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间状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展览现场,艺术家,中间状态,艺术空间
中间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卜生[1](2019)在《蒸发作为一种中间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靳山个展—蒸发2018.11.6—2019.3.20166艺术空间靳山近期的展览"蒸发",以一系列混合媒介的装置与雕塑作品,共同探讨的是一种"中间状态",或者说是"过渡状态"—一如展览标题"蒸发"所代表的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它可以是任何两种轮替现象的过渡,也可以是由其符号所衍生和隐喻出来的关于生与死、清醒与梦境、存在与虚无的实体化表述。这种实质内核所涵盖的意群过于庞大,很难用几件作品就(本文来源于《艺术当代》期刊2019年02期)
陈志闯,李伟兵,朱建军,王晓鸣,李文彬[2](2018)在《40CrMnSiB钢圆柱壳体膨胀断裂中间状态回收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回火温度条件对金属圆柱壳体膨胀断裂动态过程的影响问题,设计了冻结回收试验,用于回收处于膨胀断裂状态的金属壳体断裂形貌。以200℃、350℃、500℃和600℃4种回火温度处理下的40CrMnSiB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冻结回收试验获得了4种回火温度状态下壳体断裂中间状态,分析了不同回火温度对壳体断裂、裂纹萌生、扩展及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回火温度对40CrMnSiB钢圆柱壳体宏观断裂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从200℃上升到600℃,初期受动态塑性及断裂韧性改善的影响,壳体的断裂相关参量变化明显,后期材料动态强度减小造成的影响更突出,断裂相关参量基本不变;在500℃回火状态下的壳体断裂应变最大,相对于200℃回火状态提高了48. 1%.(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项静[3](2018)在《中间状态: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韩少功两部知青题材的作品《归去来》和《日夜书》为例,知青一代作为城市和乡村的空间沟通者,穿越了共和国历史的前"叁十年"和后"叁十年",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学上所呈现的精神空间,激发了文学叙事中空间和时间层面上的中间状态。韩少功的知青叙事把知青从表现对象转变成认识中国的方法论,显示了一代人的文化姿态,也留下未完成的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08期)
陆华建,徐齐帆[4](2018)在《编辑中间状态下的相对性标示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传统建筑设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讨论,一方面将半自主性质的"归属感"作为中间状态下的参考系;另一方面将"距离感"作为隐性的数理控制要素,通过二元对立的交互性方法和扁平化的对比手段,研究编辑中间状态下的相对性标示体系。(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7期)
张霓,杜伟,何熊熊,伍益明[5](2019)在《基于中间状态值的多智能体系统安全一致性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存在恶意攻击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快捷有效的安全一致性算法.采用选取中间值的筛选方法,将同一时刻采集到的邻居信息值按从小到大序列排序,选取位于中间序列的信息值用于节点自身的状态更新,该算法较传统一致性算法减少了计算复杂度,同时降低了系统所需较强的网络连通条件和信息储备所需的资源,使得整个系统变得更加简单、灵活.利用迭代学习和凸包条件,通过创建具有与原系统有向图相同连通条件的虚拟网络拓扑图,证明了系统在满足特定的网络拓扑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安全一致.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与决策》期刊2019年03期)
吴斌,黄金泉[6](2016)在《基于切换多胞LPV的涡扇发动机全包线中间状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航空发动机全包线内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单一控制器很难保证全包线内的控制效果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切换多胞线性变参数(LPV)的发动机全包线中间状态控制方法.根据发动机的进口条件将飞行包线分为相互重迭的子区域,将多胞理论及状态重置切换方法引入控制器求解,给出了能够保证切换多胞LPV系统鲁棒稳定的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条件;利用求解出的Lyapunov矩阵设计各子区域的LPV控制器,并结合几何位置调度策略实现子区域LPV控制;利用局部重迭的滞后切换策略和状态重置切换律实现全包线内各控制器的切换,并证明了该闭环切换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以某型涡扇发动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方法稳态误差能够控制在0.1%以内,超调量不大于0.5%.(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于宁[7](2015)在《“叁元悖论”的中间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开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必须面对的政策选择。经典的金融开放次序是"先内后外",即先实现本国利率市场化,进而实现汇率自由化,再实现资本账户开放,最后是实现货币国际化。这一经典次序的理论基础是着名的"叁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可自由流动性和汇率制度选择只能是叁选其二。但是"先内后外"的金融开放次序适合所有国家的金融开放实践(本文来源于《金融博览》期刊2015年08期)
黄璞[8](2015)在《摇摆的中间状态:罗伯特·穆齐尔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中的偶联性体验与图像性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小说发表于1906年,叙述的是主人公学生特尔莱斯在一所军事寄宿学校的一段生活往事,以他对周遭人、事的迷惑为脉络串起了对他日后性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几个片段。小说叙事呈现为环形结构,始于主人公乘火车离开父母到寄宿学校生活,终于在母亲的陪同下乘火车离开学校,中间部分则是主人公在学校这个异托邦中所历经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历险。这种心灵历险呈现为一种摇摆的中间状态,尤其体现在“界线”这一中心隐喻中,对此本文试图从叁个方面进行解读:主人公的困惑作为青春期危机的症状;主人公的偶联性体验;图像性思维作为弥合理性世界与非理性世界之间断裂的桥梁。主人公名字“特尔莱斯”(TorleB,意译为“没有门”)可解读为对其感知世界“界线消失”的隐喻。这一方面与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门的意象有关,另一方面主人公特尔莱斯的困惑正与“界线”的消失息息相关,即对理性与非理性间界线的模糊混淆。无论是结构(离家去往一个新环境)还是主题(青年人的自我修养与解惑过程),小说都与德国传统修养小说存在着相似性。然而,穆齐尔小说成书于20世纪初,不同于18世纪孕育了传统修养小说的启蒙时代,1900前后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急剧加速,新媒体、新技术、新科学等五花缭乱的新事物加剧了外部世界对人感官的刺激,在这样一个复杂化、碎片化、异质化的现代世界,传统修养小说中如指路明灯般给个体带来安全感的那只高高在上之手已不复存在。个体只能通过充满痛苦与迷惘的心灵冒险来寻求出路与成长。“界线”隐喻的第二方面体现在主人公的偶联性体验中,即他所具有的“双重视觉”:在一个日常的、理性的却死气沉沉的世界之中,他发现了另一个隐秘的、狂热的、充满激情的非现实世界。特尔莱斯的这种“第二视觉”正在于他所具有的偶联性意识。也就是说,通过二阶观察他发现了世界的某种别样可能。这种另一种状态通常受到压抑而不被命名,无法浮现于意识之中。因此,偶联性意识也表现为主人公精神上的细腻与敏锐,他天性所具有的艺术与欣赏的能力。而20世纪初文学、艺术诸多思潮流派中所共有的对道德与理性的僭越,以及压抑之物的浮现与复归均体现了对“界线”进行逾越与破除的尝试。偶联性体验中对另一种可能性的发现与命名正反映了“界线”的模糊与消失。在这种体验中主人公进入到一个艺术审美的诗意世界,它遵循的是主客、人物、现实非现实同价的原则。“界线消失”的第叁个方面是主人公特尔莱斯摇摆于理性与非理性世界间的中间状态:一边是数学与康德哲学,另一边是宗教与神秘主义。作为受启蒙教育长大的理性的人,特尔莱斯一方面对宗教体验心生向往,一方面却又无法真正理解宗教。而对于以其同学白内贝为代表的神秘主义信徒特尔莱斯也无法认同。但他所陷入的语言危机却又使他获得了某种类似神秘主义的体验,并站在了语言所象征的理性与逻辑思维的对立面。同样,特尔莱斯关于数学里虚数的疑惑以及阅读康德着作时的不适与艰难也体现了他对理性思考模式的质疑。通过对这一建立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二分法之上的两种世界的分析,论文试图阐明主人公的迷惘正来自于理性与非理性的不可调和与非此即彼,来自于启蒙以来的理性霸权与1900年世纪转折期非理性思潮气势汹汹地反扑之间的碰撞。值得注意的是,穆齐尔的这篇小说不同于其同时代作家作品的颓废,即以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来逃避现实的空虚与无意义,穆齐尔以一种人文主义抱负试图重新赋予非现实以意义,塑造新人,不同于过去以工具理性与认知为导向的认知模式,新人具有将审美感知与概念思考融于一体的新型认知模式,而这正体现在主人公的偶联性意识之中。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图像性思维,而这种非现实正是文学与艺术。(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5-20)
赵夏榕,金彦淇[9](2014)在《养老社区设计:追求一种“中间状态”——访JWDA骏地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资深合伙人 郑士寿、建筑一部主管/合伙人 康雷》一文中研究指出郑士寿(左)JWDA骏地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资深合伙人,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作品:上海崇明金茂凯悦酒店项目、汉中兴元湖超五星度假酒店项目等。康雷(右)JWDA骏地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建筑一部主管/合伙人,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作品:上海崇明金茂凯悦酒店项目、平安桐乡养老养生社区等。(本文来源于《设计家》期刊2014年06期)
强卉[10](2014)在《翻译的“中间状态”:1+1=?——浅谈零翻译、厚翻译、创造性翻译和创造性叛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译学界的四个概念"零翻译"、"厚翻译"、"创造性翻译"和"创造性叛逆"进行对比和分析,用更为直观的数学公式来阐述四个概念的性质,得出从零翻译到创造性叛逆,随着"1+1"数值的增大,译者创造成分在增加,译者的意志性也在不断增强,译作的社会性也在不断增强。由于创造与翻译成分的变化、译者角色的变化和翻译活动性质的变化,形成了翻译与非译的中间状态,为文化的有效传播,以及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也为译者对原文的偏离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翻译论坛》期刊2014年02期)
中间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回火温度条件对金属圆柱壳体膨胀断裂动态过程的影响问题,设计了冻结回收试验,用于回收处于膨胀断裂状态的金属壳体断裂形貌。以200℃、350℃、500℃和600℃4种回火温度处理下的40CrMnSiB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冻结回收试验获得了4种回火温度状态下壳体断裂中间状态,分析了不同回火温度对壳体断裂、裂纹萌生、扩展及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回火温度对40CrMnSiB钢圆柱壳体宏观断裂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从200℃上升到600℃,初期受动态塑性及断裂韧性改善的影响,壳体的断裂相关参量变化明显,后期材料动态强度减小造成的影响更突出,断裂相关参量基本不变;在500℃回火状态下的壳体断裂应变最大,相对于200℃回火状态提高了48. 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间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1].卜生.蒸发作为一种中间状态[J].艺术当代.2019
[2].陈志闯,李伟兵,朱建军,王晓鸣,李文彬.40CrMnSiB钢圆柱壳体膨胀断裂中间状态回收试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8
[3].项静.中间状态:知青精神空间的流变与文化姿态——以韩少功的《归去来》与《日夜书》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
[4].陆华建,徐齐帆.编辑中间状态下的相对性标示体系[J].城市建筑.2018
[5].张霓,杜伟,何熊熊,伍益明.基于中间状态值的多智能体系统安全一致性控制[J].控制与决策.2019
[6].吴斌,黄金泉.基于切换多胞LPV的涡扇发动机全包线中间状态控制[J].航空动力学报.2016
[7].于宁.“叁元悖论”的中间状态[J].金融博览.2015
[8].黄璞.摇摆的中间状态:罗伯特·穆齐尔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中的偶联性体验与图像性思维[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9].赵夏榕,金彦淇.养老社区设计:追求一种“中间状态”——访JWDA骏地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资深合伙人郑士寿、建筑一部主管/合伙人康雷[J].设计家.2014
[10].强卉.翻译的“中间状态”:1+1=?——浅谈零翻译、厚翻译、创造性翻译和创造性叛逆[J].翻译论坛.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