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4092319660618xxxx
摘要:楼层建立的越来越高,新型的建造技术随之产生,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是由基层模板支撑与临时浇筑出来的楼板共同构成,起到承载上部体系的作用。承载体系的荷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工程的质量检测主要从材料控制、设计控制、施工管理以及强调控制几个方面进行,本文从高层建筑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施工需注意事项以及质量提升以及安全方面进行浅易的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模板支撑体系、质量监控、安全性
一、引言
楼层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标示着社会的发展,为建立更高的楼层,建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传统中所使用钢管扣件式满堂脚手架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模板体系不断的被运用到实践当中,在技术运用过程中应当尽量面面俱到,以保证在具体的实地施工当中的安全,以及楼房完工后的稳定性。模板体系运用过程中通常出现许多的问题,比如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材料方面没有严格把控等,为减少事故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施工过程的安全,以及楼房稳定性,对模板支撑体系施工的具体要求以及质量监控实施方案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二、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原理
由模板、支楞、支撑、连接件四部分组成模板支撑体系是一种临时性的建设结构,是在现场支模并浇筑而成,按照设计要求,使其结构构件按照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进行搭建,承受的重量随着模板体系中层数的增加而增加,重量也就是荷载。承载体系的荷载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对模板体系在施工过程的变化量需要进行检测,提前的预测以及措施要能面面俱到,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工人的的安全。
模板支撑体系设计原则要求的是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安全性是放在第一要点的,安全指的就是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三不变是是施工的保证——不变型、不破坏、不倒塌。经济性主要是指在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和截止时间的前提下,尽量加入循环材料,增加横板周转次数,减少支拆的工作量。而实用性则是要保证构建外形大小和相应的位置的正确性,满足构件简单,支拆方便,表面平整光滑,接缝严密不漏浆的要求。这三点是贯穿于整个模板体系当中的,三点概括的是一个大方面,但需要注意的细节也非常多。
三、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施工的讨论
(一)支撑体系模型
模板支撑体系采用碗扣式钢管支撑架,碗口节点呈现出明显的半刚性特点。底部采用固结边界的方式,轴向荷载只有支撑杆承受,三层模板体系,即三个连续的楼层支撑施工楼层,是一种常用的施工方法。在实际施工当中,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差,但根据实际的测量,采用合适的方式,结合计算建立支撑体系的模型,误差都可以尽量减少。
模板选择应当结合实际,选择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模板设计,结构要能明确,在施工过程当中方便简易。材料的选择尽量做到常用通用、购买方便易于维修,材料的性能具有安全性和耐用性。搭建时要满足搭建规则,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安全以及完成工作[1]。
(二)材料选择的质量标准
1.模板要求
观察外观检验模板质量,模板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出现有腐烂、发霉、起泡等现象。板边也不能出现起毛、破损的现象。污染面积与脱胶面积根据实际的模板要求进行检测,不能超出要求之外。
2.规格尺寸的要求
尺寸的要求主要从长宽、厚度以及翘曲度来进行测量。长宽和厚度的量取都采用平均值的方法,固定位置,选取多个点位进行计算,实际的数值要根据计划实施来选取。在测量翘曲度时,往往会用楔形塞尺去测量板面与钢直尺之间的最大弦高。测量所得的最大弦高之比,即测量板面所产生的最大弦高与钢直尺自身的最大弦高之比,就是曲翘度。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工具或者是其他因素,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在测量时应当准确读数,求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的影响。模板的选择是实施工程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危险的发生。
3.钢管、扣件选择标准
钢管的选取最好选取钢材强度等级较高的,外径50mm左右,壁厚3mm以上的支撑架钢管。若是新生产的钢材,必须要有出厂合格证。另外根据《钢管手脚扣件标准》的要求,搭建过程中的扣件等零件部分是科锻造的,商家在提供钢管扣件时都应保证材料的完整,钢材表面尽量平滑,没有弯曲裂缝等情况,扣件不能出现气孔,表面应是光滑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钢管与扣件相匹配,贴合面光滑,并且相应的连接科移动的部位应当灵活,当达到一定的限度时不会造成损坏。
(三)材质要求
1.梁模板
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作为承重架,是梁模板的一个特点,它由横杆、扣件、支座和支撑杆四部分组成。面板大多采用木方现场拼接而成,另外还需要木方(外楞)起支撑作用。拉螺栓也需要用木方进一步稳固,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钢管。
2.板模板(扣件钢管高架)
板模板承重架同样运用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是由四部分组成——扣件、支撑杆、横杆和支座。模板模底部大多使用钢管来支撑,厚竹胶合板也是广泛运用的一种建材。
3.柱模板
柱模板大多选取18mm的厚胶合板。木工在车间就会对其进行现场组拼,以保证柱模板模型的精确性。在组拼时,多采用钢管来加固柱箍,同时,利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加固拉螺栓。为了确保楞角美观、方正,木工在处理边角处时,往往会采用找补木板的方法。当需要斜向支撑时,大多采用钢管斜向45度进行加固。
三者在选取材料时有一定的相似性,前两者采用扣件式的钢管脚架,而板模板与著模板都采用了厚竹胶。材料的选取直接影响的是工程的实施,选取的具体数据都是要以实际的测量数据为准。
(四)具体模板施工
1.柱模板施工
在采用砖混结构构造柱模板,多使用定型的组合钢板或模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模板膨胀问题,使得外墙凹凸不平。面对这样的情况,施工方大多都会采用支模的方法,即使模板紧紧外墙,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两个拉条。然后在拉条和内墙之间拉结,拉条时应该注意拉条直径不能过小。此外,拉条经过墙洞时必须预留,所留下的空隙大小要适宜,注意留下清扫口以便日后清扫。
2.梁模板施工
板模是压着梁侧模,梁侧模包括梁底模,梁高减去板厚,再减去板底模厚度之后,再加上梁底模厚度,所得结果即为梁侧模的高度。节点对接时要求较高,最好能够无缝对接。施工时要遵循大模靠边和原边压角这两个原则。配模时往往不允许使用电锯或是手工锯。虽然圆盘锯使用范围有限,不能上楼层,但在这种情况下,能使用的也只有圆盘锯了。吊模和边模制作完后,还需要加固,且不同高度有不同的加固方式,但是都会采用相同的办法对拉螺杆进行加固,这就为施工人员作业提供了便利。
3.楼板模板施工
楼板模施工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调整标高、检查标高和平整度、铺设主体支架等。在施工前,必须要检查表层的泥土地面是否平整。在设立首层地面与楼板地面的支撑时,往往需要先铺设一个脚手板,且要求上下支座处于同一直线上。在搭建碗扣式支撑支架时,可以先从一边的边跨开始。严格遵循空间顺序,将托顶安装在楼板上部,将纵横拉杆安装在楼板的中下部。至于龙骨与支柱间的距离,需要视情况而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大龙骨间距与支撑间距都需要控制在800至1200这个范围内,小龙骨则需要控制在300mm上下。搭设完毕,还应再检查一遍支架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并预留出楼板模板的距离。其次铺设竹胶块,先大后小,铺设要紧密,再用铁钉进行固定,最后进行检测,使用靠尺、水平仪等工具,并进行矫正。
4.模板的拆除以及其他注意事项
模板进行拆除,不是简单的拆除掉模板即可,需要注意的方面也非常多,例如只有在混凝土的强度符合相关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拆除底模。而侧模拆除的条件更为严苛,不仅要混凝土强度满足条件,还要保证侧模边角完好无损。要想拆除现浇结构,所需的混凝土强度都有强制规定[2],例如板结构的跨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小于等于2,在2和8之间,以及大于8三种结构跨度(以米为单位),而它们分别占的百分率是50%,75%和100%,而板的结构跨度只有两种大于8和小于8,百分率分别是75%和100%。
模板拆除时要有顺序,实践过程往往会忽视掉这一点。首先拆除的是梁侧的模板,紧接着拆除的是楼板模板,楼板模板的拆除具有一定技巧性,在拆除时要调节顶部的支撑头,让它向下运动到能够分离模板与楼板的位置,顺利的拆除需要一定的熟练程度。它上方的木头和养护模板通常都会被保留下来,其他的模板则会落在脚手架上。然后将所有拆下的模板集中运输到指定的地点存放,存放过程中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对于设立了拉杆螺栓的梁模板进行拆除时,先拆侧模和背楞,在拆除底模和梁模,在拆除时也要注意混凝土的强度是否达到要求。要求如上表。
四、质量监控的探讨
质量的监控主要包括前文所提到的材料的选择,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例如模板的选择,钢管材料的标准和其他各种材料的选择,质量的检测就体现在这一环节当中,一个工程的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非常浩大的,对模板体系施工的探讨其实也是为选材时做好一个基础,同样的也是对一个工程预测,在工时以及工程标准的限度之内,用最少的消耗,做到质量上乘的工程,这也是质量检测的目的,
模板的浇筑需要混凝土,所以,首先对于混凝土有几点要求,颜色要均匀一致,没有明显的气泡,成分要求较高,必须没有杂质,在浇筑过程中不能出现露筋现象。混凝土在被浇筑后,表面基本呈平滑状态。在达到特定强度的条件下,不会缺角,在拼接的模板中没有明显的痕迹达到。其次模板工程检查要点及合格标准。最后相关的施工部门要根据施工要求建造模板支撑体系和进行加固,若是根据不符合规定和要求的方案进行施工,应直接算作不合格。
五、结语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模板支撑体系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实施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程量,对模板支撑体系不断深入的了解以及探讨,对以后工程的实施的过程会有一个引导作用,从施工的准备过程到最后质量的检测,都是比必不可少的步骤,每一个细节透露出对体系的理解以及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闯.碗扣式模板支撑体系节点半刚性研究[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3(s2):24-27.
[2]庄志斌.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质量控制及监理要点[J].河南建材,2019(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