电影对"现代中国"的想象也极具个人化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7年05期)
吕甜甜[5](2017)在《后殖民叙事话语中的幻象印度——简析吉卜林小说《基姆》的殖民文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姆》是鲁迪亚德·吉卜林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结合后殖民理论,分析小说中隐蔽化的叙事线索、刻板化的东方意象以及隐身化的冲突事件,发现后殖民主义的叙事话语充斥在作品中,吉卜林笔下的印度世界是他对帝国想象的书写,从而揭示了小说的殖民文学特征。(本文来源于《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刘雅伟[6](2017)在《无法逃脱的摩尼教寓言——论《反叛者》中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存在与荒诞的思考展现了加缪作为存在主义作家的担当,萨义德却提出,加缪的文学作品也是法国帝国主义的一部分。《反叛者》是短篇小说集《流亡与独立王国》中的一篇。本文以《反叛者》为例,通过分析文本中存在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体系,试图证明加缪与法国帝国主义之间的同一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3期)
梁满玲,胡伟华[7](2017)在《林语堂“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后殖民视阈》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翻译理论致力于探寻促进文化交流的新型话语模式,译者的文化身份定位决定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后殖民视角,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个案分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指出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实质上是"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中国主流诗学考量下的文本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本位的翻译取向和保留"异质性"的翻译方法。这些翻译策略不仅成就了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典籍文化的传播与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介作用,也对今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外译具有直接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7年04期)
张春[8](2017)在《苏吉萨拉迦与当代后殖民圣经批评及诠释话语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后殖民主义理论开始影响圣经研究领域,形成后殖民主义圣经批评,斯里兰卡裔英国圣经学者R.S.苏吉萨拉迦(R.S.Sugirtharajah)首倡此种批评范式,引起了第叁世界及欧美诸多少数族裔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促成了后殖民圣经批评这一新的圣经诠释话语领域的兴起和发展,他也因此被称为神学界的"后(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文化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解超群[9](2017)在《西方儿童文学中后殖民主义话语的构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文学作品被认为是儿童受众这一特殊群体常见的识、读、写,初步习得社会意识的感性形态,然而不少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却充斥着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意识倾向,内容的种族色彩和主观偏见较为多见。在回顾西方儿童文学题材和体裁时,通过对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分析与介绍,对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了文本解析,剖析西方儿童文学作品后殖民话语的构建手段,揭示出儿童文学被成人宰制的后殖民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吴朝辉[10](2017)在《种族话语下的他者——《宠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讲述的是黑人女性塞丝为逃离奴隶制不惜杀死自己亲生女儿的故事。作为一位来自边缘的作家和批评家,她的小说着重描写被美国社会边缘化的黑人的生存,传播的是他者的声音。从后殖民视角解读《宠儿》,揭露奴隶制废除前后,在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黑人被限制、排斥、甚至剥夺了生存权力。而莫里森也正是通过对他者生存的关注来表现其颠覆话语的。(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05期)
后殖民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杨金才教授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注重与中美麦尔维尔研究学术史的对话,不仅关注文本,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塑造等进行了分析,也特别重视文本的意识形态特征,反思后殖民主义理论话语,对不同文类进行新的解读,比较全面地阐释了麦尔维尔的多部作品,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文化立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殖民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雷礼.后殖民视域下严歌苓《寄居者》中的两套话语[J].文学教育(下).2018
[2].王玉括.对话麦尔维尔研究反思后殖民主义话语——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J].外语教学.2018
[3].王明湖.殖民话语权的颠覆:《野草在歌唱》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7
[4].罗显勇.青春叙事、后殖民话语与“现代中国”的想象——台湾导演黄朝亮电影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
[5].吕甜甜.后殖民叙事话语中的幻象印度——简析吉卜林小说《基姆》的殖民文学特征[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6].刘雅伟.无法逃脱的摩尼教寓言——论《反叛者》中的后殖民主义话语[J].青年文学家.2017
[7].梁满玲,胡伟华.林语堂“解殖民化”的话语翻译策略:后殖民视阈[J].外语教学.2017
[8].张春.苏吉萨拉迦与当代后殖民圣经批评及诠释话语建构[J].基督教文化学刊.2017
[9].解超群.西方儿童文学中后殖民主义话语的构建分析[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7
[10].吴朝辉.种族话语下的他者——《宠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北方文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