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镜像论文-李素洁

精神镜像论文-李素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镜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迟桂花》,《茵梦湖》,旅行者,游走

精神镜像论文文献综述

李素洁[1](2019)在《游走中的精神镜像:《迟桂花》与《茵梦湖》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郁达夫《迟桂花》与施笃姆《茵梦湖》呈现出极大的艺术相通性,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作品主人公游走过程中的自我精神镜像。这种自我精神镜像具体表现在旅行者自我形象的特殊化叙写、景观文化想象中的个体投射与旅行者自我生命意识的升华与救赎等叁个方面。(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7期)

徐佳超[2](2019)在《无功、无己至逍遥:《逍遥游》的精神镜像与思想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的"逍遥游"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历代解庄者,都试图通过对"逍遥游"的探究,来揭开庄子的神秘。无论是郭象、支遁的解释还是林希逸的新义,推求原文并考察字的本义,"逍遥游"首先应该是鲲化鹏而往南冥的象形体现。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更是指导了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并点明如何去获取适合的生存方式;这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理性思索的逍遥和感性直觉的逍遥。庄子细致地观察了人的生活境况及其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现困囿人生的障碍来自自然、社会、自我,因此提出"逍遥"之境,指明只有突破生死之限,冲出社会时势之限,超越自我情欲之限,才能到达"逍遥"之境。对于今天的社会境况,庄子的"逍遥"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9年04期)

庄庄[3](2018)在《颂唱与歌哭:一个热血者的精神镜像——读卜寸丹长篇散文诗《象形》》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月将尽,春夜的窗前,只有淡的月色,安静地泊在巨大的黑暗里。当我又一次打开《象形》,距离我把寸丹的这个长篇散文诗打印成文稿置于案头,已是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年多,我只是漫无目的地在时间中漂流,了无意愿,是那种仿佛在"自我"之外的飘零。春风拂面中,当我终于重拾细读一个文本的心境,竟有热泪成行。或许,冥冥中,我是在等待和清空一些什么,再来细读,以装载它长长的篇幅,以适应它不断延展的诗歌边界。(本文来源于《星星》期刊2018年35期)

李凯[4](2016)在《刺客聂隐娘的精神镜像》一文中研究指出聂隐娘是唐传奇中的人物,为刺客之身份,其故事流传颇为广泛,台湾的侯孝贤导演将其拍摄成为电影,给当代人呈现出一副活灵活现的刺客全象。聂隐娘有两个并行的精神世界:作为刺客的隐娘和作为作为小儿女的阿窈。两种身份在她体内以奇诡的方式拧结、共生,两种身份也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发生反转和激荡。刺客的身份是反伦理的,刺客的道德是专断的,不允许儿女私情、爱心泛滥,服从和坚定的执行是刺客的信条,拒绝仁慈、学会隐忍是刺客的生存之道。(本文来源于《少林与太极》期刊2016年02期)

戴燕[5](2015)在《历史记忆中的精神镜像:马占山与江桥抗战》一文中研究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不仅打响了中华民族十四年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第一枪,而且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这次战役已经超越了一场战争本身所具有的军事意义,而升华为一种团结抗日的民族精神。作为历史存在和历史记忆,无论是政府褒奖还是民间颂扬,也无论从个人抗日决心到媒介报道宣传,马占山这个人物与江桥抗战这个事件,都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抗日卫国和复兴图强的精神镜像。马占山所代表的形象,也镜像化为中国军人和爱国民众奋勇抗敌的信念和自我担当的精神,激发出民众抗日御敌、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袁小媛[6](2015)在《闪烁的精神镜像:中国30年代域外游记中的欧洲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20世纪30年代,游记散文风靡一时,占据各大小报刊、杂志重要版面,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对象。这些描写外邦城域的游记无异为囿于一地、识见受限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探索异域文明的大门,也揭示了欧洲在当时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印象。本文以朱自清的《欧游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邹韬奋的《萍踪寄语》、郑振铎的《欧行日记》为例,来探讨欧洲这个文化"他者"所构筑的形象。(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7期)

孙学军[7](2014)在《纯正的精神镜像或者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于德北的小说中有一种微妙的气场,怎么说呢,所谓微妙的气场,似乎更接近五味杂陈的味道,但其间的暧昧不清,或者正出于叙事者的阴谋。叶芝曾经说过:它总在它不在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于德北指给了我们一个线索,却不急着解开谜团。就像在生活之中的这个家伙,常常大半夜的敲开我的房门,硬拉着我去喝数不清的大酒,而从来不告诉我喝酒的理由。他的强势,很可能来自他的自信,因为他确认真相在他手中。但是在真相之后呢?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清楚的,就像某种更深层次的隐喻,(本文来源于《海燕》期刊2014年01期)

周晓秋[8](2013)在《精神镜像中的想象观——科林伍德前期论艺术想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林伍德美学中有不同于表现主义的理论品质,特别是在其前期对艺术想象的理论建构方面为以往研究者所忽视。在此他从人类精神发展的宏观视域对"想象"概念予以阐释,认为它是艺术的思维方式,是"非断言、非逻辑"的心灵状态,然而并非无意识的。其次他对艺术想象的属性予以阐明,认为它具有"非实在"性,即想象主体并不在乎对象的真实与否,想象对象是非实有的;这标明了艺术与其他人类精神(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3年06期)

荀羽琨[9](2012)在《乡下人进城的精神镜像——论《高兴》的现代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兴》抒写了当代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乡下人"表现出来的对现代性一厢情愿的追寻和认同,并未能消除现实存在的城乡差异,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精神困惑与迷茫。贾平凹立足底层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王斐斐[10](2011)在《底层人物的精神镜像——余华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人物形象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人性恶的揭示及对人类生存苦难的承受是余华小说的创作母题。《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正是一部反映小人物生存之苦的短篇,本文以许阿叁们、傻子、陈先生为代表的这些小人物为出发点,通过对其形象分析,揭开种种隐秘于人性内部的多重人格层次,以探析其折射出的底层人物的精神世界。(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1年21期)

精神镜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庄子的"逍遥游"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又复杂的影响。历代解庄者,都试图通过对"逍遥游"的探究,来揭开庄子的神秘。无论是郭象、支遁的解释还是林希逸的新义,推求原文并考察字的本义,"逍遥游"首先应该是鲲化鹏而往南冥的象形体现。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更是指导了人们提升精神境界,并点明如何去获取适合的生存方式;这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理性思索的逍遥和感性直觉的逍遥。庄子细致地观察了人的生活境况及其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现困囿人生的障碍来自自然、社会、自我,因此提出"逍遥"之境,指明只有突破生死之限,冲出社会时势之限,超越自我情欲之限,才能到达"逍遥"之境。对于今天的社会境况,庄子的"逍遥"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镜像论文参考文献

[1].李素洁.游走中的精神镜像:《迟桂花》与《茵梦湖》之比较[J].文学教育(下).2019

[2].徐佳超.无功、无己至逍遥:《逍遥游》的精神镜像与思想价值[J].北方论丛.2019

[3].庄庄.颂唱与歌哭:一个热血者的精神镜像——读卜寸丹长篇散文诗《象形》[J].星星.2018

[4].李凯.刺客聂隐娘的精神镜像[J].少林与太极.2016

[5].戴燕.历史记忆中的精神镜像:马占山与江桥抗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袁小媛.闪烁的精神镜像:中国30年代域外游记中的欧洲形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孙学军.纯正的精神镜像或者隐喻[J].海燕.2014

[8].周晓秋.精神镜像中的想象观——科林伍德前期论艺术想象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3

[9].荀羽琨.乡下人进城的精神镜像——论《高兴》的现代性反思[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0].王斐斐.底层人物的精神镜像——余华小说《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的人物形象论[J].大众文艺.2011

标签:;  ;  ;  ;  

精神镜像论文-李素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