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儒林小学256100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少见到小学生直抒胸臆、个性鲜明、想象奇特的作品,更多的是表现手法单一,成人化、公式化的“作品”。是我们的小学生不会创造、不会想象吗?不,他们有无穷的潜力!责任在我们这些教育者,是我们的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枯燥,是我们一些老师、家长急功近利的不良心理的影响,导致小学生创造力减弱,想象力枯萎的局面。鉴于这些现状,作为美术教育者的我们应从理论上、实践上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改变我们陈旧的观念,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这个重要目标就已达成。我们希望能在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的同时,确确实实地让他们得到一些收益。所以我们应该从下列方面入手。
一、更新观念,改革教法
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点,承认“小学生世界”,小学生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教师的任务是“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教师在引导小学生绘画中应充分理解他们幼稚、单纯、好动、爱幻想的天性,绝不能用成人的经验或眼光来规范和评判小学生画。现行教科书上习惯标出绘画的具体步骤,老师也习惯规定小学生应该怎样构图,怎样理解透视,最后达到怎样的画面效果。这样的规定太多,无形中导致小学生被动地跟着书本和老师的思路走,造成没有个性,只有共性的毫无创造性的作品。因此,美术教育者必须改变落后的以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新陈腐的教育观念,认真分析小学生的不同类型,着重因材施教,多鼓励,少指责;学会理解和欣赏小学生绘画中特有的夸张、平面、拟人、图式、剖面、装饰等特点。
二、将创造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完美统一起来
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双基”,传统的美术教育一开始就离不开形体、构图、透视等专业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对小学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一开始就把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让枯燥的绘画专业术语挡在了美术天地的大门外。我们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技能、轻审美创造的倾向普遍存在。我们不反对对小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适当的、适时的,小学生能理解的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是必要的,它能帮助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石。“有美乏术”或“有美无术”的局面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反对重技能而轻创造,单纯以“象”与“不象”或用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小学生的作品,应该把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兼顾技能的训练,使其二者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小学生潜在的能力。
三、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空间
小学生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活动,小学生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小学生的绘画能力,是靠本身的的理解认识和感受力来发展的。作为教师万万不可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小学生身上,要求小学生模仿,这等于抹杀了小学生所特有的灵气,压抑了小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生会把生气的人脸涂成黑色,把人物五官的倒置来画出人物的抬头动作,把要拿东西的手夸张画得比身子还长……这就是小学生自己思维创造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小学生一个宽松的绘画环境,要鼓励小学生乐于动脑,画出与其他人不同的内容,让小学生在画面上大胆表现自我,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喜欢的、讨厌的都表现出来。
四、鼓励小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去创造
老师的一句表扬的话、一次信任的目光、一种赞许的眼神都会使小学生信心倍增而终身难忘。小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创造者,一张纸、一块布、一堆沙、几粒石子,甚至一根木棍,他们都会成为小学生创造的材料,引发小学生的创造兴趣;现代科学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创作材料,美术教育者应该提供小学生运用多种材料来创造机会,鼓励小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去大胆涉猎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多的画种,积累更多的创作经验,也尽可能引导小学生多接受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门类的熏陶,全方位地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生创造作品的能力;在一种形式中鼓励小学生学习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五、重视作品评价
1.把握评价小学生作品的主要方面。对小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童趣;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如线条有力、连贯、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色彩明显、饱满。内容丰富充实。
2.注意在美术活动中评价作品的组织形式。评价作品的组织主要指小学生作业后,对绘画作品评价的组织形式。教师直接进行评价;小学生互相评价;小学生对自己的画进行自评;边游戏边评价等形式等。评价的组织形式还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3.教师评价小学生作品的语言要正确恰当,生动。一方面,评价语言应注意正确、恰当,把评价作品的标准交给小学生,只有示范作用。一方面,评价语言应具有鼓励性,以帮助小学生树立绘画的自信心,增强对绘画的兴趣及积极性。
总之,我们教师应在遵循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内容,创造宽松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选用恰当的方法,正确评价小学生的作品,放飞孩子想象和创造的翅膀,使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