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调文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悲剧,现代性,文化诗学
复调文体论文文献综述
杜安[1](2018)在《民族意识·本体意识·文体意识——中国悲剧诗学的现代性复调》一文中研究指出悲剧诗学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蕴含着差异和矛盾。民族意识,是倡导戏曲改良的维新派思想家悲剧观的核心,体现了民族主义的张扬与文化认同危机之间的矛盾。王国维的悲剧诗学侧重于对悲剧精神的形上观照,透露出强烈的关注个体生存困境的哲学本体意识。朱光潜的悲剧理论强调悲剧艺术形式的纯粹性,预言了悲剧的现代衰亡,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在中国现代美学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悲剧观念呈现出民族性与个体性、功利性与超越性、启蒙的他律与审美的自律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崔释予[2](2013)在《复调叙事:文体结构与文学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复调叙事理论来自着名文论家巴赫金,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一种附有意识形态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作用则构成"复调"。因此,复调是一种"语言在各个社会阶层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混合物。"每一种表达话语都被社会阶层语言影响,并独立地存在于艺术的对白之中。更进一步地,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还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能彻底吸收这种复调多声性,这种复调多声性使得作品人物与作品受众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由,而且两者呈现出互为对话之关系。不仅如此,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也为小说艺术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航线,在众多批评家放弃对小说研究之时,巴氏对话理论对于揭示小说话语构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10期)
刘承云[3](2010)在《庄谐与复调——论王小波小说文体的狂欢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观察,王小波的小说文体具有典型的狂欢化特征。在文体风格上,他的小说寓庄于谐,恣肆戏谑,与多数研究者所说的"黑色幽默"并不一致,而更符合巴赫金所说的庄谐体。在小说结构的多层次和小说主题的多重性上,也非常类似于巴赫金所说的复调小说。此外,形成王小波小说文体风格的精神根源,也与狂欢化文体的内在特性贯通一致。(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12期)
黄晚晴[4](2010)在《人称流转中的复调之美——祝勇散文《一个军阀的早年爱情》的文体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审美倾向和大众阅读需求的变化,当代作家对于散文"想象和虚构"的问题有了新的理解。许多散文家尝试打破传统散文"写真人真事"的局限,不断在创作中求(本文来源于《写作》期刊2010年21期)
奚旺[5](2009)在《文体学视野下北岛创作的意象复调》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北岛在国内与海外叁十年的创作,其文体样式表现为多样化的特点,各种文体之间也内蕴着丰富的对话性和开放性,而且诸文体之间形成了多重的复调结构,这种复调结构通过诗歌、小说、散文叁种文体之间的意象复调形成。北岛这种文体风格的形成既与他的阅读经验、情绪记忆、生理年龄相关,又和他“狂欢式”的感受方式和“对话式”表现手法密不可分;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生态文化背景也给北岛的创作带来了冲击,再加上语境的转换、文体自身的变异以及文体与时代之间的张力关系,使得北岛的创作在文体学视野下表现为意象复调,在个别文体风格的变异和新的文体样式生成层面上,表现为对文体和汉语言的实验与超越。正是北岛创作的意象复调以及他对汉语言的实验与超越,使他自身的文体风格发生了变异,并催生了对于北岛来说的一种新文体——散文,这种新的言说方式显示了其创作风格和文体样式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型,也标志着北岛新的审美体悟和哲学思索已经系统形成。(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5-01)
杨学民[6](2008)在《复调传记:敞开历史的一种方式——试论《胡适口述自传》的文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适口述自传》开创了一种新的传记文体——复调传记。其复调特征主要表现在胡适自述与唐氏注释的关系方面和唐氏注释里,前者属于宏观性的结构关系,而唐氏注释的对话性和开放性则在微观层面上充分表现了复调传记的特点。(本文来源于《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徐艳[7](2006)在《复调叙事:文体,结构与话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篇关于当代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小说复调理论形式的研究论文。 昆德拉藉以撼动评论界的,除了其作品内容上鲜明的政治色彩及强烈的哲学批判意味外,更多的恐怕仍是他对小说叙事形式上的革新。复调,作为昆氏小说的架构与叙述模式,同幽默的风格语言特色一起构成昆氏小说文体革命的主要内容。结合昆氏的小说创作与理论阐析,我们可窥知到他关于复调性艺术思维的真谛,归结出他对复调小说的承继与发展,并进而细分其小说叙述上选用复调原型的诸种动因。笔者认为,对于与昆德拉有着诸多相似的中国当代作家而言,昆氏的不少识见与创作倾向更有着某些不可多得的启示。 论文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论述了昆德拉复调小说理论观念。第二章探讨了昆德拉复调小说显性复调的特征。第叁章分析昆德拉复调小说“隐性复调”的特征。第四章分析昆德拉复调小说的叙事动因以及复调小说的未来。 本文的结论是:昆德拉超越文体、结构等具体技法,将小说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进行思考,在当下人文语境中倡导了一种理性、批判、怀疑、相对的复调性“小说智慧”;昆德拉小说诗学启示未来小说不断走向对话与开放,不同的文体、知识、话语、精神在小说中展开自由的交流活动,多元话语的交杂将促成一元化思想的退位、复调性精神的张扬。(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孙先科[8](2006)在《复调性主题与对话性文体——王蒙小说创作从《青春万岁》到“季节系列”的一条主脉》一文中研究指出王蒙作为一个作家的主体性经验是在新旧社会转型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这一特殊的时间与空间机制决定了王蒙的经验特性与认知方式,从而形成了他的小说创作的主体范式和文体特征。论文以王蒙叁个时段的创作具体论证了他的小说的主题的复调性质以及文体上的对话性。(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王家勇[9](2005)在《狂欢化的诗性与人性童话——论金波《乌丢丢的奇遇》的文体开放性与复调对话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巴赫金的理论移植入金波童话新作《乌丢丢的奇遇》,向人们展示这部童话的魅力,不仅抑制了外在的权威话语,并独创了这种既诗又童话的开放文体,即诗性童话。通过运用复调理论的解读,发现作家不仅在作品中表现了多种平等意识的多声部复调对话,而且还塑造了一个复调的人,在童话中真正复归人性。(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李凤亮[10](2004)在《文体的复调与变奏——对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的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观念体系中,"文体的复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昆德拉在"小说文体复调"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复调文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调叙事理论来自着名文论家巴赫金,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抽象的系统,它是一种附有意识形态的声音,这些声音相互作用则构成"复调"。因此,复调是一种"语言在各个社会阶层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混合物。"每一种表达话语都被社会阶层语言影响,并独立地存在于艺术的对白之中。更进一步地,巴氏复调叙事理论还认为: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能彻底吸收这种复调多声性,这种复调多声性使得作品人物与作品受众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由,而且两者呈现出互为对话之关系。不仅如此,巴赫金的复调叙事理论也为小说艺术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航线,在众多批评家放弃对小说研究之时,巴氏对话理论对于揭示小说话语构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调文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杜安.民族意识·本体意识·文体意识——中国悲剧诗学的现代性复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崔释予.复调叙事:文体结构与文学话语[J].求索.2013
[3].刘承云.庄谐与复调——论王小波小说文体的狂欢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黄晚晴.人称流转中的复调之美——祝勇散文《一个军阀的早年爱情》的文体实验[J].写作.2010
[5].奚旺.文体学视野下北岛创作的意象复调[D].苏州大学.2009
[6].杨学民.复调传记:敞开历史的一种方式——试论《胡适口述自传》的文体特征[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7].徐艳.复调叙事:文体,结构与话语[D].东北师范大学.2006
[8].孙先科.复调性主题与对话性文体——王蒙小说创作从《青春万岁》到“季节系列”的一条主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9].王家勇.狂欢化的诗性与人性童话——论金波《乌丢丢的奇遇》的文体开放性与复调对话结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
[10].李凤亮.文体的复调与变奏——对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的一种解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