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的良性互动——专题艺术片《华清池》摄制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肖楠[1](2019)在《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新媒体已经对社会大众形成了难以避免的包围性力量,它以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特性使信息的整合成为了可能,改变了以往单向的传播模式。公众参与互联网讨论的积极性不断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联合中宣部,自2017年7月起推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等七部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一改政论专题片“传者热受者冷”的尴尬局面,引发了收视热潮。本研究以政论专题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对近期央视播出的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展开深入研究。首先,笔者对电视专题片、政论专题片、献礼片、受众和受众行为、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关键词界定,对叙事学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进行了详细阐释,这能够帮助笔者建立起对于政论专题片的基础性、科学性认知。通过文献综述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发现对于政论专题片这一类型影片的研究仍然处于描述性研究的阶段,带有浓厚的“成功学”研究色彩,也缺少针对性的受众研究,存在较大的研究发展和创新空间。其次,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从主题与叙事、影像与声音两大角度对十九大献礼片的开篇之作《将改革进行到底》展开分析,探究影片的特色之处。作为典型的思辨性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一改以往政论专题片的叙事模式,以多维度的叙事视角,内外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将宏观主题与微观主题相结合,讲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进行改革的伟大实践进程。而在影像与声音层面,《将改革进行到底》灵活地运用了镜头、构图、光效和色彩等多种影像语言,借助解说词、同期声和音乐等声音元素,将影片中的观点与见解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为影片增添了感染力,打破了传统政论专题片说教性强、刻板保守的固有模式,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改革画卷。再次,笔者也采用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了年龄在20-29岁的收看十九大献礼片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三轮资料编码和持续不断的备忘录撰写,笔者发现社会经验因素、符合习惯的期望、满足需求的期望、感知可靠性、感知易用性、期望满足程度、感知价值性、忠诚度和可替代性九个影响因素会对受众的收看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收看前、收看中和收看后的全过程,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笔者最终建构了收看十九大献礼片行为的动因模型,并进行了可靠性和推广度检验,这一模型阐明了受众在收看十九大献礼片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动因,具有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特点,过去收看政论专题片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下一次收看行为,之前的思维也会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在后续的行为中,该模型对于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代表的政论专题片的创作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笔者将文本分析与受众分析的结论综合对比,在内容层面为我国政论专题片的创作提出了平衡叙述、符号化叙事等建议,政论专题片如果想要获取青年群体的更广泛关注,应该在呈现重大社会事件和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多地采用故事传播的手法,赋予传播符号特定的内涵,将故事、情感和价值融于一体,扩大与受众的认同空间,从而引发强烈共鸣。在传播层面,笔者则给出了仪式化传播、节庆化传播的策略建议,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已逐渐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政论专题片应当主动接纳信息技术的变迁,秉持着内容为王的原则,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相融合,以创新思维打造媒体矩阵,发挥传播的叠加效应,激发受众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认同,让政论专题片走向世界,成为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卞晓丹[2](2017)在《分析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奔跑吧兄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国内的各种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具有强烈的趣味性,满足了各种观众的不同需求,深受我国观众的喜爱。例如,2014年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本文针对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奔跑吧兄弟》为例展开分析,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
韦川南[3](2010)在《我国电视散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电视散文的概念与分类、兴起的背景及发展阶段、创作特点、审美内涵以及电视散文的前景探索五部分对我国电视散文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从80年代开始出现电视散文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对电视散文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我国的电视散文作品在文字、镜头画面、音效的应用以及结构安排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电视文艺发展的道路,使电视散文呈现出“音诗画、天地人、真善美”的艺术特点,电视散文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优势,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目前我国的电视散文在创意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写作上还没有突破文本写作的局限,没有更好的和电视的特点融合在一起,还应该再降低电视散文的“高雅”姿态,寻找到和受众的审美层次完美结合的临界点。这些存在的不足之处使电视散文面临着低收视率的压力,创作者们也在努力改进创作,探索符合时代节拍,适应受众审美需求的作品。近年来,我国电视散文创作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更加贴近受众的生活,更加贴近时代,这是收视率的要求,也是文艺学发展规律的要求。第一部分综合了国内一些学者对电视散文的定义,介绍了电视散文的概念,并从电视散文的创作角度和描写方式两个方面对电视散文进行了分类。第二部分结合电视散文兴起的理论背景、文化语境论述了电视散文在我国兴起的背景和三个发展阶段。第三部分文章从文本、画面、声效、结构四方面论述了电视散文的创作特点。第四部分从形式层面、情感层面、对象层面论述了电视散文音诗画、真善美、天地人的审美内涵。第五部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通过对现有电视散文的研究,总结电视散文在创作上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对电视散文的发展前景进行探索,电视散文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迎合时代和观众的需求,放下高雅的架子,呈现出更通俗化的特点。
杨光,刘建长[4](2002)在《电视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的良性互动——专题艺术片《华清池》摄制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电视是20世纪影响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电视艺术就与电视技术相互促进,共生共荣,最终使电视艺术成为用技术武装起来的艺术形态。 电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艺术构思现实的和潜在的需要激发了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日臻完善,而技术的进步又为电视艺术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智力支持。
二、电视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的良性互动——专题艺术片《华清池》摄制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的良性互动——专题艺术片《华清池》摄制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主流舆论寻求创新式传播 |
1.1.2 政论专题片迎来收视热潮 |
1.1.3 弘扬主流价值观意义重大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论 |
1.4.1 案例分析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扎根理论 |
1.4.3.1 扎根理论的发展 |
1.4.3.2 选择扎根理论的理由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
2.1 关键词界定 |
2.1.1 电视专题片 |
2.1.1.1 电视专题片的概念 |
2.1.1.2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 |
2.1.2 政论专题片 |
2.1.2.1 政论专题片的概念与特征 |
2.1.2.2 政论专题片的分类 |
2.1.3 献礼片 |
2.1.4 受众与受众行为 |
2.1.5 大学生 |
2.2 理论梳理 |
2.2.1 叙事学理论 |
2.2.2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2.3 期望—价值理论 |
2.2.4 受众选择的“实用主义”模型 |
2.3 文献综述 |
2.3.1 电视专题片研究现状 |
2.3.2 政论专题片的研究现状 |
2.3.3 媒介使用动机研究现状 |
2.3.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文本分析 |
3.1 主题与叙事分析 |
3.1.1 主题分析 |
3.1.1.1 宏观主题的精准化拆分 |
3.1.1.2 微观主题的艺术化渗透 |
3.1.2 叙事分析 |
3.1.2.1 叙事视角:多维度视角辩证看待历史 |
3.1.2.2 叙事主体:内外叙事相结合讲述故事 |
3.1.2.3 叙事结构:多结构融合勾勒改革画卷 |
3.1.2.4 叙事手法:符号化叙事增强价值认同 |
3.2 影像与声音分析 |
3.2.1 影像分析 |
3.2.1.1 灵活细腻的镜头语言 |
3.2.1.2 打破常规的构图语言 |
3.2.1.3 千变万化的光效语言 |
3.2.1.4 抒发情感的色彩语言 |
3.2.2 声音分析 |
3.2.2.1 兼容并蓄的解说词 |
3.2.2.2 还原时空的同期声 |
3.2.2.3 情景交融的音乐 |
第四章 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受众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问题 |
4.1.2 研究对象 |
4.1.3 资料收集 |
4.1.3.1 抽样 |
4.1.3.2 深度访谈 |
4.1.4 资料分析 |
4.1.4.1 三次编码过程 |
4.1.4.2 备忘录撰写 |
4.1.5 结果检验 |
4.1.6 研究可靠性及推广度 |
4.2 十九大献礼政论片的受众行为分析 |
4.2.1 “我会主动去看政论片” |
4.2.2 “政论片的内容让我觉得很有用” |
4.2.3 “政论片给人很正能量的感觉” |
4.2.4 “我愿意继续看能够切合青年人口味的政论片” |
4.3 十九大献礼政论片受众行为的动因分析 |
4.3.1 收看前的选择行为 |
4.3.1.1 满足需求的期望 |
4.3.1.2 符合习惯的期望 |
4.3.1.3 社会经验因素 |
4.3.1.4 感知易用性 |
4.3.1.5 感知可靠性 |
4.3.2 收看中的卷入行为 |
4.3.2.1 认知需求的评估 |
4.3.2.2 情感需求的判断 |
4.3.2.3 社交需求的衡量 |
4.3.2.4 个人认同需求的选择 |
4.3.3 收看后的评价行为 |
4.3.3.1 感知价值性 |
4.3.3.2 忠诚度 |
4.3.3.3 可替代性 |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
5.1 研究结论和结果检验 |
5.1.1 文本分析结论 |
5.1.1.1 主题与叙事 |
5.1.1.2 影像与声音 |
5.1.2 受众研究结论 |
5.1.2.1 满足需求的期望 |
5.1.2.2 符合习惯的期望 |
5.1.2.3 社会经验因素 |
5.1.2.4 感知易用性 |
5.1.2.5 感知可靠性 |
5.1.2.6 期望满足程度 |
5.1.2.7 感知价值性 |
5.1.2.8 忠诚度 |
5.1.2.9 可替代性 |
5.1.3 受众研究结果检验 |
5.2 我国政论专题片的提升路径 |
5.2.1 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
5.2.2 以创新思维打造媒体矩阵 |
5.2.3 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
5.3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5.3.1 研究的贡献 |
5.3.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十九大献礼政论片受众访谈提纲 |
附录2:检验结果的受众访谈提纲 |
致谢 |
(2)分析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奔跑吧兄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概述 |
(一) 概述电视技术 |
(二) 概述电视艺术 |
三、节目制作 |
(一) 电视编辑 |
(二) 技术改革 |
四、电视技术与电视艺术之间的影响 |
(一) 物质方面的影响 |
(二) 表现形式的影响 |
五、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之间的关系 |
六、结语 |
(3)我国电视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电视散文的概念与分类 |
1.1 电视散文的概念 |
1.2 电视散文的分类 |
第2章 我国电视散文兴起的背景及发展阶段 |
2.1 我国电视散文兴起的背景 |
2.2 我国电视散文的发展阶段 |
第3章 电视散文的创作特点 |
3.1 以情动人的意象描述 |
3.2 虚实相生的意境勾画 |
3.3 音律鲜明的意韵创作 |
3.4 表现与再现的交融相生 |
第4章 电视散文的审美内涵 |
4.1 音诗画交织的诗意 |
4.2 真善美相融的情韵 |
4.3 天地人合一的哲思 |
第5章 我国电视散文的前景探索 |
5.1 我国电视散文创作取得的成果 |
5.2 我国电视散文创作的不足 |
5.3 我国电视散文的前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四、电视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的良性互动——专题艺术片《华清池》摄制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D]. 肖楠. 厦门大学, 2019(08)
- [2]分析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奔跑吧兄弟》为例[J]. 卞晓丹.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6)
- [3]我国电视散文研究[D]. 韦川南. 河北大学, 2010(11)
- [4]电视艺术表现与技术实现的良性互动——专题艺术片《华清池》摄制体会[J]. 杨光,刘建长. 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