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活德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法治,德育,渗透
生活德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邱丽珍[1](2019)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滋养学生的心灵——浅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德育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的德育教学、渗透,已经成为了重点关注的对象,针对学生的品德素养做出提升,可以督促他们在言行举止上保持足够的规范性、自律性,在各类不良习惯的纠正、改善上,取得较好的效果。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渗透,需要在生活化的情境上,开展良好的创设,要让学生在自身的感悟上、体验上得到良好的提升,这对于各类知识教育和学生特长的培育,都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文章针对《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渗透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9年35期)
王长安[2](2019)在《普通高中学生德育活动生活化的实践途径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德育生活化,就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结合一定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德育知识的内涵,以此达到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因此,本文将立足于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学生德育活动生活化的实践途径和方法展开探讨。(本文来源于《文理导航(上旬)》期刊2019年12期)
曹伟[3](2019)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意义和实践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开展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要积极发挥出学校的德育引导作用,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借助多样化的德育思想来开展德育,本文主要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意义和实践展开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教育》期刊2019年32期)
逄蕾[4](2019)在《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始终——品德与社会学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若干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德育教育的起点和载体,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是满足学生道德素质发展的核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用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强化小学生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进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社会生活始终,提出品德与社会学科利用社会资源的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34期)
修惠英[5](2019)在《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德育实效——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的道德和法治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道德和法治的教学效果将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积极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德育实效,这些已经成为至关重要话题研究,需要老师们一起深刻的探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引入生活,从生活中体会教材中的问题,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强化生活化实践活动。(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9年32期)
肖婷[6](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德育生活化的困境与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苏格拉底在《论美德》中提出"美德即知识",探讨了"美德需要教育"这一命题,引导人们探索如何让儿童"过一种德性的生活",而近些年提出的"生活德育"理论,则在某种可能上让道德生活化成为可能。因此,该理论自提出伊始,便受到极大的关注。上至高等教育,下至学前教育界,纷纷研究如何实施"德育生活化",以期培养"有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随着"十九大"胜利召开,一系列利好教育的文件发布,宣告教育也开始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作为道德教育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一步得到重视,如何在新时代延伸德育生活化,考验着教育实践者的智慧。(本文来源于《山西教育(幼教)》期刊2019年10期)
郭虹霏[7](2019)在《“生活德育”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种"生活德育"课程,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法治素养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规则教育,培养法治精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建立规则意识,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与要求,引导他们(本文来源于《教育》期刊2019年43期)
李志东,熊关曼[8](2019)在《德育融入生活才“有味”》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九年制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年龄跨度从6岁到15岁,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可以准确地了解九年制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教师对德育课程的认识和建议,为分析德育课程的现状提供有力的佐证。本次区域调查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九年制学校根(本文来源于《教育家》期刊2019年39期)
李华[9](2019)在《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生活化的策略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不仅让小学生学习道德原理在生活中得以有效的应用。也能够让小学生学会观察和体会生活,从中得到更多生活的智慧,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德育的内容。小学德育将生活化的理念融合进来,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促进了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是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19年33期)
桂贤娣[10](2019)在《德育与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对青年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学校德育如果不与生活相关联,就是伪德育。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小朋友的生活、学习习惯都不太好。怎么让孩子自然而然养成好习惯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一次,我看到大部分小朋友上完厕所不会洗手、不会用水后,马上想到了办法。课间10分钟,我在教室前问孩子们:"谁要拉尿尿?站在我的左手边;谁要拉臭臭?站在我的右手边。"等孩子们站好后,我就把他们领到厕所,而我在洗手池边等着。等他们从厕所出来以后,我说:"来,大家看着桂老师洗手。"(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期刊2019年10期)
生活德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德育生活化,就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结合一定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德育知识的内涵,以此达到更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因此,本文将立足于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学生德育活动生活化的实践途径和方法展开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活德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邱丽珍.创设生活化情境,滋养学生的心灵——浅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德育渗透[J].中华少年.2019
[2].王长安.普通高中学生德育活动生活化的实践途径和方法[J].文理导航(上旬).2019
[3].曹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中职学校德育中的意义和实践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
[4].逄蕾.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始终——品德与社会学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若干建议[J].学周刊.2019
[5].修惠英.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德育实效——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19
[6].肖婷.“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德育生活化的困境与突破[J].山西教育(幼教).2019
[7].郭虹霏.“生活德育”培养学生规则意识[J].教育.2019
[8].李志东,熊关曼.德育融入生活才“有味”[J].教育家.2019
[9].李华.浅析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
[10].桂贤娣.德育与生活[J].新班主任.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