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角坝地区论文-王琪

马角坝地区论文-王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角坝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角坝,矿层,地质特征,构造

马角坝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琪[1](2018)在《四川马角坝地区矿层地质特征及相关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角坝地区矿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描述的矿区为马角镇中心地区,面积为11.1km2。此地出露矿区以沉积矿层为主,矿层按照物质来源可分为陆源沉积矿层和内源沉积矿层两大类。区内构造复杂,褶皱、断层发育。区域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整体矿层构成自北西向南东推覆的迭瓦状构造格架。(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21期)

代乔坤,李小鹏,张卫刚,高扬,栗业[2](2019)在《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石炭纪地层磁化率特征与海平面相对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角坝地区是研究四川盆地乃至上扬子地区石炭系沉积特征的经典地区之一.研究马角坝地区石炭系磁化率特征与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可为研究相关区域石炭纪沉积特征以及地层划分对比等问题提供依据.本文在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石炭系经典碳酸盐岩剖面连续古地磁采样,共获得179块供测试磁化率的样品,在室内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磁化率测量与磁化率特征分析,获得了该剖面连续的磁化率数据.利用剖面连续的磁化率变化特征推演海平面相对变化,识别出6次完整的海进-海退记录,由此对研究区石炭系划分出6次海平面变化旋回.(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朱筱曦[3](2018)在《马角坝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沉积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开展马角坝地区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矿物组分等方面研究基础上,以沉积学研究为基础,运用地层追索和横向对比的方法,对龙门山马角坝地区出露的从寒武世至叁迭世沉积出露的19套地层的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列述,并结合威尔逊模式划分各个地层的沉积相带,反映寒武世以来该地区的沉积序列的演变,对于古环境并根据沉积环境反其特征,从而构建了一个模型以便于进行下一步的精准层序地层分析。通过总结成矿因素与地质特征,认为沉积分异作用形成的硅铁建造为成矿的矿源层,区域变质作用使含矿地层内金元素进行迁移与初步富集形成矿体。(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11期)

李阳,邹灏,刘行,张燕,王良坤[4](2017)在《基于3D打印技术的矿床模型构建研究——以江油马角坝地区双马石灰石矿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3D打印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叁维建模方面更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成形技术,3D打印已经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但其应用于地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的案例较少。本研究将从3D打印技术的原理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3D打印技术作为新兴的科技手段应用于矿床模型构建的研究的应用价值,结合矿床模型构建研究特点探讨其优势和不足,并以江油马角坝地区双马石灰石矿体案例加以剖析,最后讨论了目前3D打印应用于矿床模型(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7-12-09)

王霞,邹灏,马成龙,张强,陈恒强[5](2017)在《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叁迭统飞仙关组一段“圆珠状”灰岩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叁迭统飞仙关组一段"圆珠状"灰岩的内部组成及形成环境,开展了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结果发现"圆珠"外部成分主要为泥微晶方解石,内部成分则以亮晶-连晶方解石为主,亮晶方解石约占"圆珠"的70%~80%,构成其核心,泥微晶方解石主要构成"圆珠"的纹层。"圆珠"状灰岩的典型构造类似核形石,发育不规则断续纹层,由于后期的白云石化、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作用,纹层多已模糊不清。结果表明,"圆珠状"灰岩形成于能量较低的局限台地,其作为一种微生物岩,可能为P-T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生物迟缓复苏即"错时相"在马角坝地区的表现,在区域上表现为由南西向北东变薄,反映当时的水体由西向东变深,其尖灭位置为局限台地与开阔台地的界线。(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7年06期)

徐锦龙,洪天求[6](2015)在《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上石炭统层序地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碳酸盐岩微相、古生物学、成岩作用、沉积相和沉积事件等理论,对江油马角坝地区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地层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石炭世为典型的陆表海沉积,地形平坦,地壳下降相对缓慢,海水较浅,沉积物界面与海平面接近,主体为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和浅滩沉积环境。水体主体深度为0~50m,为低幅高频低速的海平面变化。根据沉积层序界面的露头和镜下标志,共划分出7个叁级层序,反映了研究区晚石炭世具有7次相对较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发育TST和HST,普遍缺失LST,局部CS难以识别。平均每个层序时限约为2.7Ma,并伴随着多次四级、五级乃至高频海平面变化,共同组成了研究区简单而复杂的碳酸盐岩地层格架。动力机制主要源于晚古生代冰川型全球海平面变化,其原因可能为晚古生代冰期(大洋水体积的周期型变化或大陆冰盖的增长和衰减)和风暴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古地形、物源和沉积物供应量变化的制约。其中,CSQ1、CSQ3和CSQ4对应的海平面变化幅度较大,海平面变化速率主要为突发性的快递上升到缓慢下降或缓慢上升到相对下降的特点。CSQ2、CSQ5、CSQ6和CSQ7对应的海平面变化幅度不大,为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徐锦龙,洪天求,贾志海,王伟,罗雷[7](2013)在《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基本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十分发育,类型多样。基于对其内部显微结构的研究发现核形石核心和纹层各有5种类型,并伴随有3种圈层"构造"。基于对其核心、纹层和形态的研究将研究区核形石分为大球状核形石、小球状核形石、长棒状核形石、帽状核形石、不规则状核形石和复合核形石等6大类,并将它们划分成3种沉积环境,即台地边缘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并探讨了碳酸盐岩地层中核形石的分布、形成环境和沉积环境的耦合关系。高含量、大颗粒、纹层厚度大于核心厚度、纹层复杂、核心组分与基质组分存在较大差异,亮晶胶结的核形石的形成环境与沉积环境不一致,即核形石形成于水动力较弱的局限台地或开阔台地环境,强水动力使核形石发生磨圆,基质生物碎屑破碎,进而沉积于水动力较大的台地边缘滩环境。中等含量、中等粒度、纹层简单、与完整生物碎屑共存且粒径类似、亮晶胶结的核形石的形成环境与沉积环境类似,即部分生物碎屑在中等水动力条件下,处于悬浮状态,捕获和粘附碳酸盐质点,当个体增大和水体环境变化时,核形石就地沉积于中等能量的开阔台地环境。含量低、粒径变化大、纹层厚度小于核心厚度、纹层简单、形状易受核心的影响,纹层外壳凹凸不平,基质生物含量低、泥晶基质含量特别高的核形石的形成环境与沉积环境一致,即形成并沉积于水动力偏弱的局限台地环境。(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徐锦龙,洪天求,贾志海,王伟,罗雷[8](2012)在《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灰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集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沉水剖面和双龙剖面船山组核形石灰岩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离子质谱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核形石灰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介于6.26×10-9~25.1×10-9之间,均值为15.3×10-9。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但总体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不高,且轻稀土元素分馏程度比重稀土元素稍高,分馏程度可能与核形石的成因有密切关系。δCe介于0.43~0.74之间,均值为0.59,表明Ce亏损严重,指示了船山期的海水总体属于强氧化状态。Y/Ho值接近现代海水Y/Ho值的下限,表明当时海水可能受到冰融淡水影响。稀土元素不仅来源于海水,还与生物碎屑的含量和核形石的成因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徐锦龙,洪天求,贾志海,王伟,罗雷[9](2012)在《川西北江油马角坝地区黄龙组下部风暴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北江油马角坝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下部发育典型的风暴沉积,包括介壳灰岩、砾屑灰岩、瘤块状灰岩、砂屑灰岩和正常沉积灰岩或泥岩等沉积类型,以及冲刷沟槽、瘤块状构造、粒序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生物扰动等沉积构造。根据野外观察和室内显微分析,结合风暴沉积标志组合,在江油马角坝地区2个剖面的黄龙组下部各识别出4层风暴层,并划分出5套风暴沉积组合。组合Ⅰ以冲刷沟槽、介壳滞留层、粗砾滞留层、块状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泥灰岩层和生物富集层为特征,沉积于正常浪基面以上强风暴作用的开阔台地环境。组合Ⅱ以瘤块状构造、粒序层理和块状层理的生物碎屑灰岩为特征,沉积于正常浪基面之上受重力流影响的局限台地环境。组合Ⅲ以冲刷沟槽、粗砾滞留层、粒序层理、块状层理为特征,沉积于浪基面以上持续风暴流作用的开阔台地边缘浅滩环境。组合Ⅳ由冲刷沟槽、正粒序层理和块状层理的生物碎屑灰岩组成,产出于组合Ⅲ之上,表明该组合在前一期风暴未完全结束时又遭到后一期风暴的侵袭,接受浪基面之上的浅滩沉积。组合V由冲刷沟槽、粗砾滞留层和泥岩层组成,沉积于晴天浪基面以上缺少物源的极浅水开阔台地环境。以上5种组合风暴岩都发育于台地中上部,与一般的斜坡风暴岩有明显的差别,均属于近源极浅水风暴岩。风暴岩的研究对地层对比、古气候、岩相古地理、沉积盆地演化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徐锦龙,洪天求[10](2011)在《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基本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形石作为包壳粒的一种,曾有多种称谓,如藻灰结核(Dahanayake,1977;贺自爱,1982)、藻鲕、藻豆粒、藻球、藻饼(Glass,1980)、迭层石SS型(Logan,1964)等,几乎都说明了其与菌藻类生物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地质历史中核形石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震旦系到现代,从浅海到深海,从海洋到内陆湖泊均都有出现,大小从数微米到数十厘米不等,由(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21)

马角坝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角坝地区是研究四川盆地乃至上扬子地区石炭系沉积特征的经典地区之一.研究马角坝地区石炭系磁化率特征与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可为研究相关区域石炭纪沉积特征以及地层划分对比等问题提供依据.本文在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石炭系经典碳酸盐岩剖面连续古地磁采样,共获得179块供测试磁化率的样品,在室内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磁化率测量与磁化率特征分析,获得了该剖面连续的磁化率数据.利用剖面连续的磁化率变化特征推演海平面相对变化,识别出6次完整的海进-海退记录,由此对研究区石炭系划分出6次海平面变化旋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角坝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琪.四川马角坝地区矿层地质特征及相关构造[J].世界有色金属.2018

[2].代乔坤,李小鹏,张卫刚,高扬,栗业.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石炭纪地层磁化率特征与海平面相对变化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9

[3].朱筱曦.马角坝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沉积演变[J].世界有色金属.2018

[4].李阳,邹灏,刘行,张燕,王良坤.基于3D打印技术的矿床模型构建研究——以江油马角坝地区双马石灰石矿区为例[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17

[5].王霞,邹灏,马成龙,张强,陈恒强.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叁迭统飞仙关组一段“圆珠状”灰岩特征及其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

[6].徐锦龙,洪天求.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上石炭统层序地层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

[7].徐锦龙,洪天求,贾志海,王伟,罗雷.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基本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13

[8].徐锦龙,洪天求,贾志海,王伟,罗雷.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灰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12

[9].徐锦龙,洪天求,贾志海,王伟,罗雷.川西北江油马角坝地区黄龙组下部风暴沉积特征[J].地质科学.2012

[10].徐锦龙,洪天求.江油马角坝地区船山组核形石基本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标签:;  ;  ;  ;  

马角坝地区论文-王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