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虚拟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形象,文化生态
网络虚拟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蓓,王梦君[1](2019)在《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虚拟形象看当代社会文化生态与教育问题——基于全国四省市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中最关键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独立于世的基石。文化的本质是思想,一个社会的真正强大有赖于其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大学生群体为使用微信、微博等而构建的网络虚拟形象是新社交媒体时代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外显形式,通过对北京、上海、武汉、深圳、济南五市在校大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网络形象构建的社会心理特征,进一步探讨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及当代教育、文化发展相关问题。目前,在全社会践行党中央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主流价值观"极合时宜,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9年07期)
杨笑冰[2](2018)在《网络服装消费者的虚拟着装形象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决定网络服装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的虚拟着装形象是否与自己的心理预期一致。剖析了网络服装消费者获取虚拟着装信息的主要途径,分析了网络服装消费者虚拟着装形象构建过程的视听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心理加工阶段的主要功能和特征,论述了网络服装消费者的群体差异、专业知识与认知能力及积极态度对其虚拟着装形象的影响。研究对于有效地开展网络服装营销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18年08期)
[3](2014)在《写日记之·我的爱好是装扮网络虚拟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的爱好日期:3月26日星期二天气:阳光明媚我的爱好是装扮网络虚拟形象。我很喜欢装扮网络虚拟形象。尚珉的爱好是玩电脑游戏。宏哲的爱好是踢足球。他非常喜欢踢足球。(本文来源于《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期刊2014年04期)
曹玉珍[4](2012)在《网络语境下虚拟形象的文化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文化是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元化的展现,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经济的(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2年15期)
曹玉珍[5](2012)在《浅谈网络虚拟形象的服饰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服饰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古今中外,服饰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网络游戏中虚拟人物形象的服饰造型就融合了东西方服饰文化的精髓,体现出现代社会人类的审美理想与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虚拟领域的审美现象和审美经验的描述,探讨美学将虚拟空间美感经验作为研究对象的可能性,并进而提出拓展美学当代研究视阈的设想,以期引发对传媒研究、美学和美育研究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2年04期)
李仲熙[6](2011)在《基于网络游戏中虚拟形象的动漫角色设计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形象"一词,是近些年网络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网络中的虚拟形象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形态,却高于生活,它往往能反映出人们对另一种无法达到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创作者可以赋予虚拟形象以任何的角色,包括虚拟形象所处的场景,甚至是超能力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期刊2011年18期)
李仲熙[7](2011)在《基于网络游戏中虚拟形象的动漫角色设计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对网络游戏中的动漫虚拟形象非常熟悉且十分感兴趣,而动漫设计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却普遍枯燥无味;本文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熟悉的网络中的动漫虚拟形象进行分析、提炼,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更好地促进动漫设计教学.(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张璐[8](2010)在《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有关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既有关注于对某地目的地形象测量的研究,也有关注于对目的地形象影响因素的研究,但从互联网角度出发,探讨互联网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并不多。虚拟社区作为新兴的网络产物,有关其对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旅游虚拟社区作为研究平台,探讨虚拟社区环境下社区成员的互动沟通对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从而为目的地的网络营销提供思路。在文献研究及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提出了虚拟社区中网络互动的叁个维度体系,即互动特性、互动方式及互动内容,并经过实证研究,得到六个要素,即匿名性、虚拟性、同步互动、异步互动、工具性互动及人际关系互动。在此基础上,探讨这六个要素与旅游者的目的地认知形象感知、情感形象感知,以及总体形象感知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匿名性、虚拟性、异步互动和工具性互动对旅游者的认知形象感知有显着影响,匿名性、虚拟性、同步互动和人际关系互动对旅游者的情感形象感知有显着影响。此外,情感形象感知受到认知形象感知的显着影响,且总体形象感知受到情感形象感知及认知形象感知的双重影响。由此可知,网络互动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旅游目的地应注重旅游虚拟社区的创建及发展,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目的地营销工具。(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12-01)
蔡端懿,刘菲菲,陈新华[9](2010)在《浅谈网络虚拟形象设计——有感第二届腾讯全国网络虚拟形象设计大赛》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脑的普及使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虚拟世界正疾速向现实生活靠拢和扩张,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和补充。本文从网络虚拟形象的风格概分,设计过程,规律总结叁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网络虚拟形象设计的创新规律和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艺术与设计(理论)》期刊2010年10期)
吴婉婷[10](2008)在《网络虚拟形象服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与网络游戏的盛行已经多年,它们创建了新的网络虚拟身份,并与虚拟形象结合,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和使用。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虚拟形象服饰主要针对纯粹以服装的外观、流行性、更新度来吸引消费者,并达到盈利目的的虚拟服装。它包括免费网络游戏中的时装系统与QQ秀两类典型形式。通过对贯穿本论文的重要概念“Avatar”的分析和讨论,引发对欧美、日韩、中国网络游戏服饰与QQ秀等虚拟形象服饰的关注。本文将网络虚拟服饰的各种风格分类成古典、虚构、现代时尚、民族等风格,并进行探讨和列举图例。在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网络虚拟形象服饰文化的特点,提出它具有真实虚拟性、互动社区性、超越时空性、人格重整性、文化混合性、现实夸张性、自由文化性等特点;同时从概念定义、文化内涵、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网络虚拟形象服饰文化与现实服饰文化的差异。分析了网络虚拟形象服饰营销的种类和它们各自的特点、发展过程及现状,对它的商业价值进行了讨论与展望。网络行业与服装行业联手合作的营销方式在未来服装电子商务发展中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服装学院》期刊2008-12-01)
网络虚拟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决定网络服装交易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的虚拟着装形象是否与自己的心理预期一致。剖析了网络服装消费者获取虚拟着装信息的主要途径,分析了网络服装消费者虚拟着装形象构建过程的视听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心理加工阶段的主要功能和特征,论述了网络服装消费者的群体差异、专业知识与认知能力及积极态度对其虚拟着装形象的影响。研究对于有效地开展网络服装营销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虚拟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李欣蓓,王梦君.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虚拟形象看当代社会文化生态与教育问题——基于全国四省市大学生网络形象的调研[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
[2].杨笑冰.网络服装消费者的虚拟着装形象构建研究[J].国际纺织导报.2018
[3]..写日记之·我的爱好是装扮网络虚拟形象[J].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14
[4].曹玉珍.网络语境下虚拟形象的文化融合[J].芒种.2012
[5].曹玉珍.浅谈网络虚拟形象的服饰美[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6].李仲熙.基于网络游戏中虚拟形象的动漫角色设计教学[J].江西教育.2011
[7].李仲熙.基于网络游戏中虚拟形象的动漫角色设计教学[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
[8].张璐.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
[9].蔡端懿,刘菲菲,陈新华.浅谈网络虚拟形象设计——有感第二届腾讯全国网络虚拟形象设计大赛[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
[10].吴婉婷.网络虚拟形象服饰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8