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全基因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槟榔细菌性叶斑病,须芒草伯克霍尔德氏菌,全基因组
全基因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唐庆华,覃伟权,于少帅,宋薇薇,余凤玉[1](2019)在《槟榔细菌性叶斑病菌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须芒草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andropogonis)侵染引起的槟榔细菌性叶斑病是槟榔生产上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对代表性菌株Y30 (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编号:CCTCC AB2014035)进行了初步测序,通过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测序,Y30共产生1 207 Mb数据。基于测序数据组装获得的Y30基因组大小为7 075 563bp,GC含量58.67%,共33个scaffold,155个contig。通过基因预测、重复序列预测、非编码RNA预测等方法获取Y30基因组的组成情况。Y30的基因组含有7 081个基因,总长度为6 231 444bp,平均长度880bp,占基因组全长的88.07%。串联重复序列共120个,总长为19 152bp,占基因组全长的0.27%。小卫星序列49个,微卫星序列38个。tRNA 58个,rRNA 12个。将菌株Y30与其他Burkholderia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Y30菌株与B.cenocepacia菌株J 2315和B.xenovorans菌株LB400全基因组核酸共线性最高。用Glimmer3.0软件对Y30基因组的ORF进行预测,获得7 081个编码基因,依据COG分类标准将7 081个基因划分为22类。通过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Y30的7 081个基因可划分为34类。(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冯鉴童[2](2019)在《蛋螺属(腹足纲:蛋螺亚纲:蛋螺科)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了解蛋螺的线粒体基因组,我们对中国的4种蛋螺渔舟蛋螺(15427 bp)、齿纹蛋螺(15552 bp)、黑线蛋螺(15571 bp)、波纹蛋螺(15583 bp)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为了确定蛋螺属海生腹足类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我们构建了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比较蛋螺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和蛋螺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来源于《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9-10-17)
朱华玉,杨路明,宋芃垚,Dal-Hoe,Koo,郭禄芹[3](2019)在《西瓜全基因组SSR位点的特征及其在比较遗传作图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意义:随着新一代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物种开发了大量的覆盖全基因组的SSR标记。虽然在西瓜上也开发了一些SSR标记,并已经在连锁图谱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得到应用,但仍存在多态性低、基因组覆盖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从西瓜全基因组水平分析了不同类型SSR序列的分布及频率。并开发了覆盖全基(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8期)
谢恒,魏文燕,汪开毓,刘韬,何晟毓[4](2019)在《斑点叉尾鮰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近年来引起斑点叉尾鮰暴发高致死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为了对防治该病提供技术储备,本研究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XH.SM.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形态特征。电镜观察显示,XH.SM.1为两端钝圆的短杆状细菌,菌体平均长度(1.73±0.35)μm,平均直径(0.43±0.04)μm。全基因组测序得到XH.SM.1基因组大小为4.56 Mb,GC含量为66.60%,编码4087个基因。将基因组序列上传NCBI,得到登录号:PYBO01000001.1。通过与VFDB数据库比对,预测得到3个可信度较高的毒力基因。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XH.SM.1与10株完成图水平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较好的共线性。ARDB数据库预测和基因组岛分析,共同发现XH.SM.1基因组中含有许多耐药基因。泛基因组分析显示XH.SM.1呈现开放性(open)结果,这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环境常在的条件致病菌的表型相吻合,说明其适应环境和与外界进行遗传物质交流的能力较好。(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许陶瑜,王长彪,韩斌,赵兴华,刘江[5](2019)在《小麦祖先种A组/D组与水稻基因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小麦祖先种乌拉尔图小麦、粗山羊草的遗传基础、分子结构、进化关系,试验将水稻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进行Blast全基因组比较分析,筛选出8 259条长度4 kb以上的水稻同源核苷酸序列用circos软件和mauve软件作图。结果表明,小麦祖先种和水稻中存在大量同源核苷酸序列的同线性和共线性排列;祖先种与水稻基因共线性分析表明,3个物种间存在染色体上的共线性,共线性比例达80%以上,并用基因共线性关系对小麦祖先种染色体进化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亚鸽[6](2019)在《一株多重耐药ST477型单增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可引起人和动物李斯特菌病,临床症状包括败血症、脑膜炎、流产和死胎等。复合克隆系(Clonal complex,CC)9是在食品中分离率最高的叁大克隆系之一,但目前针对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CC9克隆系菌株的进化关系及基因特点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一株分离自河北省某大型超市冷冻食品的多重耐药单增李斯特菌NH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分析,研究其进化关系及不同型别菌株的潜在致病性;另外,从基因组成、系统进化、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附属基因等层面对CC9克隆系菌株进行更全面的研究,结果如下:1、单增李斯特菌NH1基因组全长为3 002 491 bp,GC含量为37.92%,共编码2 995个开放阅读框,基因组组分分析发现1个CRISPR系统和4个基因岛。2、多位点序列分型(Mu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结果表明,菌株NH1序列型(Sequence type,ST)为477,属于CC9克隆系;59株单增李斯特菌单拷贝基因进化分析显示,ST477型菌株NH1与3株来自加拿大的ST9型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毒力因子分析表明,李斯特菌致病岛1(LIPI-1)在不同菌株中稳定存在,李斯特菌致病岛3(LIPI-3)和李斯特菌致病岛4(LIPI-4)仅在谱系Ⅰ菌株中检测到,内化素基因分布个数存在较大差异,在2至9个之间;CC9克隆系菌株均含有在细菌入侵宿主细胞和毒力表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inl和vip基因。3、CC9克隆系菌株的MLST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自中国食品的ST477型单增李斯特菌与2株来自临床的ST477型别菌株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共线性分析显示,ST477型测序菌株与3株来自加拿大的ST9型别菌株的基因组模块组成高度相近,差异区域主要包含编码假设蛋白、代谢酶和噬菌体相关蛋白的基因;以NH1为参考菌株进行的全基因组SNP分析显示,3株ST9型菌株含有60个共有的非同义SNPs,主要发生在smc、ftsA、essC等编码细胞表面蛋白的基因中;基于SNP系统聚类分析表明,SNP发生与菌株型别及地域无显着关系,但与宿主有一定联系;毒力基因inlA分析结果表明,7株CC9克隆系菌株的该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29.8%-100%,ST477型和3株来自加拿大的ST9型别菌株基因组中inlA基因突变类型为PMSC type 4。4、ST477型菌株携带多种抗生素耐药基因,且不同CC9克隆系菌株携带情况一致;Tn554-like转座子编码3个连续的转座酶基因(tnpABC)、5个砷抗性基因和4个编码未知蛋白的基因,特异性地存在于CC9克隆系基因组中;CC9克隆系菌株具有相同的不含辅助蛋白cas基因的CRISPR系统;ST477型菌株含有4个噬菌体结构,插入位点包括tRNA和comK基因。(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4)
许陶瑜[7](2019)在《小麦祖先种A组/D组与水稻基因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和水稻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作物,全球范围内小麦的产量最大,水稻次之。小麦和水稻的基因开发和利用对于提高产量、培育优质抗逆品种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小麦在进化过程中,野生资源不断被育成品种所代替,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牺牲了小麦资源的多样性,使小麦种质资源变得单一。小麦祖先种乌拉尔图(Tauschii Urartu)和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分别是异源六倍体小麦A基因组和D基因组的供体,可以为小麦育种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来源,发掘祖先种中优异基因导入小麦,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创造更多高产、高抗的小麦新品种。乌拉尔图、粗山羊草、水稻的基因组陆续被测序,遗传图谱、物理图谱的绘制为开展小麦祖先种与水稻基因组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对乌拉尔图、粗山羊草与水稻进行基因比较分析,可以更深入认识他们基因组间的异同。可以借鉴水稻基因组的基因注释、基因结构及功能分析等方面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应用于乌拉尔图、粗山羊草的基因发掘和优异基因开发,为小麦分子育种提供更多可选择的基因资源,拓宽小麦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小麦祖先种与水稻基因组进行了GC含量比较分析,SSR位点挖掘与比对分析,同源核苷酸序列比对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通过实验初步了解了小麦祖先种基因组与水稻基因组间的差异,为进一步利用水稻基因组分析小麦祖先种,挖掘祖先种优异基因,提高小麦育种效率奠定了基础。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对乌拉尔图、粗山羊草、水稻的全基因组各染色体进行GC含量的统计分析,通过比较表明在同一物种中各染色体间GC含量无显着差异,这是因为在同一遗传背景中染色体通过重组、交换等,达到了各条染色体GC含量的均衡。而在不同物种中,GC含量差异显着,可以表明如果两个未知物种GC含量差异显着,则表明它们不是同一物种。虽然乌拉尔图、粗山羊草属于同一种属,但是其GC含量间也存在显着差异。(2)对乌拉尔图、粗山羊草、水稻的全基因组进行SSR位点挖掘与分析,我们发现在基因组中SSR位点的类型及比例均存在差异。SSR类型中都是二核苷酸重复序列最多,叁核苷酸重复序列、六核苷酸重复序列次之,四、五核苷酸重复序列最少。不同物种的主要核苷酸重复序列类型也不尽不同。SSR位点的差异和多样性将使我们更好地利用SSR位点进行标记开发,为定位重要的基因并进行克隆提供技术支撑。(3)同源核苷酸序列比对中,乌拉尔图基因组中有678656条序列在水稻基因组中找到同源序列,粗山羊草基因组中有748050条序列在水稻基因组中找到同源序列。筛选4000bp以上的同源序列分析后发现,乌拉尔图中3号染色体在水稻基因组匹配到的同源序列最多(667条),粗山羊草中5号染色体在水稻基因组中匹配到的的同源序列最多(1532条)。用mapchart作图发现匹配到4000bp以上同源序列集中于乌拉尔图的短臂上,而粗山羊草中在长臂和短臂上均有分布。Circos作图结果表明在乌拉尔图、粗山羊草中同一位置的同源核苷酸序列可以在水稻中找到多条同源序列,在水稻中匹配到的同源核苷酸序列也会在乌拉尔图、粗山羊草中找到多条同源序列,这表明在叁个物种中都存在大片段同源序列的复制现象。(4)氨基酸序列比对中,乌拉尔图、水稻的氨基酸比对中匹配到3757条同源氨基酸序列,匹配率6.57%。粗山羊草、水稻氨基酸序列比对中匹配5593条氨基酸序列,匹配率11.33%。对匹配结果进行MCScanX作图,试验表明小麦祖先种和水稻叁个物种有高度的、整体水平的共线性。表明在禾本科作物进化中,有很多大片段基因存在保守性,在长期的进化中很多基因的排列和顺序没有发生改变。这为我们利用水稻基因组中的相关信息用于粗山羊草和乌拉尔图中定位、发掘相关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Sheila,Avoga[8](2019)在《肯尼亚山五种千里光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千里光属(Senecio)植物除南极洲外,在世界其他地区均有分布。该属植物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包括具观赏价值的多肉品种,及具药用价值的物种。在肯尼亚,千里光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山区,肯尼亚山地区的该属植物因物种多样性高、生活史复杂程度高,是研究千里光属植物分类及系统进化的良好材料。本研究选择肯尼亚山区五种千里光属植物S.keniophytum、S.schweinfurthii、S.roseiflorus、S.moorei、&purtschellerS.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五种千里光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使用在线程序Dual Organellar Genome Annotator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注释,Mauve软件进行序列比对,植物RNA编辑器用于RNA编辑,MIcroSAtellite用于识别微卫星RAxML用于微卫星和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如下:(1)五种千里光属植物拼接组装后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从151,191bp(S.purtschelleri)到151,413bp(S.keniophytum),叶绿体基因组包含87个蛋白质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和34个tRNA基因,在基因组大小和注释基因数量上没有显着差异。(2)在S.keniophS.和S.roseiflorus中记录了最高频率的物种内微卫星标记。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五种千里光属植物与Jaacobaea vulgaris的亲缘关系较近,证实了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在菊科(Asteraceae)内的所有分类水平上有进一步利用的潜力。属间区域的分化最高,然后是编码区域。在分析过程中,微卫星标记对于该属中的杂交研究尤其重要,尽管在物种之间未观察到形态差异,但一些千里光物种在遗传上彼此相关,在五种千里光物种中,观察到具有相似基因排列的基因组结构是相同的。本研究中得到的序列数据将为千里光属将来的分子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可利用的分子标记。由于在我们的研究中仅使用了少数代表性物种,千里光属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对肯尼亚山的千里光属植物进行进一步的杂交鉴定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06-01)
Ann,Wangari,Njuguna[9](2019)在《荇菜属和睡菜属(睡菜科)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睡菜科(Menyanthaceae)包含 6 个属(Nephrophyllidium,Nymphoides,Liparophyllum,Menyanthes,Ornduffia和Villarsia),本科具有复杂多变的叶型及花部特征,导致该科在分类及系统发育上一直存在争议。与此同时,本科还常具有异型花柱,同型花柱及雌雄异株等多种类型,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荇菜属(Nymphoides)为本科最大的属,包含约30种,而睡菜属(Menyanthes)是单种属。为了为睡菜科的系统进化与发育研究提供可利用的分子标记,我们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荇菜属中6个代表性物和睡菜属的1个种进行了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了叶绿体全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在我们所研究的材料中,叶绿体基因组的大小范围从N.coronata的151,985 bp到M trifoliata的154,313 bp。大的单拷贝(LSC),小的单拷贝(SSC)和反向重复区域(IR)的长度与大多数已报道的被子植物相似。睡菜科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的四段结构,在基因组结构和基因顺序上也很保守。7种睡菜科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共编码112至113个基因,包括79至8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9个转移RNA(tRNA)和4个核糖体RNA(rRNA),17个基因在睡菜科植物叶绿体基因在的重复区,荇菜属叶绿体基因在的重复区有18个基因。(2)对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表明,荇菜属物种已失去rpl2内含子,并且该科中可能在早期就存在rpl2内含子丢失。我们进一步对菊目代表植物的70个共有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睡菜科分为两枝并具有较高的支持度,荇菜属为单系并与睡菜属关系密切。叶绿体基因的共线性,顺序和结构在科内具有相似的模式,尤其是小单拷贝(SSC)区域,其在睡菜科的基因顺序和基因序列都是高度保守的。叶绿体基因组中总GC含量为37.1%,其中重复区(42.9%)略高于LSC(35.2%)和SSC区域(31%)。大多数边界区相似,除了N.crenata,其基因ndhF和ψycf1之间存在2bp的重迭,另外,睡菜属存在rpl2基因,而荇菜属中其内含子丢失。(3)在研究的所有叶绿体基因组中,30个密码子具有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RSCU>1(更高的偏好),29个密码子具有RSCU<1(低偏好)大多数RNA编辑位点是从丝氨酸变为亮氨酸。在对突变区分析中发现,在编码区域中ccsA,rpl22,matK和rps16中具有最大(Pi)的核苷酸多样性trnK-UUU-rps16,trnG-GCC-trnR-UCU中的基因(Pi),基因间隔区trnK-UUU-rps16,trnG-GCC-trnR-UCU,accD-psaI,psbK-psbI,trnH-psbA,and rpl32-trnL-UAG 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多态性。重复序列分析中,我们发现回文序及正向重复为主要重复类型。与其他已报道的被子植物一样的简单序列重复序列在叶绿体基因组中以A/T重复最多。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睡菜科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序列特点,开发了分子标记,为后续该科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参考叶绿体基因组和可以利用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19-06-01)
周兴雅[10](2019)在《格氏乳杆菌与副格氏乳杆菌的筛选、基因组比较及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是肠道、生殖道重要菌种之一。因其具有优良的益生特性,部分菌株已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但有关格氏乳杆菌比较基因组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2018年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生物信息分析,将副格氏乳杆菌从格氏乳杆菌中划分出来,成为一个新物种,但两者在基因层面的共性与差异仍不清楚。因此,全面的解析格氏乳杆菌和副格氏乳杆菌基因组,并对两者进行基因组比较,对明确两者的异同以及优良菌株选育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人体粪便及生殖道样品中筛选格氏乳杆菌,并对菌株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基因组分析研究菌株进化关系区分物种,比较基因组、泛基因组了解菌株基因组组成并寻找差异基因。此外,对菌株的前噬菌体、毒力因子、耐药基因进行预测,并测定菌株对13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此评估菌株的安全性。主要结果如下:(1)从人体粪便和生殖道样品筛选菌株并鉴定菌株物种,经乳杆特异性引物GroEL测序鉴定,选取130株“格氏乳杆菌”,对菌株进行基因组草图测序得到序列,以ANI96%为阈值,初步将“格氏乳杆菌”分为两个组,一组由105株菌组成,其ANI范围在97.89%~99.92%;而另一组由25株菌株组成,ANI值范围在93.26%~94.08%,结合同源基因及管家基因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最终确认105株为副格氏乳杆菌,25株为格氏乳杆菌。(2)为了分析格氏乳杆菌、副格氏乳杆菌各自基因组的组成与特征,对其基因组一般特征分析,副格氏乳杆菌与格氏乳杆菌基因组的大小分别为1.96 Mb、1.92 Mb,GC含量分别为34.90%、34.82%。此外,分别构建副格氏乳杆菌和格氏乳杆菌的泛基因组和核心基因组,副格氏乳杆菌具有开放型泛基因组,含7371个基因,核心基因组含1274个基因。格氏乳杆菌具有闭合的泛基因组,含3614个基因,核心基因组含1360个基因。(3)为深入比较格氏乳杆菌与副格氏乳杆菌的基因组差异,对两个物种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家族、细菌素、CRISPR-Cas系统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家族GH42只存在于副格氏乳杆菌,含有多种细菌素操纵子是副格氏乳杆菌,格氏乳杆菌只存在一种或两种细菌素操纵子,粪便来源的格氏乳杆菌同时含有IE、IIA型CRISPR-Cas系统,副格氏乳杆菌部分菌株只存在IIA型CRISPR-Cas系统,这些差异基因可能是两个物种发生聚类的原因和副格氏乳杆菌与格氏乳杆菌种内多样性高的原因。(4)对副格氏乳杆菌与格氏乳杆菌进行安全性评估,从基因层面评价包括前噬菌体、毒力因子以及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不以种属显着差异。所有菌株中在76株菌中鉴定到完整前噬菌体序列,所有菌株都检测到44个耐药基因,21个毒力因子相关基因参与粘附、抗吞噬和入侵,同时测定菌株对13种抗生素MIC发现,所有菌株对不同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全基因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好地了解蛋螺的线粒体基因组,我们对中国的4种蛋螺渔舟蛋螺(15427 bp)、齿纹蛋螺(15552 bp)、黑线蛋螺(15571 bp)、波纹蛋螺(15583 bp)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为了确定蛋螺属海生腹足类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我们构建了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比较蛋螺科的线粒体基因组和蛋螺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基因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唐庆华,覃伟权,于少帅,宋薇薇,余凤玉.槟榔细菌性叶斑病菌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冯鉴童.蛋螺属(腹足纲:蛋螺亚纲:蛋螺科)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C].第叁届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9
[3].朱华玉,杨路明,宋芃垚,Dal-Hoe,Koo,郭禄芹.西瓜全基因组SSR位点的特征及其在比较遗传作图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瓜菜.2019
[4].谢恒,魏文燕,汪开毓,刘韬,何晟毓.斑点叉尾鮰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J].水产学报.2019
[5].许陶瑜,王长彪,韩斌,赵兴华,刘江.小麦祖先种A组/D组与水稻基因组比较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9
[6].王亚鸽.一株多重耐药ST477型单增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9
[7].许陶瑜.小麦祖先种A组/D组与水稻基因组比较分析[D].山西大学.2019
[8].Sheila,Avoga.肯尼亚山五种千里光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9].Ann,Wangari,Njuguna.荇菜属和睡菜属(睡菜科)的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2019
[10].周兴雅.格氏乳杆菌与副格氏乳杆菌的筛选、基因组比较及安全性评价[D].江南大学.2019
标签:槟榔细菌性叶斑病; 须芒草伯克霍尔德氏菌; 全基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