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田生态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稻蟹,联合种养,氮素,产量
稻田生态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陈玥,牛世伟,邹晓锦,王娜,徐嘉翼[1](2018)在《稻蟹联合种养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稻蟹种养模式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稻蟹联合种养对水稻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FP)相比,氮肥减量配合环保型聚天门冬氨酸肥料可显着降低水稻田面水中NH_4~+-N和NO_3~--N含量,对稻田阔叶杂草具有很好的控草效果,水稻产量略有提高。稻蟹联合种养生态模式可减少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联合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吴家梅,谢运河,田发祥,官迪,陈锦[2](2017)在《双季稻田施用土壤调理剂的生态环境效应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双季稻田施用不同用量的调理剂试验,研究土壤调理剂对稻田土壤pH值、福寿螺活性、水稻产量以及稻米重金属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调理剂用量的增加,土壤pH值呈现上升趋势,稻田土壤pH值上升0.05~0.20个pH值单位;(2)早稻稻田的福寿螺数量高于晚稻稻田,稻田施用调理剂,早、晚稻水稻移栽后的福寿螺活体数量分别比对照减少95.0%和87.5%;(3)稻米镉含量随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稻米镉平均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19.1%和16.8%;(4)早、晚稻水稻产量分别为5 833~6 056 kg/hm~2和7 153~7 500 kg/hm~2,稻田施用不同用量调理剂,对早、晚稻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由此可见,施用土壤调理剂能有益于稻田生态环境,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土壤调理剂,施用量的推荐值为225.00 kg/hm~2。(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杨滨娟,黄国勤[3](2016)在《稻田冬种绿肥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绿肥是一种养地作物,是一种重要的优质生物肥源和有机肥料。我国南方稻区水、热资源丰富,多数地区适宜种植冬季绿肥。为了深入研究冬季绿肥作物对稻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在前期田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进展,综合阐述了冬种绿肥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稻田病虫草害及其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大面积推广种植冬季绿肥、发展绿肥生产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马资厚[4](2016)在《环境中氮对稻田化肥的替代效应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稻田对不同来源低污染水中氮的消纳利用效果以及化肥减量潜力,选用叁种来源的低污染水:生活污水工程尾水、沼液和富营养化河塘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其稻田直接回用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氮素养分吸收、田面水氮素径流风险、氨挥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动态的影响及其对化肥减量的贡献。具体研究结果包括:(1)等氮投入情况下,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富营养化河塘水和沼液灌溉在减少化肥用量44.41%、12.83%、55.11%的同时,均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产量。其中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处理表现最佳,第二年稻季地上部生物量显着提高,产量显着增加;沼液处理的植株氮积累总量低于清水灌溉处理,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处理则略高于清水灌溉处理,但均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着,两年结果规律一致。低污染水灌溉处理由于降低了化肥氮的施用量,因此均可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尤其是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和沼液处理,显着高于清水灌溉处理。(2)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富营养化河塘水和沼液灌溉与清水灌溉对照相比,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两年规律一致。其中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处理和沼液处理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及数量,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多样性,两年规律一致。(3)低污染水灌溉处理尤其是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处理与清水灌溉对照相比,明显降低了基肥期田面水总氮浓度,降低了水稻生育前期的径流损失风险。但是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处理和沼液处理增加了灌浆期的田面水氮浓度,有可能增加生育后期氮素径流的损失风险。低污染水灌溉处理均显着降低了稻田氨挥发通量,其中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处理表现最好。(4)与清水灌溉对照相比,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处理显着降低了稻田N20排放总量,总减排幅度达20.9%,但显着提高了稻田CH4排放总量;富营养化河塘水和沼液处理显着提高了稻田N2O排放总量,但有效降低了稻田CH4的排放总量(降幅分别为57.3%和55.5%)。净温室效应方面,富营养化河塘水处理显着降低了稻田净温室效应,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处理则提高了稻田净温室效应。(5)本试验中,各低污染水处理收获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限量要求,各低污染水处理收获后籽粒的重金属含量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要求,表明稻田采用低污染水灌溉短期内对土壤和稻谷没有安全风险。(6)正常淹灌处理下,水稻整个生育期可消纳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富营养化河塘水和沼液量分别为4865.71、5441.43和4858.57m3·hm-2,消纳这些低污染水中的氮即替代化肥氮量分别为107.14、31.43和132.86 kg·hm-2,减少化肥氮投入分别为44.41%、12.83%、55.11%。综合产量以及环境效益,生活污水工程尾水稻田直接回用能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减少化肥用量44.41%,显着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生育前期的径流损失风险,并具有提升土壤肥力的功效,值得应用于太湖流域稻田的面源污染控制上。(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孙丹平[5](2016)在《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作物生长、资源利用及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持农田地力、增加农田复种指数、合理利用农药化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心环节。水旱复种轮作是提高农田复种指数和改善土壤环境的基本措施,也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优势耕作制度之一,在稻田资源优化配置,土壤养分良性循环、作物稳产、养地、节肥、农民增收、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对作物生长、资源利用及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能够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群体生物量,其中“油菜—花生—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两种种植模式表现较好。“蔬菜—花生‖玉米—晚稻”和“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这两种稻田水旱轮作种植模式能促进晚稻分蘖,从而保证较多的有效分蘖,更利于水稻增产。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能有效提高后茬晚稻的叶绿素含量,其中“油菜—花生—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表现较显着。2.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晚稻群体根干重、群体地上部总干重和植株总干重均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渐增加,且较冬闲连作均能提高晚稻群体地上部总干重和植株总干重,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的群体根干重增长较明显,“紫云英—早稻—晚稻”群体地上部生物量和植株总干重表现较好。总结得出“绿肥—早稻—晚稻”和“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的各项指标总体表现较好,更有利于晚稻增产。3.各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年有效积温利用率、水分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均高于冬闲连作照模式,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晚稻—晚稻”和“绿肥—晚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轮作模式表现较好,值得推广。4.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能提高土壤pH值、有机质并促进土壤速效N、P、K的释放,“紫云英—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或“蔬菜—花生‖玉米—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水旱复种轮作模式改良土壤肥力效果较好。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还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细菌、固氮菌、真菌、放线菌等等微生物的繁殖,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更加稳定,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和“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最佳,其在土壤酶活性方面表现也较好。5.稻田两年水旱复种轮作后的土壤TOC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LOC分蘖期最高,成熟期最低,SMBC均在分蘖期最高,DOC均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土壤TOC的差异变化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孕穗期和成熟期,LOC的出现在返青期和孕穗期,DOC的出现在成熟期和返青期,SMBC的出现在分蘖期和返青期。“冬闲—早稻—晚稻”的土壤TOC、DOC变化幅度最大,“油菜—花生—晚稻”的土壤LOC变化幅度最大,“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的SMBC的变化幅度最大。“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在孕穗期的TOC含量较高;“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能在晚稻生长的前期和中期积累较多的土壤LOC;“油菜—花生—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在返青期和成熟期的土壤DOC含量较高,在孕穗期和抽穗期的SMBC的含量较高,均差异显着。土壤各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大小关系为:TOC>LOC>SMBC>DOC。(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赵江辉,秦伟,沈国浩[6](2015)在《稻田人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稻田人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系统地阐述了稻田人工湿地生态需水量和环境需水量二者所含各需水指标的主要特征,探讨了稻田人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各需水指标的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研究成果可为稻田人工湿地调水和补水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5年04期)
李婧,陈森,周艳文,高小杰[7](2015)在《水稻田渗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监测、调控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田的渗漏对水稻的产量有显着影响,同时还会引发土壤养分淋失,造成水体的污染,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水稻田渗漏的调控。该文分析了水稻田渗漏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介绍了水稻田渗漏量的常用测定方法,并对水稻田渗漏的改善措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达到水稻田增产、节肥、控污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11期)
熊琪[8](2015)在《图们江流域稻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人类文明的发端,农田是人类创造的最早人工生态系统。作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所占比率最大的耕作类型的稻田,其自身不仅具有粮食生产功能,同时还具有蓄水防洪、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和空气、调节气温、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图们江流域作为中国、朝鲜、俄罗斯叁国交界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加之河网分布密集,为水稻的健康优质生产提供了优渥的自然环境条件。但随着地区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该区域的稻田生态环境安全受到了一定的胁迫。因此,建立图们江流域稻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作出评价,剖析稻田生态环境安全受胁迫因素,对未来稻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意义。(1)本文综合国内外生态环境安全研究成果,借鉴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结合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特点,在生态要因、环境要因层面选取八个综合指标建立起图们江流域稻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在相应的国家及地方标准上确定各指标的评价标准,将稻田生态环境安全划分为理想状态、良好状态、敏感状态、风险状态和恶劣状态五个等级。(2)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权重,利用加权平均法对图们江流域的60个监测点进行安全评价。河流的安全综合得分在70.00-70.97之间,其中安全程度在理想状态的监测点有29个,占48.33%,良好状态的监测点有31个,占51.67%,敏感状态、风险状态和恶劣状态监测点0个。整个流域综合得分79.88,处于良好状态,但已及其接近理想状态。布尔哈通河流域安全程度最高,安全状态处于理想状态,图们凉水地区安全程度最低,但安全状态处于良好状态。(3)将60个监测点信息,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稻田生态环境安全与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呈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543和0.499,与水体质量和土壤农药污染指数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70和0.305。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为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复种指数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91,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与复种指数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32。(4)在ArcGIS平台上采用普通克里格分析和Trend Analysis对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进行空间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程度在空间上从流域中心,沿东北-西南方向向两侧递增的趋势。从趋势分析来看,生态环境安全从北至南和从西至东都呈现两测高的偏“U”型变化,说明图们江流域稻田生态环境安全流域中间区域安全程度最低,东北方向安全程度次之,西南和东南方向安全状态最好。其生态环境安全趋势与空间分布基本吻合。(5)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稻田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低,存在安全隐患,而土壤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程度低,稻田水体质量基本达到国家灌溉标准,土壤肥力能较好的支撑水稻健康成长。(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5-06-01)
刘丽华[9](2015)在《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稻田水稻的生态环境效益》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壤性稻田水稻土是我国南方中部地区,尤其是江西省主要的农业土壤之一。近年来,由于土地的过度利用,不合理地施用过量化学肥料,引起一系列农业生产及环境生态问题。因此,在水稻生育周期内阐明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土壤-水稻系统土壤肥力指标及植株生长特性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是该区域农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内容将对于江西省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江西省南昌市某有机土壤为供试对象,以周边常规土壤为对照,采用配施功能性生物肥的有机种植方式,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和完熟期5个生育阶段分析水稻植株生理特性指标、土壤肥力指标,同时调研了南北方有机、常规大米品质与安全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水稻的剑叶类胡萝卜素、剑叶叶绿素、POD活性及根系活力在5个生育阶段的变化趋势与常规水稻基本一致,且两者呈穿插交替的动态变化趋势,且有机种植方式能提高孕穗期、抽穗期水稻剑叶POD活性,分别提高11.34%及13.63%,同时水稻根系活力在水稻孕穗期、抽穗期也分别提高了8.65%、9.19%,说明水稻配施生物肥的有机种植能保证水稻的旺盛生长。(2)在水稻生育过程中,比较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两种方式下红壤性水稻土耕层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幅度,有机稻田变化幅度均较小,且在水稻完熟期均高于常规稻田,说明有机农业是通过缓慢释放生物肥的作用而改善土壤肥力,以供给水稻植株养分而非像常规种植使用化学肥料直接为作物提供养分。(3)有机种植可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p H值、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胡敏酸、富里酸及PQ值含量,分别比提高了16.73%、20.16%、7.08%、15.36%、10.96%、7.48%及3.72%,说明配施生物肥的有机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表现为改良酸性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及具有一定固碳增汇的作用。(4)从大米含水量、直链淀粉、胶稠度及脂肪酸等品质指标来看,种植方式对大米品质影响不大,但有机大米重金属(Cu、Pb和Cd)含量要低于常规大米,表明有机大米的安全性具有一定优势。有机稻田和常规稻田土壤样品中Cu、Pb、Cd叁种重金属的含量也说明了这一特性,常规稻田的叁种重金属的含量均高于有机稻田。综上所述是,水稻在配施生物肥的有机种植不仅提高江西省红壤性稻田水稻生育期内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继而保障水稻植株的生理强度,还可以保障大米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5-06-01)
陈洪俊[10](2015)在《稻田水旱轮作系统生产力、生态环境效应及可持续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而种植业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增加稻田的复种指数和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水旱轮作是提高稻田复种指数的基本方法,是我国南方主要的耕作制度之一,在作物持续增产、维持地力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水旱轮作系统下作物生产力及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稻田水旱轮作模式能够改善水稻生长动态,提高水稻产量,其中紫云英—早稻—晚稻和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两种种植模式表现较好。从作物的生长发育动态来看,“紫云英—早稻—晚稻”和“黑麦草—早稻—玉米‖大豆”能减少无效分蘖,保证较多的有效分蘖,并提高成穗率,对于水稻的生长更加有利。稻田冬种绿肥对提高水稻叶绿素含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紫云英—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表现最为显着。2.稻田水旱轮作模式中黑麦草—早稻—晚稻→黑麦草—早稻—玉米∥大豆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改善,对于养分积累和吸收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稻田水旱轮作有利于细菌、固氮菌、真菌、放线菌等数量的增加,也使作物获得了充分的养料,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其中以水旱轮作模式“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表现效果最好。稻田水旱轮作不同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均表现为连作模式“绿肥—早稻—晚稻”显着大于其他轮作模式,分别增加了12.12%—76.19%、11.84%—42.68%,而“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在土壤酶活性方面表现最好。3.紫云英—早稻—晚稻较其他种植模式能够获得较高的生物量,且紫云英—早稻—晚稻在水稻生育阶段前期生长迅速,为植株干物质积累奠定基础,保证群体生物量的提高,具有较高增产潜力。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植株含氮率均随生育进程逐渐降低,分蘖期最高,成熟期最低。水稻植株吸氮量均随着生育进程不断增加,至成熟期达最大值。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是紫云英—早稻—晚稻最高,油菜—早稻—晚稻最低。绿肥轮作条件下水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及其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均以抽穗至成熟期最小,最大值所处的生育阶段则是分蘖前。4.紫云英—早稻—晚稻对稻田杂草密度有显着影响,对杂草的抑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混播绿肥—早稻—晚稻和油菜—早稻—晚稻,黑麦草—早稻—晚稻最差。在调查区稻田发生危害的杂草共有7科11种,其中稗草、鸭舌草、矮慈姑和牛毛毡等4种杂草发生密度较大,群体数量占田间杂草的80.84%。黑麦草—早稻—晚稻杂草物种丰富度最大,为10,紫云英—早稻—晚稻杂草物种丰富度最小,为5,且其均匀度指数高于其他处理,但差异不显着,说明在这种方式下田间杂草群落的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均匀度提高,从而弱化了稻田优势种杂草在田间的危害性。5.稻田水旱轮作4种模式的总能值投入和总能值产出大小均表现为油菜—早稻—晚稻→油菜—早稻—玉米∥花生>黑麦草—早稻—晚稻→黑麦草—早稻—玉米∥大豆=混播绿肥—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紫云英—早稻—晚稻→紫云英—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的系统可持续能值指数最高,为0.0315,而油菜—早稻—晚稻→油菜—早稻—玉米∥花生最低,为0.0148。本研究中可持续发展指数均为1以下,表明4种种植系统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量较大,造成了环境负载率较高,导致可持续发展指数较低,但其中“混播绿肥—早稻—晚稻→混播绿肥—早稻—玉米∥芝麻”模式是值得推广的。(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稻田生态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双季稻田施用不同用量的调理剂试验,研究土壤调理剂对稻田土壤pH值、福寿螺活性、水稻产量以及稻米重金属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调理剂用量的增加,土壤pH值呈现上升趋势,稻田土壤pH值上升0.05~0.20个pH值单位;(2)早稻稻田的福寿螺数量高于晚稻稻田,稻田施用调理剂,早、晚稻水稻移栽后的福寿螺活体数量分别比对照减少95.0%和87.5%;(3)稻米镉含量随土壤调理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稻米镉平均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降低19.1%和16.8%;(4)早、晚稻水稻产量分别为5 833~6 056 kg/hm~2和7 153~7 500 kg/hm~2,稻田施用不同用量调理剂,对早、晚稻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由此可见,施用土壤调理剂能有益于稻田生态环境,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土壤调理剂,施用量的推荐值为225.00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田生态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陈玥,牛世伟,邹晓锦,王娜,徐嘉翼.稻蟹联合种养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8
[2].吴家梅,谢运河,田发祥,官迪,陈锦.双季稻田施用土壤调理剂的生态环境效应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7
[3].杨滨娟,黄国勤.稻田冬种绿肥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6
[4].马资厚.环境中氮对稻田化肥的替代效应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6
[5].孙丹平.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作物生长、资源利用及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6
[6].赵江辉,秦伟,沈国浩.稻田人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5
[7].李婧,陈森,周艳文,高小杰.水稻田渗漏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监测、调控方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
[8].熊琪.图们江流域稻田生态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延边大学.2015
[9].刘丽华.有机种植方式对红壤性稻田水稻的生态环境效益[D].南昌航空大学.2015
[10].陈洪俊.稻田水旱轮作系统生产力、生态环境效应及可持续性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