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氢喹啉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Nano,tin,dioxide,catalyst,Hantzsch,condensation,Polyhydroquinoline,1,4‐Dihydropyridine
多氢喹啉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Seyed,Mohammad,VAHDAT,Fereshteh,CHEKIN,Mehdi,HATAMI,Maryam,KHAVARPOUR,Saeed,BAGHERY[1](2013)在《二氧化锡纳米粒子催化四组分Hantzsch缩合合成多氢喹啉衍生物(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in dioxide (SnO2 ) nanoparticles efficiently catalyzed unsymmetrical four-component Hantzsch condensations of various aldehydes, dimedone, ethyl acetoacetate, and ammonium acetate to form polyhydroquinoline derivatives in excellent yields. This novel method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synthesizing these compounds, including safety, mild conditions, short reaction times, high yields, and an easy workup.(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Mahmood,TAJBAKHSH,Ehsan,ALAEE,Heshmatollah,ALINEZHAD,Mohammad,KHANIAN,Fatemeh,JAHANI[2](2012)在《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催化合成Hantzsch酯和多氢喹啉衍生物(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1,4-Dihydropyridine and polyhydroquinoline derivatives have been prepared efficiently in a one-pot synthesis via Hantzsch condensation using nanosized titanium dioxide as a heterogeneous catalyst.The present methodology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excellent yields,short reaction times (30-120 min),environmentally benign,and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The catalyst can be readily separated from the reaction products and recovered in excellent purity for direct reuse.(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孙永军[3](2011)在《PEG-400/H_2O体系中四组分一锅法合成多氢喹啉类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绿色有机合成化学,即发展环境友好的有机合成方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正成为现代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寻找环境友好的反应介质是绿色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低分子量的液态聚乙二醇(PEG)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有机反应媒介正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PEG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不挥发、不易燃、无毒、生物可降解、廉价易得,以及易于回收和循环使用等优点。此外,PEG可以溶解众多的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金属配合物。因此,PEG作为有机溶剂的替代品和均相催化剂的载体己经成功地应用到许多有机反应中。其次,在绿色化学领域,理想的合成反应是用环境友好的反应物,以尽可能少的步骤使反应物百分之百的转变成产物。传统的有机合成反应是两种原料简单反应生成一个产物(不包括生成的无机和有机小分子),而多组分反应(Multi-component reaction, MCR)是指把叁种或者叁种以上起始原料一次或依次加入反应瓶中,在一步反应中一次形成多个甚至十多个化学键而无需分离出中间体,与传统的二组分反应相比,其优势是减少了分离操作,提高了反应的效率,一锅生成一个最终产物(不包括生成的无机和有机小分子),且最终产物的结构中含有所有起始原料片断的合成方法。这一多组分反应的特点在构建复杂分子骨架中,更具特色。鉴于此,在对过往文献大量查阅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综述了PEG作为溶剂,反应介质及应用研究进展并通过阅读大量过往合成喹啉类衍生物的文献,对文献报道方法的进行优化和改进,将PEG应用于四组分一锅法反应中,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多氢喹啉衍生物。在实验过程中,也找到了一种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具有更加简便易行,对环境友好的合成多氢喹啉类衍生物的方法。本论文分为两章:第一章PEG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本章对近年来PEG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做了较为详细的综述。PEG在杂环化合物合成中起了很多作用,主要是作为溶剂、媒介、以及催化剂载体等。第二章PEG-400/H_2O体系中合成多氢喹啉类衍生物以1,3-环己二酮、取代醛、乙酰乙酸乙酯、醋酸铵为原料,在PEG-400-水体系中,温和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多氢喹啉类化合物.除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结构表征外,对未报道的化合物也用质谱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确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操作简单,产率高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王进贤,孙永军[4](2011)在《PEG-400-水体系中四组分一锅法合成多氢喹啉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3-环己二酮、取代醛、乙酰乙酸乙酯、醋酸铵为原料,在PEG-400-水体系中合成了一系列多氢喹啉类化合物.除对所有化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表征外,对未报道的化合物也进行了质谱和元素分析结构确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操作简单、产率高等优点,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多氢喹啉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4-Dihydropyridine and polyhydroquinoline derivatives have been prepared efficiently in a one-pot synthesis via Hantzsch condensation using nanosized titanium dioxide as a heterogeneous catalyst.The present methodology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excellent yields,short reaction times (30-120 min),environmentally benign,and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The catalyst can be readily separated from the reaction products and recovered in excellent purity for direct reuse.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氢喹啉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Seyed,Mohammad,VAHDAT,Fereshteh,CHEKIN,Mehdi,HATAMI,Maryam,KHAVARPOUR,Saeed,BAGHERY.二氧化锡纳米粒子催化四组分Hantzsch缩合合成多氢喹啉衍生物(英文)[J].催化学报.2013
[2].Mahmood,TAJBAKHSH,Ehsan,ALAEE,Heshmatollah,ALINEZHAD,Mohammad,KHANIAN,Fatemeh,JAHANI.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催化合成Hantzsch酯和多氢喹啉衍生物(英文)[J].催化学报.2012
[3].孙永军.PEG-400/H_2O体系中四组分一锅法合成多氢喹啉类衍生物[D].西北师范大学.2011
[4].王进贤,孙永军.PEG-400-水体系中四组分一锅法合成多氢喹啉衍生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标签:Nano; tin; dioxide; catalyst; Hantzsch; condensation; Polyhydroquinoline; 1; 4‐Dihydropyrid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